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8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部中国画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史。“从传统中进去,再从传统中出来。”大凡在中国画历史上有成就的画家,无一不在这两个基点上能完美结合,才最终获得成功。中国画的创新,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发展;创新
  中国画家要对自身文化深入研究,在理性基础上达到创新意识,产生新的艺术思维,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代替古老陈旧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画向前发展。创新并不等于只是追求形式的变化,追求表现语言的新,也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新,关键在于作品要有时代感、新的意义和气度。关键词,中国画传承发展创新,中国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至今,它一直在向前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没发生断流,它一直在发展中向前、终于汇成今天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艺术大河。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它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探索和奋斗。
  中国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汲取过多方的养分,如印度佛教壁画、民间绘画、木版画、西方油画等等,但它的思想根基仍是源于中国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中国画讲求“意象”思维方式与“写意”的造型观,追求情趣和意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中国画的笔墨上则追求虚实、意境、神韵、气势、在绘画材料上则始终是以毛笔、墨和宣纸为三大要素。探求线条的绵延、水墨的渗化以及抽象的意境。而它对作品优劣的评判也基本上从品格、意境、笔墨三方面来判断。千余年来基本如此,正因为它的评判标准、追求方向、思想根基都比较稳定。故中国画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才能较为平稳地呈线型地向前发展。回顾一下中国绘画的历史,对探讨当代中国画在传承中发展与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中国画在古代历史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我们首先回溯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劇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亦与的输入与本土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一定的品评标准。如南朝画家张僧繇提出:“笔才一二,像已应笔不周而意周”的观念,他画人物吸收了天竺的晕染法,形成了“张家样”的风格特征。北周曹仲达的“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他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的特点,有曹衣出水的风特征,形成了“曹家样”。这时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的精气质描写。以谢赫《画论》中的六法为主要的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的传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这种追求神似和气韵的方法,就是中国画意象和写意的表现。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 特征的人物造型。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发展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的简练生动。画家张萱和周昉的人物画刻画人物内绪栩栩如生,这些都奠定了写意表现的基础。
  五代两宋时期绘画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五代两宋是花鸟画的成熟期,花鸟画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这种自然中美的东西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法与人发生关联,寄托人的感情,这就是意象的思维方式。荆浩的山水强调真与似的区别,注意气韵和意境的表达,这些都是中国画意象的反映。由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对山水画的需求,所以这时的作品在写实的同时,注重整体气氛、情趣和意境的把握。
  马远、夏圭的作品在构图上留有大量的空白,虚实结合,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空灵、奇妙。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苏轼、米芾等人的作品自娱自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他们的作品不求形似,追求意境、志趣、情感的表达,讲求诗、书、画的结合。南宋由于禅宗的盛行,以梁楷为代表的写意人物画出现。中国画的精髓“意象“意境”两者,在这个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代绘画对“意境”的开拓和发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的深远。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托复古以寻求新路,师古而不泥于古。元四大家,集古人之长,融进己意,自成一家。元文人画墨竹和墨梅,寄托文人 对传统与创新之争的认识20世纪以来,美术界出现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模糊和混乱,如“中国画穷途末路”、“笔墨是否等于零”等争论,多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这些争论其实都涉及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问题,但似乎认为传统与创新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两者之间好像存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这种观点还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近几年又出现了“回归传统”、“慎提创新”、“不提创新好”等言论。还有不少人认为只有在旧有样式基础上创作才算“正宗”,才是所谓的“学院派”,好像中国山水花鸟画只有在原有模式上反复翻新才能显示“功力”,才是“正道”,否则都是歪门邪道,有失传统。
  梳理这些争论和观点可以发现,在不少人的观念中,中国画的传统仅仅是艺术形式中的笔墨语言、诗书画印。这样的认识不免把中国画的传统简单化、肤浅化了。中国画的传统不只是艺术形式、笔墨语言,而应该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文化体系。首先我们要明确,千百年来是什么在主导影响着中国画的创造与发展?什么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毫无疑问应该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而民族文化的传统是一个历史悠远、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习近平主席说;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   中国画的传统只是这个文化体系里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是黄河长江的一个支流。我们不能局限于在中国画旧有形式的圈子里去看待传统、认定传统,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传统、继承传统,再进一步从大文化体系中去把握和挖掘传统中对中国画创新发展有益的精神内涵。只有真正地认识传统、运用传统,并在审美理念、题材内容、意境追求以及笔墨技法等层面有所突破、有所提升,艺术创作才不会重踏在前人的足迹里,中国画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艺术只有创新才有价值。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史,真正有成的画家都是能正确认识传统、把握传统,并积极提倡创新与时俱进。如清代的石涛、朱耷、扬州八怪,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陆俨仯、李可染等前辈大师,都力推创新、践行创新而名垂画史。而且真正的创新与传统也是一脉相承,并没有什么鸿沟,也不会产生什么矛盾。如吴昌硕提出的“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在深造求其通。”是对认识和把握继承和变革、延续和创新之间关系最好的注释。创新发展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是不可动摇、毋庸怀疑的。前辈大师用他们的艺术实践和形成的艺术新传统,充分证明艺术只有创新才有价值,才能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贡献。
  前人能依据他们的审美观念创造独特的艺术语言,构建独具个性的艺术样式,我们为什么不能依据我们的审美观念和现代科技提供的各种条件,去探索新的艺术语言、新的艺术样式呢?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画家,审美思维、观察方式,应当是开拓型的,创新型的。不仅能从传统中吸取营养,也能立足于现实,更能面向未来,应以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从宏观整体把握世界,从本质上把握和体现民族精神的精髓,创造出既有传统、又有现代艺术精神的中国画作品。
  发展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画的发展亦然。历史已充分证明,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应该是源头活水,不能泥古不化。中国画过去的辉煌是前人通过不断创新,才发展到现在这个高度。任何博大精深的传统都存在突破的空间。当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能不能从本质上把握传统的精神实质,从宏观全面的角度去看待、理解和运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的有益营养。继承传统,从传统中来有其重要的意义,它能使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对艺术创作更有把握、更加成熟。但不是所有的传统因素都是完美的、无可挑剔的,它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甄别,其中有一些受时代所限而流传至今的传统因素,反而是对艺术创作有害无益的。对传统因素的扬弃,就关系到一个艺术家对传统的认识深度和把握能力。如果对传统不加以分析,盲目继承,就容易使自己踏进传统的泥淖里,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永远走不出传统的藩篱,成为阻碍艺术创造的绊脚石。所以历代都有一大批囿于古人藩篱的中国画家,背着传统样式的累累重负,在墨守成规中走完自己的艺术人生,碌碌无为无所建树。中国画艺术形式的形成,受传统哲学思想和东方文化精神的影响,又经千百年来不断的创造锤炼,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
  早熟的中国画艺术在千百年前就已经圆融化解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哲学观。易学难精是中国画创作的一大特點,普通画家容易陷入模仿入门易、真正创造难的状况之中。特别是对艺术的本质缺乏正确认识,不能真切领悟到艺术的价值有赖于人类情感的深化,它直接源于生命对客观自然万物的深切感悟等艺术规律,就会大量出现从传统旧有形式和内容意境中照搬、照抄等复制现象。这种没能真正把艺术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表现来对待,缺少开拓进取的心灵,从内心深处深入挖掘以寻找突破口的创作方式,无疑也给中国画的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纵向索取 横向发展一部中国画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史。是对中国画进行合理的创新,在继承的前提下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对传统精髓的提升,是在遵循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自身现实条件,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下开展的。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保留和发展中国画艺术的本质和民族审美特性,并在世界艺术之林继续闪耀其独特的艺术光芒。对于传统与创新的认识与把握,也不是读书多,能背诵名著画论就能解决的,关键还在于把握其实质。其实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其精神内涵既古老又现代,如“天人合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等蕴含的艺术精神,直到今天还没有被很好地发掘出来。
  传统的博大精深是前人的创造,我们不能躺在前人的仓库里,坐吃祖宗饭。不管历史上出现了多么灿烂的群星巨子,也都代替不了我们时代的创造。中国画的发展应该“纵向索取,横向发展”。回归传统需要的是从深厚的传统中吸取一切有益的因素;创新发展须遵循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和发挥艺术家独特的个性思维,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传统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体。只有在传统文化精神基础上的创新,才是中国画真正的创新。只有真正认识把握了这个关键问题,中国画才能健康地往前发展。艺术是千秋的事业,它不但要面对今日的人们,还要面对明日的人们,我们能创造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去成为明天的传统,这也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深入思考并努力的方向。现今正是文化复兴大转变的时势,会引起我们对过去数十年已走过的艺术道路,需作认真的反思,才能对今天如何很好地来传承于新的时代要求来创新。否则,只会盲目行事,难有成效。我们面对的是传统文化已衰落的现状,文化界许多人,被前些年的崇洋风、金钱风刮蒙了,至今不少人还尚未从过去的乱象中清醒过来。虽然,方向、道路已指明,但文化艺术不同于经济、科技这类“硬件”,而是属于精神性的“软件”,其转变过程就会显得迟缓、复杂,需要有组织有领导的积极推动,让一批精英先活跃起来,营造出新文化的风气,才能逐步掀起时代新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高潮。而当前,所急迫的任务,是如何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求弥补我们久以失落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激发起文化的自觉,然后才能奋起,为建设强盛的社会主义盛世文化而奋斗! 我们认为,立足于今人的成果之上,站在表现时代的高度,只要不离开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掌握住中国画的意境,注重笔墨富有文学性等特点,同样是没离开传统。至于在创新过程中深入借鉴某流派的长处,那当然也是必要和有益的。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坚持传承中发展和创新,让新的思想,新的作品在创新在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柏拉图与孔子分别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中西文化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二者在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上既有相似之处,也不乏区别。本文主要以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孔子的《论语》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对二者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教育思想的背景、异同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利于为我国当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比较;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期刊
【摘要】:目前部分学校忽略了美术欣赏课的重要地位,没有完全实现美术欣赏课的认识、教育、审美的功能。老师更多是阐述了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情节和描写画者本人的故事,缺少了对美术作品形式美的分析,所以笔者主要从形式主义美学如何介入高中美术教学来进行阐述的。  【关键词】:罗杰·弗莱;形式主义;美术教学  一、罗杰 ·弗莱的形式主义美学  罗杰·弗莱是世界公认的形式主义美学创始人之一,而形式主义美学是现代主义
期刊
【摘要】:我国经济以及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媒体技术也有了飞速的發展,如今时代多种媒介相互融合,对于播音主持人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但要求播音主持人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够很好的把握情感,还要具备节目的把控能力,在主持时能够用合适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情感更好的进行主持,增强节目感染力的同时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能够提升节目的收视率。这篇文章就针对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要求及把握进行了具体讨论。  【关键
期刊
【摘要】:现代网络信息发达,电子日历、中华农历网、万年历查询网应有尽有,且使用方便,节省空间,节约资源。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文化上基本取代了传统日历。但是传统日历作为一种文化,不但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还具有一定的欣赏与学习价值。此外,传统的东西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安静的精辟的,比较适合现代快速发展社会中焦躁浮动的人们。因此,在这个创新观念十足的社会,传统日历待挖掘和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关键词】:
期刊
“她世界——女性艺术展”是法国艺术基金会投资在重庆举办的一个女性艺术展,由于展馆的条件限制,所以作品由架上绘画为主。一共有25位女性艺术家和50幅作品参展,旨在庆祝三八妇女节的同时,也让我们欣赏当代艺术圈中的女艺术家们的作品。这批参展艺术家有闫平、梁明玉、贾丽鹃、熊莉钧、章燕紫等等。  展览的名字是女性艺术展,并不是女性主义艺术展,虽然它们之间只相差了两个字,但意义却天差地别,女性主义艺术在第二次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也逐渐登上了世界的舞台。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在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并发挥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中国传统元素概念以及特征  1.1中国传统元素的概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凡是体现着等国家尊严以及人文精神、风俗习惯,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并凝聚着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都可称为“中国元素”。其包括如中国固有领土,中国的人种等固有元素;北京奥
期刊
【摘要】:歌剧是综合于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及门类,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艺术表达形式。其中声乐与戏剧之间的结合是歌剧艺术最显著的特征。此外,歌剧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器乐与声乐、剧本与表演、民间舞与芭蕾及诗歌等艺术产生与发展的结晶;它反过来又带动和促进着它们之间的全面平衡。歌剧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格局被视为西方经典音
期刊
【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作品《菊花》自发表以来以其凝练的语言艺术、精妙的叙事技巧和对女性自我价值耐人寻味的思索获得学术界的不断好评。本文以空间的建构为视角,以情节的发展为依托,分析《菊花》中空间的奠定、对峙与突围。通过对三种不同空间的分析来说明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所遭遇的无形束缚,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卑微的地位以及艰难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空间  约翰
期刊
【摘要】:宗教是随着氏族公社的产生而出现的,其产生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对宗教产生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宗教的本质及作用,进而正确的解决宗教问题。  【关键词】:宗教;本质;作用;政策  一、宗教的产生  宗教是随着氏族公社的产生而出现的,原始人类借助氏族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形成为一个个比较稳定的血缘集团。宗教的产生有其社会根源,这时人的体质与思维能力有了进步,
期刊
一、我对宗教的认识  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我对宗教的认识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谈。  第一是宗教的起源。有人认为宗教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敬畏,有人认为宗教起源于对超自然力量的渴求,有人认为宗教起源于神话故事,祭祀的需要......我认为综合来说是在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影响下,人们需要一种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