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来源 :诗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tory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峰浮点点青,长天一碧接沧溟。
  晚来风起涛声壯,欲抱君山出洞庭。
  【吴雨辰荐评】十年前,这首诗曾被一个叫晋嵘的后生署名发到网上,一时哗然,引为天才。后被证实原作者为湖南前辈诗人章敬和。全诗一气贯通,挥洒自如,末句压阵,尤为雄奇。岳阳楼题诗甚夥,能别开生面者,此占一席。
其他文献
尚忆繁花满树,才撷硕果枝头。轻寒一度展风流,装点群山锦绣。 晚照斜辉漫舞,夜凄夙愿還留。霜华满地月如钩,破晓天边红透。
期刊
高阁垂裳调鼎时,可怜天下有微词。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吴雨辰荐评】李梦唐的七绝在网间负有盛名,他的七绝中,又以这篇《咏史》最为人所称道。诗的意思很简明,覆舟载舟也不过是古有之言,然与“苍生泪”相勾连,与“调鼎”相对比,便令人涵詠不尽。网间作七绝,多以机锋颖锐取胜,李诗所长在于讽咏而能敦厚,这也是诗教之旨,殊为可贵。
期刊
拾谷雨,本名张金仿,1991年生于甘肃清水。作品散见于《星星》《诗刊》《作品》《西部》《飞天》《扬子江》等,著有诗集《午间的蝴蝶》。暂居兰州。  故乡之远  早晨,我们怀念着母亲的早餐,那些节日的炉火,宽阔的光。  我们所深忆的事物隐去声响,唯有寂静,候鸟般立于枝头。  果实裂开,像告别。  越来越窄的乡道像一排逐渐远去的雁阵,盛不下一只鞋子。  我们深知世间的一切都将如果实般饱满,尔后烂掉,鸟类
期刊
王震宇(二首)  过韭花庵  四山雪尽暮云空,暇日都消醉梦中。  别院垂帘人不到,榴花自吐数枝红。  【张智深荐评】乍吟一片闲疏,再吟无限凄凉。小诗颇有名作之风。  见岱辉先生西津渡写生因忆昔游  西津渡上晚烟和,访古何人醉意多。  唐宋明清拾阶过,等闲都付小烟波。  【张智深荐评】第三句有奇意。西津古渡大概唐代就有,历经数代犹存。此意以台阶递进出之,真奇想也!结句烟波暗指诸朝之归宿,用意精深,不
期刊
关山相望朔云中,铁马王师梦已空。  唯有西风心不死,年年吹雨过江东。  【吴雨辰荐评】这一首也是网间有名的七绝,作者张智深对此诗颇自矜许,引为平生第一。首句起势极高,继以“铁马王师梦已空”承之,国土分裂之大憾,正与年年朔云相望的群山呼应,遂无突兀之感。后两句比喻雄奇:铁马王師梦已空,人力所无能为也,而西风作为自然之物,心犹不死,年年吹雨如箭如矢,射向江东的故土。前后对比,自然生出一种浩然弥哀的悲壮
期刊
灯影微绀,殿背丛林天渐黯。神兽狰狞,无数悲欢始筑成。 千年一觉,十亩莲池红漠漠。斜日缄门,似隔年光与世尊。  【吴雨辰荐评】这首《减兰》作于柬埔寨吴哥窟。异国诗词,地域色彩过于淡泊,便流于敷衍;过于浓重,又易伤诗格。本词前半摹写大环境,具有强烈的异感,后半着眼于古迹内景,以“莲池”“斜日”生发无限沧桑。整篇既不伤乎格调,又扩大了词境,洵称佳作。  段晓华  好女儿·冬至子兮送重瓣水仙  暮雪霏微。
期刊
欲计春阴去几成。竹风榴火满林亭。坐听香屑打衣声。 集燕楼台连落日,余花烟雨又新晴。浪萍一碧是浮生。  【吴雨辰荐评】此词上片状暮春景色。竹风、榴火,以物饰物,不仅不显得密,且极具风物之盛。下阕一联工对。群燕日暮归巢,纷沓而来,谓之“集”。余花之余,谓烟雨过后,春色无多。全词由春去几层,写到雨过新晴,本已意思略尽。但如果就此打住,也不过是篇工警之作而已。“浪萍一碧是浮生”,笔触收束在一个小物象上。萍
期刊
仍是在双桥,我问玉兰开未。最好擦身雨里,趁桨声灯市。 梦如剪纸贴窗前,明月去装饰。不去桥头听水,只楼头看你。  【吴雨辰荐评】这首小词的美感类似于朦胧诗。窗前、楼头、桥头的空间连缀,勾勒出它的出处——卞之琳《断章》。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虚词下得很到位,有三句都以虚词打头,“仍是”“最好”“不去”,在短小的篇幅內,极尽波澜。
期刊
窈窕琼楼近广寒,珠帘长分雾中看。  丁冬汉佩香疑在,子夜吴歌曲未阑。  空报瑶池迷八马,莫教玉辇误双鸾。  凭谁更草高唐赋,一枕游仙梦已难。  【吴雨辰荐评】无题诗,一味绮丽,则易靡弱。需委曲以典事,深厚以寄托,点染以情致,方可立足,本诗庶几近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颔联属对之巧:“丁冬汉佩香疑在,子夜吳歌曲未阑。”丁冬,即叮咚,拟声词;子夜,名词。本不相对,但“丁”与“子”分属干、支,“冬”与“夜”
期刊
第二届“當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作为第二届海峡两岸诗词论坛的青年版块,2016年10月9日在武汉召开。全国当代诗词研究前沿的五十多位主要学者黄仁生、陈友康、杨景龙、李遇春、张桃洲、曹辛华、王巨川等就诗词价值观念演变、艺术态势、突出现象做了专门研讨,提交了六十多篇论文,正在中国诗歌网陆续选登。  大家认为,2014年是当代诗词发展的里程碑。一方面,7月10日中国文学研究最高阵地《文学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