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齐白石《和平鸽》引出的故事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u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季秋,经友人引荐,我赴沪拜访了《文汇报》前辈谢蔚明先生,送上了拙著《百美图》。谢老获知我与书画界稔熟,与我谈起了他1950年代在上海文汇报驻京办的往事。谈着谈着,又从抽屉里找出了他最近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我见过的齐白石》一文。我当即拜读了全文。谢老在文中提到了一位常在齐白石身边走动的裱画师傅刘金涛,当时他只有三十来岁,是位大步流星走路的中年裱工。我告诉谢老,我与刘师傅极熟,想把此文带到北京给刘金涛看看,让他也高兴高兴。谢老高兴地说道:“你来得正巧,这篇文章就请你带给刘金涛师傅看吧。”
  征得了同意,我返京即把这份样报送到了刘金涛家中,这時的刘师傅年已八旬,是誉满京城的装裱名师。当我在桌上摊开这份剪报的“文博”整版,还没有说什么,刘金涛一眼看到了左侧一长幅齐白石的《和平鸽》配画,他用手指着这幅画对我说:“这是我裱的。”然后又冲着题款问我:“你知道啸天是谁吗?”我摇头不知。他介绍道,他叫杨啸天,又名杨虎,安徽宁国人,是齐白石的好友。接着说起了这幅画的来历以及齐、杨交往的故事。
  据刘金涛说,杨啸天曾经给孙中山当过卫士。杨与孙中山还有幅合影,孙中山在椅子上坐着,他侍立于一旁。解放前夕杨虎投诚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把他调到了北京,没有安排任何职务,但生活上予以特殊照顾,还配备了一辆专车。他住在东皇城根的一座大四合院里。杨啸天喜欢字画,与齐白石老人交上了朋友,常把白石老人接到家里做客。1952年秋,白石老人还在杨啸天家里住了一个月,作为回报,齐白石给杨啸天画了这幅得意之作《和平鸽》。刘金涛这段时间也常去杨啸天家里取画裱画。 杨家人口不少,他先后娶过五房太太。五太太叫陶圣安,与他同居京城。和他们同住在一起的,还有杨啸天的干女儿罗惠兰,是唱京剧的,曾与马连良同台演出过。后来陶圣安去香港探亲,一去不回,杨啸天就离了婚。离婚后的杨啸天,经人介绍又与一位唱过《毛毛雨》的著名歌星结了婚。谁知婚后不久,那位陶圣安又突然从香港回来了,并向杨啸天提出复婚的要求。陶圣安回京的消息传到了周总理的耳中。周恩来早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就结识了杨啸天,并有往来。解放前夕,杨的弃暗投明及后来的调京,都与周总理有关。周总理从公安部获悉了陶圣安赴港回京的复杂背景,事先曾跟杨啸天打了个招呼,提醒他在复婚问题上要小心。可是杨啸天不听周总理的规劝,依然与那位歌星办了离婚手续,又与陶圣安复婚。
  复婚不久,陶圣安因特嫌被北京市公安局抓了起来,紧接着杨啸天也被公安局请进了秦城监狱。从此再也没人见过他了(编者注:杨虎因叛国投敌罪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鉴于杨虎年事已高且有病在身,从人道主义出发,法院准予杨虎监外执行。1966年3月,杨虎病逝于北京复兴医院,终年79岁)。说到这里,刘金涛摘下眼镜,突然话锋一转道:“你说怪不怪,白石老人死后,我在他的灵堂前守了七夜,有一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老人随我查看送花圈的人名,看了好一会,生气地问我,怎么没有看见杨虎和新凤霞送的花圈?我张嘴不知怎么回答。坐在一旁的工笔画家吴一舸听了对我说,你让齐老去问政府!梦醒后,我对在一起守灵的老五齐良已说了做梦的事情,我们俩一合计,准是老爷子托梦责备人了。齐良已赶紧让我到西城殡葬店里买了一只大花圈,写上了新凤霞的名字,放到了老爷子的灵前,至于杨虎的花圈我就不敢买了。”齐白石老人当然不会知道杨啸天的消息,至于新凤霞,她是老爷子晚年收的最宠爱的女弟子,但当年正值反“右”,新凤霞的丈夫吴祖光正在挨批受审,她哪敢出头露脸来参加追悼活动呢?
  一幅《和平鸽》的配画,居然引出如此曲折的一段故事, 听刘金涛娓娓道来,如此清晰。我问刘金涛是否还记得谢蔚明先生?他连连点头说:“我记得,他是上海《文汇报》记者,我在齐老家里见过他,当时在一起的还有一位女记者,是彭德怀元帅的小姨子,叫浦熙修,长得真漂亮。他们都请我裱过画,也从我手里买过齐白石的画。”谈起卖画,刘金涛告诉我,那都是老爷子放在他那里代卖的,价格很便宜,一方尺只要两元多,后来涨了一元。一幅小画,花不了十来元。最后刘金涛又不无感慨地说道,不知这幅《和平鸽》,又飞到了谁家?
  (作者为《文艺报》编审,已退休)
  责任编辑 章 洁
其他文献
九旬老人刘鸿儒先生,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任主席,是4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金融改革的全程参与者、方案制定者和事业推动者。早年刘鸿儒曾留学莫斯科大学,获经济学副博士学位,经济学理论功底深厚,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更有独到见解。当邓小平开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大幕时,身处金融领域重要岗位的刘鸿儒马上深刻领会了中国改革事业的真谛,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操盘手。同一般行政领导
期刊
宋庆龄一生珍爱名誉胜过一切,每逢立场被误读、声誉被诋毁,她都毫不犹豫站出来,或正面论战,或发表声明,或请友人从中斡旋。这种维护声誉的努力一直持续到生命最后一刻。1980年9月到1981年2月间,宋庆龄请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协助纠正史扶邻(Harold Z. Schiffrin) 1在其著作Sun Yat-sen:Reluctant Revolutionary2 中对孙中山、宋庆龄婚姻的不实表述,是宋
期刊
要说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热爱,毛泽东确实当之无愧。古代的诗词歌赋、小说戏曲、政论随笔乃至书法碑帖,每一样他都喜欢。记得上世纪70年代,根据他选定的篇目和提出的具体要求,经姚文元传达,我自己和市委写作组同事就曾组织沪上文史学者前后标注过百来篇古诗文,印制成大字本呈送给他老人家。  他老人家自己的书法作品,也是大气磅礴,出神入化,令人叹服。据回忆录记载,其书法成就,最初也得之于研习传统。他年轻时临
期刊
20世纪伟大人物邓小平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桥牌。  桥牌是一项两两捉对对抗的4人扑克牌戏,三缺一即不能成局,高雅又充满对抗性的桥牌为邓小平终生所热爱。邓小平步入退休生活以后,朱成是他最为经常的桥牌搭档或对手之一。  这张打桥牌照片的标题叫“对手”  桥牌同样是朱成(1918-2008)一生的挚爱。他从太湖之滨走向长城脚下,来到未名湖边的燕园,携来一生波澜。纵然有多少跌宕,桥牌总和他相伴在一起,其中有1
期刊
1969年1月,李德生同志(时任陆军12军军长,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通知我要找我谈话。李德生同志对我说,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你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件很重要、很光荣、很难做的工作,想请你来把这项工作抓起来。你在省军管会文卫办公室时,处理农垦学校学生的问题处理得很好,不管工作多难,冲击多大,你都能顶住,从不上交矛盾。后来你负责几届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做得也很好,政策把握得很准,把几万
期刊
半个世纪前,我在上海图书馆工作时,正逢“文化大革命”时期,但因仍从事图书业务,就遇到三件有关图书借阅、咨询的趣事。光阴如流水悠悠,至今仍记忆犹新。  因为《天演论》军代表要我向管理员道歉  那是在1968年军宣队进驻时,有天军代表张营长找我谈话,开门见山就批评我态度不好,要我主动前去向管理书库的张善信先生道歉,说我对他不尊重,不礼貌。  道歉什么?面对富有威严、一本正经的军代表,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
期刊
编者按:1971年日本名古屋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首轮比赛中,初次亮相世乒赛的郑怀颖爆冷击败上届世界冠军日本队名将小和田敏子,一战成名;在4月4日中国队乘坐大巴从训练场前往体育馆时,她亲眼目睹庄则栋打破沉默,走向搭错车的美国运动员科恩并赠送织锦的历史一刻;1972年初,在首都体育馆挥拍为访华的尼克松表演,4月由周总理提名,入选中国乒乓球访美代表团,在白宫受到尼克松接见,并留下珍贵合影。今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工人下岗日多,增加就业成为大家都很关心的事。“双休日”提案的初衷,也是冲这来的。当然也不仅限于此,还有一点“私心”。  曾经的超级“星期七”  年纪稍大的人,大约都有过 “超级星期七” 的感受。 星期日怎么成了“星期七”呢?是加班加点吗?不是。加班加点是有的,那是特殊情况。这个“星期七”是常态,是做“私活”(家务活)。双职工,特别是有了孩子后,平时忙于上班,除了
期刊
编者按:近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爆发并呈扩散蔓延之势,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作为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一个亮点,在海外受到广泛瞩目。回首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曲折发展之路,不能绕开的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提出“振兴中医”口号的崔月犁。他并非中医出身,却立志在中医事业上有所作为,以实践化解中西医之争,因此,他被中医界人士誉为“岐黄殿堂一伟人”。  崔月犁(1920-1998),抗战时期曾是晋察冀抗日根据
期刊
编者按:今年5月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世纪》创刊主编王国忠(1927-2010)先生逝世 10 周年。他是卓有成就的编辑出版家,历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科技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党组书记,上海市出版局局长。他被誉为“科普编创学科带头人”,主持编辑出版《十万个为什么》《新十万个为什么》等影响深远的科普类书籍。他还是爱国统一战线事业的辛勤开拓者。1986年10月,王国忠出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