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1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作用至关重要。针对新农科人才培养在课程教学、培养体系、考评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了设置特色优势学科、创新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制、构建竞赛式交流学习体系、构建多样化的考评方式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农科;创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5-0026-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当今,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都需要依靠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019年6月,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并提出了“开新路”“育新才”“树新标”三大改革措施。“育新才”指的是培养卓越农林新才,要求高校农林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农林人才。高校农林专业作为培养高层次农林人才的主阵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创新型农林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并能够取得良好创新业绩或绩效的人才。创新意识指的是崇尚创新、愿意创新并敢于创新的人才,创新行为指的是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创新型人才具有思维敏捷、善于发散思维、注重求变等特征,具有广博和丰富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高校农林专业正是需要培养具有这些特征的卓越农林人才。
  二、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创新农林新才的培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单靠学校教育无法完成,需要行业和社会的充分参与。受传统教育教学和思维模式影响,当前高校农林专业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人才评价机制都重知识而轻实践,严重影响了卓越农林新才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缺乏创新
  卓越农林新才的特点要求农林专业课程设置既要体现普通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又要充分考虑现代农业发展和涉农企业的岗位需求,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材和课件要注重农业发展实例和农林行业新进展、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等内容的介绍,体现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但目前大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依旧按照学术系统化、围绕农科要求来进行,理论教学往往选用经典教材,教学内容与当前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相脱节,实践教学大多按照传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来编排,缺乏创新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涉农企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问题结合不紧密,没有突出“应用型”和“创新型”特色。
  (二)培养体系相对封闭
  服务社会是高校基本的职能之一,新农科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与地方农林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高校依托重大项目,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实现仪器设备和资源的优势互补,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目前高校农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封闭,没有与相关领域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有的虽然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没有实现协作育人应有的效果。
  (三)考评机制不够健全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我国人才评价机制仍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突出问题。”当前高校农林专业的教学考评机制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监管。评价形式多以书面考核和毕业论文为主,这种考评机制更多的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考核,无法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个人潜力也无法掌握。
  三、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设置特色优势学科,创新办学模式
  高校农林专业应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地方农林发展规划和行业特点设置优势学科,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安阳工学院作为工科特色突出的高等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校立足于安阳地理位置和地方农林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生物食品及农产品等农科专业集群,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卓越农林新才。
  (二)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应用型、创新型农林新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為适应学校实习基地建设需要,完善和健全实习基地的日常管理,安阳工学院着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共建实习基地,基地具有生物技术、遗传育种、土壤农化、植物保护、农药应用等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等实习场所。在基地管理方面,基地人员参与制定实习指导计划,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训、实习和顶岗实践,按照不同专业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岗位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和进行现场教学,了解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任务。各个岗位委派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带领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的实例进行分析,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此外,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职业责任心、纪律性、沟通表达、企业文化、团队合作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实习结束后,联合实习基地按学校提供的《实习成绩评定表》做好每位学生的实习考核及评定工作,并参加学生的实习答辩。
  (三)实行“双导师制”   高校农科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度,学校为每名学生设立了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全日制教学和日常管理;校外“行业导师”一般由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或优秀管理人才担任,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引导学生形成解决实践问题的新思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此外,学校定期邀请相关行业优秀技术人员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帮助广大师生了解现代农林行业的发展现状,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行业实际发展同步。
  (四)构建竞赛式交流学习体系
  卓越农林新才培养要求学生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其次,通过努力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再次,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投身到创新实践中去。学校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比赛和科技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研究团队,广泛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采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需要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学生评价方面,要改变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模式,将过程评价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使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在教师评价方面,按照兼具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重点评价其职业素养、专业教学能力和技术技能,科學灵活地运用多种评价形式提高教师考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完善农林专业“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强化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高校农林专业应适应国家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紧跟新农科建设潮流,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农林人才。通过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严格“双导师制”、构建竞赛式学科交流体系、考评方式多样化等措施打造创新型农林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12371.cn/2017/10/27/ARTI1509103656574313.shtml,2017-10-18.
  [2]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3).
  [3]赵晨曦,刘琳琪,李晋波,李艳华,张世英.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11).
  [4]郭艳峰.创新思维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2).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26/content_5268965.htm,2018-02-26.
  [6]陆慧.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5).
  [7]唐冬雁,刘志刚,杨玉林,王平,强亮生.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构建化学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9(6).
  (责任编辑:王义祥)
其他文献
[摘 要] 实践育人因为具有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团结协作、人际沟通等多方面能力的特征,在全球化竞争日渐激烈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核心环节。本文围绕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124N专业实践育人模式”为例,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学校牵头管总、专业课教师负责实践内容、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引领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期对高
期刊
[摘 要]基于案例教学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是公安院校坚持守正创新、建设思政“金课”的重要尝试。公安院校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是把课堂教学的理论内容与公安工作的实际素材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在具有公安特色的情境教学中既学习思政课程的理论内容,又体验公安工作的实际问题,是推进思政课教学贴近实战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此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遵循“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问题导
期刊
[摘 要] 在市场化、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经济社会对统计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金融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教育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财经类院校的“金融大数据”人才培养目标,以经济统计学专业为例,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出发,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对“金融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及实现路径展开积极探索。  [关键词] 金融
期刊
[摘 要] 课程改革的推进使教师的作用和功能发生深刻变化,教师是课改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起支配作用,教师在课改中的功能发生变化,由灌输式教师转变为教练式教师,由包办式教师变为引导者教师,由封闭型教师变为开放型教师。   [关键词] 课改;教师;主导作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2-0052-03
期刊
[摘 要] 升旗仪式是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形式。升旗仪式的过程中,构建集体记忆、巩固政治信仰,进而强化国家认同感。目前,升旗仪式面临着挑战:反复操演失去新颖性、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仪式的意义、网络信息侵蚀认同实践的环境等。我们应当创新优化设计,增强仪式情感体验、回应现实关切,提升仪式吸引力、完善机制,增强仪式教育实效性,通过升旗仪式提升国家认同感。   [关键词] 升旗仪式;爱国主义;国家认同  
期刊
[摘 要] 受新冠疫情影响,为落实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政策,全国高校采取了远程网络教育的模式。本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了解了615名本科学生对网络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显示学习效率、知识点掌握程度、课程资源及平台技术能够显著预测网络教学满意度;学生对网络教学的满意度、接受度较高,学生满意度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疫情促进了网络教学的迅速发展,也给今后高校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
期刊
[摘 要] 以长沙医学院118名来华医学留学生为对象,初步探讨了来华医学留学生的汉语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研究来华医学留学生汉语自主学习现状、确定学习目标能力、选择学习方法能力、监控学习过程能力、评价学习效果能力五个方面,进而提出了来华医学留学生汉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医学留学生;汉语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100
期刊
[摘 要] 本科生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本科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创新一直是大学教育改革的主战场。本文以我校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中央赛道建设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组设置为背景,以地下建设课程组同学为实践对象开展了的本科生小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探索方面主要采用了课程内容兴趣调研与分析、课前预习与课后拓展创新、课程内容讲解模式改革和课程考核模式变革的探索;在思考方面,根据两届同学的实践结果,发现小
期刊
[摘 要] 2020年全国毕业生总量预计超出2019年40万人左右,2020年初的疫情中,在中央战略部署下全民抗疫,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在此特殊时刻更需迎难而上,不断思考、学习和提升,让此次疫情成为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响应中央号召,完成毕业生的稳就业工程。   [关键词] 辅导员;毕业生;就业;担当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5 [
期刊
[摘 要] 地方高校外语教学存在一些惯习与误区,究其原因,与教师缺乏自主专业发展的条件不无关系。随着慕课资源日益丰富,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条件大为改善。文章从动态评价视角审视慕课平台外语类课程资源,剖析其多维优势中介特质,尝试探索慕课环境下地方高校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可为途径。   [关键词] 慕课资源;动态评价;优势中介;地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