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顺学而教”真实发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教学,必然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与发展。顺学而教,才可能被学生选择与接纳。教学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做到顺学而教。
  [关键词]认知规律;已有经验;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04-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当下的数学教学倡导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这是一种朝向儿童立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如何让这种理念落地呢?试以“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为例,谈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认识事物一般从感知开始,借助表象,逐步达到抽象的水平。在空间与几何图形的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感悟,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从直观形象开始,把教学内容变成能够触摸、便于感知的。
  【教学案例】
  师:这是一支激光笔。仔细看,从发射点发出的光线射到了哪里?
  生1:射到了墙上。
  师:你能看到这条光线吗?
  生2:不能。
  师:老师有办法让你们看到。
  第一次教学
  师(打开加湿器,加湿器冒出烟雾,激光笔透过烟雾):请把你看到的线画下来。
  生1:我看到的是“一段有,一段没有”,所以我画的线是一段一段的。
  生2:我看到的也是这样的,跟他画的一样。
  生3:我坐在后面,看不到。
  第二次教学
  师:怎样才能看到激光笔发出的这条红外线呢?
  师(在水中加一点点粉末,搅拌后用红外激光笔照射盛水的透明容器,红外线在水中显现出来):红外线是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760纳米到1毫米之间,是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在空气和水中肉眼都不可见。在水中加入纳米级的陶瓷粉末,可以使水(丁达尔溶液)产生散射效果,红外线就能显示出来,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师:你们刚才看到的红色的线是一条什么线?
  生(齐):线段。
  师: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
  师:请画一条线段。如果把激光笔的光线射向那堵墙,这两点之间还是有一条线的,只是看不见了,能想象出来吗?
  生(齐):能。
  师:是一条什么线?
  生2:是一条射线。
  生3:我觉得不是一条射线,还是线段。
  生4:应该还是线段,红外线射到墙上,虽然这条线变长了,但它还是有两个端点。
  生5:我也觉得这条线还是线段,它只是变长了,不是原来的线段,而是一条更长的线段了。
  师:现在你们认为这是一条什么线?
  生(齐):线段。
  师:如果去掉这堵墙,墙后面也没有任何遮挡,让这条线无限延长下去,会是一条什么线?
  【案例反思】
  第一次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射线的存在,采用加湿器喷烟雾的方式,让红外线穿过烟雾让学生看到。但是,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到了,有的学生没看到,有的学生只看到了一部分。因此,部分学生画出了斷断续续的线,这也正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
  第二次教学时,为了保证结果不出错,采用了新的操作方式——遵循了学生认识图形的一般过程:在丁达尔溶液中将红外线显现出来,它是一条有两个端点且直直的线,是一条线段。学生画出线段,描述其特征,深化对线段的认识;看到红外线射向更远的地方,对射线展开初步的想象;描述想象的图形,并且和线段的特征进行对比,加深对射线特征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尊重学生的已有发展知识与经验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学生的空间观念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是在生活经历中与客观环境不断接触时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图形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以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学生经历过的事为依托,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
  【教学案例】
  师: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射线和直线?
  生1:线段容易见到,射线和直线不容易见到。
  师:射线和直线在生活中不好找,但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线段、射线和直线。
  师(出示数轴):认识吗?
  生2:认识,是数轴。
  师:5在哪?
  生3:在4的右边。
  师:20在哪?
  生4(指数轴的右边):在箭头的右边,要延长。
  师(将原数轴变小,出示标识了20的数轴):20在这,100在哪?
  生5:在箭头的右边,要延长很长。
  师:这条数轴上有多少个数?0的左边还有数吗?
  生6:这条数轴上有无数个数,0的左边也有无数个数。
  师:你能在数轴上找到线段、射线和直线吗?
  生7:从20到箭头是一条线段,我觉得这个箭头就像一个端点。
  生8:我不同意。箭头表示无限延长,从20开始朝箭头去,应该是一条射线。
  生9:数轴上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
  师:这个箭头并不是一个端点。箭头表示的是数轴上的正方向,表示在数轴上从0开始向右边的数都是正数,你知道从0开始向左边的数都是什么数吗?
  生10:负数。
  师:现在能在数轴上找到线段、射线和直线吗?   生11:从0开始,右边这条线可以表示射线,左边这条线也可以表示射线。
  生12:每两个数之间的那一段都是线段。
  生13:整条数轴就是一条直线。
  【案例反思】
  学生不是第一次见数轴,基本上都认识数轴。因此,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的方法引出新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探究。
  在揭示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后,让学生运用概念在生活中找原型,以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内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概念,建立表象。
  如果选择在简单的一条直线上标注几个点也可以找到线段和射线,但这样的图形功能太单一,如下图:
  A B C
  数轴的形态可以借助于数的无穷多来阐明线的无限延长的属性。通过在数轴上找数来想图形的特征,可使图形问题代数化,以数解形,用代数的方法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著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将学生的能力发展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已有的能力发展水平,其中包括已经具备的能力,以及通过自己独立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的能力发展水平;二是指通过教师、同学及教学的协助,学生能结合已有经验努力达到的潜在能力发展水平,而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在对比总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时,笔者两次教学时都让学生先用表格来统计,再进行对比总结。第一次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完成,并且在表格中将要总结的内容细化;第二次教学时,教师不再示范引导,同时问题也设计得更加开放。
  【教学案例】
  第一次教学
  师:线段有哪些特征?
  生1: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生2:线段有长度。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并在黑板上画出线段)
  师:射线、直线又有哪些特征呢?比较这三种线,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在学习单上填写表格,小组交流。
  师:大家怎么不交流?
  生3:我们照着您刚才在黑板上的写就行了,没什么可以交流的。
  第二次教学
  师:刚才我们已经对射线和直线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研究它们的特征。请看学习要求。
  探究活动一:认识射线、直线
  要求:
  (1)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射线、直线的特征。
  (2)小组共同完成一份表格。(3)和线段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1:请大家看我们的表格,有问题跟我们交流。
  生2:我觉得你们总结得很好,但是不能说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线。因为只有直线是直线,其他两种不是。
  生1:我接受你的意见,我也觉得这样写不对。
  生3:请大家看我们总结的内容,有问题跟我们交流。
  生4:你们总结得很好,但是相同点和不同点说得还不全,不同点除了长度之外,还有端点。如果再加上端点就更好了。
  生3:我接受你的意见,我会再加上去的。
  【案例反思】
  在第一次的教学后发现问题:忽视了学生最近发展区,低估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一是学习单的表格设计太细,限定学生“從端点个数”“是否能延长”“是否是直的”这三个方面去描述,忽视了学生已有很丰富的学习经验,他们不需要过多的提示就能完成学习任务;二是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自然可以把三种线的特征和异同点整理出来,教师把学生的能力水平想得太低。因此,学生在完成表格后不愿意交流,认为内容过于简单,没有交流的价值。
  因此,第二次教学时,教师不再板书示范线段的特征,而是设计开放的表格,不加任何提示,更相信学生。通过课堂反馈发现,学生在开放性的问题引领下,学习很投入,讨论很深入,总结很全面。这是在对于三种线的特征的充分感知、体验、对比和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看到:教学时,教师应该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有利于学生投入、深入、真实地学习,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得到的结论也是完整的。
  杜威曾说:“一切教育活动的首要根基在于儿童不能的、冲动的态度和活动。”因此,教学要顺应学生才能被学生选择与接纳,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
  (责编:金铃)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以及画高的方法。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和钝角三角形钝角所对的边上的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通过平移顶点,找到新的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帮助学生感知这两种高,加深了学生对高的本质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
[摘 要]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推理思想”,特别是在小学数学中“推理思想”应用广泛。因此,相应的学生的“推理能力”的培养就是整个小学阶段教师都必须重视的内容,必须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去落实。  [关键词]推理思想 推理能力 领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81  数学课程标
[摘要]为了更好地整合单元内的教学素材,关注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规划,尝试开展单元模块式教学,在“统计”单元的教学中,以前测设计为舵,充分分析学情,尝试整体设计、有效整合教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单元模块式教学;统计;前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9-0019-02  何谓单元模块
[摘 要]在理解尝试教学法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出示尝试题、学生尝试、自学课本、学生再尝试、解决问题五个主要环节,对尝试教学法在数的运算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释,谈如何使用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数的运算;笔算除法  一天,笔者收到备课组里的一条信息:对于第一单元练习中的题目“把140升的液体装在容量为15升的铁桶里,最少要准备多少个铁桶?”,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过两、三
[摘 要]简笔画具有操作简单、形象易懂的优点,对学生的感官细胞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让他们更积极融入课堂。而运用简笔画,可以使静态的教学过程动态化,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内化新知,促进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帮助学生探寻错误根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笔画;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92-02  教育家苏
[摘 要]数学中的推理并不只是逻辑推理,数学发现中最为重要的“直觉”与“灵感”均是合情推理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获得更多的顿悟,溅起灵感的火花,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合情推理;创造性;直觉;猜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
[摘要]在简易方程的教学中,教材呈现的是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但也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四则运算法则解方程。这两种方法都能够让学生正确地解方程,但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应尽量采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关键词]解方程;等式性质;运算法则;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十几减9”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积极肯定他们的创意和进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算法多样化;比较优化;个性学习;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摘 要]学生在 “乘法分配律”的作业中的错误率非常高,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文章从对各类错误现象的分析出发,明确错误形成的原因,并从教材编写、知识逻辑结构、教学设计、练习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真正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提高应用这一运算定律进行正确计算的能力。  [关键词]调正;构建;乘法分配律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时发现:由于学生已有加
[摘 要]“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对教师而言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在知识上需要更丰富、更立体,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培养的意识,而且在课堂中要善于“隐退”,这种“退”是为学生的“进”做铺垫的,并在必要时发挥帮助、促进等作用。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 起跑线 教学设计 反思 问题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