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是谁?似乎我们每一位成人都能给出答案,答案当然也千差万别。当问到我们该如何看待儿童时,往往让我们这些自认为了解儿童的成人陷入沉思,无言以对!问题出在我们经常是看不见儿童的,我们不会去想他们所想,说他们所说,做他们所做……即便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愿意跟着吗?
近年来,在很多场合总会饶有兴趣地和幼儿老师们闲聊:我们教师在儿童成长的途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异口同声,没有任何迟疑:引导者。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沉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尚且科学而谨慎地把教师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我们却如此肯定地认为自己是引导者。
在我们的观念里,我们是幼儿教师,认真学习过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经常练习各种教学技能与技巧,阅读很多关于教师的职责与职业素质的文章,参加过各种各样主题的培训班,我们也尝试着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我们似乎学了很多,懂的东西也不少,我们对于儿童有着绝对的自信!
遗憾的是,作为教师唯独缺了静下心来去倾听儿童的“声音”,我们习惯走得很快,嫌弃儿童如蜗牛般的慢步、问题总是没完没了……我们无法和儿童对话,我们“引导者”的身份在现实目前不堪一击。
教育圣贤告诫:只有具备儿童视野才能真正看清儿童,知晓他们的所想所思、所作所为;只有从生命的角度出发对童真文化产生认同,你才会觉得那是多么的真实、有趣而富有意义,你才会停下你的脚步驻足欣赏。教师,如果想和儿童和谐地沟通,不只需要运用语言,还需要细心地观察、敏感地领会以及到位地反省,而所有这些的提前就是要“倾听孩子”,回到他们的童年世界里,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做,思他们所思……这样你会感动:儿童的每一种行为都在表达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因为儿童而存在
记得喜欢的一位歌手说过这样的话:舞台是歌者绽放灵魂的地方,而观众就是灵魂的知音。而对于我,一名幼儿教师,一直扎根基层的男幼儿教师来说:孩子就是我灵魂的知音。所以我在尽心完成一名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更多地是把自己的灵魂置身于孩子中,沉醉在生命与生命的坦诚相见中,与此同时我收获的是心有灵犀的满足,更是心灵对话的喜悦。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童心之旅。经常地,我会把自己埋没在孩子中间。
起初,我也只是看看孩子在做什么,也有时会带着相机到处转转,捕捉孩子的瞬间。就是在这样的随意转悠中,我有了惊奇的发现,于是我尝试将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在记录中,我看到了孩子的行为在我的意料之中,也看到了他们的行为在我的意料之外……于是孩子不仅出现在我的眼里,也慢慢走进我的心里。
他们是怎么想的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去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开始带着孩子的年龄特点、家庭背景、特定的生活场景这些因素再来看孩子的行为,于是我更懂孩子。
读懂孩子让我瞬间抹掉了与孩子之间的障碍,坦诚相见。但作为一个教育者,成为孩子的知音还不是最终,因为我要成为孩子成长的扶手。于是我又开始想着如何在他们的行为中不着痕迹地拉他们一把。多年来,我在与孩子的闲聊中摸索,在与孩子的实践中尝试。慢慢地,在“倾听—观察”孩子的教育生活里,我也有了一些促进他们略有进步的法宝:如与他们的闲聊,不着痕迹地激将和提供支架的引导,让我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尽量让自己忙碌的心停息下来,真正听进去孩子的“声音”,去用心关注那些被我们经常称之为“童真稚气”的事情……
中班数学课,师幼互动游戏的方式,小朋友们很兴奋,玩得不亦乐乎……下课时,孩子们有序地去喝水、小便,可康康始终坐在垫子上不起来。再三询问下他低头轻声说:我上课时不小心尿尿了……听到此话,其他孩子大笑起来,有的甚至跑过去掀康康的坐垫,有的大喊:“他真的尿了,地板都湿了”“这么大了还不知道去厕所小便”……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和更加难过的康康,我轻轻地拍着康康的头,坚定、坦然地说:“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老师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事!”听到我这样说,康康抬起了头,脸上闪过一丝惊讶,孩子们的吵闹声也转变成了对自己的“声讨”:是啊,我也尿过……我也尿 过……康康坦然地换下了裤子。
稚嫩的童心在“突发”时刻显得不知所措!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从幼儿的立场分析和透视他们所经历的“突发”,去分析他们此刻的心情、去感受他们此刻的感受,用行为告诉孩子我们的理解,用语言告诉孩子我们曾经的“突发”。
“投石问路”话题预告
讨论情景(2014年第11期):每天早餐后,我们都会让孩子进行区域自选活动,孩子们都很投入,但过不了多久,就要进行下一个环节(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往往很扫兴,有时玩具插了一半就要拆开,放回活动区。为满足孩子的兴趣,我有时将区域活动时间稍微延长一些,但这样做的确会延误下一个环节,集体活动前场面也容易混乱。同事也不赞同我的做法,说这样做是在放纵孩子,要让孩子有时间观念。我内心很是矛盾。延长区域活动时间,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尊重了孩子,这是《纲要》提倡的;按时结束区域活动,让孩子从小有时间观念,也是有道理的。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欢迎读者就此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看法,可以是具体的解决措施,也可以是针对这个情景的理性分析,以1000字以内为宜。欢迎幼教同仁对本栏目提出建议,更欢迎提供有价值的情景。
稿件可发至xdyjzyj@126.com,主题栏请注明“投石问路”,截稿日期:2014年9月5日。
近年来,在很多场合总会饶有兴趣地和幼儿老师们闲聊:我们教师在儿童成长的途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异口同声,没有任何迟疑:引导者。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沉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尚且科学而谨慎地把教师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我们却如此肯定地认为自己是引导者。
在我们的观念里,我们是幼儿教师,认真学习过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经常练习各种教学技能与技巧,阅读很多关于教师的职责与职业素质的文章,参加过各种各样主题的培训班,我们也尝试着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我们似乎学了很多,懂的东西也不少,我们对于儿童有着绝对的自信!
遗憾的是,作为教师唯独缺了静下心来去倾听儿童的“声音”,我们习惯走得很快,嫌弃儿童如蜗牛般的慢步、问题总是没完没了……我们无法和儿童对话,我们“引导者”的身份在现实目前不堪一击。
教育圣贤告诫:只有具备儿童视野才能真正看清儿童,知晓他们的所想所思、所作所为;只有从生命的角度出发对童真文化产生认同,你才会觉得那是多么的真实、有趣而富有意义,你才会停下你的脚步驻足欣赏。教师,如果想和儿童和谐地沟通,不只需要运用语言,还需要细心地观察、敏感地领会以及到位地反省,而所有这些的提前就是要“倾听孩子”,回到他们的童年世界里,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做,思他们所思……这样你会感动:儿童的每一种行为都在表达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因为儿童而存在
记得喜欢的一位歌手说过这样的话:舞台是歌者绽放灵魂的地方,而观众就是灵魂的知音。而对于我,一名幼儿教师,一直扎根基层的男幼儿教师来说:孩子就是我灵魂的知音。所以我在尽心完成一名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更多地是把自己的灵魂置身于孩子中,沉醉在生命与生命的坦诚相见中,与此同时我收获的是心有灵犀的满足,更是心灵对话的喜悦。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童心之旅。经常地,我会把自己埋没在孩子中间。
起初,我也只是看看孩子在做什么,也有时会带着相机到处转转,捕捉孩子的瞬间。就是在这样的随意转悠中,我有了惊奇的发现,于是我尝试将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在记录中,我看到了孩子的行为在我的意料之中,也看到了他们的行为在我的意料之外……于是孩子不仅出现在我的眼里,也慢慢走进我的心里。
他们是怎么想的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去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开始带着孩子的年龄特点、家庭背景、特定的生活场景这些因素再来看孩子的行为,于是我更懂孩子。
读懂孩子让我瞬间抹掉了与孩子之间的障碍,坦诚相见。但作为一个教育者,成为孩子的知音还不是最终,因为我要成为孩子成长的扶手。于是我又开始想着如何在他们的行为中不着痕迹地拉他们一把。多年来,我在与孩子的闲聊中摸索,在与孩子的实践中尝试。慢慢地,在“倾听—观察”孩子的教育生活里,我也有了一些促进他们略有进步的法宝:如与他们的闲聊,不着痕迹地激将和提供支架的引导,让我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尽量让自己忙碌的心停息下来,真正听进去孩子的“声音”,去用心关注那些被我们经常称之为“童真稚气”的事情……
中班数学课,师幼互动游戏的方式,小朋友们很兴奋,玩得不亦乐乎……下课时,孩子们有序地去喝水、小便,可康康始终坐在垫子上不起来。再三询问下他低头轻声说:我上课时不小心尿尿了……听到此话,其他孩子大笑起来,有的甚至跑过去掀康康的坐垫,有的大喊:“他真的尿了,地板都湿了”“这么大了还不知道去厕所小便”……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和更加难过的康康,我轻轻地拍着康康的头,坚定、坦然地说:“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老师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事!”听到我这样说,康康抬起了头,脸上闪过一丝惊讶,孩子们的吵闹声也转变成了对自己的“声讨”:是啊,我也尿过……我也尿 过……康康坦然地换下了裤子。
稚嫩的童心在“突发”时刻显得不知所措!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从幼儿的立场分析和透视他们所经历的“突发”,去分析他们此刻的心情、去感受他们此刻的感受,用行为告诉孩子我们的理解,用语言告诉孩子我们曾经的“突发”。
“投石问路”话题预告
讨论情景(2014年第11期):每天早餐后,我们都会让孩子进行区域自选活动,孩子们都很投入,但过不了多久,就要进行下一个环节(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往往很扫兴,有时玩具插了一半就要拆开,放回活动区。为满足孩子的兴趣,我有时将区域活动时间稍微延长一些,但这样做的确会延误下一个环节,集体活动前场面也容易混乱。同事也不赞同我的做法,说这样做是在放纵孩子,要让孩子有时间观念。我内心很是矛盾。延长区域活动时间,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尊重了孩子,这是《纲要》提倡的;按时结束区域活动,让孩子从小有时间观念,也是有道理的。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欢迎读者就此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看法,可以是具体的解决措施,也可以是针对这个情景的理性分析,以1000字以内为宜。欢迎幼教同仁对本栏目提出建议,更欢迎提供有价值的情景。
稿件可发至xdyjzyj@126.com,主题栏请注明“投石问路”,截稿日期:2014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