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好玩具 培养好孩子等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ua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具是孩子们的宠物,是开发孩子智慧的又一“良师”,也是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手段之一。
  市场上的玩具种类很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妥善选择,有益于培养好孩子。
  ●形象型玩具如各种动物、娃娃、家具、炊具、各种交通工具等。这类玩具主要以形象为吸引力,孩子在摆弄中能获得启蒙知识。如抱着布娃娃,学着大人的语言,要他听话,不要顽皮;学着大人摆弄炊具、餐具等,从中培养爱劳动、爱清洁的习惯,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智力型玩具如七巧板、拼图木块、塑料插件、棋类和变形玩具等。这些都可增长孩子的知识面,活跃思维能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孩子自认为摆弄得好的,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如果得到家长的夸奖,还可培养一种自信心。如果摆弄得不好,孩子还可推倒了重来,可以锻炼不怕失败,争取成功的毅力。
  ●科技型玩具这类玩具以惯性、磁性、发条或电池为动力,包括可控型的玩具,还有光电、声控、电子等种类。年龄小的喜欢“母鸡下蛋”、“荡秋千”等,年龄大一些的就喜欢复杂的。孩子在玩弄时往往追问家长几个“为什么?”此时家长应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或者主动地讲解一些简单的原理。以增强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建筑型玩具可以培养孩子认识环境,比较物体结构的能力。如积木、塑块、建筑组件等。孩子要玩好这些玩具,就可能需在街上、电视上注意观察街道、房屋造型、墙体外饰、建筑群体、桥梁路口等社会建筑。这些都可锻炼孩子的记忆力、构图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体育型玩具如各种小球类、跳绳、塑圈、飞碟、橡皮筋等。可以锻炼孩子动作的敏捷、灵活性,手脚的协调性以及身体的平衡性。不过家长要注意掌握其活动量。
  ●音乐娱乐玩具 10岁以内的孩子对这类玩具有不同层次的爱好。1~2岁玩铃铛,3~4岁吹喇叭,5~8岁学电子琴,9~10岁学弦乐,有的还会弹钢琴。总之,幼儿时期有悦耳的响声就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随着年岁的增长,那些有节奏和动听的音响,吸引力更大。家长可视其爱好,有选择地购买,以培养孩子的音乐感、节奏感、欣赏能力及自我陶醉感,甚至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军事型玩具 这类玩具品种较多,战场上的兵器无所不包,海陆空都有,发光、发声、光电并举等。男孩特别有兴趣。可培养孩子勇敢、机智的品质,提高保护自我的意识。但家长要防止那些舞棍弄枪、耍剑玩刀的格斗玩具,以免误伤或互伤。
  ●怪诞、暴力、杀伤型玩具等如水压枪、气压枪、飞镖、手拷、仿卡通人物等。它们虽然强烈地刺激着孩子们的猎奇心理,但家长们购买时要切记慎重或不买。因为这类玩具只能培养孩子喜欢打斗格杀、凶气逼人、脾气暴躁、称王称霸的不良性格。这种不良现象不仅在家庭中会出现,在幼儿园、学校中也时有出现。
  俗话说,“孩子七八九,顽皮胜似狗”。因为这时的孩子精力较旺,好奇好动。而玩具正是迎合孩子这种心身发展而设,但家长们一定要“把关”,不能只要孩子有东西玩,不吵不闹,就依着孩子,随意购买玩具。
  另外,家长还要引导教育孩子,防止孩子出现喜新厌旧,互相攀比等不良行为,要使孩子在游玩中培养自己爱锻炼、爱动脑、爱物品、爱科学的优良品德和有序的生活习惯。
  
  孩子看牙病的心理准备
  薛 敏
  
  大凡看过牙病的人,都会说:“我一进口腔医院的门就紧张!”成人都这样害怕看牙病,那么,孩子在医院里哭闹,不配合医师看病,甚至连牙椅也“绝不上去”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怎么办?带孩子到医院去看牙病前,家长就要给孩子一点心理准备。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不同理解能力,采用不同的方法做些思想工作。
  首先,描述出牙病的危害性及不治疗的后果。幼儿(1~3岁)或学龄前期(3~6岁)的孩子,还未上学,“大道理”是听不懂的,只有采用比喻的方法,描述牙病的危害性,如:你的牙齿里面有个大虫子。如果不让医生把它拿出来,它就会一直爬进肚子里,肚子就会痛;学龄期(6~12岁)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理解能力,可以说实话提高他们的认识,如:牙齿是我们吃东西吸收营养,的好帮手,如果没有好牙齿,许多有营养的食物就吃不动,营养也不能吸收,身体就会缺乏营养,这样,个子就长不高;至于青春期(12岁以上)的孩子,对许多问题“颇有主见”,已有自我保护意识,可以针对某些他们关心的问题,抓住他们的心理来谈,如对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可以说:现在正是你紧张学习的阶段,大脑也处于紧张的工作时期,需要大量的养料来补充,它才跟得上运转,人才聪明,那么,牙齿是消化食物的第一关,怎么能损坏呢!
  第二,可以给孩子示范一下医生看病的动作,有经验的家长如能讲述一下医生补牙或拔牙的大致操作过程则更好,让孩子不要因为担心医生要“打针、开刀”等而倍感恐惧。即使可能因拔牙要打麻药针,也可以对孩子说:“麻药针看上去针头长,蛮可怕,但打起来不很痛,就像蚂蚁夹你一下。”让孩子心里“有底”,就诊时不十分惊慌。有些孩子看到医疗设备就害怕,家长可以尽量淡化一些孩子听来骇怕的说法,如:牙科医生的机器听起来响,其实就像家里的自来水龙头一样,家里是洗手用的,而医院里则是洗牙用的,等等。
  第三,讲清治疗时可能会有疼痛,鼓励孩子“向解放军学习”,勇敢一点,坚持一下。千万不要骗他们,说:“一点也不会痛的”,“很舒服的”,这样,反而会造成他们对医护人员或家长本身的不信任感,复诊时,工作更难做。
其他文献
新书菜单
期刊
家是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驿站,营造居家环境的温馨雅致,古已论之,老子所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此虚实并举,方才相得益彰。  眼下,居家布置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动辄大兴土木.或追求高档豪华,或使家庭宾馆化。孰知这种缺乏创意的设计,既丧失了空间舒适之美,又失去了简洁、实用、新颖和协调的原则,终究流于千篇一律的模式。营造幽雅的居家环境,这道理如同化妆与作文,最高
期刊
据报道,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11年后,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目前仍有几十万人继续承受着病痛和其他严重后果。该地区受到核辐射的少年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比11年前高出13倍。专家们估计今后发病率还会继续升高。是什么东西造成了无穷后患的灾难?简单地说,是射线!    天火照亮人间    射线,打从有了天地万物它就存在了。我们所处的太阳系有高能质子射线,这些太空射线由于受到大气层、电离层和磁层的
期刊
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都想活得长久一些。怎样才能长寿?大家都在探讨这个课题。我认为读书也是一条长寿之道,而且简便可行。  美国人寿保险公司对数百名年逾百岁的老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读书人占长寿者的绝大多数。我国有关资料也表明,古今著名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要远远超过其他职业的平均寿命。我国著名的知识界人士,如巴金、冰心、钱钟书、苏步青、臧克家等,早已进入耄耋高龄,正向“百岁老人”进军。  读书人为什么
期刊
编者按:年逾七旬的皇甫垠老先生热心于遗体捐献事业,曹发起成立了“南京市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近年来,他又为促进角膜捐献与移植工作而四处奔走,其精神感人至深。我们将陆续刊出他为本刊撰写的系列专稿,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捐献器官,延续他人的生命,这是天使般美好的行为;而捐献角膜,把光明留给人间,又是器官捐献中最易做到的一种义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角膜是眼睛的窗户     眼角膜是眼
期刊
监护疏忽祸所伏    处在童年时代的孩子,自我保护能力极差,监护人一旦失责,往往极容易造成孩子的不幸。  孩子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本没有什么,但在有些特殊的环境下,却大有讲究。安徽来安县雷官乡捻塘村农民李某的6岁幼儿,随其父母在田头玩耍,正在田间耕作的公牛瞥见幼儿身着红色衣服,突然野性大发,猛地冲上去,幼儿旋即被公牛的角挑中腹部并抛至5米开外,送到医院时,患儿血压为零,肠管外露,生命垂危,在医护人员
期刊
今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百年沧桑,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一代伟人周恩来的英名和他的光辉业绩,却永载史册。  值此100周年纪念日,我拜访了曾经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医务人员,共同回忆起总理在最后的日子里,与疾病抗衡的点点滴滴,无不痛心而感动。  从1973年初,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方圻教授就作为总理医疗小组成员,参加了周总理的治疗和抢救工作。  方圻
期刊
我喜欢大自然。她怀抱中的每座山,每条河,每朵花,每棵庄稼,每丛蒿草都那么清新,那么亲切。沉入其中,融于自然,宠辱皆忘,我觉得全身每条脉管里都流淌着妙不可言、酣畅淋漓的琼浆。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  我喜欢坐在路边看行人。看高雅的都市女郎迈着小步,哼着流行歌曲很诗意地往前走;看活泼的儿童手拉手唱着歌儿笑哈哈地往前蹦;看淡泊的老人在夕阳下互相搀扶着缓缓散步。于是,我的心情格外地舒畅起来。  因
期刊
正确锻炼身体有益健康。但如何科学地遵循人体的生理规律进行锻炼,却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  1、不宜在室内长时间活动。中老年人在进行锻炼(如集体练功或跳舞)时,运动场所不宜长年累月设在室内。因为一是室内二氧化碳排出增多,空气容易混浊;=是人多造成空气温度、湿度高,抑制人体的散热。所以应选择环境优美、通风设备良好处进行锻炼。  2、不宜在马路两侧或煤烟弥漫的场所锻炼。机动车带起的灰尘,排出的废气,都能被
期刊
人吃五谷难免生百病,药便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伴侣之一。但吃药是极有讲究的,有病前吃、病中吃和病后吃之分。患者往往头痛治头、脚痛医脚,无暇分辨其中之异,若晃头把玩一番其实并不寡味。粗略地说,病前吃旨在防,是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为吃药之上策。中策是病中吃,虽说可对症下药。毕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比较费力。病后吃药当然属下策了,不仅如客走倒茶一般不讨好,而且至少复杂至两种情况:一种吃病愈补虚的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