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形势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保障。如何在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新一代,是新时期班主任面临的新问题和责任。
【关键词】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新时期的班主任是德育教学的实施者。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期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了小学德育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并明确了具体的学段目标。《指南》也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为五大德育内容之一。可见,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在开展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是新时期班主任的任务和责任之一。
二、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困扰
(一)学生心理问题多样化和复杂化。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给人带来很多心理问题。目前,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有成长过程的逆反心理,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厌学的焦虑情绪,不良的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班主任工作中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随着社会发展变得更复杂和严峻,需要班主任长期应对。
(二)社会和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教育质量评价等,教师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家长带来的压力。因此,教师也会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产生。这些不利因素会影响我们的教育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途径单一。学校生活方式单一,许多学生感到紧张、焦虑、忧郁,也对学习感到枯燥、信心不足,进而产生心理恐慌和厌倦等。而有些班主任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如,用侮辱性语言或简单粗暴方式伤害学生自尊心,使心理敏感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孤独、自卑心理,甚至产生过激行为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些状况的存在往往会使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受到很大的阻力。
三、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班主任以健康的心理来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班主任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要时刻注意自身的修养,注意培养良好的教育心境、教育认知水平、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等。班主任有高度的自我修养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二)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越来越复杂,面临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还有学生的学习情绪、人际关系、升学困扰、社会生活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对待学生不能只以思想品德表现来评价,更不能只靠表面现象来评定。首先,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思想问题、人际交往等,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其次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隐私、学生的人格,特别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尊重他们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人接受、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从而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与人坦诚相待。如此,班主任的育人工作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三)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新时期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健康的班级育人环境,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良好育人环境包括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和文明向上的班级舆论氛围等。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能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学习与生活,身心得到尽情舒展。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从而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四)以心理教育主题活动进行教育渗透。比如,每学期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让每一个学生感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其尊重生命、珍爱生命,避免悲观消极的生活观念,提高自我管理及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提升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
(五)寓心理健康教育于集体活动中。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尤其是协作活动是儿童思维和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生活内容单一,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比如,体艺活动、团康操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能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能动地改造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有利于学生消除内心的大部分障碍和加强情感沟通交流,发挥着很大的育人功能。
(六)进行个别谈心和个案跟进。学生烦恼、焦虑、紧张,往往是因人而异,个别谈心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之一。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针对不同问题学生因材施教,通过“朋友式”的谈心,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梳理、引导,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班主任要特别关注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实施“一人一策”,建立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机制。
(七)指导家庭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态度、方式和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家庭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班主任可以依托家委会、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家教沙龙等形式,定期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防止因家庭矛盾、教育方式不当、亲情缺失等造成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班主任要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心理状况,预防其沉迷网络,努力构建和睦的亲子关系,促进家校协同,共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四、结语
班主任只有用无限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从多角度、多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地感化学生,才能让学生心理更纯净,心灵更健康,心态更阳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from=groupmessage
【关键词】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新时期的班主任是德育教学的实施者。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期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了小学德育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并明确了具体的学段目标。《指南》也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为五大德育内容之一。可见,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在开展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是新时期班主任的任务和责任之一。
二、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困扰
(一)学生心理问题多样化和复杂化。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给人带来很多心理问题。目前,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有成长过程的逆反心理,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厌学的焦虑情绪,不良的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班主任工作中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随着社会发展变得更复杂和严峻,需要班主任长期应对。
(二)社会和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教育质量评价等,教师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家长带来的压力。因此,教师也会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产生。这些不利因素会影响我们的教育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途径单一。学校生活方式单一,许多学生感到紧张、焦虑、忧郁,也对学习感到枯燥、信心不足,进而产生心理恐慌和厌倦等。而有些班主任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如,用侮辱性语言或简单粗暴方式伤害学生自尊心,使心理敏感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孤独、自卑心理,甚至产生过激行为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些状况的存在往往会使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受到很大的阻力。
三、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班主任以健康的心理来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班主任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要时刻注意自身的修养,注意培养良好的教育心境、教育认知水平、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等。班主任有高度的自我修养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二)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越来越复杂,面临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还有学生的学习情绪、人际关系、升学困扰、社会生活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对待学生不能只以思想品德表现来评价,更不能只靠表面现象来评定。首先,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思想问题、人际交往等,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其次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隐私、学生的人格,特别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尊重他们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人接受、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从而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与人坦诚相待。如此,班主任的育人工作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三)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新时期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健康的班级育人环境,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良好育人环境包括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和文明向上的班级舆论氛围等。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能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学习与生活,身心得到尽情舒展。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从而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四)以心理教育主题活动进行教育渗透。比如,每学期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让每一个学生感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其尊重生命、珍爱生命,避免悲观消极的生活观念,提高自我管理及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提升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
(五)寓心理健康教育于集体活动中。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尤其是协作活动是儿童思维和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生活内容单一,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比如,体艺活动、团康操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能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能动地改造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有利于学生消除内心的大部分障碍和加强情感沟通交流,发挥着很大的育人功能。
(六)进行个别谈心和个案跟进。学生烦恼、焦虑、紧张,往往是因人而异,个别谈心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之一。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针对不同问题学生因材施教,通过“朋友式”的谈心,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梳理、引导,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班主任要特别关注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实施“一人一策”,建立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机制。
(七)指导家庭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态度、方式和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家庭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班主任可以依托家委会、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家教沙龙等形式,定期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防止因家庭矛盾、教育方式不当、亲情缺失等造成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班主任要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心理状况,预防其沉迷网络,努力构建和睦的亲子关系,促进家校协同,共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四、结语
班主任只有用无限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从多角度、多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地感化学生,才能让学生心理更纯净,心灵更健康,心态更阳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