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自然 倡导无为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i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
  据说这种自然无为的思想早已有之,而且在一些古籍中也有所提及,并说这种思想在远古时代就有之,还说到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也是这种思想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道家也因此而奉黄帝为创始人。但是,就现存的史料记载来看,道家的思想还应该是基奠于《道德经》一书(亦称《老子》)。然而,老子是何人,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并早在汉代就已经弄不清了。《史记》中所列举的那三个老子,也搞不清究竟谁是谁非。后来学术上一致认为春秋晚期的那个叫李耳的为是。于是,后来人们就把李耳奉为道家思想学说的创始者。老子以后,传播道家思想的也人大有人在,如列子、关尹、文子、田骈、慎到等,而影响最大的要数战国中期的庄周。《庄子》中记述的既有庄周的思想,同时也有不少保存的是战国时期的一些道家学者们的思想观点,并不全是庄周的。魏晋以后,《道德经》与《庄子》便被并称为道家思想学说的基本经典,并在中国文化史上,特别是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几乎成了道家思想的同义语,说道家思想,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两部经典。
  道家的这种崇尚天道(自然界的法则)提倡人道(人事的规范)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既合乎自然的本来面目,也从理论上有一定的反神学目的的意义。道家的这种主张中又有着两方面的含义: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原本是和谐的,也是一体的,人应该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主观意愿地去胡乱行动,从而扰乱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在社会关系方面,特别是在处理一些事情和关系的时候,又要有道家的无为精神,要尽量简化某种制度和规范的约束,保持一种淳朴和原生态的东西,并力求“返璞归真”。《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这个道理。道家的这种思想反映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中,也就是说作品中能不能体现出这种精神,是不是有这样的内涵,往往是评价艺术作品的关键所在。
  中国当代美术家,特别是当代中国画家,他们大多是传统观念和技法的延续者,都在自己的固定领域里讨生活,甚至脱离生活来闭门造车,缺乏道家的这种自然无为的思想,因此就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文化观基础上的构建能力。尤其是一些中国画家在“西风渐进”的大潮中,明显显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无知,从而沦为力促全盘西化的作手,基本上成了二十世纪之后西方某些流派的模仿者和搬运工,把东方本土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更不用说道家思想的传承和延续了。他们对自己本土文化的一知半解,致使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来正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更没有足够的信心来相信和维护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由此可见,重新审视东方本土文化,提倡民族文化传统,对中国传统美术史,文化史的再认识,呼唤具备个性化风格语言的中国画家,期盼世界性观念的中国绘画艺术家,便迫在眉睫。
  范扬先生是当代迥然有异的山水画家,无论是思想还是作品。你在欣赏他的画作时,完全可以看出这一点。他是有思想的画家,也是有灵性的画家。这种思想和灵性,不仅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上,而且也表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上,尤其是表现在他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准确把握上(并不仅仅如此)。正因为这样,范扬是睿智的,也是超前的。在艺术上他从来都是一意孤行的,从不跟风,也没有被“西风”拂来所动,而是默默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甚至“临事制宜,从意适便”。
  范扬创造的是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他的笔下,传统似乎被延长了并有所放大,不再仅仅局限于明清山水的小趣,而是汲取了其笔墨语言的精华,并具备明清以前的某些灿烂与辉煌。他在绘画技巧上有着深厚的更宽泛的传统功力,创作观念上也有一种灵动的暴发力。从某种意义上,他在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向前挪动了,这是可贵的。有人说他是穿越元明清,在宋代大师面前稍一停步,便将触角直伸汉唐。我则不这么认为。范扬的落脚还是在元明清,而且是元的清逸成分大于明清,仅仅是其思想受汉唐影响,甚至可以说有魏晋风度,而骨子里流动的还是元明清的气息,尤其是明清“南宗画派”的血脉,并且极富江南才子的风范。
  线条,是构成中国画最基本的因素,也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一个画中国画的人,如果理解了中国画的“线条”,就基本上懂得了中国画的内涵了。现代大家林风眠曾说,汉代的画像石(砖)有“凹线”与“凸线”两种形态;又说魏晋南北朝以至唐代的绘画,“多倾向于线条的描绘”。山水画大家傅抱石也说:“中国画是完全根据线条组织成功的。”“线条是中国画最显著的基本条件,这在中国画史上可以找出充分的证据”范扬是懂线条的,也是理解线条的。他的山水画,不仅仅是线与线的成功组织,而且还有线与色的交融与和谐,线与色交融的“语境”,形成了他绘画作品的基本审美因素和法则。除此之外,范扬的线与色都是纯净的,灵动的,毫无污染的,是原生态的。这是难能可贵的、独到的,也是一般画家所不能具备的。在创作上,他不仅有看中国当代美术家应该具备的重新审视东方本土文化传统的能力,而且也具备驾驭传统技法的能力,更具备吸取外来绘画艺术的能力,并以更高的智慧,禅悟出生活的真谛——道本已可道,同时,他的作品还具有东方气质,学术内涵,并放射出东方本土文化的神韵,丝毫没有溢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家庭”。显而易见,在当代,范扬是好画家,也是前途广阔画家。
  心有乘衰,笔亦降杀,心有感悟,笔底神来。绘画作为外形式,是与人心的内形式在运动形态上的一种同构。绘画是形式化了的心灵,外化了的心声,客体化了的心境。绘画的问题在本质上还要还原到人的。这是必然。也是归宿。范扬是灵性之人,又深谙道家思想之崇尚自然,倡导无为的精神,自然“临事制宜,从意适便”,画作也就超凡脱俗,尽得风流。
  范扬先生思想上是传统的,文化上自由是的,艺术上是灵性的,绘画上的纯正的。他的山水画承继的多,放弃的少;实践的多,建设的少。他有江南才子风范,愈到晚年愈见其作品风骨。
  画画对范扬来说,不是事业(按他自己说),是爱好,也是生活。
其他文献
【摘要】汶川地震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制运行环境,抗震救灾结束以后,社会秩序和法制秩序都面临恢复常态的任务,需要通过有效的步骤和科学的制度安排加以引导。这里仅以住房重建作为分析对象,观察其中的制度变化,提出科学定位政府和市场作用的界限。  【关键词】灾后重建政府 市场 互动制度    地震打破了社会平衡,抗震救灾改变了法律选择,进而改变了“政府和市场”对“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在常态下的配给模式,
【摘要】通过分析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的压力,揭示汇率问题的实质,阐述了国际汇率理论中的三元悖论。同时指出汇率超调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修正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的理论基础提出质疑,并提出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应对美国金融霸权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汇率滞后超调 动态模型 实证检验    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面临的问题    金融危机后,欧美又开始新一轮对人民币升值施
【摘要】前瞻“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取向,要考量“十一五”时期的公共财政体系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十二五”时期的社会新形势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十二五”时期的公共财政体系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这三层对接关系。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 基本公共服务 公共财政 均等化    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血脉相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建设进程又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故而,在公共
一、 《春秋》书法与叙事传统  所谓传统,指生发于过去,又持续作用于后代。《春秋》《左传》《史记》三部经典,为中国经学叙事、历史叙事、文学叙事之源头。对于后世之作用与影响,既深且远:史传、乐府、小说、戏曲之叙事,多受其沾溉;《春秋》书法、古文义法,亦皆为叙事之旁支与流裔。  叙事,或作序事,语出《周礼》,原指典礼进行之秩序,或音乐演奏之次第。据《说文解字》,其本字当作“叙”;后世作“序”者,同音通
四、 卞先生给我写过的三篇序言  卞先生一共给我三本书写过序言,对我而言是十分荣幸的。第一本是2003年我在香港出版的一本书法篆刻集,卞先生以《治史求“通”,为艺求“清”》为题,记录了我们的交往和他对我的殷切期望,后发表在《中国书法》杂志2006年第4期上。内容为:  余虽衰朽,而承青年学者与书印家不弃,常来谈文论艺。朱君天曙,其一也。朱君既治史,又工书印,兼有两种身份,故与余尤为契合。丙子岁,天
【摘要】目前我国的复议前置制度是由法律、法规共同设置的。但赋予法规设置复议前置程序权限是不合理的,这使得相对人自由选择救济途径的权利受到限制,在客观上加大了相对人维权的成本。我国应当确立复议前置的专业性标准和政策性标准,探讨解决具有极强专业技术性的案件的其他程序机制。  【关键词】复议前置 设置标准 程序机制    所谓复议前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特定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必须先申请行政复议
[摘要]当前的金融危机迫使欧美国家理论界及政府高层人士开始对资本主义再认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再认识并不彻底。欧美国家大规模救市计划仍是继续为金融市场担保,而非使金融市场服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西方国家调整的“有计划的自由放任”思路,仍是通过所谓的“治国术”而把市场逻辑及其所伴随的风险强加给普通大众。  [关键词]欧美 资本主义 再认识 局限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的一些人认为这意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不仅促使各国加强国际合作,采取反危机措施应对经济衰退,而且再次挑战了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二战以来,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对各国间经济协调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实践也促使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研究谋求新的突破。  [关键词]国际经济 政策协调理论 金融危机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是从罗伯特·A·
1  喃喃自语、圆脸短发的华裔女人,推着坐轮椅的老太太,每天上午八点太阳赤热前,会在滨海公路的步道上出現,眺望着沙滩上弄潮和日光浴的男女老少。这是附近居民已经熟悉的景象,虽然他们或许无法分辨,推轮椅的女人不是半年前的那一个,之前那个女人更娇小精实,两条文眉,长发成束,虽然讲不来什么英语,但逢人就笑,大方地咧着有缝的两颗门牙,推起轮椅也更利落。那个是老太太多年的保姆,名叫莉莉,回老家带孙子去了。  
任何一个不太自负的传记作家迟早都会意识到,我们所做的事情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珍尼特·马尔科姆(Janet Malcolm)对记者的评价,也同样适用于我们这群有强烈窥私欲、穿着毛衫坐在开着冷气的档案室里翻阅私人信件和日记的人。虽然我曾探究过T.S.艾略特和亨利·詹姆斯这两位对传记尤为抵触的作家的生平,但直到我亲眼见到詹姆斯的死亡面具的那天,这个问题才开始令我不安。  那是1997年6月,哈佛庭院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