以真诚擦亮诗歌的天空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wang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朋友圈。提到赵云,曾有人说他是一个“不会做人,只会写诗”的人。“不会做人”并无贬意,指的是他不太懂得当今社会做人的技巧。我想:这恐怕与他长期浸在诗歌里难以自拔也不想自拔,顾此失彼有关。不过,作为一个诗人,不懂得做人的技巧,并非一件坏事。在面具流行的今天,诗人和诗歌所缺失的,正是一颗与做人的技巧无缘的“诗心”。“诗心”即“童心”。翻开印度诗圣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吉檀迦利》,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成功的秘诀在于他有一颗对真、善、美之神虔诚至极的童心。这颗“童心”或“诗心”,令人感动和心醉神迷。
  我因此联想到起这样一个故事:诗人到大海边寻诗,始终找不到。后来见一个孩子把海水用手一点一点捧进小瓶里,奇怪地问:你在做什么?我要把大海装进瓶子里!诗人瞬间大悟,觉得自己终于找到诗了。一个人,如果老想着“大海是不能装进瓶子的”,自然写不出好诗,因为他缺乏童心。
  赵云就是一个希图“把大海装进瓶子里”的诗人。读赵云的《云之南·歌者》,我感到诗人时时处处所具有的那样一颗澄澈灵动的童心。他出于恋母般的故土情结,关注着云南的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只要能触动他的“诗心”,他便会孩童般在云南的山冈上纵情放声地歌唱。这样的歌唱,在越来越功利的现实世界是渐渐少了;这样的歌唱,确实有些像痴童说梦。然而有梦总比无梦好。有梦就有了渴望与期盼,就有了在灰色琐屑的现实生活中支撑与存活的勇气与底气。为了寻找到酝酿诗歌之梦的人和事,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坚持跋涉着、寻找着那些淳朴的、本真的、直抵人心的情感与思想。他曾说过:“写诗,你只有先打动自己,才有望打动别人。”收入他这本诗集的诗,都是生活中触动、引发了他的“童心”或“诗心”,使他在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亢奋中发出的声音。诸如组诗《彩云之南·花朵菲芳》,表面上看写的都是云南大地司空见惯的民族生活。但只要沉潜进去。就会发现迥异于习惯思维与表象的令人怦然心动的诗心诗境:
  “岁月将影片《五朵金花朵》/酿成芳香醇厚的名酒/喝了。必然跌人大理/这时就有公路蜿蜒/引你去结识蝴蝶泉/沿途金黄的油菜花/一波一波地向你涌来/翩然于浪尖的红蝴蝶蓝蝴蝶/是和庄稼一样诚实鲜亮的白族妹子”(《白族》)
  “白雾迷朦/那些名叫爱情的红毯子/在白雾中,幸福地飘来飘去/寒夜里的朵朵火焰,温暖无比/红毯下的四只裸足/高一脚,低一脚/忠贞不渝地在乡路上/行走一生”(《傣族》)
  “火把果情结高原之夜/彝寨畅游于包谷酒之夜/裙裾们必来转圆心事/那时。无数痒痒的脚板/就会踏响脚下/气韵磅礴的山鼓”(《彝族》)
  “山林青青/乐感很强的苗族语/在翠绿的树叶上/打出一片阳光/嘘,这里有菌//大森林里的蘑菇/是山神的语言/当心。漂亮的往往有毒//选择那些朴素的下酒/这一生/有种痛苦而动人的感情/就会不断折磨你”(《苗族》)
  其它歌唱哈尼、瑶、基诺、佤、普米、德昂、傈僳、拉祜、壮、纳西等民族的诗作,也无一不充盈着这样的诗心诗境。绝少人云亦云的令人反胃头痛的风情复制。与他的诗相遇,让人不得不读,拾起难放下,尽管这些民族我们都很熟悉,尽管这类题材的诗作屡见不鲜。在阅读中,我们还是会有一种迥异于常规常态的全新的发现。一些很平常的民族题材,在他的笔下发出异样迷人的光彩。这是他用诗人的眼睛过滤折射身边世界所发出的光彩。
  说赵云的诗歌充盈着诗心童趣。并不意味着他的作品呈现童稚化。他有着自己成熟而独特的诗歌技巧。他虽然是一个不谙于做人技巧的人,却是对诗歌创作处处有心的歌者。他在一篇“创作感言”中曾深有感触地说:写诗既要传承、融合传统语言的精华——如古代的唐诗、宋词、元曲、国外现代派诗歌,又要永无止境地追求创新,及时汲取、变革当下语言及结构中的营养及活力,使创作成为多元全新的诗歌语言为载体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如此,才能实现与海内外高质量的诗歌作品及纯文学刊物的对接。
  收入这本诗集中的作品,都曾在全国以及云南省各类赛事中获过奖。但作为一个读者,我更喜欢从诗歌的内部而非外部去审视阅读对象。赵云的诗。使我欣慰地感到他是一个十分关注当下诗歌发展变化。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坐标及参照系数的诗人。他的诗,具有跳跃、凝练、富于暗示的特征。
  跳跃。这是日趋纷纭的现代生活、日趋繁复的人生世象,逼迫诗人逼迫诗歌做出的一种选择。简约的诗歌,面对密集的世象,快节奏的生活,必须跳跃。在赵云的诗中,经常可以读到这种“跳跃”。他采用一种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把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五彩缤纷的生活。用极具跳跃的语言和意象,巧妙地展示出来。如他写下关风:“骑车。人需绷成一张硬弓/射落一切迟疑和怯懦/行路。步履要坚实/步步为营。逼进目标/假如顽皮的下关风与你开个玩笑/风吹帽落,猜猜看/是落入前?还是落入后?/下关风在大理的水墨画上/挥毫泼墨,酣畅淋漓,快哉美哉/一切草木/皆长发飘飘,仙风道骨/一切山水/都有了灵性和神性……/如今。前瞻性很强的大理人/赋予了下关风全新的涵义/他们把童年手中的风车/玩到了风城者摩山上/威武列阵18公里的下关大风车/不负众望。大幅度旋转……”众多的意象,跳跃着,纷至袭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句像云南山涧中奔涌跳跃的溪流,挑逗着我们的视觉、听觉和想象,使我们疲惫的身心顿时年轻起来,获得一种进入诗歌的快感。诚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读赵云的诗,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在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的冲动,才发而为文辞(作品)的。他的跳跃。极契合现代诗歌的创作特点。亦是一种童心的再现。诗人本质上就是人类的儿童。
  凝练。诗人的功夫就在于以一粒沙展示世界、以一滴水观照人心。语言简捷、富于寓意,这是赵云诗歌的一大特点。面对“密集”的世象、复杂多变的生活,诗歌唯有“凝练”,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其显示的意象非常“简约’’。内涵却无比丰富。令人回味无穷,是真正的大手笔。赵云的诗歌,在冲破旧体诗的格律束缚。汲取现代诗歌语言自然随意口语化的同时,仍注意诗歌与散文(包括散文诗)的本质区别,保持着诗歌自身的特点。他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与《工人日报》联合举办的“全国职工优秀作品展优秀作品奖”的诗歌《兄弟》,以凝练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商品经济中的兄弟之情:“寒冬的一个正午/你约阳光一起来找我/语言的刀锋相碰/我们都感到/对方的钢口不错//以精血养胖汉字的人/我们同病相连/瘦得仙风道骨/汉字的锋芒/使我们终身疼痛而幸福……”这样的诗句。语言简洁而意蕴深刻,让人过目难忘。这样的诗作在集中比比皆是,读者自会理会。   富于暗示。这也是赵云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他的诗,借鉴了现代诗歌的表现方式,富于暗示性。如组诗《在云南回望江南》之一的《江南三友:屋·水·桥》,所表现的“江南三友”,是中国古典与现代的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与文化意韵。著名文学评论家张运贵教授曾赞叹:“作者真情的抒写。新颖的比喻,令人叫绝”。而新颖的比喻中就不乏很多富于暗示的佳句,如“每天,一扇木门/吱呀一声/一本古老的线装书/打开了。”(《屋》)“渐渐胖起来的中国人/和依然瘦的中国诗/都想:临水而居……”(《水》)“那边是明朝/这边是清朝/辛弃疾柳永周邦彦等文人从桥上走过/就有了宋代平平仄仄的长短句/就有了关汉卿等堪与莎士比亚戏剧媲美的元曲……”(《桥》)这样的诗句,所包容的暗示是丰富的延伸的。这种暗示性,增大了诗歌语言的张力,丰富和提升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赵云是个活在自己文字和诗歌世界的痴人。这样的痴人命中注定是感时伤世的。他对祖国,对故土,对亲人,对朋友,都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与感恩之心,因此他有不少选择现实生活中重大题材的作品。诸如香港回归、抗击“非典”、“5·12”大地震、城市打工者等等。这类题材,常常会被某些诗歌圈子里“向内转”的诗人视为“趋时应景”。惟恐避之而不及。但仔细阅读赵云的这些诗作,我们惊喜而亲切地感到:他是一个活在当下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诗人。这些诗作,都是他选择投入而非逃避现实社会与生活的真实真情的抒写。如他被《诗刊》“‘中山全球通杯·改革开放颂’全国诗歌大赛作品选登”的诗作《金穗的祝福》:“我们回家/回到黄皮肤黑眼睛乡音纯正亲情醉人的中国/回到黄河长江为血脉长城作脊梁的龙的中国/回到佩戴深圳珠海等璀璨明珠的经济复兴的中国//来。喝一口家园的香茶/从我们指缝间溢出的泪水/是超越文字和声音的感动//祖国。你再也不是100多年前/那釉光波动价值连城脚不堪一击的名贵瓷器/再也不是油画《父亲》中/那盛着清汤寡水日子的粗碗”。再如,他获《星星诗刊》“首届农民工诗歌大赛优秀作品奖”的诗作《筑路工》:“为了那条穿越怒江大峡谷的公路/重新游动起来/朋友。你苍翠的生命之树/被泥石流咬断了//身披秋雨站成路碑的致哀者/让自己的胸膛贴近你的灵魂/开满素白挽花的怒江水/将你的故事带往村寨带往异域……”纯熟的现代诗歌技巧里。跃动着诗人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和坚持为底层劳动者真情而歌的社会良知,这与那些口号似的假、大、空的“趋时应景’’之作是有本质区别的。
  作为一个有着赤子情怀的诗人。通观赵云各类题材作品的写作,第一要素首先是被感动,感动之后才有独特的个人发现与情感表达。周国平先生说过:“生活永远大于政治。”我理解先生的意思大概是:不能将同一政治背景下的生活狭隘化或主题单一化。生活的能指和所指应该永远大于政治本身。关键在于生活者,关键在于作家所趋之“时”所应之“景”,是否是你生活的本身。
  赵云,就是这样一位站在边陲的红土地上。坚持用自己特有的声音。动情而率真地歌唱现实生活的诗人!
  编辑手记:
  张乃光先生以《云之南·歌者》作者赵云令人感动的童心和诗心写起,从充盈着诗歌童趣,具有跳跃、凝练、富于暗示,关注时事等特征来解读他的诗歌。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列举详实,加之朴实无华的行文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读者不仅对赵云本人及其诗歌乃至诗歌的精神都有了全面的认识。
其他文献
在云南,我的足迹总是在山路与田畴之间游荡。我知道,我仅仅是云南的大地上一个轻如草籽的游魂。当我的身影转瞬之间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植物遮住,云南的乡村便把我揽到阴影里,用它们的湿气。告诉我。其实我的脚下有太多被时光掩盖住的往事。顺着泥土里纷繁的根须,努力地生长出来。于是,我在云南的行走,总会发现一些事物,让我在有生之年深爱着它们,并且为之沉迷。在永平。一片澜沧江边的热气腾腾的土地。它在群山之间掩藏着一个
期刊
记忆中,那是一个很冷很冷的冬季,当我第一次乘坐汽车翻过者摩山,随着盘山公路下到山脚,首先感到的是风的厉害,这也是我对于风城下关的最初印象。在下关工作以后,无论春夏秋冬,我都会在饭后或者休息之时到户外走走。我工作的单位离西洱河不远,于是,洱河便成了与我最近的风景。  到了西洱河边,还得先从风说起,下关风较为奇特,年均三十五天以上的大风,风力有时超过八级。本来海拔四千多米的苍山屏峙,挡住了西南吹来的季
期刊
一  栀子花在夏季开放,那个季节,塘河村的上空总是飘溢着淡淡的清香。  塘河村是苏北里下河地区水乡一个偏僻的小村,这里远离县城,沟渠交织,河荡相连。没有一条能开汽车的路,人们进出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了,只有紧靠东边的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塘河,在终日不停地流淌着,向人们诉说着它的风霜雨雪,还有偶尔从河上驶过的吨位不算大的运输船响起的汽笛声。才能给这片还不富有的土地注入一些生气,发布它存在的信息。  
期刊
冬天  千万朵花瓣纷纷赶在太阳下签字  让生命燃烧  平原人雪  如水的流势  清瘦的冬天枝枝重如人的五指  比开放的头脑聪颖智能冷静  最贵重的乳名悄悄胜出  大自然重捧一部  《沁园春·雪》的亲笔手稿  开始和作者们面对面  倾心叙旧  大理  被长江源头步步堆高的洁白浪花  洗涤远在边陲您星星般的名字与服饰  风常常围坐在南国秋园沉甸甸的谷粒边唱歌  让劳累了的夜的笑靥  安枕一汪被静谧群峰
期刊
洱海东岸有一个古老的集镇叫挖色街。是我出生的地方。洱海南岸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大理市下关。从挖色到下关,走旱路50余公里,走水路约40公里。几十年来,我在挖色和下关生活着、工作着,经常在这条路上反复往返。  1961年,我从宾川一中高中毕业后,在洱海区挖色管理大队工作。那时挖色没有一寸公路,不要说乘汽车,就连马车都没有,所以要到下关办事,一是乘船走水路。二是翻过洱海东岸的几座大山走旱路。当时
期刊
对于大理,点燃记忆的是下关客运中心和大理师专的红楼。从下车时的茫然到凝眸师专红楼的深情,其间时光漫漶三载。岁月的沟壑里除了沙砾还是沙砾。捡拾起来的能够闪烁一些珠玉光泽的却是这两座消失掉的建筑。  我多少次进出下关客运中心,已经记不清了。曾经的自己仿佛是它巨嘴里的一口气,任其吐纳。就像孙悟空总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一样。我即便跑得再远,也总会回到它掌心里去。每天,东方似乎还未泛鱼肚白。人们已经和它一起
期刊
天地间有大美而无言,大理的苍山正是一座无言的,大美的山。  他伟岸,他谦逊,他阔大,他宽容,他坚忍不拔,他平和深沉,他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高度,生命的高度,梦想的高度,爱与恨,的高度。  他有形的海拔,却彪炳了无言的矗立。他既是大理人的山,是白族人的山,更是中国的山,世界的山。  他是数万年,数十万年自然奇迹的缔造者和见证者,是一部永远没有终结的神话,是一组大气淋漓的水墨绝笔。  十九座伟岸的山峰,是
期刊
有人说,黑龙桥是下关历史的见证。  “我很喜欢这样的注解。因为这座桥默默地伴着我们这代人成长,见证着下关这座老城从孤寂、单调到发展、繁华的全部历史。”谈起黑龙桥,今年64岁的杨大光女士就像谈起自己的亲人,温暖而亲切。  “对我来说。黑龙桥是童年时代无法忘怀的记忆!”杨女士告诉记者。她外祖父家在西洱河北的关迤小井巷。她小的时候。母亲每天都要领着她从西洱河南的关外经过黑龙桥去探望外祖父。  “记得当时
期刊
郭斌和陈文夫,本应该成为朋友的。即便成不了心心相映的好朋友,也应该成为一般性的朋友。不仅介绍陈文夫和郭斌认识的张哥这样认为,郭斌自己也这样认为。但他们仅仅经过了初识这个过程,两人的相处就戛然而止。像一列徐徐开动了的列车。还没有等到驶出车站。就猛然落了刹闸。踩车刹的当然是他郭斌。他果断地将车刹一踩,别说两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没有了。就是基本的熟识关系都没能再保持。相互见面,打个招呼的意思都没有。当然,看
期刊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我想买一个电饭煲。于是想起妈妈在高三的时候就已经为我物色好了。  他回复我:“你有一个好妈妈。”  你知道我当时思维跳到哪里去了吗?  我跳到了今晚因为脚背受伤而无法饭后去锻炼。于是又跳到了小时候和妈妈不是每晚但是经常的散步。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里。门口有两条路,一条去往人民公园,一条去往更老的生活区。  公园晚上是很嘈杂的。公园中心有一个不大的喷水池。中间是一块巨型的石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