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后补充知识对文本解读的指导作用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dy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插有课后补充知识的文章不多,仔细阅读、研究这些课后补充知识,你会发现它里面包含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对学习者解读文本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下面以金圣叹点评《过秦论》为例,探讨课后补充知识对文本解读的指导作用。
  金圣叹点评《过秦论》内容具体如下:“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三言两语就把《过秦论》的内容、手法点透了。
  “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一针见血。综观全文,“然而”二字联合的句子仅为“然而成败异变”,而从金圣叹接下来所说的内容来看,不应该是“然而成败异变”,而应该为“然陈涉瓮牗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然而”二字,实为虚词,表转折意。在文中,“然”之前写“秦如此之强”,“而”之后写“陈涉如此之微”,前后对比,寻求根源,探究出本文論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金圣叹的点评,也指出了本文的艺术手法——重叠和反衬。教师可依托本文,深入讲解,把它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进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此句中提到的“重叠”手法,在诗歌中有人把它归属为“构思立意”,也有人认为它为“艺术手法”,归属有异,作用却同: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增强文章的节奏感、音乐美,起到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讲授本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重叠”之处,进行品评。
  “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此句所说的“反衬”,则是“衬托”的细化。让学生了解本文“前半有说六国”是在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是在反衬“陈涉”,了解“反衬”手法,包括它的用法和作用,进而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内容,理解文本的情感。
  “‘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这句话,先是纵览全文,点出本文的“题眼”,论述“秦”的过失,随后明确指出本文的论述方式:由题目开始,层层铺垫、分析原因,进而推导出本文的论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这种立论方式概括起来就是“现象(故事)——问题——原因”。考场上,选用材料往往从事件、事件中包含的热点来展开讨论时,可以借鉴此种立论方式。
  总之,金圣叹点评《过秦论》课后补充资料,不仅对教师、学生理解《过秦论》具有较大指导作用,还对诗歌鉴赏及议论文写作教学具有启发和拓展意义。
其他文献
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的阅读目的,阅读不同类型的图书,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审题阅读法  审题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对文章标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然后阅读正文。强化标题的概念,增强读书意识,在阅读中就会自觉地分析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阐明了什么思想观点,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得出了什么结论。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阅读理论书籍。  二、不求甚解讀书法  列宁说:“第一次阅读不明白
期刊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要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思维,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点燃、学习内需力的驱动等。文章就高中语文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意义  要想构建有效课堂,提高高
期刊
亲爱的丫头:  你好!  13, 是一个被赋予很多意义的数字,对你来说也是一个承载很多故事的数字。在你13岁的生日到来之际,妈妈有好多话要对你说。  这个生日你期盼已久。生日前晚,你向我提出要拿回你的手机,我当即一口回绝,然后你说就生日那天玩,我仍不允。一番唇枪舌剑之后,你开始委屈地抽噎,你爸一时心软,同意了,我只好做漠然状。那一晚我辗转难眠,淌过记忆的长河,如你这般大时,我又在干什么——  当时
期刊
美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美育的特点,就是通过形象的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它与语文教学具有不解之缘。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想象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审美思维的手段。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读引想。读是理解作品内容的一种手段。在读中,引导学生把读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统一起来,根据文章的内容认真感知→理解→思考→领悟,并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创造意境上。
期刊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一轮课改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个性化”阅读,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自始至终,阅读的方式要学生去运用,阅读的任务要学生去完成,阅读的目的和效果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可以這样做:第一步,围绕目标,自主提问。鼓励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发问置疑
期刊
面对中考的压力,中学生名著阅读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两点,即浅阅读盛行和教师指导缺失。因此,下面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就名著阅读提供一些策略,以供参考。  一、读前准备策略  科学制订寒暑假读书计划。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读书要求,并且在开学检查落实情况,这样才能保证读书的效果。  下面以八年级下册名著《傅雷家书》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浅谈我的教学过程。  放寒假之前我要求学生读完
期刊
一、实施方法  (一)画古字形,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给出了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具体的定义。其中,象形字是最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也最容易理解的。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象形字,说文解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增加课堂趣味。当我们说自己的时候常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那究竟为何会指着鼻子说自己呢?原来“自()”是象形字,最初就是画了一个鼻子。  语文课堂引入古字形,追本溯源
期刊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既指取材广泛、包罗万象,写法多变,又指结构形式多样;“神聚”中的“神”则指贯串全文的线索,是散文的灵魂,这“神”往往是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整个高中教材中,散文这种文体只占了一个单元。但在近年来的各地高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散文考查的频率和分值都较高。所以,读懂散文,对于应对高考来说显得尤为关键。从散文的内容来说,无非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阐发哲理三类。下面
期刊
一、选文依据  古诗文阅读题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策略研究。通过对高中古诗文群文阅读研究成果的了解以及培训学习,并结合我校古诗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将课题研究的题目调整为“群文阅读议题选择及教学实际初探——以苏轼诗文为例”。然后按人文主题来分类,将苏轼作品分为“至真”“至美”“至善”“至爱”“至理”“至趣”六个议题。  二、选文来源  眉山一中校本教材《品读东坡》
期刊
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什么叫爱?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爱。  经常听有些教师慨叹:学生越来越不好带。而有多少教师年纪轻轻就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恐怕不计其数。那么,怎样让教育轻松起来?爱无疑是一剂良药。当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感到迷茫时,不妨读读下面的文字: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