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图在计算思维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与思考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tsua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凝练了四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本质和育人价值,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但很多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无从下手。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脑海中没有相关的表征,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借用流程图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发展学生计算思维谈一些看法。
  计算思维和流程图的映射关系
  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写程序,而是设计。这就好比建筑、机械等行业要画设计图、施工图,程序设计的思路也有必要以图的形式画出来。流程图的使用和计算思维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右表所示。
  显然,流程图是学生理清思路、辅助程序设计、发展计算思维的一种有效工具。在日常的程序设计教学中,学生画好流程图,练好基本功,能科学有效地辅助抽象建模、帮助综合资源求解问题,进而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这也是计算思维培养的内涵所在。
  流程图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构建流程图,科学识别抽象建模
  计算机归根到底执行的是数值计算,只有将现实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才能通过计算予以解决,也就是说,要将现实问题抽象为“可计算”问题。而设计与分析的过程就是不停地进行抽象和封装,并确定各个系统实体的细节。因此,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抽象、建模,然后引导学生用流程图把抽象出来的内容进行关联。在此过程中,可设置头脑风暴等活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框架,培养学生系统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下面,笔者以《选择排序》的第一课时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环节一:教师播放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
  环节二: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画出对应流程图(如下页图1)。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会直接告知学生算法思想,这样会导致学生因缺少分析、概括的锻炼而忽略了其中的逻辑联系。因此,在课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畫流程图的办法迅速进入主题,对主题内容进行梳理,理清其逻辑结构,这样能有效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有助于他们快速地检索相关知识以及准确地进行分析判断。
  2.课中完善流程图,综合资源求解问题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观点认为,任何复杂的算法,都可以以顺序、选择、循环这三种基本结构(如图2)作为“建筑单元”,对问题进行抽象和构造。通过“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方法,教师要将大的问题划分为小问题,将复杂问题变为相对简单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重点,然后通过带有语义规则的符号定性、定量地去描述,进而通过编程实现自动化。经过课前的准备活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进入了激活状态,对程序设计也有了一定的把握,具备了“逐步求精”的心理状态。教师将课中活动以提问的方式展开,要求学生完善相应的流程图,如下页图3、图4所示。
  问题1:既然是重复找最值,若有n个数,需要重复几遍?
  问题2:每遍怎么找出最值?
  问题3:两数互换怎么实现?
  在设计过程中,流程图记录并显性化呈现学生的思维发展变化。通过细化、完善程序设计,人脑对计算实施原理与过程进行思考,用计算的方法来规范,并运用计算来设计系统,实现问题求解。
  3.课后运用流程图,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流程图是以图表表征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思维。在程序设计中,设计是否清晰合理,对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学生只有自己的思路清晰了,才能够有条不紊、高效高质地完成程序设计。因此,笔者尝试设计有利于促进学习迁移的活动,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并深入挖掘相关知识的内涵。
  (1)运用流程图辅助算法优化
  在介绍完选择排序的相关知识后,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算法进行设计,尝试优化。教师提出:同样解决排序问题,有不同的算法。虽然结果一致,但有的算法会更好更高效,如堆排序、归并排序或其他排序,请思考这些排序算法有何区别。学生课后查资料,思考,完成流程图的设计并做相关分析。
  (2)运用流程图辅助系统设计
  在实际生活中,排序算法很实用,其他地方可能会用到,因此可以把代码打包成“函数”,其他地方想用这个函数,就直接写出函数名,传入数据即可。当然,这个函数也可以调用另一个函数,或者用于其他更复杂的函数。在使用时,复杂度被隐藏,不需要知道内部的循环和变量,结果会像魔术一样返回,如下页图5所示。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尝试思考并设计:模拟电子地图,搜索A城市到B城市的最短路径。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仅介绍思想、算法实现会显得单薄。借助流程图,则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增加程序的设计感,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也丰富了所学知识。
  应用策略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落实计算思维的培养,就要对客观世界进行合理抽象建模,画好流程图,也要将设计出的蓝图付诸实践,编程调试运行。然后,结合实践反思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一起经历“抽象—形式化表达—构造—自动化”的过程,有效地实施计算思维的培养。
  2.应用与表征相结合
  表征是指某(些)事物和事物属性能确切地表示另一(些)事物和事物属性。课前,教师鼓励学生用流程图把形象的客观世界进行抽象建模,并把抽象出来的内容进行关联;课中,完善流程图,将抽象出来的内容通过带有语义规则的符号定性、定量地去描述;课后,运用流程图继续辅助深入挖掘,不断丰富知识。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征,但无论如何,教师都应注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且流程图要注意留白,为课中的完善、课后的深入挖掘做准备。另外,在用流程图辅助程序设计时,不同的符号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结构有不一样的表征作用,规范使用有助于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理念与技术相结合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提升自身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工具辅助,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例如,在绘制流程图时,可以选用常规的办公软件Word、WPS、PPT,也可以用Viso、OmniGraffle等专业绘制工具。当然,也可以在iPad和智能手机上画好图再投屏,或者边讲解边画等。
  结束语
  根据新课标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笔者联系自身教学实际,以“图解程序设计,描绘思维蓝图”为教学切入点,把计算思维内涵的三个层次作为培养目标,践行和分析了新课改大背景下如何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的科学本质和育人价值,进而促进信息素养的提升。笔者相信,为培养出适应数字时代的建设者,一线教学不仅坚持教学的真理,还需要有好的方法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不断进行最平凡的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一、引言为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步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中就提出了国家信息
人类文明出现以来,无数精美的名画和优秀的画家脱颖而出。例如梵高的《星夜》与莫奈的《日出》等,每幅传世的佳作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风格,画家也有属于自己的画风。而模仿和学习名作名画的风格,千百年来人们趋之若鹜,也花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合成具有艺术风格的自然图片引起了计算机科学家的兴趣。把自然图片转化为风格化的艺术图片,被称为风格迁移,提供风格纹理和笔触的图片(如油画)被称作风格图,
最近参加的一个教研活动中,一位上课教师在项目学习小组活动的某个环节中安排了一位学生担任小记者的角色,小记者的任务是去其他小组采访并回组内汇报。作为合作学习思路下设计的一种角色,“记者”这种鲜明的身份令人感觉生动,印象深刻。巧的是没过多久,我看到了美国科普作家大卫·迪绍夫写的《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一书提到人的12种心智“元表征”,提供了更多的理解参考。  项目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任务因为比较复杂
第一部分缘起谢作如:今天的重点话题是“中国特色开源硬件”。我在一次会议中得知,装备中心在开展“中国特色的开源软硬件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此我很感兴趣。请问李
从信息技术学科的结构来看,算法与程序设计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但三年级才进入国家课程。教师在低年段教学中该以什么为抓手呢?为架起学生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笔者选择图形化编程为切入口,借助图形化编程软件在低年段开展编程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算法,用算法去解释常见的现象,用程序将算法数字化,进而学会用算法去解决未知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了解未来智能生活的底层架构做铺垫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针对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设置了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教师在实施此模块教学时,应在了解其整体内容特点的基础上,制订可行的教学规划,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内容特点  本模块是在综合分析学生认识能力、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特征的基础上设计的,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遵循真实问题解决的逻辑线索  数据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强调“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在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新的评价理念及工具也在不断涌出。笔者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源泉,将评价工具的自主设计与制作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从创设深度思考的思维场、激活深度探究的思
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对教育行业来说,信息技术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的改变是直观的、可预测的。下面,笔者
谭杰是《篮球》杂志的总编,40岁那年他为了翻译一本关于长跑的畅销书--《耐力》,通过亲身体验《耐力》中的训练方法,成就了一场知与行的体验。这是因为谭杰认为,对于全民健身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数据管理与分析部分被设计为选择性必修模块3,与“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两个模块并列,作为高中学生升学的学习内容之一。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该模块进行解读。  新旧课标中相关内容的异同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版)》(以下简称旧课标)中,“数据管理技术”就是5个选修模块中的一个。新旧课程标准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