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的靴子真好看。”某天,在回家的轻轨上,意外地被隔壁座位搭讪了。
之所以意外,首先因为我觉得英国人并不是一个喜欢搭讪的民族,尤其在那个接近下班高峰的时段,轻轨上几乎都是行色匆匆往家赶的乘客,更不会有什么人有兴趣跟人闲聊。其次,这样的搭讪竟然不是从天气谈起。更何况,搭讪的这位同学,看上去实在不太像是会喜欢我靴子的那一类型。
那天我穿着一双黑色的短靴,蛇纹压花,靴子侧后方颇为密集地铺满了半截尖锐的铆钉,但因为位置关系,这些细节并不太容易被注意到。我把它定义为比较闷骚的低调朋克,而隔壁座位……我不觉得这双靴子会是他的菜。
我告诉他这双靴子采购自一个神奇的网站,淘宝。我向他解释了淘宝以及天猫,然后他带着愉快的表情说,哦,所以你来自中国,你在这里做什么?
我略带纳闷地介绍了我的工作,然后他告诉我他2008年去过中国,然后如数家珍地分享起他的行程。
尽管在英国也没少碰见话痨,但是他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神情着实让我有点受宠若惊。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所有英国人(尤其像这样刚认识的)说话都是一副淡定的表情,不温不火挂着礼节性的微笑,或者干脆就是毫无表情,很少有人会如此眉飞色舞地情绪化表达。而我之前的纳闷还在于,按照常见的英国谈话模式,当我传递出“我来自中国”的信息而对方又恰好去过中国时,他往往会先表明这层联系来拉近熟悉感,而不是直接冒失地询问我的职业。在我介绍完自己的职业之后,标准的回应方式应该是“哦,是吗?!”好像这个职业非常有趣,又非常出人意料。但是这位同学询问了我的职业之后毫无下文,却马上把话题转向自己的中国旅行。
“美国人”,我在脑子里闪过这么一个念头。但他的英国口音又让我马上否定了自己。
我告诉他这个冬天北京非常冷,而且最近一周空气质量爆表。在一个全民热衷谈论天气的地方,这绝对是相当安全的话题,接着这个话茬聊个5分钟10分钟一点不在话下——那个时候我就该下车了。
但是对方似乎对这毫无兴趣,除了回忆起他旅行那年北京的空气因为奥运的原因还“挺不错”,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了年糕身上。是的,年糕。我发誓这是我到英国以来最无厘头的一次聊天。
我们探讨了中国和韩国的年糕分别是用什么米做的,又有什么不同的吃法。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这位同学原来是伯明翰人,但是已经在韩国待了4年,教幼儿英语。现在正值韩国学校寒假,所以回英国和家人住一段时间。虽然他没有说,但我猜测是我单眼皮的小眼睛让他以为我是韩国人,于是才有了这次搭讪。
他今天要去见一位在金丝雀码头工作的老朋友,正好与我同路。他们打算在这位朋友下班后喝上两杯。
“很多英国人不知道他们有多幸福。”他说,在韩国和日本(他也在日本待过一段时间),人们下班之后往往要和同事、老板或者客户喝酒,九十点钟才回家是家常便饭,尽管他们未必情愿。“在中国也会这样吗?”
我告诉他这因人而异,“而且下班后去酒吧来两杯难道不是英国文化的一部分?”我反问。这个时候轻轨已经马上就到金丝雀码头,我们已经能看见一些酒吧外开始有人群聚集。“哦,是的,但那不一样。”我很想知道那是怎么个不一样法。但是他得下车了。
好吧,至少到最后,这总算有一点像在和英国人聊天了——那就是,尽管我们闲聊了将近半个小时,但直到最后,我们连对方的名字都没有问过。
之所以意外,首先因为我觉得英国人并不是一个喜欢搭讪的民族,尤其在那个接近下班高峰的时段,轻轨上几乎都是行色匆匆往家赶的乘客,更不会有什么人有兴趣跟人闲聊。其次,这样的搭讪竟然不是从天气谈起。更何况,搭讪的这位同学,看上去实在不太像是会喜欢我靴子的那一类型。
那天我穿着一双黑色的短靴,蛇纹压花,靴子侧后方颇为密集地铺满了半截尖锐的铆钉,但因为位置关系,这些细节并不太容易被注意到。我把它定义为比较闷骚的低调朋克,而隔壁座位……我不觉得这双靴子会是他的菜。
我告诉他这双靴子采购自一个神奇的网站,淘宝。我向他解释了淘宝以及天猫,然后他带着愉快的表情说,哦,所以你来自中国,你在这里做什么?
我略带纳闷地介绍了我的工作,然后他告诉我他2008年去过中国,然后如数家珍地分享起他的行程。
尽管在英国也没少碰见话痨,但是他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神情着实让我有点受宠若惊。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所有英国人(尤其像这样刚认识的)说话都是一副淡定的表情,不温不火挂着礼节性的微笑,或者干脆就是毫无表情,很少有人会如此眉飞色舞地情绪化表达。而我之前的纳闷还在于,按照常见的英国谈话模式,当我传递出“我来自中国”的信息而对方又恰好去过中国时,他往往会先表明这层联系来拉近熟悉感,而不是直接冒失地询问我的职业。在我介绍完自己的职业之后,标准的回应方式应该是“哦,是吗?!”好像这个职业非常有趣,又非常出人意料。但是这位同学询问了我的职业之后毫无下文,却马上把话题转向自己的中国旅行。
“美国人”,我在脑子里闪过这么一个念头。但他的英国口音又让我马上否定了自己。
我告诉他这个冬天北京非常冷,而且最近一周空气质量爆表。在一个全民热衷谈论天气的地方,这绝对是相当安全的话题,接着这个话茬聊个5分钟10分钟一点不在话下——那个时候我就该下车了。
但是对方似乎对这毫无兴趣,除了回忆起他旅行那年北京的空气因为奥运的原因还“挺不错”,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了年糕身上。是的,年糕。我发誓这是我到英国以来最无厘头的一次聊天。
我们探讨了中国和韩国的年糕分别是用什么米做的,又有什么不同的吃法。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这位同学原来是伯明翰人,但是已经在韩国待了4年,教幼儿英语。现在正值韩国学校寒假,所以回英国和家人住一段时间。虽然他没有说,但我猜测是我单眼皮的小眼睛让他以为我是韩国人,于是才有了这次搭讪。
他今天要去见一位在金丝雀码头工作的老朋友,正好与我同路。他们打算在这位朋友下班后喝上两杯。
“很多英国人不知道他们有多幸福。”他说,在韩国和日本(他也在日本待过一段时间),人们下班之后往往要和同事、老板或者客户喝酒,九十点钟才回家是家常便饭,尽管他们未必情愿。“在中国也会这样吗?”
我告诉他这因人而异,“而且下班后去酒吧来两杯难道不是英国文化的一部分?”我反问。这个时候轻轨已经马上就到金丝雀码头,我们已经能看见一些酒吧外开始有人群聚集。“哦,是的,但那不一样。”我很想知道那是怎么个不一样法。但是他得下车了。
好吧,至少到最后,这总算有一点像在和英国人聊天了——那就是,尽管我们闲聊了将近半个小时,但直到最后,我们连对方的名字都没有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