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几毫米的忧伤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天成都下了一场大雨,位于蓝顶艺术区的何多苓美术馆遭了殃——库房的一面墙渗水,它的主人不得不在第二日守在那里,和维修工一起查找漏雨的源头,再重新修补一番。等何多苓回到工作室时,已经比约定的采访时间晚了40分钟。进了门,他快步上楼,站在一幅画前,仔细端详了几秒,这才坐下来开始我们的谈话。
  那是一幅未完成的画。长发青年女子坐在沙发一角,两只细长的胳膊张开,随意放在沙发棱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之上,似乎有意用了些力,几乎贴成了一条直线,向下延伸。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她的眼神,有不羁、有凌厉、有茫然,还有淡淡的忧郁。整部画上半身已经着了色,两条腿也勾勒出了轮廓,等待上色。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何多苓每天下午都是在这间画室里度过。“像上班一样,到点儿就走。笔一放,门一关,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画画之外的世界。”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在那个世界里,他和朋友吃饭、喝酒、聊天,偶尔打打羽毛球。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打开电脑,将一个个音符组合,编成曲子。和画作不同,电脑里存放的那100多首曲子是他的私藏,不曾公开发表过。
  日复一日,画家何多苓隐居在成都的角落里,简单生活。“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轰轰烈烈,我觉得越平淡越好,这样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创作。”他创作的领地一直是画布,就像他在新出版的《何多苓文献集》后记里写的那样,“除了旅行,推不脱的社交,有年伤了腰躺了20天,我还想不起哪天没动笔”。至于为何数十年不曾变过,何多苓的回答很简单:喜欢,或者说热爱。

伤痕与诗意


  何多苓的画室,是一个空旷的水泥房间。前方正中央是他的画架,还有一些颜料。四周被他的作品填满,有的挂在墙上,有的立在墙边,有花草,有森林,更多的是女人。靠右墙的角落里,有一幅半身女人像,主人公是彝族人,侧身目视前方,头顶正好有一只乌鸦掠过。
  画的名字叫《乌鸦是美丽的》,是据原作复制而成的版画,原作于2012年被龙美术馆以1380万元拍得并收藏。“这是我上世纪80年代的画,当时画了一批以凉山彝族为题材的作品。”何多苓说,其中就有他赖以成名的《春风已经苏醒》,这幅畫让很多人记住了何多苓的名字,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
何多苓早期作品,主要以凉山生活为背景。上图为《乌鸦是美丽的》,下图为《春风已经苏醒》。

  1981年,何多苓在四川美术学院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他在《世界美术》杂志上偶然看到一篇介绍画家安德鲁·怀斯的文章。怀斯是美国20世纪怀乡写实主义绘画大师,他的画常常表现出一种孤寂感和怀乡哀愁。那篇文章配了一幅怀斯的名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一个残疾的女孩,半卧在山坡下,仰望着山坡上的房子。偏远的农场、荒草、孤独的人,何多苓被那股忧伤打动,“原来可以这么画啊!那种孤寂的情调和我当年‘上山下乡’时的感受是一致的”。
  这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一直萦绕着何多苓。他开始构思自己的毕业作品,3个月后完成《春风已经苏醒》。画的主人公是一个农村的小女孩,在春风的沐浴下,坐在枯黄的草上,神情似有希望,又怕失望。她的旁边是一只仰头看天的狗,和一头直视前方的牛。
  何多苓把画交上去,没有得到导师的认可,“他说你在画什么呀?根本看不出你要表现的东西。因为当时中国受苏联的影响,一定要表现个什么东西,有个主题。没办法,谁都看不懂,老师连分都没给我打”。
  当时,艺术家栗宪庭在《美术》杂志任责任编辑,看到这幅画后认为它“有一种特别伤感的、诗意的东西”,力排众议,将之放在《美术》第二期的封面上,一下子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评论界认为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之一。后来,这幅画还代表中国到法国展出,回国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所谓“伤痕美术”, 是那些经历过“文革”的中青年艺术家基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反思、批判“文革”中诸多现象的作品。当年涌现了一批这样的作品,如罗中立的《父亲》、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画》等。如今再谈“伤痕美术”,何多苓有一番新的解读:“我的早期作品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伤痕,或者是伤痕的一种,但这种‘伤痕’是一种表象、一种符号,其实是想表现它背后的一种诗意。你可以把伤痕看作诗意的一种,但那里面并没有包含苦难的意思,而是一种很美的东西。”
  之后,何多苓的作品,包括同样以凉山为题材的《青春》、彝族系列等,都延续着《春风已经苏醒》的基调:唯美、忧郁、诗意、神秘主义,以及一种不确定性。

天生就会画


  何多苓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画画,第一次接触是在7岁。一天,妈妈让他画一辆小汽车,他在纸上描描画画,最后画出来的小车竟然带有一种透视感。最终,这幅画发表在少儿杂志上,作为奖品,他收到了一盒彩色铅笔。
  “我发现自己画画没有幼稚时期,当其他孩子在画飞鸟、草地、太阳时,我已经开始画公路通车、大炼钢铁了。这是为什么呢?好像天生就会画。”后来,何多苓一度想考美院附中,但被父母否决,梦想中断。
  再次意识到对画画的热爱正是在凉山下乡的时候。当时下乡的一批人里有朱成——如今已是著名雕塑家,两人早些年在成都时相识。朱成住在山的另一边,农活不太忙的时候,何多苓就翻山越岭去看他。   朱成当时在画画,手里有很多流传的画册,“有三本画册是英国皇家学院的,当时觉得画得太好了”。何多苓回忆说。读的多了,他自己也动起手来画,有时看到彝族人觉得形象好,回去就凭记忆把他们画下来。后来,朱成看到他的速写,就跟他说:“画画就是你终生的一件事。”不承想,一语成谶。
  “现在回头看,我的终生绘画审美取向也是在那一时期形成的。”何多苓说。在凉山,从1969年到1972年,他整整待了3年,“对大多数人来说,知青下乡可能是人生最悲剧的时刻,但我却体验到了另外一种东西”。
  回忆起当年的时光,何多苓最先想到的是美丽的风景。辽阔、荒凉的土地,山峦绵密,一山比一山高。很多同学觉得生活太苦,想方设法调回城里。后来大家都走了,最后一年只剩下何多苓一个人。
  当时最惬意的事,莫过于带本书躺在太阳坝里看,一会儿睡着了,一会儿醒来又接着看。书都是从同学那里借来的——周围全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很多人把家里的书带到乡村,到处流传。“我全部的重要阅读都在那个阶段。包括雨果、巴尔扎克、狄更斯、契诃夫、托尔斯泰等。”那段日子,他痴迷俄罗斯文学,以至于后来将俄罗斯当作自己的“精神故乡”。
  当地产梨,何多苓有时会摘上一书包,跑到山上,躺在草地上——这草地后来被画进了《春风已经苏醒》里。天高云淡,他边啃梨边听风涛的声音。到了晚上,躺在山坡上看星空,周围一片漆黑,“觉得自己融入浩瀚的宇宙之中”。当时就住在山坡上,门也不关,经常狂风大作,自己点一盏煤油灯,在豆大的灯光下,看书、画画。他很享受那种孤独的感觉。
  孤身一人身处莽莽大山中,致使何多苓此后画画都是内向的,和外界保持一种疏离。“我对绘画有一些偏执的见解。我关心社会生活,也关心政治,但这些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绘画中。我的作品完全是游离于这些因素之外的。”何多苓说,面对社会、面对时代,他更像是一个“沉默的大多数”。他更关注的是个体,“比如一个星系、一棵树、一朵花。比如一个人,他独自面对世界,他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而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结果是,何多苓的画面都是单个人物,基本不画群像,唯一画过的一幅,就是他和艾轩在1984年共同创作的《第三代人》。画面上,共和国的第三代青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站在最前面的是翟永明、张晓刚们,入画的人后来都发达了,成为名流翘楚。2011年,這幅画在保利秋拍上拍出了2875万元的高价。但是人们发现,何多苓之后的画里再也没有出现过群像。
青年时期何多苓曾到凉山下乡。图为1984年他重返凉山去写生。

艺术家永远是孤独的


  “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何多苓人生才气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一个阶段。”诗人翟永明说,她和何多苓便相识于那一时期。当时正值诗歌的黄金年代。何多苓痴迷于诗歌,结交了很多诗人,比如欧阳江河、柏桦、钟鸣等。一帮人经常在草堂、川大的茶铺里,参加诗歌活动。作为画家,何多苓有一个宏伟计划,“把所有的诗意都画出来”。
  翟永明记得,当时何多苓和周春芽都在成都画院,两人住隔壁。“每天有很多人去找他们,很像后来的白夜和小酒馆,是成都文化人的聚集地。”有一次,她去找何多苓,满屋子都是人,占据了他的桌子、椅子和空间,高谈阔论。何多苓被逼到一个角落里,缩在一边画画,“这个本事是他独有的,哪怕众声喧哗,也不影响他创作”。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何多苓创作了彝族系列、连环画《雪雁》《带阁楼的房子》,以及《小翟》系列,这些作品让他在80年代红极一时。
  1988年,何多苓为翟永明画了一幅肖像画《小翟》。在一个空旷的房子里,女诗人扎起长发,穿着牛仔,光脚坐在地板上,神态寂寞。后来,这幅画被拿去日本横滨参展,画家张晓刚看到,“看得都傻了,如果何多苓沿着这个路子画下去,其他中国画家没什么可画的了”。
  但是对何多苓本人来说,当在一种风格或者主题上停留太久时,他便开始反思是否要继续。
  第二年,正好美国一个画廊邀请他参展,他毫不犹豫地答应。那段日子他转遍了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看了大量西方经典绘画原作。先前对西方艺术的崇敬之情渐渐消失,他认为那些作品大部分“缺少诗意”,“西方艺术的高度物质化,与中国人的东方气质并不相符”。
  也是在这时,何多苓开始逛各种博物馆,看到了很多中国古代艺术藏品。“我之前从来不关注、不看中国画,当时看到后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他慢慢地对中国传统画感兴趣,尤其是宋画,“可能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就显现出来”。
  1992年,何多苓回国。当时正值西方当代艺术涌入国内,尤以波普艺术为代表——那是一种更关心社会议题、更加玩世不恭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运用新的科技、新的语言和新的观看方式。但何多苓不为所扰,依然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一次很彻底,把原来的彻底抛弃了,全部不要了”。他先后画了“迷楼”和“春宫”系列,在创作时融入中国画与中国园林建筑的元素。当大家都在追逐先锋艺术时,他却转过身,回归传统。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何多苓就从绘画最中心的人物有点被边缘化了。”欧阳江河说。
  何多苓本人也意识到自己在整个90年代“几乎从美术界消失了”。有人给他写信,有人找他面谈,“说你怎么能把过去都抛弃了?这会影响你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我当时想画画有那么重要吗?我本来就胸无大志,也一直没打算进入主流,只想画自己想画的画。潮流让人兴奋,但艺术家永远是孤独的”。
  直到2000年后,何多苓又把80年代的人物加背景的模式用到画面上,他再次回归到公众视线中。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俄罗斯系列。

回归“杂花写生”


  何多苓毫不讳言自己有一种俄罗斯情结——早在凉山下乡的那段日子,他的心中已埋下俄罗斯的种子。2014年,何多苓和學生受邀参加“中俄文化交流艺术活动”,总算了却了一桩夙愿。
  在何多苓心中,一直有俄罗斯的风景。“就像俄罗斯风景大师列维坦画中的意境,很阴郁但又很辽阔;像俄罗斯音乐一样,有很悠长的旋律”,“所以以前一直想去却不敢去。没想到这次去,它就是我心目中的样子”。
近些年,何多苓常常隐居在自己“带工作室的花园”里,创作“杂花写生”系列。
2014年,何多苓去了趟俄罗斯,回来后画了俄罗斯系列作品。图为他画的诗人阿赫玛托娃。

  他们一行人在深秋抵达,气温一日比一日低,树叶也从金黄到凋零。写生地点选在圣彼得堡附近的小镇诺夫哥诺德,当时户外温度降到零下2摄氏度,很少能看到人。正好赶上阴天,天气郁沉,云霭层层叠叠。何多苓摊开画具,开始写生,“手拿不稳笔,手指已完全没知觉,中间连我都整了几大口伏特加,要不会冻僵……”
  “在现场画和在室内画气场很不一样,现场寒冷的感觉都会体现在作品里。”何多苓说。他还记得画最后一张时,他站在高坡上,往下看是一片大平原,森林像一堵堵墙一样排起,一直排到天边。很巧的是,河岸有一缕烟升起,等他画完,那缕炊烟也消散了。最终,他一共完成了4幅写生作品。
  回国之后,何多苓觉得意犹未尽,又开始了俄罗斯系列的创作。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构思,将俄罗斯文学巨擘和风景画结合起来。“我感觉他们应该一个个都是从俄罗斯的森林里走出来的。我想从文化的角度来画这些俄罗斯大师,我把他们放到森林里面,让他们跟森林有一种密切的联系。”
  他画作家托尔斯泰,面容如同苦修的僧侣,只背了一个背囊,持杖往密林深处隐去;他画诗人阿赫玛托娃,双手抱胸,瘦削的身体立在苍凉的山坡上。画阿赫玛托娃时正值冬天,画到几近抑郁。“外面天气很阴冷,那个画面也很阴冷,自己有点太投入了。”他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因为这批画实在太沉重了。
  俄罗斯系列告一段落后,何多苓又继续开始自己的“杂花写生”。在他的“带工作室的花园”里,植物野蛮生长,花草树木都被他纳入画中。于他而言,现在画画不需要太投入,完全了然于胸,就像一名熟练的运动员,已经变成了一种肌肉记忆,可以一边聊天一边作画。他的技法也越来越娴熟,“人物的情绪可以量化到毫米,多少毫米的忧伤都能画出来”。
  算起来,何多苓已经画了50多年了。年龄渐长,他一点儿都不在意,甚至感到庆幸,庆幸自己依然对自然万物保有一颗好奇心和惊奇感,“很多人对生活熟视无睹,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你看到一朵花不惊奇呢?为什么你看到一只鸟不惊奇呢?这些来源于自然,来源于远古宇宙产生的基本状态,在我看来是可贵的东西。‘旷野中一株百合也比魔王的所有宝藏还要珍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正因如此,年过七十的何多苓越画越自由,一片小树林可以画,乱七八糟的草丛也可以画。“随心所欲地画画,正是我一直所追求的。”他说。
  何多苓
  1948年生于四川成都,中国当代油画界代表人物。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上世纪80年代初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等作品轰动一时,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代表作品有连环画《雪雁》《带阁楼的房子》,油画《小翟》《乌鸦是美丽的》《俄罗斯森林》系列等。
其他文献
世界经济论坛诞生于风景如画的瑞士小镇达沃斯,因此又称达沃斯论坛。每年论坛都会评选一届“全球青年领袖”,入选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但都是在各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精英。  “全球青年领袖项目从2005年开始运作,已经13年了。”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国区首席代表艾德维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近5年来,中国入选者的数量每年都创下新高,今年达到11人。过去,很多出色的中国年轻人只在国内有知名度,而现在,他
崔传刚  “出行教父”李斌最近烦心事不少。本月初,他创立的蔚来汽车发布年报,其一年96亿元的亏损,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屋漏偏逢连阴雨,李斌原本信誓旦旦说好的自建工厂项目也“流产”了。更要命的是这时候又冒出来一个“内鬼”,爆料说蔚来销量作假且正在大幅裁员。尽管公司不断向外传递正面消息甚至火冒三丈地辟谣,但投资者并不领情,仅仅3月份,蔚来的股价就从最高点下跌了近50%,市值掉了几百亿元。作为创始人的李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每年给他的主厨发放500英镑以确保它的配方不外传;《独立宣言》的主要撰写人托马斯·杰斐逊把它从欧洲带到了美国;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年轻时曾专注于研发它的口味;俄罗斯总统普京把它视为自己的最爱……它就是人见人爱的冰淇淋。  冰淇淋起源于意大利,在17世纪的那不勒斯已经非常流行了。1686年,意大利人科尔泰利在法国巴黎开了一家名叫普罗科佩的咖啡馆,以供应意式冰淇淋起家,拿破仑、伏尔泰、
1956年12月26日,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访问了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西巴基斯坦首府拉合尔,并访问了世界最大的回教寺院之一——巴德沙希回教寺院。当年3月,贺龙作为中国政府特使参加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和该国第一任总统伊斯坎德尔·米尔扎就职庆典。  “特使都负有特殊使命。”10月23日下午,在北京家中,曾经以中国政府特使身份在2005年赴坦桑尼亚参加总统就职典礼的外交官张宏喜和《环球人物》记者
2019年5月4日,89歲的股神沃伦·巴菲特咬着雪糕,神采奕奕地现身美国奥马哈市,参加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 哈撒韦股东大会。会上,巴菲特与95岁搭档查理· 芒格分享他们对市场、公司以及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 并回答提问。有人问道,现阶段你们最珍视什么?芒格立即自嘲说,当然是想活得久一些。巴菲特也跟着打趣说,时间和爱都是金钱买不到的,因为时间不多了,所以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托卡耶夫当选哈萨克斯坦总统  6月9日,托卡耶夫在哈萨克斯坦总统选举中顺利胜出。哈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及执政党祖国之光党的全力支持、托卡耶夫本人的威望和从政经验为其胜选奠定了基础。  今年3月19日,纳扎尔巴耶夫辞去总统职务,时任议会上院议长的托卡耶夫于次日依照宪法宣誓就任代总统。4月9日,托卡耶夫签署总统令,决定提前大选。他在竞选纲领中表示,当选后的优先任务是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如今
蔡志忠:1948年生于台湾彰化,15岁成为职业漫画家,1971年进入光启社,自学动画绘制技术,1976年成立龙卡通公司,先后拍摄《老夫子》《乌龙院》等动画电影。1983年创作四格漫画《大醉侠》,上世纪90年代以《庄子说》《老子说》等“诸子百家”系列漫画闻名两岸三地。2020年11月17日,落发少林寺,法名“延一”。  30多年来,一头及肩长发,成为漫画家蔡志忠的“标配”。  在自传中,他将此看作自
熊秉明(1922年—2002年)生于南京,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旅居法国50年,出版作品《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诗三篇》等,雕塑作品有《行走的鲁迅》《牛》《父亲头像》《嚎叫的狼》等。  40年前,我惊艳于熊秉明先生的文字,一直延续到今天,下笔收笔总会想起他。齐白石心仪前辈青藤老人,写下“甘为青藤门下走狗”这样的话,我读熊秉明先生,心里也常常有这般念想。“先生”早先是先师的意思,海外受过教育的华
終于到了与空调和冰棍为伍的季节。我在家和录音棚之间两点奔波,准备新歌的过程忙碌又充实。  忙里得闲。一个明媚的午后,我和团队驱车近4个小时,找到了一处宁静的避暑之地。山路蜿蜒十多里,车辆缓行,初夏的味道在满目葱茏中蔓延。不知名的小果子“啪嗒”一声落进车窗,一面是日光,一面是果香。  麻雀在这个季节最欢脱。它们歇脚在电线上,像流动的音符谱出躁动的曲。阳光、麻雀、微风、蝉鸣,这些大概就是我记忆里最“夏
“十一”长假还没过完,深圳市就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数字人民币红包的试点工作。此次活动将以抽签的方式向个人发放总金额为10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每个红包200元。凡是收到红包的人,可以将这笔钱用于指定地点的消费。  这次发红包恰逢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的喜庆日子,可以说是一次特殊的节日献礼。同时,其他几个城市也在以各种方式推进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工作。不难预测,如果各地试点进展顺利,数字人民币将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