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湘:我就是一个电视匠人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可以12年屹立不倒,每周准时播出?怕是许多当红栏目都不敢打这个包票。但是有一档文化类节目完成了这个“壮举”,而且还是一档不曾大红大紫,也没有广告商愿意投资的文化类节目,那就是由王鲁湘主持制作,在凤凰中文频道播出的文化类节目《文化大观园》。自2006年开播以来,《文化大观园》已经制作并播出了600期节目。在这第600期,王鲁湘和他的同事们决心做一个纪念,同日本大使馆共同举办一场主题为“大巧若拙,淬炼匠心”的600期特别中日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了多位中日“匠人”,共同探讨在两国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匠人精神”。
  作为自这档节目开播以来就次次“挑大梁”的主持人,王鲁湘是《文化大观园》绝对的“老前辈”和中坚力量。他常常自嘲:“除了扛摄像机,其他的工作我都做过。”但在投身电视节目制作的同时,王鲁湘本身又是一个地道的学者,对国学有着极深的研究。两个身份叠加起来,让他既在书斋中读过万卷书,也在拍摄节目时走遍万里路。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电视学者”。不过,比起电视学者,他更愿意称呼自己为“电视匠人”。曾在节目中和同事一起追寻各色匠人踪迹的他,对“匠人”和“匠人精神”有着独到的理解。



   Q=北京青年周刊A=王鲁湘
  东瀛匠心,远道而来
  在日本大使馆举行纪念活动,其实算是个巧合。因为节目组正好在策划一个日本匠人精神的电视论坛,请了一些嘉宾到北京。不知是谁灵光一现,提议活动可以到日本使馆举行。尝试联系一番,日本使馆欣然同意。日本驻华首席公使伊藤康一还专门为本次活动准备了中文演讲,他说:“值此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文化大观园》六百期特别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中日文化交流绵长悠久,希望用文化作为纽带促进中日间的广泛了解和交流。”这段略微吃力的中文演讲,无疑表达了他对本活动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作用的肯定以及对中日文化交流悠久绵长的希望。
  Q:为什么做了很多期关于日本文化的节目呢?
  A:这倒不是有意为之,我们经费有限,到距离太远的国家进行拍摄有困难,因为日本离我们特别近,费用就比较低廉。中日文化之间有很多共同点,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共同点最多的就是中日两国,因为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体,可以说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唯一能学习的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有很多珍贵的东西都被当作宝贝一样保存在日本,那种保护的程度都令人感动。当年鉴真和尚东渡穿的袈裟,现在还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保存着。现在中国境内想找到一件完整的唐代衣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他们就把鉴真的袈裟保存下来了,可见他们对文化母体有多么尊敬。
  Q:你曾做过多期关于日本匠人的节目,可以介绍一下你看到的日本匠人们吗?
  A:日本的老字号遍地都是,动不动就是这门手艺已经传承了多少代了。就像能剧大鼓表演家大仓正之助的那个鼓,它都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敦煌壁画上都能看到这个鼓的原型。当时我们的遣唐使把这个鼓带过去,然后那里的某个人开始学习打它,他的子孙再传下去,就这么在一家中间传了几百年。他们也不仅仅是保守地传承固有的东西,他们是建设性的坚持。比如做漆艺的三田村家族,他们就有一个规矩:他们家族的每一代人都是漆匠,但是学得第一门手艺都不能是漆艺。比如说,现在父亲要把手艺传给儿子,首先让儿子出去学一门手艺,除了漆艺什么都行。那一门学出师了,才可以回来学家族祖传的漆艺。这就是为了防止“近亲繁殖”,一代不如一代。他们在继承的同时也在开发,也在创造,在不停地更新他的工艺和工具。
  九州尋艺,抢救文化遗产
  活动现场,能乐鼓师大仓正之助展示了在他的家族延续了600年的大鼓技艺。惊叹日本匠人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得面对这样的现实:在中国,我们想找一个100年的老字号都难,就算是所谓的百年老店,也大多已经多次易主,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而这种老字号在日本遍地都是。在这种情况下,王鲁湘的团队也曾多次探访中国匠人们,既对他们精巧的手艺进行“抢救性”记录,为他们的命运进行严肃的思考。
  Q :日本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匠人家族,但是中国作为日本的文化母体却好像少有这种传承,为什么会这样呢?
  A:说一句开玩笑的话,咱们家大业大不在乎这点东西,他们家小业小所以在乎。一般的天然大国,对他的传统、资源、人才,相对那些天然小国要不在乎多了,因为他的资源太多了,太在乎了反而会成为他的包袱。另外一方面有点文化上的自我反思,就是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非常糟糕的毁灭性基因,老是以玉石俱焚为快感,所以我们的文明基本上只能存续三百年,三百年之后毁灭一切。这是我们要深刻反省的地方。还有就是中原地区土地的主人不断更换,每更换一次,就使得旧的文明毁灭一次。这些对传统艺术和手工艺的延续造成了很严重的打击,很多东西都成了历史的绝唱。但是日本是单一民族,他们没有这种更换。
  Q:你也制作过好几期关于中国匠人的节目,可以谈谈当时的情况吗?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一大块节目内容,这中间当然就包括了我们所说的匠人。我们有意识地采访了一些坚守自己的情操,不参与任何热闹的匠人,我们把他们叫做“坚守在边缘上的匠人”。他们不去参加任何所谓的大师评比,不掺和任何的名利。我觉得这种人更能代表匠人精神,媒体更有责任去记录他们。你看我在徽州拍的歙砚,那都是国家顶尖的手艺,但他们不去参加任何的比赛或者评比,就一门心思地做一个纯粹的手艺人。我觉得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我传达的不仅是一种精巧的手艺,更重要的是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Q:这种“边缘匠人”会不会遇到后继无人的窘境?   A:不仅仅是他们啊,即使是聚光燈下的人都面临着这个问题。这不是一个匠人的问题,它是整个人类的问题。我们可能最后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有些家园它就是会远去,而且最后会从我们的视线中完全消失,这是没法阻挡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趋势变慢,第一个,赶紧记录,或者说,赶紧收藏,先把这个东西冷冻起来,保存起来。还有就是赶紧研究,以另外一种形态把它保留下来,等人类的温饱不成问题了,想要去“玩玩”这些的时候,他可以从记录里再现它。好像我们只能做这些工作,没有别的办法。
  Q:这种抢救性记录目前来看收到成效了吗?
  A:我刚到凤凰卫视的时候做了一个80多集的系列片叫《寻找远去的家园》,看到很多民间的老艺人、老工匠。我们走到福建的时候看到一对做提线木偶戏的老夫妻,整门手艺现在就他们两口子在做,然而当时已经没有人请他们去演出了。他们就不得不改行,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木偶戏用具锁在箱子里,放到阁楼上。如果再没有人去请他们演出,那么等这两个人一老,就是人亡艺绝。我们也特别问他:“有没有年轻人感兴趣?”也有,但是看不出这个东西能养家糊口,所以不如出去到深圳打工。这都是现实的问题。
  我们那个节目播出后反响非常大。没想到过了几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这个福建提线木偶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当地政府给了他们一些资金。原来是你不请我去,我就得去种地。现在呢,就算没人请,他们也有了这种义务去表演。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了一定地位,他在当地就是个名人啊,就会有好多年轻人向往这种荣誉来学它。这种对民间技艺和古迹的保护,是近年来中国,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文化方面做的最有功德的一件事。我们这几年也帮着做一些记录、呼吁的工作,也去发现一些这种技艺。
  一心做精,当好电视匠人
  在活动现场,作为节目主持与总策划,王鲁湘为第600期纪念节目致辞。他将自己和同事们的工作,也归入了“匠人”行列。“其实我们电视人也是匠人,我是,我的同事都是。把手里的活做好,做精,做绝,就是我们的追求和事业心。”事实也是如此,在600期节目中,王鲁湘和同事们曾二十二次踏入故宫,遍访名胜古迹,也曾多次拜访问道高僧与多位民俗专家、国学大师,可以说,每一期节目背后都是制作人员几百甚至上千公里的跋涉。


日本的国宝级能乐鼓师大仓正之助与中国内地青年舞蹈家朱晗合作带来精彩的能乐大鼓·古典舞

  Q:你常说自己是一个电视匠人?
  A:对。我们凤凰有一句话“把女生当男生用,把男生当畜牲用”,说明电视行业是一个以体力活儿为主的行业。我们经常说我们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但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匠就是这个特点,他是离不开所谓的巧的。巧,就是你驾驭一个工具或者说一个材料的能力。传统匠人驾驭手工工具,我们要驾驭的物质材料是机器、设备,对声光电的使用,所以说,我们就是电视匠人。说老实话,我从来没有过瞧不起匠人,你只要干电视,电影这个行业,就不会瞧不起匠人。我这么多年合作了这么多摄影师,有的拿起摄像机就和耍杂技一样,玩得那个顺溜。玩什么东西玩到这种境界你才可以称“匠”,不到这个境界你称“匠”都没资格。
  Q:作为一个“电视匠人”,你对自己在工作上的要求是怎样的?
  A:当年的古罗马军事家,政治家恺撒说过最牛的三句话:“我来了,我看了,我征服了”。其实我所做的这个工作就是“我来了,我看了,我说了”。这是要很多条件来支撑的,不是我想做文化上的恺撒就能做的。首先,如果我还是一个“书斋学者”,“我来了”这句话我就不敢说。现在至少我比书斋、学校里面的学者走得多。然后“我看了”,因为我是通过电视镜头把这些东西带给观众,我肯定要很认真地看,尽可能发现别人没发现的细节。然后我还必须要说。这个说包括两种,和专家讨论的“说”和自己发表意见的“说”。其实我这么多年,基本上就是这三句话,以后大概也很难改变,因为自从恺撒说了这三句话,目前还没有人说出第四句话来。当然恺撒年纪没我大,我现在是中国电视界唯一一个年过花甲还在现场做节目的人,而且老板没叫我停,我大概还会继续下去。除非老板和我说“鲁湘,咱们不走了好不好?你也累了。”
  连接中日文化 走近匠人精神
  9月23日下午,由凤凰卫视与日本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系列活动之大巧若拙·淬炼匠心暨《文化大观园》栏目六百期特别活动”在日本驻华大使馆举行。
  《文化大观园》于2006年在凤凰中文卫视开播,是一档在中国内地和全球华人圈播出的高端文化纪录片节目。12年来,总策划王鲁湘和节目的制作团队踏遍大江南北,寻访中国各个角落的文化瑰宝。除了神州大地,《文化大观园》造访最多的就是邻邦日本。借录制第600期纪念节目之机。节目组邀请到多位中日匠人与艺术大师,以“匠人”为主题,共同探讨匠人精神与中日文化间的异同。
  在活动中,来自中日文化界的各位嘉宾就“中日文化交流”和“匠人精神”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度的讨论。第一场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论坛环节,王鲁湘对话前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东京华助中心代表理事颜安,以鉴真东渡为主线探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第二场论坛以“china瓷器·japan漆器”为题,王鲁湘对话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教授李庚,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白明和日本漆艺大师三田村父子,共同探讨中日文化中一脉相承的匠人精神。
  据悉,这两场论坛已制作成两期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助力中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节目组还同时发布了新书《匠人本色》,由王鲁湘执笔撰写,专门讲述日本匠人精巧手艺背后的家族历史和人生故事。
其他文献
来到巴黎总是不应该错过它众多的博物馆,但是今年秋天,在法国逛博物馆有了新的选择。  不久前,皮埃尔·贝尔热-伊夫·圣罗兰基金会(Fondation Pierre Bergé - Yves Saint Laurent)开放了两座博物馆以纪念伊夫·圣罗兰这位著名的法国时装设计师,其中一座博物馆位于巴黎,地址是马尔索大街5号(5, avenue Marceau),这栋历史悠久的建筑现在是 YSL 基金会
期刊
这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星二代,是美国超级名模Cindy Crawford(辛迪·克劳馥)的女儿。如果说整个华语音乐界都在等窦靖童长大的话,那整个时尚圈都在等Kaia Gerber长大。她的T台首秀献给了2018年春夏纽约时装周的Calvin Klein,Kaia身着缎面夹克和休闲裤走了一段酷炫十足的秀。  更令人惊喜的是Kaia的第二场T台秀,Kaia直接为2018春夏Alexander Wang的
期刊
在新一季Dolce&Gabbana杜嘉班纳2018秋冬女装秀场上,优雅、传统和动感于此混搭。在各种强烈对比中,讽刺意味及诙谐角色等不同个性呼之欲出。在颠覆且依旧浓郁的西西里风格中,全新Devotion手袋系列可谓抢尽了整个秀场的风头。乘着“头等舱”无人机在秀场上高调飞行的豪华待遇,这款承载着设计师DomenicoDolce和stefano Gabbana“诚挚之心”的Devotion手袋,带着无限
期刊
不知是否是阳光的作用,这座城市的美食与美好都像阳光一样明亮:在这里,喝葡萄酒要用海碗;在这里,朋友聚会的啤酒要论箱点;在这里,上菜时会有人抬轿子扭秧歌;在这里,精致的手指泡芙都有了最喜庆的颜色和装饰。  这座城市位于北纬41.8度、东经123.4度。这样的纬度,让春分过后的这座城市比南方城市有更多的日照时间;这样的经度,让这座城市的每一天都能更早地迎接朝霞。被阳光宠溺着的这座城市,有着中国东北特有
期刊
她是舞台上天不怕地不怕的吳莫愁,也是会因非议而迷茫的20岁女孩。  通过这次《more real造作行动》音乐计划,吴莫愁想诠释自己的音乐理念:既把个性放在第一位,又把握好传唱度。  “我在《捉妖记2》中演一个俏丽的古装小护士,”吴莫愁笑道,“能够扮演一个和自身截然相反的人物是件特别开心的事。”  2017年的《中国新歌声》比赛刚刚落下帷幕,作为一个老牌音乐选秀节目,这个舞台上走出过许多选秀新星。
期刊
拉丁文中,“Aqua”代表海洋,“Terra”寓意大地,这两个拉丁词汇不仅描述了人类生存的世界, 也给予欧米茄灵感启发,创造出经典的海马系列腕表,同时,代表着欧米茄对品质、设计、可靠性的传承。无论身处海洋还是陆地, 英国演员埃迪·雷德梅尼 (Eddie Redmayne) 都与 Aqua Terra 腕表的特质不谋而合。   Aqua Terra腕表的革新  诞生近70年以来,欧米茄海马系列腕表始
期刊
近日,路易威登芳登广场旗舰店将正式开业,这枚全新奢华宝石将在巴黎最具传奇性的广场大放异彩。位于芳登广场2号的旗舰店由知名建筑师Peter Marino设计并主持修建,标志着路易威登盛大回归160多年前的寻梦原点。其中范冰冰、钟楚曦、裴斗娜、Cate Blanchett、Catherine Deneuve、Julien Moore等均以优雅而别致的造型亮相路易威登芳登广场传奇归来开幕酒会。  300
期刊
1986年,福州西湖的石拱桥旁,两个年龄相仿的少年在拱桥合影留念,殊不知16年后蔡文胜再次看到这张照片时,他在国内域名界小有名气,而照片中的黄衣少年却已经罹患肝癌离世。二人选择的道路不同,而今竟然也处于两个世界。  2000年,“互联网”这三个字由蔡文胜的眼睛进入到了他的脑海,并泛起了惊天骇浪。这个偶然,就是服装商人蔡文胜与美图公司董事长蔡文胜开始连接的源头。  如今美图公司的相关产品获得了世界性
期刊
2017国际慢食全球大会于在享有“美食之都”盛誉的成都拉开序幕。全球92个国家,近500名国际代表相聚成都共襄盛举。  国际慢食协会主席卡洛·佩特里尼,这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全世界生活态度的灵魂人物,被英国《卫报》评为“最有可能拯救地球的50人”,入选《时代》周刊英雄榜的传奇,来到成都,带来21世纪的“慢生活”理念。  卡洛对食物以及吃食物的态度与人不同,著書《慢食,慢生活》阐述自己关于慢的
期刊
张雪迎这朵“小花”再一次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因为《演员的诞生》这档综艺节目,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读大二的张雪迎在众多演员中脱颖而出。节目中她诠释过《将爱情进行到底》中青涩懵懂的少女,演绎初恋的小美好;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演绎的《滚蛋吧!肿瘤君》片段,为了更加真实还原角色,张雪迎抛弃偶像包袱,以光头造型出镜,这让观众不禁感叹她的可塑性很强,她可以是甜美的、令人心动的,也可以是坚强的、令人心疼的。不可否认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