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云端上的句子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1200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婆到泰和大酒店做客吃中餐西点去了。一个人独处,干什么都喜欢凑合,哪怕是一碗清汤面,或者酱油炒饭,也都行。在教堂做完礼拜守了安息出来,就已经十一点了。顺便在南正街一家老店买了两块本地特色小吃——葱香豆皮,权当中餐。也许是相隔太久,没有碰过它了吧,偶尔吃一下,就像儿时花一分钱买两粒牛皮糖,虽然时不时地有一阵阵北风刮来,或者,即使一时找不到街角躲躲风沙泥尘,吃起来也是津津有味的。现在回想起来真有一种难以忘怀的幸福。一口含饴,满齿生香。这一嘴的香里多少是有些怀旧的况味的。在那个贫瘠的岁月,其实无论自己吃什么,感觉都是香喷喷的。或者说,在一个没有供你选择的时代,你又怎么去选肥挑瘦?记得那时不管是萝卜白菜,还是猫乳豆腐都可以扒几碗饭,也没有听谁说过自己失去了什么,或者说我还有什么没有得到。日子过得还是像一杯清茶那般的有浓有淡,有淡有浓。相逢好比初相识,诗人的本意应该是既不想给自己同时也不想给别人留下什么遗憾和惆怅吧。过日子呢,恐怕也没必要那么执著,那么刻意。
  就这么吃着想着,想着吃着,不知不觉,鬼使神差地就拐进了卞和街的一家书店。在那里,主人很热情,喝了一杯绿茶。因为自己是店里的熟客,茶银,自然也就免了。人情一把锯,你来我去。我呢,也就不好意思空手出门了。咬咬牙吧,又买了几本书,有止庵的《远书》、穆旦的《诗文集》和陈寅恪三个子女写的《也同欢乐也同愁》。无论是书衣,还是书中的春秋雅兴,都适合自己的口味,称得上是真心的喜欢,所以,也就不能完全说是被人逼迫的,毕竟这类书我都是爱读的。也并不因为他们是什么大家和名人。
  下午,自然是把自己关在阁楼上看风景了啰。《远书》呢,读了止庵写给扬之水、谢其章等人的一些信,真佩服企之的渊雅,觉得里面的嚼头实在是很多,就是我们湖南人说的嚼劲好,绵力无穷,心想还是留着慢慢品吧。真正急于想看的呢,倒是穆旦的书信,所谓诗文,我觉得他的那些书信更见珍贵。就像他与萧珊的友谊吧,不读他写给杨苡那封信,我根本就无法想象他俩的感情也有这么的深。在这封信里,穆旦对萧珊的死是感到极大的悲痛的,他对杨苡说:“蕴珍是我们的好朋友,她是一个心地很好的人,她的去世也给我留下不可弥补的损失,……究竟每个人的终生好友是不多的,死一个,便少一个,终于使自己变成了一个谜,没有人了解你。我感到少了这样一个友人,便是死了自己一部分;而且少了许多乐趣。因为人活着总有许多新鲜感觉愿意向知己谈一谈,没有这种可谈之人,那生趣自然也减色。”没有了这样的知己,加上年老体弱和环境的压迫,他只好无可奈何的放下那支相随多年的钢笔。他说:“文字生涯,看来我是要关门了。现在设想手边有一些爱看的书,以度晚年。”读到这里,我虽然没有掉下眼泪,但是我的心,仿佛比刀绞还难受。也没有别的办法,我只好怏怏地合上了手里的书本。
  幸好这些都只是印在了云端上的句子,是我茶余饭后的一种默念。至于蕴珍和穆旦,我倒希望他们的友谊是那个寒冷岁月中的一个例外,永远铭刻在星光和记忆里。
其他文献
2000年春天,我认识孙希岳的时候,他还很年青,平头、短发,一脸的稚嫩。  那是在2000年我们酒楼一次招聘保安面试会上。那天,一位体形颇瘦、个子不高,看上去营养有些不良的小伙子,站到了“考官”面前,小伙子说一口结结巴巴的山东土话,满脸绯红,“考官”听不懂,多问了几句“什么什么”,他的汗水便流下来了,又支吾半晌,仍不知所云。  他便是孙希岳。孙希岳当时的表现,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的孙希岳,是达不到
期刊
师傅姓梁,黑黑的,个子矮矮的,1958年从陕北吴堡的黄河岸边来到关中煤矿谋生。二十年后,当我来到这出产乌金的地方,在平硐采煤一区与梁师傅结下不解之缘。  那时的煤矿,井下到处是呲牙咧嘴的巷道,没有机械化,全靠的是人力出煤。师傅第一次见我,就对我说:“小伙子,下井怕不怕?”我看着师傅一脸严肃的样子,摇了摇头。  “那下面可是老虎多绵羊少!一不小心就钻进了虎口,危险大得很!”师傅讲的是满口的陕北话,虽
期刊
那年,我有幸进入东莞一家化工企业,被分配到技术科做学徒。这家企业主要生产PVC压延胶布,而我则学习各种产品配方调制方面的知识。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学习,我的技术慢慢地提高,由学徒变成了师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的手开始过敏,痒得厉害,开始用药还管用,后来药也失去了作用,而且越来越严重,但只要一遇上放假休息两天,过敏症状就会得到缓解,而重新开始工作过敏又会加重,我终于明白是由于每天都接触那些化学配方
期刊
元旦闲暇无事,我登录QQ,准备找好友聊天。上线后,竟无一位好友在线,他们可能去旅游或睡大觉去了。我只好上门户网站浏览新闻。这时,QQ显示有人想加我为好友。对方昵称温柔小妹,芳龄22。我心一动,很快同意了。温柔小妹说她是湖南人,叫李思思。老板贪恋她的美色,她不从,只好打包走人,现正在找工作,希望结交一些打工的朋友。我听后心里热乎乎的,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她还能保持本色。我们越聊越投机,甚至有一种相见恨晚
期刊
炒了王经理后,我踌躇满志,找了份工作,准备大显身手。当然,我找的依然是一份餐饮工作。我要让王经理看看,我究竟是块什么料。  原以为,以自己的学历和能力,无论如何也得当一个部门主管,或者干其他轻松的工作。可是,失望得很,我仍被安排在餐厅当服务生。本来想一挥手,再次炒老板鱿鱼,可是,又鬼使神差地留了下来,不为别的,只为争一口气。  上任第一天,就认识了吴毅,一个很潇洒的男孩,和我一样,也是大学毕业,和
期刊
阿美,18岁,相貌普通,初中学历,打扮老土。应聘时,招工人员瞄了一眼后要她先回去等通知。她不走,追问:“现在不是招普工吗?那就是招我这样什么都普普通通的。”这个新鲜的解释使她成了我的工友兼室友。事后阿美说她已是N次听到这句话了,之前她还在老乡的出租房里傻等。  阿美在车间见到新工友也好主管也罢,马上鞠躬说:“我叫阿美,日后请多多关照。”回到宿舍,她就大声说:“我回来了。”弄得人家好奇地问她这是哪学
期刊
清朝光绪年间,合肥知县王国一心想升官,但朝中无人,升官无门,王知县一天到晚唉声叹气。这天早上,知县的师爷对王国说:“老爷,如今朝中是咱合肥人当道,何不巴结一下李中堂,攀上这棵大树,老爷一生可荣华富贵,小人也跟着沾个光。”师爷说的这李中堂不是别人,正是当朝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合肥人,眼下正大权在握,红得发紫的李鸿章。  王知县一听,当即皱起眉头:“李中堂是咱合肥人不假,可人家是
期刊
2009年4月份,我在广州海珠区工作。老乡俊杰在赤沙村找到了一份做五金装饰的工作,1100块钱一个月,包吃住,工厂是新开张的,没什么设备,三十多平方米,放着十多张桌子,有十来个工人。  俊杰的老板叫徐志强,湖北人,42岁。不知道是刚开张资金周转不灵还是心存不轨,十多个人两个月的工资一分都没拿过。  有个四川的工仔到劳动局投诉徐老板,劳动局的人来跟徐老板交谈了一会后,徐老板就嬉皮笑脸、满口答应说明天
期刊
记得医院决定实行无纸化电子处方、电子病历那年,青年医护人员因为在学校便熟悉电脑,自然看成是“小菜一碟”,而我等上了年纪的医生却连喊:“苦也!苦也!”我不会打字,只好请电脑中心的小赵帮忙设计专用的处方模版,而特殊的处方我只好用手写板。医院一千多台电脑中,就只有几个人用手写板,惭愧。  我匆匆地被“逼上梁山”。诊病时,病人赞曰:“啊,区医生,您那么大年纪也懂电脑,不简单!”我诊治完毕,笨手笨脚地点击了
期刊
我叔叔是个台湾老兵,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去台湾时,只有19岁。  由于大陆和台湾政治原因,那种敌对关系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渐渐松动和缓和。  政治制度不同,海峡两岸僵局,阻断了多少台湾亲人回乡梦,两岸亲人望眼欲穿盼相逢。  1988年,通过各种途径,我们家终于和台湾叔叔联系上了。那年,我92岁高龄的爷爷,听说他这个近40年杳无音信的儿子还健在并要回大陆修水老家来看望他,激动万分,寝食难安,天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