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鸿爪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la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安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中,古籍藏品是很重要的一個门类,院藏古籍总计近万部,共十几万册之多。从早期唐代雕版印刷的佛经、唐人写经,到宋元时期经折装的佛经,再到明清时期的善本古籍,以及清末民国的普通古籍、日记、手稿、抄本等,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在这些众多的古籍藏品中,明版古籍占了一定比例,其中,明代文人的个人文集就是很特色的一个种类,本文列举以下六部重要明代善本文集,作以简要介绍,供研究者参考。
  1、《空同集》六十四卷(图一)
  明李梦阳撰,明万历二十九年李思孝刻本。木夹板装,1函16册全。半页10行,行20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卷首钤有“孙恕之印”“绯江亭生”印章。此书为明代李梦阳的个人诗文集,内容为李梦阳撰写的乐府、古诗、赋以及墓志、碑文、传记、杂文等文章。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明代中期著名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强调复古,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书前有万历二十九年巡按陕西监察御史李思孝《空同集序》、嘉靖十年南京兵部尚书王廷相《空同集序》、嘉靖九年黄省曾《空同先生文集序》等三篇序言。李思孝序中对李梦阳集在当时的刊刻情况有所叙述:“海内刻献吉集者甚夥,以余所见盖有姑苏、汴梁、晋阳数种,关西实献吉故里,何独兹集无刻也”。于是李思孝:“出笥中藏本,付督学臧君订其豕亥,捐赎锾刻于京兆”。在万历二十九年刻成此书,写序记之。
  《四库总目提要》有“平心而论,其诗才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而古体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所谓武库之兵,利钝杂陈者也。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明人与其诗并重,未免怵於盛名。今并录而存之,俾瑕瑜不掩。且以著风会转变之由,与门户纷竞之始焉。”对李梦阳评价算得上客观。
  2、《薛考功集》十卷、附集一卷(图二)
  明薛蕙撰,明嘉靖刻本。1函4册。半页9行,行18字。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卷首钤有“冯云聊印”“聊飞父”“云翀”印。此书为明代大臣薛蕙的诗文集。薛蕙(1489-1539),字君采,号西原。明正德九年(1514)甲戌进士,授刑部主事。因谏武宗皇帝南巡,受廷杖夺俸,引疾归里。后复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薛蕙性情耿直,明嘉靖初,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病死家中。薛蕙一生著有《西原集》、《五经杂录》、《大宁斋日录》、《老子集解》、《庄子注》、《考功集》、《约言》、《西原遗书》等著作。《薛考功集》收录了薛蕙一生所作诗文,其中薛蕙所作有名的《皇帝幸行南京歌》十首、《官词》十二首、《泛舟》等古诗均收录其中。书前有嘉靖十四年河南按察司佥事李宗枢序一篇。书后附集一卷,附有王廷撰《吏部考功郎中西原薛先生形状》、唐顺之撰《吏部考功郎中西原薛先生墓志铭》、文征明撰《吏部郎中西原先生薛君墓碑铭》,共三篇。
  《四库总目提要》有:“蕙与湛若水俱为严嵩同年。嵩权极盛之时,若水年已垂耄,不免为嵩作《钤山堂集序》,反覆推颇,颂为盛德之累。蕙初亦爱嵩文采,颇相酬答。迨其柄国以后,即薄其为人,不相闻问,凡旧时倡和,亦悉削其稿。故全集十卷,无一字与嵩相关。人品之高,迥出流辈。其诗格蔚然孤秀,实有自来。是其所树立,又不在区区文字间也。”薛蕙不耻严嵩的为人,刊刻诗文集时,将之前与严嵩酬答的诗句全部删掉,可见其不畏强权的耿直品行。
  3、《东里文集续编》六十二卷、《附录》四卷、《别集》三种(图三)
  明杨士奇撰,明嘉靖刻本。4函30册。半页ll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此书为明代杨士奇的文集。杨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人。明代大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
  此书书前有正统九年李时勉《东里杨公续编文集序》、嘉靖二十九年严嵩《重刻东里杨公续集序》、嘉靖二十八黄如桂《类刻东里杨公全集纪语》等三篇序言。严嵩序中有:“其日续集者,板刻在岭南,世鲜得之,比岁予购得一帙,多脱落不全,讬公五世孙、吏部员外郎载鸣为校补之,始克完编,适黄侍御如桂按广重刻之”。黄如桂序中对刊刻过程之艰难,记叙的更为详细:“如桂尝在都下,见一写本,载公康济十余事,甚喜,及阅之,乃惟其节目仅数行,注云语在文集中,于时不知文集何所在……戊申(嘉靖二十七年)春,如桂承乏按粤东,闻藩司及督学道有遗刻,亟讯之,则散逸久矣。廼方伯蔡君云程督学,蔡君克廉,咸相与检括,校款识,芟复补亡,得五十九卷为元本……复移书于公之嫡孙载鸣……君闻而蹶然日:此吾之蚕夜不忘者也,出其所手录者二十册,驰寄且属之成,如桂得之,喜具以告督府欧阳约巷公,请梓以传”。其得书过程非常艰辛,刊刻实为不易。
  《四库总目提要》有:“集分正、续二编。正集所载较少,续集几至倍之。其《别集》四种,一即《代言录》,一为《圣谕录》,一为《奏对录》,一为士奇传志诸文,缀於末为《附录》。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曰:‘杨文贞《东里集》,手自选择,刻之广东,为人窜人数首。后其子孙又刻为续集,非公意也。’然则《续集》乃士奇所自芟弃,非尽得意之作。以其搜罗较富,往往有足备考核者,故仍其旧并录之焉。”
  4、《渼陂集》十六卷(图四)
  王九思撰,明刻本。3册。半页10行,行21字。白口,四周单边。此书为残本,存乙、丙、戊三册,《渼陂集》二册,存卷五至卷十二;《渼陂续集》一册,存“卷上”一卷,主要内容为漠陂先生诗文著述之辑录。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郡县(今户县)人,明代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王九思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与刘瑾为陕西同乡,被迫革职归乡。王九思回到家乡郡县后,彻底放弃了做官的念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文学创作和倡导戏曲方面,历40年,84岁辞世。所著有诗文集《渼陂集》、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折),及散曲集《碧山乐府》等。   在我院藏书中,除了这套三册的残本外,还有两套完整的《渼陂集》,1函8册16卷全;一套完整的《渼陂续集》,1函3册3卷全。但是,完整的《渼陂集》及《渼陂续集》均为明刻清补配本,书中有很多页,都是王九思的八世族孙王枬补配的,只有这套三册残本为明代原刻,对比来看,王枬补配过的一些页码,在这套残本中都是原刻,虽为残本,但在版本上却非常珍贵。《渼陂集》有嘉靖十一年康海序及嘉靖十年王九思自序。《渼陂续集》有嘉靖二十四年张治道序和嘉靖二十五年万达序。
  《四库总目提要》有:“是集前有《自序》,称始为翰林时,诗学靡丽,文体萎弱。其后德涵、献吉导予易其习。献吉改正予诗稿,今尚在;而文由德涵改正者,尤多云云。是其平生相砥砺者,在李梦阳、康海二人,故其诗体文格与二人相似。而诗之富健不及梦阳,文之粗率尤甚於海。盖乐府是其长技,他皆未称其名也。正集十六卷,为嘉靖癸巳九思门人监察御史王献所刊。《续集》三卷,乃九思晚年之作,嘉靖丙午,巡抚翁万达,续刊行之。”
  5、《升巷先生文集》八十一卷(图五)
  明杨慎著,明万历二十九年刻本。2函8册。半页10行,行20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此书为明代杨慎的诗文集。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明代文学家,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杨慎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经学、小学、史地学、文学等诸多领域。著名的《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杨慎的诗作《临江仙》。
  此书有万历二十九年王藩臣《重刻杨升庵先生文集叙》、陈邦瞻《杨用修太史集叙》、万历十年宋仕《订刻太史升庵文集序》、万历十年陈文烛《杨升庵先生文集序》、万历十年张士佩《订刻太史升庵文集序》等五篇序言。书后有万历十年郑曼《订刻太史升庵文集跋》、万历十年蔡汝贤跋、万历二十九年萧如松《重刻杨太史升菴先生文集后序》三篇跋语。该书版本为万历二十九年王藩臣、萧如松秣陵刻本,王藩臣序中有“其集初刻,遗文逸翰家多有之”,陈邦瞻序中说“用修集初刻于蜀,今侍御王公复刻之秣陵”。王序中提到的江阳位于四川泸州,陈序中也说“初刻于蜀”,他们二人提到的初刻,应指在杨慎生前,嘉靖三十五年宋少宇在泸州刊刻的《升庵集》25卷本。该书后三篇序及前两篇跋均为万历十年所作,即王藩臣在万历二十九年重刻时,也刻上前一个版本万历十年蔡汝贤刻本的所有序跋。王藩臣、萧如松秣陵刻本为此书在明代的第三个刻本。
  《四库总目提要》有:“慎以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於明代独立门户。文虽不及其诗,然犹存古法,贤於何、李诸家窒塞艰涩,不可句读者。盖多见古书,薰蒸沉浸,吐属自无鄙语,譬诸世禄之家,天然无寒俭之气矣。至於论说考证,往往恃其强识,不及检核原书,致多疏舛,又恃气求胜,每说有窒碍,辄造古书以实之,遂为陈耀文等所诟病,致纠纷而不可解。”
  6、《牧斋初学集》一百一十卷(图六)
  明钱谦益著,明崇祯末年刻本。8函32册。半页10行,行18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此书为明末清初文坛领袖钱谦益诗文集。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崇祯年间(1628-1644),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钱谦益学问极深,是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有东林党魁、文坛祭酒的桂冠,被黄宗羲称为“四海宗盟五十年”。文学外,经、史,释、道都有深入研究,硕果累累,可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家并列,但受政治污点所累,鲜有人提及和重视。
  此书为残本,缺卷四十八至五十二、一0一至一0五,共十卷。前有程嘉燧《牧斋先生初学集序》、崇祯十七年曹学俭《钱受之先生集序》、萧士玮书《读牧翁七则》三篇序言。程嘉燧序云“岁癸未冬,海虞瞿稼轩刻其师牧斋先生《初学集》一百卷。”扉叶中心刻:钱牧斋先生初学集,右上刻:崇祯癸未岁刊行,左下刻:燕誉堂藏板。该刻本就是版本学上说的明崇祯十六年瞿式耜刻本。书前曹学俭崇祯十七年序,应为该书刻板历时一年之久,书板刻成之后,付梓之前,请曹氏补作的序。此书刊刻于钱谦益生前,明亡之际,为钱谦益文集的最早刻本。
  以上六部明版文集,分别是明代李梦阳、薛蕙、杨士奇、王九思、杨慎、钱谦益的个人文集。版本基本都集中在嘉靖、万历、崇祯三朝。“嘉靖本”在版本学上是一大特色,黄永年先生在《古籍版本学》一书中说到:“明刻本到这个时期起了一次大变化。变化的最显著之点,即字体由此前的赵体突然改换为整齐的欧体,而版式也由此前的大黑口变成了白口。”六部文集中的《薛考功集》和《东里文集续编》均是嘉靖刻本,符合标准嘉靖本这一版刻特点。到了万历以后,明刻本又出现不同于标准嘉靖本的新风格。字体风格变为“更加方板整齐、横平竖直,而且横细竖粗、完全脱离欧体字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世称‘方体字’,但也有人称之为‘宋体字”’。《升菴先生文集》为万历刻本,其版式特点也完全符合这种标准万历本的特征。《渼陂集》是地方刻本,在版式上尚未受到当时流行的标准版式的影响。《牧斋初学集》为手书写刻上版,字体隽秀,为明末写刻精品。这六部文集,在版本上均有其独有的特点,为我院藏明版古籍中的精品,代表了我院古籍藏本的质量之精和水平之高,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
  (责任编辑:耿坤)
其他文献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自古海外交通贸易频繁,唐代泉州港就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曾被誉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发达的海外交通贸易也使得各种民族和宗教得以传入,多种民族多宗教文化在这里和睦相处,因此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在泉州的各大小博物馆,至今仍保存着许多能见证泉州多宗教融合的文化
期刊
砚台,亦称“砚”,是文房用具,用于研墨并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平坦之处用于磨墨,凹陷之处用于盛放墨汁。东汉刘熙《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砚”虽然居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末位,但却有“四宝之中砚为首”之说,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砚之起源甚早,据考古资料可知,早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砚的雏形——石研磨盘,之后陶砚
期刊
长久以来,阿拉伯文明与印度文明都掩藏在浓郁而神秘的迷雾之中。在人们眼中,东方似乎是一片奇迹之地,但没有人知道它究竟在哪里。欧洲中世纪及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东方世界充满了向往和期待。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旅途,他们用金银珠宝换来东方的香料、钻石、宝石、丝绸等奢侈品,连所罗门坚果都成为新鲜和神奇的东西。人们对东方世界充满幻想,凤凰、大鹏神鸟的传说、钻石山谷、魔力岛、水手辛巴达、阿拉伯《一千零一夜》的故
期刊
西夏(1038-1227)是两宋时期存在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国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党项羌人首领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称帝,国号大夏,李元昊即夏景宗。因其地处黄河以西,历史上称为西夏。疆域包括今天的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南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等地区。1227年,西夏被蒙古军所灭,共传十主,在历史上存在了190年,与同时并立的宋、辽、金三个政权长期对峙,鼎足而立。西夏建国后,社
期刊
虽然市场低迷,但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文物艺术展会此起彼伏,只是多是以售货为主的地摊集合。  在此背景下,香港东方艺术周显得另类。  今年三月底四月初,作为香港年度文化活动焦点之一的第三届东方艺术周精彩纷呈。参与的画廊及古董店推出专题展览,如梵亚艺术的“梵亚传珍:犍陀罗与长安的艺术瑰宝”,东宝斋的“喜玛拉雅珍宝”,继远美术的“宋代文物展”,瑞斯帝中国艺术的“奇峰怪石”展,天珍堂的“古代玉雕珍品展”
期刊
汉代自公元前202年延续至公元220年,前后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此时期金银制品和器皿在数量、品种、制作工艺、造型和花纹样式等方面,都已远远超过了前代。古都西安雄踞关中平原,曾是汉、唐等13个王朝的国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在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为主要保藏内容的西安博物院,金银器在其藏品中实属大类。  院藏汉代金银器种类丰富  代表着财富、地位和荣耀的金银器皿和制品,在汉代
期刊
革命博物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1933年5月倡导并筹设的中央革命博物馆,虽然也曾收集一些革命文物、举办过短期的陈列,但终因当时国内政治局势的恶化,并未真正开办起来[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筹办中央革命博物馆,具体由中央教育部负责筹备工作。5月25日,中央教育部代部长徐特立发出《中央革命博物馆征集陈列品启事》(这篇《启事》发表于《红色中华》,第8
期刊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都城。汉代,休养生息、独尊儒术,使国力迅速强盛起来,开辟丝绸之路以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与隋唐兼容并蓄的大发展阶段,八世纪的长安成为东亚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绚丽多姿的异域文化在这里与华夏传统文化交流互鉴,造就了京都兼容并蓄、璀璨夺目的盛世气象。这一时期的长安女子,思想活跃开放,生活千姿百态,凭借着身处天子脚下繁华都市的种种优势,从容出入于街市巷陌和苑林胜迹之所,
期刊
1970年10月5日,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中两件陶瓮和一个银罐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声中偶然出土,一千多件沉睡地下的唐代遗珍重见天日。这批器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银器,其数量大、种类全、价值高、工艺精,堪称唐代金银器的一次空前大发现,更是唐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本文选取了何家村窖藏中出土数量较少的铛类器物的佳作进行介绍。  铛,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典籍中,是一种带柄的温器,有的带足。《太平御览
期刊
西安博物院是西安地区文物藏量最大的国有博物馆,自2012年到2016年的5年时间,先后开展了试点普查和正式普查两次文物普查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集中调查统计,对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认定和登记,彻底清点了全部馆藏文物,建立健全了11万余件文物的电子档案,不仅为西安博物院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动态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西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抓住试点契机积累普查经验  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