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跪拜!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_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羚飞渡》被选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主题单元——写动物的五篇文章之中。单元导言有这样几句话值得推敲:“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由于编者的诱导,本课教学设计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镜头一,开始导入:斑羚形貌图片,配有介绍斑羚的文字,如它的体型、跳跃能力、羚角的药效……
  镜头二,创新训练: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你设计一则有创意的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
  镜头三,教师赠言:“动物也是生命,宜相守,勿相残。”
  类似于这样的经典课文,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一、文章主题确定教学内容
  《斑羚飞渡》这篇文章虽然入选到动物单元,并且编者也在诱导师生树立人与动物要共存的意识,要深入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但很难达到编者的这些意图,甚至还会大打折扣。
  1从《斑羚飞渡》教材文本看主题
  这是一篇动物小说,不管是斑羚,还是猎人,都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形象。斑羚是正面形象,猎人是反面形象,这两类形象之间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
  从行文来看,文章写一群被逼入绝境的斑羚,以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赢得种群生存机会的故事。文末有这样的话:“他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的道路”。笔者教学这一课已有很多遍,每每和学生分析情节,最能感动学生的就是老斑羚们为了下一代甘愿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而笔者的脑际也会浮现出一幅幅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时的抗日救亡的画面。此时,假如教师再去牵强引导,吻合“保护环境,人与动物共存”的意图,岂不成了生搬硬套?
  阅读教学应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循文求意,因意悟文。只有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才能读懂内容,进而感悟思想,体验情感。从文本本身出发,不能因为课文编排而囫囵吞枣的进行教学。
  2从《斑羚飞渡》相关文本看主题
  增加语文教学的深度与厚度,就是要将课文与其他课文、课外材料联系起来品读。沈石溪动物小说《和乌鸦做邻居》中的其中一篇文章《雄鹰金闪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雄鹰金闪子与另外一只雄鹰,白羽臀误抢领地发生战争,但金闪子又在白羽臀帮助下啄杀仇敌银环蛇,从而金闪子改变了看法,与白羽臀成了朋友,一起勇战母豺。后来巧争雌鹰滴滴娇,最后金闪子以自己的捕猎强项胜过了白羽臀,和滴滴娇成为伴侣。而白羽臀依然是它的邻居,它也期盼着哪天再有一只雌鹰飞到它们的领地,好让白羽臀也有伴侣。
  同样出自《和乌鸦做朋友》的几篇文章,联系起来看,是否为了要表达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答案是否定的。读者读完这些文章后,不禁会想: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情何以堪,触动我们灵魂的,不是和谐,不是环保,是人类被动物精神折服的跪拜。
  二、从《斑羚飞渡》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1取舍重构教材教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就是既要选择处理教材内容,又要调整教材的结构。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才能探讨“怎么教”。对于《斑羚飞渡》教材的整合,可以摈弃脱离主题的问题设计,如课后练习第三题:“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代之以这样的拓展延伸:“面对种群灭绝,老斑羚的义举可歌可泣。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你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动物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你还能举出两个来吗?”在取舍重构教材的过程中,还原文本的本来色彩。
  2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教语文
  语文课就是要按照语文教学规律整体推进教学,“扩大视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品位、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而不是让文学作品与热点话题生硬挂靠。在《斑羚飞渡》教学设计中,可以去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环境之类的设计,从词句语言入手,分析品味文本流露的对生命的敬畏,对自我牺牲精神的跪拜,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
  3在文本细读中教真语文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凭借文本和相关文本,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和思想碰撞产生共鸣的过程,就是展开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感的过程。细读文本,由理解词句的表层含义进而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作者的真正用意,通过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构建更新的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更新的学生的人文世界,语文课堂就真实、语文味就十足了。
  用语文的眼光去发现语文元素,用语文的专业知识去上语文课,不呆滞,不盲从,让语文教育回归“本真”。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渭州九年制学校(748100)
其他文献
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要借助阅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开展课外阅读不仅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现在来看,学生语文水平相对较低,这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相对较少,课外阅读能力相对较差有很大关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汲取语言
期刊
什么样的文章能入中考阅卷老师的“法眼”?好文章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一篇好的作文至少要具备这样几点要素:典型新颖的素材,精致巧妙的结构,富有文彩的语言,真挚健康的情感。  从历届中考作文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现在的初中生作文状况堪忧,主要存在着幼稚化、单一化、政治化、抄袭化的通病。比如写“感动”,小的则写父母送雨衣雨伞,老师带病上课,清洁工扫马路;大的则是汶川、玉树地震,最美司机、教师事迹,钓鱼岛事件等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先行一步的课改试验区取得了很多值得肯定的成绩,情感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逐渐推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仍然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以试题训练为主,课堂教学仍然比较封闭,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情感领悟依旧被限制在文本和教室里,无法开拓和提高。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很多时候仍然以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教育等传统教学目标为目标,很少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说,老师少说。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也由此造成老师不敢说的心理,唯恐说多了就变成讲授式教学的心理。其实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非取消老师的引导资格,理想的境界是学生和老师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相互促进,在不知不觉中由教师引领学生完成语文学习活动。  一、当学生回答得十分精彩时及时鼓励  【案例1】  师:黄老师眼前也展现了孔乙己已死时的画面,给
期刊
《幽径悲剧》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带有悲情色彩的凄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北大随园中的一棵古藤的命运,折射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时代悲剧、社会悲剧,表达作者永不放弃揭露假恶丑、维护真善美的决心。《紫藤萝瀑布》是散文家宗璞的一篇内涵丰富、借物抒情的优美散文。作者通过描述紫藤萝,由物及人,从紫藤萝的命运联想到人的命运、生命的价值,引发生命的思考。将《幽径悲剧》与《紫藤萝瀑布》两篇文章比较阅读,可以得到很多收获。
期刊
朱光潜说过:“一切纯文学作品,多少都有几分诗的素质。”可见诗歌在语文中的重要性,在倡导诵读国学经典的大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初中生古诗词基础不够深厚,组织诗词教学便成为一个难题。随着中考对审美和鉴赏能力提高要求,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积极营造有诗意的教学情境,用开放且富有活力的氛围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  一、情境设在“诗外”,激发
期刊
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原因很多,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不对头是重要原因。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往往大搞题海演练,书声琅琅的课堂被繁琐的分析取代,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成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语文课上常常出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场景。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基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得”是说读了文章后,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设问对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课堂上,做“智者”进行“巧”的设问,对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投一石以激千浪,进行有效设问,优化课堂结构呢?  一、有效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
期刊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经典课文,教学中一般从人物和环境两个角度切入,从中又派生出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出场比较、环境描写艺术、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等多种教学目标。由于课文内容丰富,主旨深遂,在教学方式上一般采用教师主讲、师生共同探讨的模式。今年笔者任教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较好,因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人物形象分析为突破点,自主完成这篇经典课文的学习。  一、课堂描述  用两节课完
期刊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有这么一段话:“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虽然指的是古典诗词里写景状物的虚构,但推演出去,以之解释小说艺术中的虚构艺术,同样说得通。  虚构不是绝对自由的,“必从自然法则”,否则便不可信。这“自然法则”,在小说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