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岁月结出的花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k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大多数人提到诗歌时,就会浮现到脑海中的诗句。从这个例子不难发现,大多数人还是把诗歌和古诗词关联在一起。由此我们联想到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但诗歌从未停止她的发展和变化,一直传承着,不管是在哪一个时代。
  扎西南杰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坏境下成长,并创作出了《羌塘晨歌》《羌塘晨曦》两部诗集,惊艳于藏北文化圈。他的这两部诗集似乎又向那些“诗歌已亡”的声音提出了挑战,证明了诗歌的韧劲强劲。扎西南杰的诗歌以白话的形式来传承下来,又融入了藏北游牧文化,承载了太多的羌塘文化和民俗的内蕴。
  扎西南杰,出生在那曲县罗玛镇一个牧户家里,童年的生活被他刻在骨子里,印在心灵深处。随着年龄的增大,扎西南杰和大多数人一样开始了学习生涯;参加工作之后,又进一步得到了深造的机会。但不管怎样,他从没有放弃牧人特有的质朴、果敢、浪漫的精神气质。诗人在《羌塘晨歌》诗集《我与诗》中也毫不避讳地写道:“我是牧人/十二岁前/一个纯粹的牧人/拿起俄尔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十二岁后/我从生命的细微处/能够感慨的/能够体会的/是普希金的热情/李清照的忧愁/改在今天的草原/把每棵草的爱恨/细细的品味/然后/让天下人/感觉高处的寒冷/和高处的无忧”诗的前半部分,我们能够联想到“牧人”“俄尔朵”等符号编制诗歌的灵魂,而诗的后面诗人热枕地写出他在十二岁后热爱的两位巨匠李清照和普希金。一个是忧愁的李清照,另一个是热情的普希金,通过中西诗人的诗歌,诗人爱上了文学、也爱上了诗歌。诗人把这些诗歌的意境和感觉变成自己的创作灵感,写成了今天草原的诗篇。
  诗和草原看似毫无相干,但诗人来自草原、牧区生活是诗人巨大的采之不竭的灵感来源,藏北牧区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诗人看的比其他人更加透彻,诗集的字里行间里都能透出牧人的气味。作为一个藏北牧区成长的“牧童”写出这样文笔精湛的汉语诗集,真的极其难能可贵。我们首先不说诗集本身,说说诗人扎西南杰,他并不像如今的藏族学生那样从小到内地进行过传统的正规学习,而是通过自学掌握了汉语文,身为一个牧人他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诗人自身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心里没有忘记草原、牛羊、帐篷、牛粪火的恩泽,废寝忘食地把它们编制成最初的诗、最纯的歌,诗人把藏北草原当成了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才是诗人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
  盘点这两部诗集,最明显的一个主题就是“无忧”。他的诗集《羌塘晨曦》之《夕阳》这首诗中这样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将落未落的太阳/在山口留恋/站在山坡的牧童/横笛吹奏着摇曲/圆润而优美的笛声/更把太阳吸引/草原一片金黄/云朵羞红了脸庞/牧羊狗也设计着梦想/恬淡素洁的月光/早已等得不耐烦/星海的童话早向往/谁说夕陽没有憧憬/直到黎明的神话/都是夕阳铺设的深情”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这首诗的优美可以倾倒任何一个画家,童年的幻像在扎西南杰的笔下变成了一幅画。首先透过一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引子提出了他要写的内容《夕阳》,接下来他就写到在山口留恋的太阳,山坡上的牧童、笛声、金黄的草原,还有舞场和牧羊狗,他的这一系列描写都是按照童年草原的记忆来提点诗歌一个十分细腻的神韵,不得不佩服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灵气、对原始记忆的刻骨铭心。而诗人的无忧也表现在最后两段诗句里:“淡素洁的月光/早已等得不耐烦/星海的童话早向往/谁说夕阳没有憧憬/直到黎明的童话/都是夕阳铺设的深情”诗人不仅写出了夕阳之美,更对夕阳之后的美尽情地抒情,皎洁的月光,还有星辰等,最后点到了夕阳落下之后的草原。我想这里我们已经不能用乐观或坚强之类的词来描述他的这种心态了,也不是豁达能简单解释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草原上的生活永远不枯燥,就像作者抒写的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夕阳,而夕阳之后的锅庄舞会和带领牧羊狗去保护牛羊等活动,还有充满乐趣的草原赏月之行。想到这些画面我们还能说诗人是苦中作乐的豁达?真正的草原牧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赋予了每一个人这些固有的秉性。
  其次,我想另一个主题就是“出世”,俗人都希望世间生活只有快乐没有苦难,因此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来逃避,如下雨天打伞,冬天待在家里,遇到话不投机的人时就畏缩等等,而诗人的这两部诗集中有很多首诗体现了全然不同的观念。如《羌塘晨歌》中的这首《有时候》,对孤独就有一种“出世”的观点:“沉重放置一边/无奈流放在一边”好好想想我们的确就是在庸人自扰,有时候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有时还谈很多。诗人在这里说孤独的美不是没有灵感,这里的意境就很像我们认知中的一个词“独处”,我们在这个社会中会遇到很多的“无奈”和“错误”,事后不就是通过独处而非逃避来得到缓解的吗?“有时候/孤独的美/造就一生的感慨/用雪山的气度/超脱世间的纷繁”看似是一首诗,但诗歌的文字里能折射出很多哲理,这就是诗歌特有的韵味、诗人特有的魅力!我们再品味诗人的另一个诗作《不要让》,这首诗说明情感需要和理智结合。诚然,我们也看到诗人也有人类群体无法克服的七情六欲,但他认为这个很正常,而且自己通过知识和生活经验就此问题进行积极的审视和自醒。
  还有一个主题就是“牧人”这个关键词,牧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真诚。诗人在诗中并没有把藏北塑造成一个“世外桃源”,他也有很多抒发情感的诗歌,如《羌塘晨歌》里的诗《忧愁》和《羌塘晨曦里》里的《我喜欢》,诗人毫不避讳地写出他心中所想,写出了他的忧愁,还有他的所爱,这就是牧人的可爱之处,他们敢爱敢恨。在诗歌《感谢命运》中诗人甚至用更多的笔墨描写了牧人的这种性格:“感谢命运/把我降生到草原/草原虽然苍凉广漠/但已懂得真实与辽阔/感谢命运/让我成为牧民/虽然牧民憨厚粗犷/但绝不缺少真诚与感慨/感谢命运/让我清唱牧歌/虽然牧歌声缥缈低沉/但是天堂音质俏丽/感谢命运/生活的坎坷和心灵的创伤/在淳朴的民风中得到医治”诗人在这里大声地说出了牧民的性格具有憨厚粗犷和真诚的特点,最后更是毫不避讳地说,谢谢命运让他能在牧区医治生活的坎坷。这就是说在诗人成长道路上即使遇到了坎坷,在牧区得到了医治,这是用诗歌特有的暗语写出了精神“医治”的最佳办法。在这个情节里诗人还是那个小时候的“牧童”,那么简单,那么直接。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个关键词,就是牧人的生活和习俗。我们先引入一首诗歌来分析,诗歌《草原的八月季节》勾勒出诗人的点点滴滴:“到处是熟悉的笑的热浪/满地是金黄麻地的叩响/帐篷和群星/在老人故事的余音里发亮/一群顽童在稀奇的眼神里捡童话/一首牧歌在山风中穿梭遐想/锅庄舞的火星/杈子枪的圆轮/骑手滚烫的誓言/哈达载量的祝福/骏马恢弘的走步/岭格萨尔王的气势/草原初恋的表达/在牧人黝黑的脸庞上徜徉/八月的草原/天堂的韵味十足”熟悉草原的人们不难发现,这就是八月藏北赛马会的场景。人们不约而同地在草原中心搭起帐篷,唱牧歌,跳锅庄等。还有这首诗《糌粑》,这样写道:“把一团糌粑揣在怀里那是/牧童享受/风雨中的温暖/是母亲慈祥的教诲/牧歌/在草原上盛行的时候/酥油茶的醇香和/青稞酒的酣畅”进一步通过诗歌向读者介绍了藏北的饮食文化,这和那些“无病呻吟”“帮闲主义”的诗歌相比,它的内容充实,描述性都更胜一筹。
  最后呈现的主题是“理性的王国”。诗人以理性的光芒使诗歌形式与内容与众不同。很多的诗歌缺少一丝理性的气息,诗歌是一种文学的形式,它应该是社会进步的呐喊语言,我认为诗歌和诗人不但要提炼语言文字、最重要的是要用诗人特有的视角发现常人不能发现的美,需要洞悉社会,需要诗歌来慰藉内心。扎西南杰的诗中我们隐隐约约看到了理性的思考,特别是从那一首《冬虫夏草》中看到了这一点:“虫变成了人的模样/在流行的线条上/像音符的翅膀/诱惑人性的冲动/人变成了虫样/浓烈的梦想/散漫地游弋/在经典的故事中展开欲望/到底人与虫的交流/是春天的希望/还是秋天的憧憬/只有在冬季的的童话中分野/冬季冷却的头脑/渴望具备/人与虫记忆丰满的智慧”诗人在这里通过春夏秋冬的描写,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渴望具备人与虫丰满的智慧”。他希望把理性注入到虫草经济中,造福苍生,可见他看到虫草的经济利弊,非常敏锐地扑捉到了世俗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感谢命运》中,诗人更多地写他功成名就后返回家乡,更加讴歌家乡的一切,对无序开发有了一丝诗人特有的敏锐和警觉,也写出了他的忧虑,这就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其他文献
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种高明的生命哲学和生命智慧。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历经两千多年逐渐得以完善和发展。由于特有的民族气质、地理环境和社会形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以“儒、道、释、墨”等思想为一体的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没有西方式的以知识为中心,以理智游戏为一特征的独立哲学,也没有西方式的以神为中心的启示宗教。它是以“生命”为中心,由此展开对人们的教导、智慧、学问与修行。
家在城区,我们一家素喜花草,闲暇之余偶尔拾一只矮木凳,在露台对着青葱花叶修剪,便能安然地度过整个下午。母亲尤爱花朵,钟情花香溢满厅堂的趣味,父亲和我都是俗人,最喜欢花朵凋落后结出的果实。  可惜,家中的植株大都“花而不实”。悉心培育了数年的一盆香水柠檬、两株葱郁的百香果树都是只开花,不结果。不甘心,父亲又从朋友处带回了一株新品种的番茄苗,添置在家里,精心呵护,培红土,浇雨水。好不容易第二年花期过后
内容摘要:通过《五十四种孤单》老人的缩影,得以知晓当下社会,孤寡老人的生存现状和情感诉求。这是一本极其珍贵的读物。  关键词:五十四种孤单 读 评  1  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普玄和他的创作团队肩负中国作协、湖北省作协“孤寡老人生存状态调查项目”的重任,为这个时代奉献了一部具有现实意义和震撼人心的力作《五十四种孤单》。调查组历时一年之久,跨三省,走访了几十个福利院,采访了700多位孤寡老人。刚开
在龙源西藏公司采访的几天时间里,听到最多的话是:“张总真是不容易。”这个“不容易”确实是每个龙源西藏公司员工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他们回忆张唏总经理在西藏十一年工作历程时,由衷地发出的感叹。这个“不容易”里并没有包含他所取得诸多辉煌成绩的赞叹之意,而是设身处地站在他的立场上,用最平实的语言、最质朴的情感对他在藏工作所做出的客观、公正的评价,都是发自肺腑的。  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心里是高兴的。刚开始,我
继长篇小说《复活的度母》《拉萨红尘》,影视剧本《寻找格萨尔》《西藏爱人》等等作品之后,白玛娜珍的新作,西藏纪实少儿文学《高原上的小星星》又与读者见面了。  该作品不仅是作者文风转变的新作,而且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性与审美性的作品。作品通过对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关注与叙事,又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将一群生活在藏地孩子的真实内心世界与生存方式,展示给读者。  作品想告诉读者只有自身的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
感党恩,天津百校百人放歌新时代;学党史,话剧演出传承红色基因;办实事,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这一组组生动的场景、一个个活泼的形式,是近期天津教育系统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  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激励教育系统党员师生干部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进一步激发全体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天津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深刻认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具备导向作用。可见,在对高校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期间,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携手共进。  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工作目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应当遵循思想性、教育性原则,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他人、社会,不管是良好个性培养方面
“实事求是、崇尚科学”是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学院教师刘勇近30年來无论是作为企业专家还是职教名师,都始终秉持这一原则。在奥的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从事电梯安装与维修岗位工作20年,之后通过高级人才引进到职业院校并工作10年,有着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刘勇,始终没有离开过一线。  企业经历提升科研能力  电梯属于国家特种设备,是比较艰苦的行业,但刘勇从入职开始,先后从事了电梯安装与维
夜,沉淀的绽放  古城,玄月,  沉睡千年幽然  归虚尘土……  梦,肆意的花藤  红尘,残垣  繁华一夜枉然  归虚沉静……  经不起醇度  那粉色的花瓣  迷失在暗灯香的尽头  未曾说出的  ——2005年  青草幽香的山间  那一弯草丛枞生的小径  你说着说着……  眉宇间藏着一片海  是怎样的情愫  使得你对我闭口不言  那一个字  沉静的微笑  深藏着  那灼热的期盼啊  可是落日下的山
就像一個失语者  把一切倾诉给黑夜  暗夜应沉睡  偏偏丢了睡眠  夜无眠的孩子  想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