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论今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_xi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读一本好书会让人感到幸福,那么我有幸能够拜读到项阳老师《当传统遭遇现代》这本书,应该是种缘分。
  《当传统遭遇现代》是一本学术类型的论文集,里面收录了项阳老师从1984年至2004年20年的著述。总起来说,这本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内容,第一阶段基本上是前十年(20世纪80到90年代)的创作,以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为主线。第二阶段基本上是后十年(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创作,以音乐史学和民族音乐学相结合运用到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为主线。
  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论文集,文章看古论今,点面结合得非常好。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文章,所以在细读本书的同时重点把关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交合坐标
  
  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主要针对存活在民间的音乐,通过实地调查、探讨音乐形式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意义。很多关于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方法都提出民族音乐学应结合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多学科方法,从多个角度研究一种音乐形态,甚至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去研究。项阳老师在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论域交叉问题,前瞻性地提出不但要重视立体交叉研究,即将音乐与相关学科结合,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音乐文化进行研讨,还要重点把历史音乐学层面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提升到高度。在阐明历史观已成为民族音乐学研究主流时,用鼓吹乐演变历史为例,从它秦汉时用作军乐到隋唐时作为国家太常寺中乐署所辖的音乐,再到后来成为全国使用的音乐形态,论证了我们现存民间的多种音乐形态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渊源关系及其归属。
  项阳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坐标系中的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的构想,给民族音乐学学科研究注入新鲜养分。作者书中强调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在论域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交叉的成分,要充分重视两学科的交合点,纵横交错。这种全方位研讨的方式方法很值得学生们去仔细推敲。
  
  二、“变”与“不变”的传统传承方式
  
  “传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词,那么究竟什么是传统,传统在中国音乐中起了多大的影响和作用,对于音乐学学科的学生来说应该如何把传统理念贯穿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是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项阳老师通过自己多年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实地考察,概括出中国音乐文化在民间的两种独特的“变”与“不变”的传承延续方式:一种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中寺庙和道观为主,以祭祀、祈福为目的而演奏的音乐,被称为“为神奏乐”。另一种是为适应广大民众对音乐文化的审美要求,受社会变迁影响,表现为以奏乐为生计的音乐会演奏方式,是以服务于人为目的,被称为“为人奏乐”。这两种音乐会社类型都是中国音乐文化传统的典型代表,前者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传统的活化石,是以“不变”的传承延续方式存活在民间,后者则是显现出中国音乐文化传统自身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以“变”的传承延续方式不断适应社会、文化不断提升后与之相适应的需求。
  作者在理性感悟的同时,提出更加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以“不变”的音乐形态存在的乐曲被认为是过时的传统,除了艺术院校传统音乐研究方向的人以外,无人问津,但为何它们还会在民间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这其中所蕴涵的关于“传统”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又是什么?它与中国音乐文化的中心特征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这些都是我们面对传统时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传统”的逆向思维认识
  
  本书中最大贡献就是把乐籍文化研究作为逆向思维的参照物来研究传统音乐问题。通过对鼓吹乐、福建南音等不同乐种的源流、分布、历史关系的考察以及寺庙音乐的整体分析,经过梳理得出从宫廷、王府到地方官府、及至军旅和寺庙音乐文化的一致性。推断出的结论是:“我们向来以为是俗乐的东西,其实很可能是当年宫廷中的雅乐;许多我们以为是寺庙、道观等宗教音乐的东西,其实在历史上恰恰是俗乐。”这正是乐籍制度下文化的一致性的结果。
  音乐是人创造的,在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时还应该考虑到乐人的因素,从音乐学的视角出发,以乐人为主线对中国音乐文化在乐籍制度下自上而下形成对中国音乐文化创造、发展与传承的完整体系也是本书的闪光点。通过乐籍制度回溯到历史长河的特定位置,把某一音乐事项放置在乐籍制度的大背景下,对中国音乐文化传统从制度层面对传承方式加以研讨,这样就会发现一种音乐形态进入其他的地方经过历史演变之后,还会在原生地存有原生态的遗迹。这一系列追根求源的逆向思维方式,把对传统的关照链接在乐籍制度这条主线上,追溯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展现的历史脉络。
  
  四、渗透民族音乐的音乐教育观
  
  关于21世纪音乐教育该如何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本书提出了从民族音乐教育入手,把握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观点。在论及传统音乐传承方式时,指出民间乐社仍是以口传耳授念唱工尺的方式传承,与现行音乐教育体制是完全分离的三元体系。这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如何解决先入为主的观念去看待民间音乐是正确认识民间音乐传承的关键;另一方面是如何以局内人的角色进入当地乐社中的传承过程中,使音乐学习者受益终身。在谈到这两个问题时,使我想起项阳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中心特征在于“律调谱器曲”,而目前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很少有人真正明白它的实际内容。针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律调谱器曲”,为现在的音乐教育体制改革中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意见。
  项阳老师的关于传承民族音乐的音乐教育观点,是站在我们现实社会中的前沿做出的科学论断,具有一定社会性和时代性,也是当前音乐教育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现今,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积极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可以防止受其他外在力量的影响而错误改变以至使中国传统音乐“变味”的危险。
  除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书中的整体布局和结构也反映了作者的独特思路。
  从全书来看,整本书读下来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又不乏酣畅淋漓地读书时带给读者渴求知识的那种快感。
  概括起来,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这部著作的优势:
  一、史学研究给作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严谨的笔风,缜密的思维,从语言到整体思路安排合理,并以“传统”为主线的思维结构统领于全书。
  二、在史学研究中,作者运用逆向思维,把当前的出土文物和古代某一音乐事项之间建立起一种溯源关系,经过历史记载所提供线索的逻辑分析和推理,通过归纳,为特定文化氛围中产生的音乐现象提供了解释的空间。
  三、注重系统理论框架的构建。作者在厦门、泉州等地的实地调查中紧握“自下而上的南音组织网络”为核心的体系。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层层剖开。
  这本书内容全面,视角新颖,有很多需要我们慢慢体会才能真正掌握的知识。但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更加注重音乐背后的文化,运用交叉学科来研究音乐历史传统,把音乐本体的研究放在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如果说这本书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可能存在着作者对音乐本体研究的内容略微忽视的问题。
  
  夏侯玲玲 中国音乐学院2004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方石是一位在音乐创作事业上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作曲家,他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却常年耕耘收获在歌曲领域里。每个领域都是重要的,歌曲创作就低人一等了?  方石之所以选择歌曲创作之路,大致经历了“自然发生”、“自愿坚持”和“自觉参与”这样三个阶段。  所谓“自然发生”,是指他从中学时期开始直到进入武汉音乐学院为止的那个阶段,岁不及20的方石,已经是包括《建设农村争朝夕》(1971,方石词)在内的80余首不同
《中国民族器乐典藏》荣获2010中国出版界两大奖项  “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奖”  本刊讯 由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民族器乐典藏》荣获2010年中国出版界的两大奖项: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音像电子网络奖)及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奖》。  我国民族音乐宝库浩若烟海,民族器乐经典作品也蔚为壮观。这套《中国民族器乐典藏》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校中,曾经传唱流行过许多著名的中外歌曲,中国歌曲如《送别》、《毕业歌》、《梅娘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长城谣》、《渔光曲》、《嘉陵江上》、《秋水伊人》、《天涯歌女》、《夜半歌声》、《山那边呀好地方》、《玫瑰,玫瑰,我爱你》等;外国歌曲如《念故乡》、《我的家庭真可爱》、《老人河》、《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友谊地久天长》、托塞利的《
第十三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揭晓  本刊讯由文化部主办,中国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工作,经评委会评审,评选出获奖作品23部。其中大型作品5部、中型作品9部、小型作品9部。  获奖作品名单如下:  大型作品  一等奖:(空缺)。二等奖:《第九交响曲》,作者:朱践耳(上海交响乐团);交响大合唱《金陵祭》,作者:金湘(中国音乐学院)。三等奖:交响
鲜花、掌声、笑脸、鼓乐,在吴祖强教授八十寿辰暨从乐从教六十周年庆祝活动上,喜庆的气氛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德高望重的吴祖强教授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目前除了任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和作曲系教授以外,他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协名誉主席、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顾问、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诸多社会职务。今
《别姬》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首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作品,其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音乐元素之韵味,透过民族声乐女高音演唱,运用润腔等技巧塑造了虞姬与项羽传唱千古的爱情故事形象。  作品由王祖皆和张卓娅作曲,他们擅长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其中,《别姬》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别姬》的词作者是阎肃,他将《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霸王别姬”这个故事,通过虞姬的人物来再现此情此景,叙事性强。本文将从作品本身及演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发表题为《学术打假,责无旁贷》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对音乐批评在学术打假中的功能、作用和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从那时起至今,不觉四年过去,而当下音乐学界学术打假的形势如何?从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传媒近来揭露出来的一系列案例看,学术腐败现象非但屡禁不止,涉嫌的层次反而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造假的形式和手法也愈益新奇。  这种情况说明了两个基本事实:  其一,我
东汉乐是广东省的三大民间乐种之一,源于中原地区的古乐,后随宋人南迁而流传到广东梅县、大埔等地,已有700多年的历史。2004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正式授予“广东省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的荣誉称号。大埔县是广东汉乐特别兴盛的地方,从明代开始,就有“家诵户弦”的佳话。如今,走进大埔县,丝弦之声不绝于耳,人们在闲暇时候轮流到各家各户合奏,不亦乐乎。为了深入探究大埔地区汉乐的生存现状、
从19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除了承继我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遗产外,还面临西方音乐文化不断东移的影响。特别经过“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的推动,到“清末民初”之后,这种“东西音乐文化交融”的发展,更日甚一日地影响着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前进航向。几乎所有中国的近代音乐家,都不同程度地对自己如何投入到国家的音乐文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历史抉择。如“辛亥革命”时期的沈心工、李叔同等对“学堂乐歌”的发展,萧友梅
指挥家、作曲家阎惠昌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198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理论系指挥专业,师从指挥家夏飞云、作曲家胡登跳、何占豪等教授。毕业后任中国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兼乐队艺术指导,1987年被授予国家一级指挥。  除活跃于指挥舞台外,阎氏还积极从事音乐创作,如:交响音画《水之声》获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大赛一等奖和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比二等奖,琵琶独奏《思乡曲》获全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