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的眼睛

来源 :少年文艺·南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123456789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花是一个盲姑娘。
  她一岁半时,母亲下班回来,拍着手掌叫兰花,示意兰花跑出门来迎接。兰花兴高采烈地答应,举着胖乎乎的小手,却朝相反的方向跑去。这样好几次后,母亲以为兰花的听力有问题。
  摇铃鼓,敲盘子,兰花反应很敏捷,她听见音乐会笑,也能分辨出奶奶、爸爸、妈妈的声音。可是,母亲渐渐发现,兰花的膝盖总是有磕伤的淤青,兰花走路总会被石块或者小凳子绊倒,兰花甚至不知道躲墙,明明前面是墙壁,她也会在走路时毫不设防地朝墙上撞。
  母亲的心骤然惊慌起来。她意识到幼小的兰花出了大问题。可兰花吃饭香,睡觉甜,小脸红扑扑的,一双黑水晶一样的大眼睛,看不出半点异样。
  母亲是第一个感觉出兰花的眼睛看不见的人。
  “兰花,指指妈妈在哪儿呀?”
  兰花指错了。母亲问完后,轻手轻脚地换了一个地方,兰花却指着先前妈妈站着的地方。
  “兰花,那你指指爸爸在哪儿呀。”妈妈依然没有放弃希望。
  兰花愣愣地站着,睁着无辜的大眼睛,指不出来。她低着头,沉默了一会儿,指了一个地方。
  爸爸流泪了,爸爸站在兰花的背后呢,兰花却指着前方。
  “兰花,那你指指太阳在哪儿啊?”妈妈几乎要绝望了。兰花扭扭头,竟然指对了,太阳在头顶上。
  这样的试验,进行了很多次。母亲发现了,兰花只能看见强烈的灯光和正午的太阳。
  伤心欲绝的母亲四处借钱带着兰花寻访名医,求遍了上海、北京、武汉的知名眼科专家。母亲作好了将自己的一只眼睛移植给可怜的兰花的准备,可是所有的专家都给出了一个相同的答案——兰花是先天性视网膜萎缩,不能医治,且眼底颤动,也无法手术。
  母亲在灰心丧气后,勇敢地振作起来,因为兰花一天天长大,那么聪明、那么可爱。她会背唐诗了,她会讲妈妈教的故事了,她甚至还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抵着右手握着的铅笔学会了画圆,虽然线条曲曲折折,可毕竟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啊。
  不规则的圆,也是圆。
  母亲毅然送兰花去了幼儿园。虽然也有很多孩子欺负兰花,但兰花的话语里多了新内容,还学会了唱更多儿歌和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母亲继续送兰花去学前班,却遭到了学校的拒绝。从此,兰花与学校无缘。
  兰花只好在家照顾小妹妹,抱着小妹妹坐在椅子上,不断地教小妹妹说话,咿咿呀呀。
  小妹妹长大了,听够了兰花那些单调的儿歌和故事,除了向兰花炫耀她新买的书包和新书,除了故意在兰花耳边出一道兰花做不出的算术题,以显示自己的聪明外,妹妹不再愿意理睬兰花。她讨厌兰花的手总是把她从头摸到脚,也讨厌兰花老是拽着她的衣襟,让她不能尽兴地出去玩。
  那一天,妹妹再次甩开兰花的手,大叫一声:“我好讨厌你啊,摸得我烦死啦!”
  一个耳光重重地落在了妹妹的脸上。那是爸爸第一次打妹妹,爸爸红着眼睛对妹妹吼道:“兰花的手,就是她的眼睛,不能拒绝她的手啊!”
  从那以后,兰花就变得沉默了。她不再关切地寻找妹妹,也不再好奇地摸妹妹的书包。她静静地坐在角落里,手里常常拿着毛线绳,打结。
  短短的一条线绳,绾出无数个结,再摸索着一个个解开。兰花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有时也悄悄地自言自语,自己给自己唱歌。
  爸爸妈妈上班了,妹妹上学去了,兰花在家看家。她听着煤炉上烧的水,帮妈妈洗菜淘米,放在灶台上。她还能从自行车的铃铛声中听出是邮递员来了,她帮爸爸取回报纸和信件,开小小的一条门缝,不让邮递员和陌生声音的人进屋。
  有一天,妈妈忽然怒气冲冲地拉过妹妹,在妹妹的眼睛上蒙了一块厚厚的毛巾,把妹妹带到了院子里,让妹妹独自走进屋。
  妹妹跌跌撞撞地在院子里摸索了好一会儿,碰翻了花盆和花坛边放着的水桶,被院中的葡萄藤绊倒了。
  妈妈很严厉地说:“不准拽下毛巾,自己进屋!”
  妹妹躺在葡萄藤边嚎啕大哭,兰花轻轻地走过去,拉起了趴在地上的妹妹。
  兰花搂着妹妹的肩膀,轻声说:“朝前走7步,上台阶,1、2、3级,往右走4步就是门。”
  妹妹终于走到门边,却被门槛再次绊倒。就在妹妹倒下的瞬间,她听到兰花在院子里叫:“抬脚,注意门槛!”
  妹妹终于明白了,眼睛看不见是什么样的情形。
  兰花的脸上又多了笑容。妹妹带她去摸大桥的桥栏,带她去小河边拣白石子,甚至在一个周日带兰花去摸了妹妹上课的那间教室。“这是窗户,我就坐在中间第三排,对着这扇窗;这是教室门,摸摸,上面有字,写着二(1)班……”
  兰花笑了。拉着妹妹的手,走在春光里、晚霞中,那是多么幸福的兰花啊。
  兰花13岁那年,姑姑要生小宝宝了。姑姑一个人在家待着闷,就常来和兰花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姑姑给即将出生的小宝宝织小毛衣,兰花在姑姑的旁边陪姑姑说话,帮姑姑绾毛线。毛线打结了,姑姑急得满头大汗仍是解不开,她站起身去找剪刀准备剪断。就那么一会儿工夫,兰花竟奇迹般的把那一团糟的乱结打开了。
  姑姑拿着剪刀望着兰花愣住了。好一个心灵手巧的兰花哟。姑姑突发奇想,开始教兰花织毛衣了。四根毛衣针,怎样绾成环,怎么绕线,针怎样穿,线怎么调换,花样是怎样交错出来的……兰花学得认真,练得勤奋。一团旧毛线拆了织,织了拆,线断了,接上,继续练。为给毛衣针定位,兰花的手指头被扎破了皮,一天天起了厚厚的茧子,兰花的手被毛线勒出了深深的勒痕,又青又紫,可兰花依然练。
  兰花给爸爸织了一条围巾,爸爸在大夏天就绕在脖子上了,手舞足蹈地夸兰花能干。
  兰花又给妹妹织了手套,给妈妈织了毛线背心。还帮姑姑完成了小宝宝的毛衣、毛裤和小帽子。
  兰花织的东西渐渐多起来,花样渐渐繁杂。她学会了用爸爸特制的皮尺量肩宽和身长,学会了给毛衣钉扣子,还学会了织不同颜色的条纹。
  她将红色的毛线挂在椅子的左椅背,将黄色的毛线挂在椅子的右椅背,白色的毛线放在脚旁的篓子里。她记得清楚,不会岔了颜色,针脚均匀、细密,织出的毛衣柔软而有弹性。
  兰花将家里所有的旧毛衣都翻新了一次后,再也找不着可以织的东西了。因为没有毛线,兰花着急了。
  于是,陆陆续续有邻居来请兰花帮忙织毛衣。一个盲眼的女孩能织漂亮合体毛衣的事情,传遍了小城,却让人不敢相信。不断有肩上搭着半条未织完的毛裤、或是刚起了几行毛衣针脚的大婶大妈来串门。询问针法的,交流新花样的,请兰花帮忙的,兰花应接不暇。
  兰花家的院子里热闹了。兰花听到了很多由陌生到熟悉的声音,也接下了很多毛线活儿。兰花早早起床,夜里坐在床上还在织,夏天顾不得扇蒲扇,冬天连朝手上呵口热气的工夫都没有,可还是有很多人不断来催问,等着拿回新毛衣。
  兰花实在忙不过来了,邻居们的、亲戚们的、爸爸妈妈的同事们的,还有很多陌生人的,那么多毛线排在兰花的床头,几乎要码成了一座小山。
  姑姑看着兰花苍白的脸,叹气了。这些可恨的人啊,想累死咱家兰花不成?
  姑姑拿了一块纸板,写了一个牌子:手工编织毛衣,一斤毛线,手工费5元。
  姑姑写完了,觉得不对。机器织的毛衣,每件都需要加工费30多元呢。而且机器织的毛衣很损毛线,织好了不能再拆,不便于毛线的二次利用。再说兰花织的比机器织的可好多啦。姑姑一咬牙,把5元换成了10元。
  兰花不同意呐。可是姑姑气冲冲地把牌子挂到了院门上,临走时还警告兰花:“兰花你听着啊,你姑姑没大的能耐,但好歹教了你一个谋生的本事,你爸你妈也不能白白养活你一辈子,从今儿起,你就靠你自己的手养活你自己。一斤毛线十块钱,少一分都不给他织!”
  姑姑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兰花静静地想一想,姑姑说得有理。
  慢慢地有人自觉地拿了毛衣给兰花工钱了。因为兰花是残疾人啊,再说那毛衣又织得那么漂亮。有人会多给几块钱,也有人少给。兰花不在意。她慢慢地能摸出纸币的面值了,但即使有人拿5元的充当10元的,兰花摸出来了,她也不会说破,只说:“谢谢您。”
  还有人拿来很细很细的毛线,让兰花头疼。因为论重量收工钱,细线就占便宜了。细线织起来最费工夫,有时半个月都难织完一件细线的毛衣。可兰花依旧乐呵呵地说:“谢谢您。”
  一个月下来,收到的钱不等,有时几十元,也有时一百多元。“这几张给爸爸买烟,这几张给妈妈买瓶好点的擦脸油,这一张给妹妹买书。”兰花把钱一张张理得整整齐齐,交给妈妈。
  妈妈、爸爸和妹妹都红着眼睛拥抱兰花,兰花多幸福啊。
  那一年的那一天,小城的记者来找兰花,说帮兰花报名去参加一个省里举办的残疾人才艺大赛。还说只要兰花得了奖,不仅有奖金,还叫兰花和爸爸妈妈姑姑妹妹都上电视。
  兰花可想得奖了,能上电视呐。
  兰花开始准备了,她请妈妈和姑姑手把手地帮她示范书上最新的花样和编织技法,并自己摸索、创新出了许多新针法。
  那个大赛的编织组不允许参赛选手带去成品,所以兰花设计的那件毛衣只织了一部分。那是一件很漂亮的毛衣,领子、袖口采用了新式的花边状织法。前襟五颜六色,漂亮极了,后襟织了一半,是纯白的,留下了一部分空缺,准备在大赛的现场完工。
  兰花已经胸有成竹了,她在梦里,在院子里的阳光下已经把那件毛衣的每一针都设计好了。
  兰花在妈妈的陪伴下离开家乡的小城去参赛了。那个省会城市是兰花和妈妈第二次去,小时候检查眼睛,曾经去过一次,可兰花已经没有印象了。
  乘了汽车、火车,兰花在妈妈的搀扶下磕磕绊绊走了一天半,终于赶到了参赛地点。她无心倾听那么多新奇的声音,无心品尝那些美味的食物,无心和其他选手交流。她呆呆的,也不同妈妈说话,只是一直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里划,全神贯注地,反反复复地,兰花在画什么呢?
  兰花在画一个图案,姑姑曾在几年前教过她一次,兰花牢牢地记在了心底。在大赛的时候,兰花要编织出的最后的那部分正是那个图案。
  妈妈很紧张地等在台下,很多选手展示了不同的才艺。兰花的这组,大都是弱视或是失明的,有人写书法,有人画画,有人绣鞋底,有人摸索着裁剪衣服。
  虽然那些画,那些字,那些刺绣,都不规范、不完整,但都是残疾人完成的啊。每一件作品展示的时候,观众都会爆发出一片掌声,很多人一边流泪,一边鼓掌,那些残疾选手双眼迷茫、拘谨地并排站在台上。主持人每念到一个选手的名字,那个选手就会按事前交待好的那样,上前半步。
  终于轮到了兰花。
  “下一位选手——17岁的周兰花!”主持人说完,兰花上前半步,面带微笑,朝着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兰花鞠躬有点偏了,可是观众还是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多么美的兰花啊,亭亭玉立的妈妈的好女儿兰花。台下的妈妈落泪了,紧紧地捂住了自己的嘴,害怕失声哭出来。
  人群骚动。台上,主持人慢慢地拉过兰花,让兰花和她站在了一起。一件即将完工的毛衣在观众面前展开,精致的花边状领口和袖口,五颜六色的毛线搭配得那么和谐,那么灿烂,那么美丽,人群里发出了一片惊呼声。
  主持人紧接着展示了毛衣的后背,那是由雪白的毛线织成的,还缺一块,没有完工。这缺的一块,正是兰花要向大家展示的现场编织。
  兰花静静地在台正中的椅子上坐着,她的双手急促地穿针走线,她的眼睛茫然地看着正前方。左右摇晃的眼球,让台下的观众禁不住为兰花惋惜。
  兰花时而紧皱双眉;时而平静;时而咬咬嘴唇,停顿片刻;时而呼吸急促,十指翻飞。线团在兰花的脚前快速地滚动。妈妈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那么紧张,那么紧张。
  台下偶尔有点躁动,但秩序良好,人们拿出了对残疾人的宽容和关切,凝神静气地等候着兰花的毛衣完工。
  终于,兰花长舒了一口气,她拔掉了毛线针,站起了身。
  主持人再次向观众展示了那件毛衣,五彩斑斓的前襟宛如五颜六色怒放的花丛,主持人颤抖着嘴唇,缓缓地展示了那件精美毛衣的后背。
  赛场里忽然鸦雀无声,安静极了。慢慢的有人开始掉泪了,有人开始抽泣,忽然,全场的观众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件毛衣的后背,在雪白的背景上,双目失明的兰花织出了一双最美最亮的黑眼睛……
  台上的兰花,瞪着双眼,望向了台上方耀眼的碘钨灯。兰花看到了光亮,像太阳那样……
  主持人激动地拉着兰花的手,对兰花说:“你以最高分获奖了,你知道吗?”
  兰花露出了欣喜的微笑。
  “虽然17岁的兰花没有眼睛……”主持人很动情地说,“可是……”这时,兰花忽然轻轻地纠正道:“不,我有眼睛。”
  主持人摸着兰花的肩膀,被兰花突然的一句话打断了台词而显得有些慌乱,可是兰花却举起了自己的双手,朝着台下喊起来,“妈妈!妈妈你在吗?我有眼睛,妈妈给了我眼睛,我的眼睛在手上啊……”■
  
  发稿/赵菱 tianxie1013@163.com
其他文献
你的生日快到了,我狠狠心用仅有的一些零花钱为你买了一只漂亮的发卡。我想象着你收到它时不屑地说:“这么丑的东西,真符合你的审美水平。”我不禁笑了起来,你就是这么一个可爱的女孩子。  回想起第一次和你说话,是在高中报名的时候。那时,你就坐在我前面,我们还不认识,你却自来熟地和我聊了起来,让我心里暖暖的,不再害怕这个陌生的环境。后来,我们成了朋友。你一直都很活泼开朗,不到三天,你和全班的同学都混熟了,而
如果一个队伍在一个项目上包揽了所有冠军,往往被称做“梦之队”,那如果一个运动员在某项运动的所有小项中都得到了金牌,又该如何称呼他呢?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28岁的挪威人奥尔·比约达伦就是这样的一位“超人”,在冬季两项中,他席卷了20公里个人赛、12.5公里追逐赛、10公里竞速赛全部三个男子个人项目的金牌,并与队友合作,将唯一的团队项目4X7.5公里接力的桂冠也收入囊中,创下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成就
我的武术老师李尧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武术家。1966年,我15岁时,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正式拜师,成为李尧臣的关门弟子。正式拜师前,我已经跟随老师断断续续地学了5年,虽是师徒关系,但因为老师年长我整整75岁,我叫他“师爷”。  1973年农历十一月初五,李尧臣以接近百岁的高龄无疾而终。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恩师向我讲述了他经历的江湖往事。  刀口枪尖的镖师生涯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18
两年一度的巴黎—布尔歇航展今年6月在法国举行,来自许多国家和地区的12万业界人士到场。在这个“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时代里,展会现场处处散发着高端武器竞争较技的火药味,享有主场之利的法国人就竭力展示自己的看家武器——阵风战斗机。  让法国很有面子  近年来,在国际军售市场上,美国的独大地位基本没有改变,其他国家的公司希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巴黎—布尔歇航展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俄罗斯强势回归,苏—35战斗机
执法比赛的人,内地叫做“裁判”,港台称呼“球证”,英文有时候用“Referee”有时候用“Umpire”,NBA叫做“三人行动组”(NBA比赛由三人执法)。但吹的都是同一个哨子。  湖人主教练菲尔·杰克逊向好友NBA裁判主客鲁斯发问:“您是如何成为一名NBA裁判的?”鲁斯的回答很实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只是一名平庸的球员,连替补都不是。我当时的教练在业余时间兼任一些比赛的裁判,来增加收入。他对我说
叶半惜初三时刚转过来,坐在第三排左边的那个座位上。她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安静得容易被人忘记。  一次叶半惜请了两天病假。病假结束组长问她要作业。她小声说,我前两天生病,还没来得及补呢。组长“咦”了一声道:“啊,你两天都没来啦。”她小心地嗯了一声,心像浸了凉水一样湿冷。  从此,叶半惜开始喜欢躲迷藏。她赌气地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记得她。靠墙坐时她把自己整个儿裹在窗帘里,中午午休跑去图书馆,秋游的时候故意
康拉德·希尔顿是美国的连锁酒店大王。当年,他开始经营酒店时,母亲非常支持他,给了他不少帮助。当他赚了些钱后,就想买些礼物回报母亲。  于是,希尔顿来到珠宝店,为母亲精心挑选了一副手镯。当他兴冲冲地将镶有钻石的手镯送给母亲时,母亲开心极了,把镯子戴在手上,看了好久。但让希尔顿困惑的是,母亲虽说很喜欢镯子,却从此把它放进抽屉,再没戴过。  难道母亲对礼物不满意?希尔顿心里有些难过。过了一段时间,他又给
留洋,曾经是中国足球的一个话题,那些在欧洲闯荡的中国球员总能让中国球迷找到归属感。如今,中国球员在欧美联赛中越来越难以见到。中国足球的节节败退,让欧美俱乐部难以对中国球员产生兴趣,而中超联赛的优厚待遇又让不少中国球员失去了体验高水平足球的动力。  武磊,中超本土最佳射手;张稀哲,中超本土助攻王;张琳芃,中国年轻一代最优秀的后卫。中国国家队未来10年的中轴线在这个冬天同时卷入留洋漩涡。在他们身前,有
没有亲历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究竟是怎样的诱惑,可以让疯狂的滑雪者们心甘情愿与风险为伴。或许  可以套用长眠于攀登珠峰途中的登山家马洛里的那句名言:因为雪在那里。  去年年底,已退役的F1车王舒马赫在滑雪中遭遇意外,头部严重受伤,在深度昏迷中度过了自己45岁的生日。许多“舒迷”守候在医院外,希望能尽早得到他的消息,更多的人则在世界各地为之遥遥祈福。几乎是在相同时间,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圣诞、新年假期中因滑
李某强奸案、曾成杰案、唐慧案接连引发公众争议  在任何社会,公民的信心都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一种易碎品,成之难,毁之易  如果被害人是陪酒女,强奸的危害就更小?日前,清华大学一名法学副教授针对备受关注的北京李某强奸案发表的言论引发巨大争议,尽管他随后公开致歉,但舆论场上的口诛笔伐仍在继续。精通法律的人援引美国联邦证据规则412条规定,强奸案中,被害人性生活史、性生活方面的名声,在强奸案件中不可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