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二部》“亟”字下曰:“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许谓“从人、从口、从又、从二”,度其意当以此为会意字。徐锴解释曰:“乘天之时,因地之利,口谋之,手执之,时不可失,疾也。”段玉裁也说道:“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手病口病,夙夜匪懈。君子自强不息,人道之所以与天地参也。故从人,从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则曰:“从人、从口、从又,会意。从二,二,天地也,指事。人生天地间,手口并作,敏疾成事也。”然此“人、口、又、二”数文与“敏疾“之义实不相涉,无论诸家怎样为许慎辩护,还是不能令我们信服。况且,人们最初造字时的思想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合三体或四体会意的字应该是不存在的,而许慎却将“亟”释为“从人、从口、从又、从二”合四体会意。所以,许慎对“亟”的释形和释义都是颇令人困惑的。
  观“亟”字字形,甲骨文作“”、“”。于省吾曰:“‘亟’字中从‘人’,而上下有二横画,上极于顶,下极于踵,而‘亟’之本义昭然可观也。”徐中舒曰:“象侧视之人形立于地上,顶部加一横画表示人之顶极。”由此我们可知“亟”的造字本义当为“顶极”,是指事字。后假借为“敏疾也、急也”之义。而后来字为借义所专,为了表示“亟”的本义,就加了木旁成为“極”。(这种现象是古文字演变中常见的,例如“它”本来表示蛇,假借为代词后,字为借义所专,就为其本义加了“虫”旁变成了“蛇”)《说文·木部》“極”下曰:“栋也,从木亟声”。段注“極者,谓屋至高之处”。人之至高处为“亟”,屋之至高处为“極”,故“極”字本为“亟”之孳乳字。
  到了金文里“亟”字作“”。徐灏谓:“‘亟’从‘又’所以做事也,从‘二’数之意也,‘句’当为‘苟’省声,苟部曰‘自急敕也’。《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相敬爱谓亟’,是‘亟’有敬义,‘敬’亦从‘苟’声。《尔雅·释文》‘亟’又作‘苟’。”林义光《文源》曰:“象人在隘中,被追惊呼,‘二’象隘,从又持人,与‘及’字同意。”杨树达《文字形义学》谓:“字从人,从又,从口。又谓手,谓人兼用手口也。人为能名,又与口为所名。二谓天地,上一谓天,下一谓地,皆指事。以字以‘人、又、口’会意之义为重,故列于此。”高鸿缙《中国字例五篇》:“亟乃亟端之亟。从口。在天地之间(二为天地之意象)。惟口能上亟于天。下亟于地也。及声。后以亟与急同音(固以及为声)。乃通假亟以代急(古训亟有敏疾之意者以此)。后人又通假栋極之極以代亟。久之而亟之本义废。今人只称极端,而不称亟端矣。”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卷中》曰:“字从,从二,会意。即敬之省形……从二,示循环往来也。”以上诸贤之说分歧甚多,主要原因是由于对“亟”字的形体演变以及“亟”字的初形构造方式不甚了解。
  从“亟”的甲骨文形体我们可知,它是一个指事字,象侧视之人形立于地上,顶部加一横画表示人之顶极,上下两横只是指事符号。而与甲骨文相比,金文“亟”增加了“口”“攴”。
  加“口”是古文衍变中常见的现象,例如“若”字,甲骨文作“”,到了金文里演变成“”,增加了“口”,但这个“口”并没有什么意义。这是古文字演变中的一种无意增繁的现象,它只是为了美观,或者是出于书写的习惯。而加“攴”可能是“亟”字假借为“敏疾也”义后,人们觉得原来的“”这种形体与所表达的意思相差太大了,于是就加“攴”,表示后面有人追赶,所以才会“急也”。
  林义光把本来是指事符号的上下两横看作“二”,并解释为“象隘”。杨树达也把上下两横看作 “二”,曰“上一为天,下一为地”。高鸿缙则把“人”形和“又”形结合在一起分析为“及”。徐灏、朱芳圃则把“人”形和“口”形结合在一起,分析为“句”。他们的说法都纯属臆断,都没有从文字演变来分析。
  到了小篆里“亟”字沿袭了金文的写法,成为“”,只是“攴”形变成了“又”形。一方面“攴”和“又”在古文字中表示的意思差不多,是经常可以换用的,用“攴”和“又”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可能与“及”有关,“亟”与“及”音同,在运用中就会有借用的情况。而“及”字作“”,所以在写“亟”字时也有可能参照“及”的写法,把“攴”字改写成了“又”。
  综上可知,“亟”的本义当为“顶极”,许慎依照已经变化的形体来分析“亟”的本义,所以是不确切的。“敏疾也”只是它的假借义。但后来字为借义所专,所以在文献资料中“亟”的常见义是“急也”。如《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注]“亟,急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公孙之亟也。”[注]“亟,急也。”另外“亟”还有“屡次,一再”的意思。《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但其实“屡次”亦是“急”的意思。段注曰:“今人‘亟’分入声去声,入之训急也,去之训数也。古无是分別,数亦急也,非有二义。”至于“亟”在方言中表示“爱”这只是假借。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9.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2.
  [5]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225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第一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2.
  [9]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10]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2.
  [11]李孝定.金文诂林读后记[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2.
  
  (贺真真,苏州大学文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了开平面上代数体函数的亏量与其特征函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设W(Z)为开平面上有穷正级的v值代数体函数,如果∑a≠∞δ(a,W)=2v-1,δ(∞,W)=1,则T(γ,W)-1/2v-1T(γ,W')
Langacker在建立认知语言学基础时,主张将修辞性语言(FigurativeLanguage)看作常态的语言,并提出“应把修辞性语言与直陈性语言(LiteralLanguage)放置在同一个连续统中研究”的理念
本文通过收集41种期刊,对过去十余年(1998-2010)中国法庭会话语篇研究论文进行了文献检索统计。在过去十余年中,此领域研究的数量稳步上升,研究内容涵盖了语言学各个分支,尤以语用
作者从世界男排技战术发展趋势及中国男排自身的特点,同时并以训练实践为据,提倡二人接发球,提出了训练方法和要点。
近年来,“比曹操还曹操”“比大款还大款”之类的表达方式很受欢迎。这种表达方式的流行,应该引起语言研究的关注。本文仅就其美学意义即诗意存在作一论述。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是一种新的媒体语言,主要是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语言,它是网友之间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并在网上使用的,有独特风格的习惯用语。它的生成速度很快,传播效率很高,而且不稳定,但应用面越来越广,已经对网络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所谈的是非汉字词语,专指网民所使用的字母词、数字词以及图形符号,不包括网络语言中的美眉、小东东、偶稀饭、虾米、瘟酒吧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外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随之迅猛增长。目前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近一亿,约100个国家在各级各类教学机构内教授中文课程[1]。如果每20人需要一名教师,那么就需要500万对外汉语教师而事实上目前全世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仅4万多人[2],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极大。  培养大量、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目前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中国的高校是
研究多媒体与CAI结合的必然性,提出一种CAI创作工具的多媒体数据模型,以及系统的设计方案与具体的实现流程,使非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能够用本系统在计算机上设计出功能强大的CA
【正】 京派作家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正逐渐地以自己独到的美学理想,独到的一种冲淡、恬静、含蓄、超脱风格的追求,一种沉重的牧歌式的鸣唱,越来越为人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