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编组题通常有两种命题方式:一种如湖北卷2012、2013年第10题,另一种如2011年湖北卷第11题,前者较为普遍。
一、命题陷阱通常有:对象错位、内涵含混、手法误导等。
二、答题的基本原则是:紧扣题干,吃透选项,理清二者间的逻辑关系;关照全文,反复比对,排除认定,双向保险。
三、答题的基本技法:
(一)紧扣题干中表明“谁(什么)”的信息,直接看选项的结构。是主谓结构的,看其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切勿把定语误做主语,如2013年湖北卷第10题,“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陈述对象是“公之兄弟”而不是“公”;是动宾结构(省略主语)的,将选项放回原文,顺藤摸瓜,找出主语再判断。同上题,“⑤及出,愧赧无人色”,在原文第4段,省去的主语是“刘整”, 二者属对象错位,所以,确认含②⑤的选项是错的。再如2012年湖北卷第10题,“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⑥卿家痴叔死未”带入原文得知说此话的是“武帝”,不符合题干中“家人”的要求,即可排除含⑥的选项。
(二)全面、准确把握题干中表明陈述对象“怎么样”的信息,理清对象属性与选项间的关系。一要准确把握题干和选项的意义关系。命题中通常出现事件和观点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必然与偶然混淆等陷阱。如2011年湖北卷第10题,“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其中C项上句“以北山石为椁”,带入原文第1段可知,此句写的是孝文皇帝对厚葬的一种“想法”,而不是写薄葬的方式,我们易把未然当已然。D项下句“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是作者的评价,不属于厚葬的表现。再如2011年天津卷第11题,“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其中“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是陈述的既有事实,而不是作者的观点。
二要准确把握题干中有关陈述对象的属性与选项的内涵(即人物的某种性格品质或才智政绩等)的关键词的含义。除了关照全文意思,还要掌握有关古代官职升降等文化常识,切勿与相近概念混淆或片面理解。如2011年江苏卷第6题,“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首先应扣住题干“严”和“不残”的含义,前者言其执法严明,有威严,后者说其严而有度,不残酷,从两方面表明他“恩威并施”的做法,审查选项是否兼具这两层含义。“②公禁之,民不敢犯”,是言其禁巫之事,虽体现了“严”的一面,但没有照应“不残”;“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承前文是言其治军保民之事,侧重体现陈公弼治市有方,不能充分体现其“严而不残”。再如2013年新课标Ⅱ卷第5题,“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据前文是李揆“罢相”、被“贬”几年之后,通过考核担任了地方官,是不受朝廷重视的表现。有些题干难以理解,要结合文章主题及选项大意细心揣摩,如2012年广东卷第7题,“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应首先理解“实心任事”的含义,参考上文“择贤任事”得知,是以诚实务实之心去担任(做)某件事,“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治行”是言其政治操守,与“任事”不符,“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是作者对陶澍的评价,不属于陶澍“任事”的“具体表现”。答此类题,必须全面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多层或深层含义,再仔细推敲各选项文句关键词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相符相应。
(三)留意题干中有关表现手法的词语,如“正面”“侧面”“具体”“概括”“全都”“分别”等,辨析选项的表现手法,谨防手法误导。如2012年山东卷第11题,“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这就要求我们紧扣“直接体现”,在選项中锁定表现阴兴的言行举止的句子,“②是以世称其忠平”是“世称”,“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是明帝的话,不是阴兴的言行举止,都不能“直接体现”。再如2013年福建卷第3题,“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①是中极暗”、“②烟郁勃满洞中”、“④如是,仅里所”,都是“直接”表现,则应排除。
对于题干涉及两个信息指向、选项将8个句子编为四组的题,要紧扣“分别”,依次对应,反复比对。如2010年天津卷11题,选择“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A项下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只是表现母女的怀疑,不能表现后母的虐待,B项上句“膳其肉,味倍常鱼”, 只凭鱼肉的鲜美不能确认该鱼的“神奇”, C项上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据语境说的是“履”的神奇,不是鱼的神奇。再比较B、D两项的上句,D项上句“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承前文明确表现“鱼”的“神奇”,故而选D。
答题有法,但无定法。上述做法,仅供参考。特别强调一点,不能因时间仓促或自作聪明,而断章取义,顾此失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注:不正)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全都符合作者“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的进谏方法的一项是( )
①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
②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
③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
④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
⑤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
⑥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⑤
C(本文属议论性文本。首先阅读文段和选项,需将作者论点及主要论据勾画出来,尤其将选项句子在文中标注出来。其次,审读题干与选项,明确题干呈现的是作者的观点,要求从选项中选择出符合作者观点的论据,选项列举的是事实论据,选项与题干是论述与被论述的关系,即选项是“因”,题干是“果”。第三,将选项回归原文,锁定区间第3段,不难发现①④、②、⑥分别论述“理谕之”“利诱之”“势禁之”的方法,而⑤③分别在第1、2段,分别表明“讽固不可尽与”和讽谏“必乎术”的观点,不在作者中心论点(题干)的统帅之下,或者说不符合题干要求;选“是”题,先判 “非”,六个句子编为四个选项,一般准确排除两句即可。第四,将“是”项回归原文再确认,以求“双保险”)
一、命题陷阱通常有:对象错位、内涵含混、手法误导等。
二、答题的基本原则是:紧扣题干,吃透选项,理清二者间的逻辑关系;关照全文,反复比对,排除认定,双向保险。
三、答题的基本技法:
(一)紧扣题干中表明“谁(什么)”的信息,直接看选项的结构。是主谓结构的,看其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切勿把定语误做主语,如2013年湖北卷第10题,“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陈述对象是“公之兄弟”而不是“公”;是动宾结构(省略主语)的,将选项放回原文,顺藤摸瓜,找出主语再判断。同上题,“⑤及出,愧赧无人色”,在原文第4段,省去的主语是“刘整”, 二者属对象错位,所以,确认含②⑤的选项是错的。再如2012年湖北卷第10题,“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⑥卿家痴叔死未”带入原文得知说此话的是“武帝”,不符合题干中“家人”的要求,即可排除含⑥的选项。
(二)全面、准确把握题干中表明陈述对象“怎么样”的信息,理清对象属性与选项间的关系。一要准确把握题干和选项的意义关系。命题中通常出现事件和观点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必然与偶然混淆等陷阱。如2011年湖北卷第10题,“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其中C项上句“以北山石为椁”,带入原文第1段可知,此句写的是孝文皇帝对厚葬的一种“想法”,而不是写薄葬的方式,我们易把未然当已然。D项下句“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是作者的评价,不属于厚葬的表现。再如2011年天津卷第11题,“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其中“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是陈述的既有事实,而不是作者的观点。
二要准确把握题干中有关陈述对象的属性与选项的内涵(即人物的某种性格品质或才智政绩等)的关键词的含义。除了关照全文意思,还要掌握有关古代官职升降等文化常识,切勿与相近概念混淆或片面理解。如2011年江苏卷第6题,“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首先应扣住题干“严”和“不残”的含义,前者言其执法严明,有威严,后者说其严而有度,不残酷,从两方面表明他“恩威并施”的做法,审查选项是否兼具这两层含义。“②公禁之,民不敢犯”,是言其禁巫之事,虽体现了“严”的一面,但没有照应“不残”;“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承前文是言其治军保民之事,侧重体现陈公弼治市有方,不能充分体现其“严而不残”。再如2013年新课标Ⅱ卷第5题,“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据前文是李揆“罢相”、被“贬”几年之后,通过考核担任了地方官,是不受朝廷重视的表现。有些题干难以理解,要结合文章主题及选项大意细心揣摩,如2012年广东卷第7题,“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应首先理解“实心任事”的含义,参考上文“择贤任事”得知,是以诚实务实之心去担任(做)某件事,“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治行”是言其政治操守,与“任事”不符,“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是作者对陶澍的评价,不属于陶澍“任事”的“具体表现”。答此类题,必须全面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多层或深层含义,再仔细推敲各选项文句关键词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相符相应。
(三)留意题干中有关表现手法的词语,如“正面”“侧面”“具体”“概括”“全都”“分别”等,辨析选项的表现手法,谨防手法误导。如2012年山东卷第11题,“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这就要求我们紧扣“直接体现”,在選项中锁定表现阴兴的言行举止的句子,“②是以世称其忠平”是“世称”,“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是明帝的话,不是阴兴的言行举止,都不能“直接体现”。再如2013年福建卷第3题,“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①是中极暗”、“②烟郁勃满洞中”、“④如是,仅里所”,都是“直接”表现,则应排除。
对于题干涉及两个信息指向、选项将8个句子编为四组的题,要紧扣“分别”,依次对应,反复比对。如2010年天津卷11题,选择“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A项下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只是表现母女的怀疑,不能表现后母的虐待,B项上句“膳其肉,味倍常鱼”, 只凭鱼肉的鲜美不能确认该鱼的“神奇”, C项上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据语境说的是“履”的神奇,不是鱼的神奇。再比较B、D两项的上句,D项上句“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承前文明确表现“鱼”的“神奇”,故而选D。
答题有法,但无定法。上述做法,仅供参考。特别强调一点,不能因时间仓促或自作聪明,而断章取义,顾此失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注:不正)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全都符合作者“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的进谏方法的一项是( )
①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
②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
③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
④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
⑤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
⑥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⑤
C(本文属议论性文本。首先阅读文段和选项,需将作者论点及主要论据勾画出来,尤其将选项句子在文中标注出来。其次,审读题干与选项,明确题干呈现的是作者的观点,要求从选项中选择出符合作者观点的论据,选项列举的是事实论据,选项与题干是论述与被论述的关系,即选项是“因”,题干是“果”。第三,将选项回归原文,锁定区间第3段,不难发现①④、②、⑥分别论述“理谕之”“利诱之”“势禁之”的方法,而⑤③分别在第1、2段,分别表明“讽固不可尽与”和讽谏“必乎术”的观点,不在作者中心论点(题干)的统帅之下,或者说不符合题干要求;选“是”题,先判 “非”,六个句子编为四个选项,一般准确排除两句即可。第四,将“是”项回归原文再确认,以求“双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