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课堂中的规范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98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一直是人们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儿童的自由也是许多教育家大力提倡并为之争取的。然而,课堂的许多规范有如束缚儿童自由的枷锁,这些枷锁像镣铐一样束缚着儿童的身体和精神的自由发展。透视我们的课堂,你会发现我们的孩子们被各种各样的制度规范束缚着,以下是作者从小学课堂中的采风。
  
  课前背书
  
  这是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课伊始。同学们还没坐定,只见一位胳膊上带着两条杠杠的值日生走上讲台,说了一个古诗题目“早发白帝城”预备起。全班同学立刻背了起来,声音洪亮。我凑近身边的小男孩,听听他背得如何,发现小男孩只是嘴巴一张一合并不发出声音。他见我老看着他,便翻出课本煞有介事地念了起来。我环顾四周,发现有的学生背得很流利,而有的同学则滥竽充数。
  课前背书是浦东小学常见现象。每当上课开始,总会有班长之类的小学生站在讲台上起头背书。语文课一般是古诗、英语课一般是儿歌,数学课则是背诵数学公式、定理之类。后来一次英语课后,我问一位小女孩:你们上课开始背的是什么儿歌啊?小女孩想了半天,不好意思地说:“我忘记了。”“那你当时是会背的啊!”我很惊讶,她怎么会忘得如此之快。“我一听到班长说题目就记起来了。”小女孩忽闪着那双大眼睛很认真的说。
  背书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方式,对于教师而言,课前背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复述过程,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必须密切配合。背的熟练的同学得意万分,而不熟练的同学则略带羞愧。老师用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必须掌握知识的记忆。然而,这种课前背书的效果究竟如何呢?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是有口无心,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此过程中来。然而教师为什么要设置这一课堂规定呢?而且竟然演变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课堂开始之前都有一段专门为之设定的时间?我认为教师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督促孩子们的学习,以达到他所认为的效率最大化,同时在上课开始就营造一种紧张气氛,让学生们为课堂霎时变成一片不见硝烟的战场而紧张起来。学习不良的同学感受到一种弱势状态,心情也沉重起来。
  
  师生问好
  
  每节课大概要花2-3分钟时间背书。在小班长带领大家背书的同时,任课老师已经进入课堂。老师在这段时间里一般是做一些课前准备活动。或是在黑板上写板书、或是整理教案。待大家背定书之后,老师迅速调整状态。(二年级思品课)
  师:“上课“
  班:“起立”(全班同学迅速起身站在座位旁的走廊里,小手放在裤腿两侧。)老师不急于问好,她面带微笑,扫视全班。而这时孩子们刷刷地调整自己的动作。
  师:“小朋友们早”。老师向学生鞠躬。
  生:“老-师-早”学生还礼
  师:“请坐”
  师生问好对教师而言是确认课堂情境中师生双方的身份。教师虽然面带微笑,但是这是一种职业性的微笑,而且有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可以从这种微笑中感觉到教师所带来的紧张严肃的气氛。通过问好,教师显示自己的权威,达到课堂控制的效果。同时,师生问好预示着课堂的正式开始。也预示着教师权力的开始,“权力和等级一般通过相对于他人的某些姿态来表达——当一个人站着,其他所有人都坐着的时候;当某人进来,屋里的每个人都起立的时候——我们知道其中的意味”。师生问好之后,同学坐下。身体笔直,双手或端放在胸前,或别于背后,老师扫视全班,老师非常满意这种状态。
  “师生问好”这一课堂规范已经沿袭很多年了,相信所有接受过教育的人都会非常熟悉这一规范。教师沿袭着这个教学传统,我们的学生也严格遵守着这一课堂规范。然而,并没有人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反思、置疑。置身于中小学,我们对这种现象感觉是司空见惯。但当我有一次去嘉定听课时,我见到了另外一番景象,我走近了另外一番天地。
  这是一节六年级的自然课,任课老师是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新教师。听课时我们一行人刚走到教室门口,就看到老师热情的微笑,这种微笑是不多见的,不像其他课上的老师那种缓解内心紧张的笑,而是邻家大哥哥那种亲切、自然舒展的笑。这微笑让我们顿时精神一振。孩子们的笑容也是那么爽朗、明快,显现着农家孩子那独有的天真与纯朴。孩子们在座位上做着自己的事。有的好奇地打量着听课老师;有的同桌之间讲着笑话;有的在认真看书、预习新课。而老师呢,他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着,有时俯下身子与孩子们亲切交谈,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课前气氛很轻松。不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正襟危坐,整齐划一,如临大敌。
  上课铃打响了,有学生小声说“起立”。赵老师微微一笑:不用起立,坐好就可以。同学们找到了最舒服的坐姿。不是“两手端坐于胸前”,也不是“双手背在身后”。赵老师很自信,他相信不用“起立”也能把课上好。果然,同学们神色轻松地投入到课堂之中。
  看了赵老师的课,我觉得很舒心,赵老师敢于对课堂规范提出置疑,他认为不用起立也可以上好课,没有了课堂规范的监视,师生间心灵互相敞开更为开放。
  
  击掌示意
  
  这是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是讲轴对称图形的。老师先拿出一张白纸对折,然后沿着对折的线在纸上画了两个半圆,再沿着线剪下,展开,一只蝴蝶便展现再我们面前。孩子们发出“哇”的感叹。“你们想试试吗?”老师问道。“想!”在得到老师的准许之后,孩子们拿起笔和画纸兴高采烈地画起图来。我身边的小男孩头脑很聪明,他拿起笔刷刷画了几下,剪下,展开,一架飞机便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剪完之后立马双手击掌。然后才很满意地坐好,很得意地向四周看了看。老师听到他的掌声,向他投以赞许的目光。随着他的击掌示意,周围的学生也啪啪地击起掌来,掌声此起彼伏。原来他们是用掌声向老师发出暗号:我已经做完了,同时学生们之间还暗含着一种竞争:我是第一个做完的。他的那一掌声像催化剂一样,教室里不断传来零落的击掌声。此时,我注意到我身边的一个小女孩坐立不安,脸涨得通红。原来,她还不知道怎么画图,只见她画了又擦,擦了又画,每听到一次击掌声,她就动一下身体,头也不自觉地抬一下。击过掌的同学越来越多,而她也更加坐立不安。老师见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完,便让大家展示交流。小女孩看着自己未完成的作品,差点哭了出来。
  教师让学生们击掌示意是为了了解学生们完成练习的情况,然而这一制度无形中演变成了一种竞争,孩子们争做第一。做得快的孩子相对于做的慢的孩子更能体现自己的聪明,预示着自己的地位。因为优越感首先从与自己接近的同学的比较中产生,其次波及全班。如果学生能得到第一,这时学生就产生强烈的优越感体验。通过课堂观察,我发现,这种类似击掌示意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在每次课堂中都能出现。如语文课上老师布置同学做完题目之后,会有一个执笔等待的动作。英语课上读完课文之后也有击掌示意的动作。教师用这种课堂规范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驾驭课堂显得游刃有余。而这种规范下暗含的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假设:孩子们是手中一个个棋子,老师在控制课堂的时候,关注的是“大多数”人,而边缘学生的学习状况被老师和同学忽视,学生处于被知识和教师控制的双重地位。
  
  课堂表扬
  
  这是一节二年级的英语课。上课开始班长在黑板的一侧写上1,2,3,4,5,6分别代表6个小组。
  这节课的主题是Eating and Drinking。除了要掌握生词之外,还要掌握Give sth to sb 等句型。老师首先出示单词pig,带领大家读了两遍之后,老师问:“who can try?”第三小组的一个学生站起来,很准确地念了一遍。老师:“very good!”然后转身在3下面画了一个五角星。老师这一动作激发了同学的竞争热情,他们纷纷坐好,跃跃欲试。第二个单词是pink。一个学生站起来准确地念读之后,老师并没有在他的小组下面画上五角星,只是说了一句“very good!”教学继续着。教师开始教授句型了,老师喊了一位同学两人搭配。“I give the book to Mike!”说着将书递给Mike。她又重复了一遍动作和话语。见学生们明白之后问:“who can try?”举手的学生不多。老师便喊了一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学生拿起书,很流利地说“give it to lily”话音刚落,老师就说:“wonderful!clap your hands!”“啪啪,啪啪啪”学生们整齐有力地鼓起掌来。老师很满意这个学生的表现,在她的小组3下面画了一个大大的红五角星。教学继续着,各个小组的五角星数量也悄悄发生着变化。教学进行到一半时,各小组的五角星数量分别是3个、2个、5个、4个、3个、6个。
  进入儿歌教学了,这段儿歌很长,而且有两三个生字。老师带领大家读完之后又点名一位学生读。这个学生读得很认真,而且其中的生字也念对了。老师给了他一个“very very good”的评价。学生害羞地坐下了,他期待着老师能给他所在的第6小组打个五角星。老师稍有犹豫了,最终还是放弃了。我想大概是老师看到第6小组得到的五角星太多,为了顾全大局她才没有给这位本该得到星星的孩子。后来我一直关注着那个孩子,发现他不再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眼角时不时地瞟向他的第6小组,那个本应再添一个五角星的地方……
  表扬是课堂上教师最常用的方法,通常会被描述为一种强化,虽然表扬并非总是会产生这种效果。教师进行更多表扬的目的,在于控制学生而不是表达对学生努力或成绩的欣赏。而且,许多教师的表扬与其说是强化物在起作用,不如说是教师期望或态度的表达。表扬这一教师常用的策略在这里已经变成了教师课堂控制管理课堂的一种方式,教师通过表扬驾驭着课堂,表扬不是发自教师内心也不是按照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发放,而是按照课堂的进程、课堂的环节进行。其实我们所制定的许多貌似“好听”、“有效的”教育原则和课堂纪律是短视的,只想到从教师角度出发如何易于教育和管理学生,却没有想到一种教学或行为规范的实施对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心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有效表扬的关键在于质量而不是频率。有效表扬会高度注意学生的学习进步的取得或技能的掌握。有效表扬表达了对学生的努力的欣赏或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的羡慕,这种表扬的关注点在于学生的努力或成绩本身,而不是因为他们扮演了取悦学生的角色。这有助于学生会把努力归因于内在动力而不是教师的外在操纵;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而不是教师。
  
  反思
  
  写到这里我想起前一阶段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这部影片故意模糊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但从人们的衣着、语言、繁体字等细节可以捕捉到改朝换代初期的影子。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的任何时代,甚至今天。不到四岁的方枪枪哭喊着被送进了寄宿制全托幼儿园,开始了他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作为后来者、插班生的方枪枪在入园的第一天就被一把无情的大剪刀莫名其妙地剪掉了也许从出生起就保留在脑后的小辫儿,从此也剪掉了他和以往那些无忧无虑的幼年生活的一切联系。有那么多的规矩他必须从头学起:“加饭举右手,手掌伸展;加汤举左手,握成拳头。”“吃饭不许讲话。”“养成吃饭前上厕所的习惯”,按要求洗手……李老师用“小红花”控制着孩子们,墙版上是一个小红花排行榜。方枪枪有那么多的不适应:他不会自己脱穿衣服,他尿床,他不能按时拉屎……因此,他得不到那一朵朵象征荣耀的“小红花”。方枪枪被抛在他的集体之外了。他没有得到起码的尊重,他被“小红花”诱惑着,他被“小红花”强拉到规则里。可是,在他努力改变自己,去习惯集体规则的时候,他没有得到集体的认可。相反,集体给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所以,方枪枪依然不会适应这个集体的生活,因为他受到的是训练,像动物一样的训练,他没有被当作一个人,他没有得到这个集体的尊重。
  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准则,是通过对学生施加教育而使其朝着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这种基本职能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规范。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无论是何种课堂制度规范,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持课堂教学中的整齐划一的秩序。教师说出一个共同认可的规范仅仅是为了强调言行一致,这就忽视了规范对学生身心影响的作用。
  规范并不神圣,即使是金规则。规范背后是否存在着伟大的人性价值,才是问题所在。在课堂规范的统治下,教师将复杂的课堂生活简单化为课堂规范的串连,在其中佐以教学内容。教师因此变得不知变通,在课堂规范的监视下教师泯灭了自己的创新的动力和激情,课堂也因此失去生命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生活不再充满理性的愉悦,而将成为无尽的智力负担和心智的折磨。教育也将成为人的一种异化力量,而不是社会的个体走向“成人”的沃土。
其他文献
越南政府于2008年7月底宣布.将由越南石油公司与泰国暹罗水泥公司合作在越南建设石化联合装置和氯碱装置。
<正> 我国佛教界的一位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正果法师,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1987年11月20日与世长辞。他的去世,是佛教界的一大损失,对我个人来说,也失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我看来,名师如“书”,尽信名师还不如没有名师。的确,名师身上有许多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学习名师没有错,教师如若缺少了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只怕会盲目学名师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近,我读了一本教学杂志,其中关于同一个教学片段,教学《荷花》一文时,对“冒”字的赏析。不同名师的态度截然不同,这引发了我的些许思考:    王菘舟老师的见解    找一个字代替
拜耳公司在西班牙Tarragona的5万t/aMDI扩建项目(包括中间体一氧化碳和亚甲基联苯二胺)已在2006年竣工.生产能力扩大到了15万t/a。这使该公司在全球的MDI生产能力接近110万t/a。
<正> (一)霸业数秦皇,四海归囊。辞楼下殿系降王。不道长城防不了,胡在身旁。徐市去茫茫,仙药何方?骊山也自料收场。堪笑而今兵马俑,犹举刀枪。
期刊
~~
通过对某产品零件氰化镀锌彩色钝化,装配后表面浸涂脂胶清漆,短期存放期间发生点蚀的原因进行了查找分析,并通过采取相应措施,杜绝了类似腐蚀现象的再次发生.
介绍了氯碱设备检修过程中,“常压置换动火”和“正压不置换动火”的理论依据及采取的安全措施.为氯碱设备动火检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介绍了在漂白粉生产中利用加热灼烧法分析消石灰中Ca(OH)2和CaO含量的方法和步骤。采用该方法可提高分析的准确性,有利于指导消石灰的生产过程和陈化时间,从而提高漂白粉的质量。
介绍了GE90—30 PLC控制系统在液氯充装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控制程序软件流程以及计量秤和其他仪表的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