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选刊》与校园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h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文选刊》如今已走过三十余春秋,作为中国杂文界的一面旗帜,它一直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打动、鼓舞着千万计喜欢杂文、以杂文为使命的读(作)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十余春秋,虽然而立,但杂文和《杂文选刊》,依旧处于对身边事物充满探求的少年时代。
   正因年少,三十年来,《杂文选刊》深深根植在洋溢着青春与激情的校园之中,广受学子们的青睐。
   《杂文选刊》在校园中拥趸甚众,让年少的学子、优秀的老师们视杂文为中考、高考作文范文,将杂文与作文写作紧密结合,使作文写作能力迅速提升。
   在高考中曾经有一篇满分作文,与《杂文选刊》所选用的杂文密不可分。
   2001年高考,四川某考生,在作文答题中仿照《杂文选刊》当年第7期所选苏中杰先生的杂文——《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写出自己的高考作文——《患者无诚信的就診报告》。
   该篇作文最后得分:满分。
   当年,这篇满分作文被众多媒体报道后,《杂文选刊》也一时成为热点,在纷至沓来的媒体追踪采访报道中,无一不对《杂文选刊》能适时选载刊发如此高质量杂文感到叹服,众多的学生和家长也认为《杂文选刊》刊载的杂文,很多时候,有助于写高考作文。
   所以,这些年来,《杂文选刊》一直与校园结伴而行,而校园,也一直陪伴着《杂文选刊》。
   正因如此,本刊所选杂文多次出现在历年的高考、中考的语文阅读理解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
   再举几例:
   2007年第5期:《一根牙签能“走”多远》(作者怡然),入选2008年内蒙古赤峰卷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2011年第7期:《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作者袁隆平),入选2020年江苏宿迁卷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2013年第7期:《底线》(作者冯骥才),入选2017年黑龙江绥化卷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2020年第12期:《简与俭》(作者马军),入选2021年四川德阳卷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2021年第5期:《我们需要正确的“失败学”》(作者刘瑜),入选2021年湖南常德卷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
   还有太多太多,无需一一枚举。
   能与校园形影相随的《杂文选刊》也正应了那句话,虽已“而立”,但仍是“少年”。
   年少虽然让我们充满激情,但我们不会故步自封。在新形势新时代下,我们更需要思考,更需要坚守杂文精神,努力发现杂文创作新秀,为杂文注入新的血液,只有让杂文紧扣新时代的脉搏,我们才会永远“年少”。
   于是,“校园杂文”,应时而生。
   随着中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试卷中阅读分数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中高考中,阅读与作文更是考查学生的文学性、批判性、思辨性思维,这也恰恰与《杂文选刊》的办刊原则与刊物内容相互契合。随之,具有哲理性、思辨性、幽默感的杂文正逐渐成为考卷上的常客,走入考生和家长的视野,很多优秀的杂文作品甚至也成为中高考学子争相效仿并收获骄人成绩的优良范本。
   《杂文选刊》开辟“校园杂文”专栏,正是专为上述目的所设。
   让杂文从校园里的阅读、理解,走向独立创作,让坚毅与果敢、正直和善良的杂文精神根植于孩子们的内心,让杂文成为优秀作文、让杂文成为作文考试取得好成绩的阶梯。
  “校园杂文”,期待您,期待莘莘学子踊跃来稿。
其他文献
摘要:2020年广东文学理论批评开拓进取,关注现实,深植时代,抗疫扶贫显身手,重建文论话语,在整合资源、统筹谋划、扩大文艺评论阵地、推出理论批评力作、聚焦学术热点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广东理论批评力量逐步增强,影响度和精品率不断提升,“粤派批评”品牌已经擦亮,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话语体系呈现自觉化建构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大湾区文论;新话语;粤派批评;文学研究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期刊
摘要:《有生》是我刚刚出版不久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的写作让我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我深刻感觉到文学创作要走自己独立的道路。当然,走自己的路并不是说不需要向前人学习。学习非常有必要,只是这种学习不能离开自己的探索,不能离开创新。  关键词:文学;独立性;创新  1  《有生》杀青的次日,我写了篇后记,就写作的缘起、过程、想法作了部分回顾。后记没在计划之列,但与人物相处日久,很想说点什么。小说出版后,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都市文学发展迅速,都市女性也展示了新的精神姿态。我近期创作的几部小说,塑造了苏而已、武翩翩和媵纳蜜等女性形象。我塑造这些都市女性,意在对现代都市女性的精神世界有所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都市;女性;现代  近年来,都市文学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来自不同机构铺天盖地的各种书单里,描写都市生活的作品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自改革开放以来,都市化进程应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还要彻底,这使都市
期刊
看到一个小视频:一女子在卖肉的柜台前选肉,她似乎对柜台里的肉并不十分可心,拿起一块看看,又放下了。正转身离开的时候,卖肉的老板递过来一张纸巾,说:“美女,不合适吗?没关系,请擦下手。”女子听罢,稍作迟疑,随即就购买了刚刚拿起又放下的那块肉。  看完视频,我心为之一动。一句与生意无关,简短温暖的话,却成全了一单生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往往就从让人产生好感的一句话开始。如果我是那位女子,以后买肉,我一
期刊
毕业后,大学好友大都各奔东西。和我一直保持联系的仅有几个挚友,其中有一个是和我在大学里一起创办过院刊的男孩。创办院刊的艰难与辛苦,让我们建立了那种“战友式”的友谊,而我也一直以为,我们都是那种愿意为梦想而奋斗的人。只是从毕业后的几次聊天中,我发现了他的变化。  他家在一个二线城市,家里条件不错,父亲是开发商,母亲在事业单位工作。他原本准备考公务员,但他却因为一时疏忽没报上名,就这样与公务员之路失之
期刊
我在抖音上听过“大衣哥”的故事,“大衣哥”捐款给村民却挨骂,为什么?是因为站的角度不同。“大衣哥”本来好心捐赠,比如每家一万元,但是村上的人家,有的两口人,有的三口人,有的四五口人,总之每家人数不同,人数少的家庭与人数多的家庭相比,觉得自己吃亏了,就骂“大衣哥”偏心,心长歪了,而不是站在“大衣哥”的角度。当然,这也反映了人的素质。   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
期刊
中午,吃完饭后回到办公室休息。感觉空气不新鲜,便将一扇窗子打开了。立身望向或远或近的写字楼,想到那些大楼上有多少人上班,有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均不清楚。我连自己工作的这栋大楼的人员状况也不甚了解,因为我不是搞人事工作的。但是,有人会了解这栋大楼的人力资源情况吗?公司领导和部门领导,常常传达一个信息:公司发展需要人才,团队建设需要年轻化。  需要人才,估计很少有老板觉得自己的公司人才济济,因为在市场竞
期刊
汤寿潜是清末民初最杰出的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之一,还是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辛亥革命时,做过第一任浙江都督,后来又成为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交通总长。然而,他一辈子对官位、名声、金钱看得极淡,最为人称道的是“甘于自苦”。   作家包天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年,他坐二等车,突然想要去三等车看看,结果看见汤寿潜厕身于贩夫走卒之中,缩在壁角看报。在当时等级分明的社会,像汤寿潜这样的大人物,何以蜷伏于此?包天
期刊
据说林则徐考秀才时岁数还小,是骑在父亲脖子上去考场的。路上人家笑他,说“子以父为马”,他即刻回应一句“父望子成龙”。林则徐固然才思敏捷,却也是因为平时感受深切,才能脱口而出吧。   龙是中国远古人创造的图腾。大概是因为这玩意儿能爬、能跑、能飞、能游,本事挺大,后来被用来就比喻才能出众的“超人”了。皇帝自诩真龙天子,诸葛亮被人称为“卧龙”,也许都是这个原因。   中国的父母对自己是不是“龙”似乎
期刊
第一家公司  老板:小张,今天工作忙不忙?  小张:不忙。  下班时老板对小张说:你明天不用来了。  小张:为什么?  老板:因为你不会找事做,所以才会不忙,公司要你何用?第二家公司  老板:小张,今天工作忙不忙?  小张:很忙。  下班时老板对小张说:你明天不用来了。  小张:为什么?  老板:因为你做事没有规划,所以才会整天忙。第三家公司  老板:小张,今天工作忙不忙?  小张:还好。  下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