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谢上帝赐给了我一双聪明好学的儿女,从小到大,他们姐弟俩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们分别成功地考取了两所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不断有人向我讨教成功经验,我哭笑不得,因为在孩子高考这个问题上,我只有说不完的悔恨。
强迫文转理 破灭记者梦
女儿擅长表达,热爱文字,英语成绩特别优异。“她应该去读北京广播学院(现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或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开始我就把女儿的期望值定得很高。在校长邀请的家长会上,我大言不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比如我女儿就想当记者、当翻译、当节目主持人,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人生道路……
可是说归说,我的做法却大相径庭。高二开始分文、理科。女儿说要读文科,我不同意,我要她读理科。理由是理科招生数量多,专业多,且大多数专业是热门专业,读理科将来好就业。最后女儿妥协了,进了理科班。接下来我就不敢在人前趾高气扬了,因为自从分科后,事情来了个大逆转,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跌。到了高二下学期,在排行榜30名以内,再也见不到她的影子了。每次发榜,看到女儿下滑的排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要知道她可是以全县第5名的身份进入高中的。尽管老师们对她关爱有加,但她的理科(数、理、化)成绩就是上不去,因此高考成绩不理想。虽然最后女儿被一所农业大学录取了,但离我的愿望相差甚远,于是放弃了。
复读这一年,她几乎是在拼命。我也疯了似的想方设法帮助她,请了最好的老师给她补课,买了大量的《高考冲刺》《高考兵法》给她指点迷津,另外还天天晚上陪她复习到深夜,就这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高考时她的数、理、化才勉强过了及格关,好在她的强项(语文、英语)拿了高分,才幸运地被江西师范大学录取,但遗憾的是专业不理想,因为江西师范大学理科专业里没有女儿想读的新闻学、英语以及法学专业。无奈之下,只好填报了“公共事业管理”。当时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该专业是干什么的,完全是冲着“管理”二字填的,那时我想:当不了记者和翻译,从政当官还更好。
后来才知道,女儿就读的“公共事业管理”不是从政,而是原先的“教育管理”,其主干学科是教育学,主要是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教育学”和“心理学”师资力量的,属于冷门中的冷门。“哪怕是读个历史、地理,也比这个专业强啊!至少可以去中学当老师。”女儿无奈地说。为了逃避就业尴尬,她选择了考研,又为了保险,放弃钟爱的新闻学(因为跨专业报考风险很大),迫不得已沿着“教育学”这条路走进了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现在名声是有了,也圆了我的名牌大学梦,但却委屈了女儿,美好的理想,已经离她远去。
学医VS.航天父子起争端
回过头来说儿子,儿子也是靠实力进入重点高中“尖子班”的。因为老师说他是尖子中的尖子,所以从高一起,我就开始为他策划未来了。我是个医生,我希望儿子学医,但儿子喜欢飞机,在家里收藏了各种各样的飞机模型。进入高三,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全校前三名,这时我的眼里就只有清华、北大了。儿子第一年参加高考,不敢冲击清华、北大,填了南京大学。过了一天,受各方面的蛊惑,我急忙要回了志愿表,重新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谁知再次遭到儿子的反对,他不想学医,说要读就读北大校本部!儿子不如女儿听话,我不再与他争执。只要填北大,“校本部”就“校本部”。
录取结果出来了,南京大学的录取分比儿子的高考分低了3分!(可惜我们放弃了),更让人晕倒的是,由于北大“校本部”与北大“医学部”是分开招生的,儿子的分数卡在两“部”的门槛之间,想进“校本部”,分数还不够,能进“医学部”,志愿却没填!又因为“非清华、北大不读”的思想支使我只给儿子填了一个志愿,且不同意调剂,所以尽管儿子考了个“榜眼”(仅比第一名少1分),也只得接受高分落榜的现实。
第二次高考,他发挥欠佳,估计进清华大学风险较大,进北京大学(医学部)似有可能,为了保险,“零批次”我还是主张填报复旦大学医学院,再次要儿子学医, “清华、北大进不去,总得读个复旦吧,否则咱们的脸往哪搁?”我乞求儿子同意我的意见,因为我认定被复旦录取不成问题。做了整整一天的工作,儿子违心地接受了从来就不愿意学的医学专业。接下来的志愿,我同意儿子的要求,填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与儿子发生了分歧。儿子要把“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填为第一专业志愿,我不同意,我理直气壮地把《学什么专业好》(一本来自大学校园的纪实书)给儿子看,里面有段文字是这样写的:“由于我国航空工业不是很景气,所以到这类单位去工作时收入不是很高,分配到航空研究所的不少学生最后都跳槽……”结果,儿子拗不过我,按着我的要求填报了专业志愿。
可能是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公布的投档分数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儿子的分数可以上北大医学部,却进不了复旦医学院!两次与北大失之交臂,难道还有比这打击更令人痛心的吗?虽然最后儿子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录取了,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回想伴随儿女走过的高考路,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苦。
儿子后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直博生)。他说北航是他心仪的大学,遗憾的是没有读到最想读的专业。假如当年我依了他第一志愿填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那么现在正好赶上国家启动“大飞机计划”和“嫦娥奔月计划”。作为获得过“北航”最高荣誉奖——“金质奖章”的优秀学生,他肯定能被国家选进科研队伍,从事他梦寐以求的探空揽月事业。两个“计划”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是振兴中华的最伟大的两个航空航天工程,其国际影响绝不亚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两弹一星”!“计划”的第一阶段实施时间(2007~2017年),正处在儿子的黄金时代,本来他已经搭上了“班车”,却被我拉住了后腿。
经验总结:填报志愿要充分尊重孩子
我是个虚荣心极强的人,跟许多爱面子的家长一样,名校情结很浓,很在乎大学的名气和大学的排名。在常人眼里我是个成功者,其实我是儿女成功路上的绊脚石。经过炼狱般的反思,我对志愿有了新的认识:
1. 家长无权代替孩子选择人生道路
在儿女的志愿中,我犯了三大错误:一是忽视了孩子的能力趋向,违背客观规律,强迫文科功底扎实的女儿去读理科;二是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独断专横,大包大揽,为了自己的“北大梦”,强迫不愿学医的儿子去读医学;三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忽视了孩子的实力和水平,为满足虚荣心,把自己的欲望当成孩子的志愿。三种情况都是没有尊重事实,没有尊重孩子意愿,没有尊重成长发展规律。未来的路是要孩子自己去走,任何人都代替不了!
2. 选择专业兴趣第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专业的选择比学校的选择更为重要!没有兴趣,即使学校再好,名气再大,也不应该报考。特别有天赋、有抱负的学生,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今后的“饭碗”,压抑自己的兴趣,填报一些所谓的赚钱专业。
3. 选择专业还要结合自己实力
除了考虑“兴趣”,还必须结合各门学科成绩来挑选专业。比如,考生对计算机感兴趣,但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就不应该报考计算机专业。如果看中了感兴趣的专业,却担心高考分数不够,录取不上,可填报一些与兴趣有关但不太热门的专业。比如想学新闻,看好了某所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又顾虑分数达不到,可以改填与之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来实现梦想。
强迫文转理 破灭记者梦
女儿擅长表达,热爱文字,英语成绩特别优异。“她应该去读北京广播学院(现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或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开始我就把女儿的期望值定得很高。在校长邀请的家长会上,我大言不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比如我女儿就想当记者、当翻译、当节目主持人,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人生道路……
可是说归说,我的做法却大相径庭。高二开始分文、理科。女儿说要读文科,我不同意,我要她读理科。理由是理科招生数量多,专业多,且大多数专业是热门专业,读理科将来好就业。最后女儿妥协了,进了理科班。接下来我就不敢在人前趾高气扬了,因为自从分科后,事情来了个大逆转,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跌。到了高二下学期,在排行榜30名以内,再也见不到她的影子了。每次发榜,看到女儿下滑的排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要知道她可是以全县第5名的身份进入高中的。尽管老师们对她关爱有加,但她的理科(数、理、化)成绩就是上不去,因此高考成绩不理想。虽然最后女儿被一所农业大学录取了,但离我的愿望相差甚远,于是放弃了。
复读这一年,她几乎是在拼命。我也疯了似的想方设法帮助她,请了最好的老师给她补课,买了大量的《高考冲刺》《高考兵法》给她指点迷津,另外还天天晚上陪她复习到深夜,就这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高考时她的数、理、化才勉强过了及格关,好在她的强项(语文、英语)拿了高分,才幸运地被江西师范大学录取,但遗憾的是专业不理想,因为江西师范大学理科专业里没有女儿想读的新闻学、英语以及法学专业。无奈之下,只好填报了“公共事业管理”。当时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该专业是干什么的,完全是冲着“管理”二字填的,那时我想:当不了记者和翻译,从政当官还更好。
后来才知道,女儿就读的“公共事业管理”不是从政,而是原先的“教育管理”,其主干学科是教育学,主要是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教育学”和“心理学”师资力量的,属于冷门中的冷门。“哪怕是读个历史、地理,也比这个专业强啊!至少可以去中学当老师。”女儿无奈地说。为了逃避就业尴尬,她选择了考研,又为了保险,放弃钟爱的新闻学(因为跨专业报考风险很大),迫不得已沿着“教育学”这条路走进了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现在名声是有了,也圆了我的名牌大学梦,但却委屈了女儿,美好的理想,已经离她远去。
学医VS.航天父子起争端
回过头来说儿子,儿子也是靠实力进入重点高中“尖子班”的。因为老师说他是尖子中的尖子,所以从高一起,我就开始为他策划未来了。我是个医生,我希望儿子学医,但儿子喜欢飞机,在家里收藏了各种各样的飞机模型。进入高三,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全校前三名,这时我的眼里就只有清华、北大了。儿子第一年参加高考,不敢冲击清华、北大,填了南京大学。过了一天,受各方面的蛊惑,我急忙要回了志愿表,重新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谁知再次遭到儿子的反对,他不想学医,说要读就读北大校本部!儿子不如女儿听话,我不再与他争执。只要填北大,“校本部”就“校本部”。
录取结果出来了,南京大学的录取分比儿子的高考分低了3分!(可惜我们放弃了),更让人晕倒的是,由于北大“校本部”与北大“医学部”是分开招生的,儿子的分数卡在两“部”的门槛之间,想进“校本部”,分数还不够,能进“医学部”,志愿却没填!又因为“非清华、北大不读”的思想支使我只给儿子填了一个志愿,且不同意调剂,所以尽管儿子考了个“榜眼”(仅比第一名少1分),也只得接受高分落榜的现实。
第二次高考,他发挥欠佳,估计进清华大学风险较大,进北京大学(医学部)似有可能,为了保险,“零批次”我还是主张填报复旦大学医学院,再次要儿子学医, “清华、北大进不去,总得读个复旦吧,否则咱们的脸往哪搁?”我乞求儿子同意我的意见,因为我认定被复旦录取不成问题。做了整整一天的工作,儿子违心地接受了从来就不愿意学的医学专业。接下来的志愿,我同意儿子的要求,填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与儿子发生了分歧。儿子要把“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填为第一专业志愿,我不同意,我理直气壮地把《学什么专业好》(一本来自大学校园的纪实书)给儿子看,里面有段文字是这样写的:“由于我国航空工业不是很景气,所以到这类单位去工作时收入不是很高,分配到航空研究所的不少学生最后都跳槽……”结果,儿子拗不过我,按着我的要求填报了专业志愿。
可能是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公布的投档分数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儿子的分数可以上北大医学部,却进不了复旦医学院!两次与北大失之交臂,难道还有比这打击更令人痛心的吗?虽然最后儿子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录取了,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回想伴随儿女走过的高考路,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苦。
儿子后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直博生)。他说北航是他心仪的大学,遗憾的是没有读到最想读的专业。假如当年我依了他第一志愿填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那么现在正好赶上国家启动“大飞机计划”和“嫦娥奔月计划”。作为获得过“北航”最高荣誉奖——“金质奖章”的优秀学生,他肯定能被国家选进科研队伍,从事他梦寐以求的探空揽月事业。两个“计划”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是振兴中华的最伟大的两个航空航天工程,其国际影响绝不亚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两弹一星”!“计划”的第一阶段实施时间(2007~2017年),正处在儿子的黄金时代,本来他已经搭上了“班车”,却被我拉住了后腿。
经验总结:填报志愿要充分尊重孩子
我是个虚荣心极强的人,跟许多爱面子的家长一样,名校情结很浓,很在乎大学的名气和大学的排名。在常人眼里我是个成功者,其实我是儿女成功路上的绊脚石。经过炼狱般的反思,我对志愿有了新的认识:
1. 家长无权代替孩子选择人生道路
在儿女的志愿中,我犯了三大错误:一是忽视了孩子的能力趋向,违背客观规律,强迫文科功底扎实的女儿去读理科;二是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独断专横,大包大揽,为了自己的“北大梦”,强迫不愿学医的儿子去读医学;三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忽视了孩子的实力和水平,为满足虚荣心,把自己的欲望当成孩子的志愿。三种情况都是没有尊重事实,没有尊重孩子意愿,没有尊重成长发展规律。未来的路是要孩子自己去走,任何人都代替不了!
2. 选择专业兴趣第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专业的选择比学校的选择更为重要!没有兴趣,即使学校再好,名气再大,也不应该报考。特别有天赋、有抱负的学生,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今后的“饭碗”,压抑自己的兴趣,填报一些所谓的赚钱专业。
3. 选择专业还要结合自己实力
除了考虑“兴趣”,还必须结合各门学科成绩来挑选专业。比如,考生对计算机感兴趣,但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就不应该报考计算机专业。如果看中了感兴趣的专业,却担心高考分数不够,录取不上,可填报一些与兴趣有关但不太热门的专业。比如想学新闻,看好了某所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又顾虑分数达不到,可以改填与之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来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