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亦有道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朱金石工作室里,可见很多厚重的调色板。

  初见朱金石的绘画,用物理特征来描述是妥当的:它们是抽象的,用大块的颜料堆积而成的“厚绘画”。名为《失去白云》的三联作品,由3张各为1.6米宽、1.8米高的画组成,站在画的正中间仔细端详,一大块靛蓝色充满了张力,倔强地贴在画布表面,边角浮雕式地激昂凸起,与它下面的墨绿色画块相遇,泾渭分明却你中有我。令人暗自琢磨油画中常讨论的“笔触”是否适用于此,因为眼前的“厚绘画”更像是由砌墙的抹刀完成的“。厚”亦带来重量,画布非比寻常地被放置成与地面有75度左右的夹角,一反惯常悬挂在白墙上的观画体验。


一组正在创作中的小体量绘画,艺术家统一用木盒做收纳。


朱金石在位于昌平的工作室中。


工作室中叠摞绷好的亚麻布画框。

  此时,我们身处一座苏式庭院的南厅,身后扇扇打开的窗棂及木门能直接望向庭院中心湖面的水波和光影,这便是将艺术生活融于园林情景的合艺术中心2020年度首展“木·字——朱金石”。
  此次展出的作品贯穿了朱金石長达40余年的艺术实践,从来自1979年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重要的“星星画展”中的《雨伞》,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居民楼里的抽象绘画及寓所中的小型装置作品,及2000年后面貌多变却精神相通的“厚绘画”。这些画虽抽象,却有着极具诗意的命名,如《乌江处《》风中寺《》初念》等作品。
  朱金石1986年自北京移居柏林,1994年起往返于北京与柏林之间,2010年定居北京。就此便说“他无阻地徜徉于东西方艺术之间”,是一种不够准确的描述。旅居西方,使他有机会参透“绘画”在西方当代艺术史自20世纪60年代后江河日下的地位,美术馆让位于装置、观念、多媒体等媒介的艺术作品,绘画的意义似乎要从属于装置方能成为真正的“当代艺术”。朱金石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尝试“厚绘画”的实践,直到2012年才确认了这种绘画语言作为“材料的绘画”是可成立的。他视“颜料”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材料,并在反复的绘画实验中树立了表现该材料的方法。就此,他脱离了传统绘画技艺中竭力消解颜料的材料属性的倾向——颜料不再是成就绘画中“因透视的绘画技巧而显得三维”的工具,反之,颜料成为材料,成就了三维画面。
  如今,他在北京昌平的一栋兼具工作室与展厅功能的小楼里创作。在视频“云采访”镜头中的他,谦虚文雅,大多时候目光看着前方,严谨认真地回答着每个提问,偶尔在谈起作品与创作思想的间隙穿插一个冷幽默。后疫情时代,人与人的交流简化了不少——我们直接抛出了一连串问题“:请问您的作品究竟是怎么完成的?是否有打稿、构图?随机性强吗?同时画多少张?为什么乍看感觉情绪非常流动,可看久了却开始怀疑这一点?”朱金石均一一坦率作答。


合艺术中心展览现场,这是作品《山水案》局部,折叠桌子、炊帚、面粉和水,尺寸为100×100×100cm,创作于1995年。


展览作品《初念》局部,三联,布面油画,尺寸为160x180cmx3,创作于2017年。

  他在绘画时,手机会关静音,让自己处在不受干扰的状态;即便绘画要耗用大量的颜料,他的身上却不会沾染一滴颜料,他存放大盒颜料的置物架像高级餐厅后厨的消毒柜般整齐干净;在一两年的时间段内,他会同时进行30到50件大小不一的绘画创作;他遵循着一套严格的方法,这样颜料在画布上发生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亦在他早已预料到的阈值范围内;他绘画时每次只关注局部,并不构图,一个个局部再相连成整体。“我的方法其实跟盖房子特别像。我对画面的控制,不会让人从画面中明显察觉出来。如果完全让情绪随意流动而创作,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了,也不‘当代’了。”
  当被问到在“景观化”的展览时代,做展览的意义何在?他诚恳地笑了“:是,但完全不做展览,也显得过于精英了。我大约每年做一次个展,联展看情况而定。我视此次的展览整体为我的一件作品,作品与庭院、窗户,甚至屋顶的视角和关系,都在我的考虑范围内。”最后,朱金石拿着手机,带我们上楼“云参观”了工作室内的其他作品,那些厚重而立体的颜料,通过视频画面,幻化成屏幕上的色彩,这也不失为数字时代的艺术观摩新体验,惟愿驻足于此。

  “我视此次展览整体为一件作品,作品与庭院、窗户,甚至屋顶的视角和关系,都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合艺术中心的一侧的厢房中,隔湖可望见《失去白云》这一三联作品。
其他文献
卢布尔雅那市镇发电站曾用作发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栋建筑的功能几经转换,并逐渐向更具有艺术氛围的功能演进。产品、室内设计师Nika Zupanc。自Lolita台灯面世以来,Zupanc的设计便受到广泛关注,其设计极具当代性和前瞻性思考。相比形式上的美观,她更在意设计所传达出的生活态度。2008年,她在家乡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创建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卢布尔雅那老城中心Krizanke Outdoo
期刊
起居室里,上海旧式ArtDeco椅子、扶手椅、咖啡桌、漆凳以及靠墙的祭坛桌,均是Oliver从跳蚤市场寻获的。靠垫来自长堤空间视觉,面料由4 SPACES提供。地毯来自佳布尔,纯手工制作。挂在祭坛桌上方的照片由Alexandra Diez de Riviera拍摄。咖啡桌上的粉色和绿色茶杯来自上海米氏西餐厅(M on the Bund)。主人Chloé和女兒Eloise的合照,连衣裙来自意大利品牌
期刊
从内到外,凹凸、曲折、转角、螺旋……以一种轻松的和谐感将这些细碎的空间彼此相连。  设计师Guillem Celada对20世纪的西班牙建筑十分着迷,他从一本1971年的出版物中偶然发现了这座建筑后,马上查询到确切地点,便和朋友JulioSánchez Rosales在某个周末一起开车前往Segur de Calafell查看。  这栋楼大约建于1968年,那时西班牙国内的旅游业日渐兴起,时局趋近
期刊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热爱阳光和地中海生活的勒·柯布西耶终于在法国Roquebrune-Cap-Martin的海岸边实现了“ 生活在自然中”的想法。这座木屋质朴无华,与其著名的白色别墅相去甚远。1928年,在其所著的《一座房子,一座宫殿》的新书封面上,他绘制了渔民的小木屋,流露出对民间风格的欣赏,这或许可以解释木屋的样子。2.26米高的單坡屋顶下,包含工作区、休息区、盥洗区等,用橡木和栗木制成的家具
期刊
此刻,Achille Salvagni在罗马的家中接受我们的视频采访,我们也得以瞥见这个登上过无数大刊的家的吉光片羽——他设计的家具、各个时期的古董和当代艺术品奇妙又和谐地共处。过去一年里,他频繁飞往伦敦,刚在时髦的中心城区Mayfair又开了一家同名品牌Achille Salvagni Atelier的家具展厅。这个将近200平方米的新空间被设计成两层,底层是一个挑高巨大的全白空间,聚焦于他设计
期刊
空間的每一处细节都不同寻常, 回收的牛仔布料做成沙发套,有机纤维制成床垫……Enrico在这里不断探索并实验着个体生态系统的各种可能。  这是一间不到50平方米的公寓,位于伦敦中心的Soho区。整栋公寓楼的外观并不那么讨喜——水泥结构的支撑里镶着英国特色的棕褐色墙砖和灰白色聚氯乙烯推拉窗。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在这市中心为数不多的高层塔楼里,暗藏着一间用原始和现代黑科技打造的健康、低碳、环保的实验性公寓
期刊
裝修家之前,范小喜报名参加了一门软装课程,设计师吕爱华正巧是当期讲师。意趣相投下,吕爱华成了范小喜营造理想之家的伙伴。因为结构允许,这间公寓里的所有墙体都可拆除,对空间的设计事实上变成了对生活的设计——接下来的几年里,主人的心情、爱好、作息、社交、每天会做的事以及不可能去做的事,都将和这片空间严丝合缝地贴合在一起。  吕爱华观察发现,范小喜的朋友们都很年轻,喜欢自由。她的家不算很大,层高并不突出,
期刊
黑白点缀的细节,给自然氛围增添了几许摩登之意。  伦敦的樱草山公园(Primrose Hill)是俄罗斯设计师NataliaMaslova非常喜欢的地方。2010年还在伦敦生活的她第一次发现了这个公园,并惊异于公园里生长茂盛的棕榈树和可以俯瞰全城的壮丽观景视角。“你从山顶上可以俯瞰整个伦敦,包括位于泰晤士河西岸的威斯敏斯特宫和城中所有的地标景点。”她动情地说。自那时起,十多年来,Natalia的生
期刊
劳斯莱斯全新古思特,秉持“以约驭博”设计理念,将至简完美彰显于外,更将不凡本真融贯于内,尽显“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至臻魅力,可谓一款为客户量身打造的专属座驾,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商务座乘与悠享驾驭的多元需求。  劳斯莱斯汽车大中华区总监李龙先生在发布会上致辞表示:“中国是古思特加长版全球最大的市场。全新古思特加长版从产品设计到上市活动的安排都是基于对中国市场消费者的深入洞察。作为劳斯莱斯品牌最成功的
期刊
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的Axel Vervoordt深受极简派先锋Jean-Michel Frank和现代主义大师Jean Prouvé的影响,其纯粹、简单的设计手法,成为当下时髦的装饰风格。他对古旧物件有浓烈的情愫,加之对意大利贫穷艺术流派、佛教、中国道教、日本侘寂(wabi-sabi)的深厚兴趣,他的设计融汇新与旧、东方与西方、圆满与虚无、丰盛与朴素等充满对立性的哲思。他曾买下比利时12世纪时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