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本书的回忆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个世纪前,我在上海图书馆工作时,正逢“文化大革命”时期,但因仍从事图书业务,就遇到三件有关图书借阅、咨询的趣事。光阴如流水悠悠,至今仍记忆犹新。
  因为《天演论》军代表要我向管理员道歉
  那是在1968年军宣队进驻时,有天军代表张营长找我谈话,开门见山就批评我态度不好,要我主动前去向管理书库的张善信先生道歉,说我对他不尊重,不礼貌。
  道歉什么?面对富有威严、一本正经的军代表,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在张营长责问中,我才清楚来龙去脉。
  原来,当时社会上传闻毛主席在某次谈话中,提出要读三本书,一本是近代严复的《天演论》,一本是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还有一本《人是机器》。既然领袖提出,大家关心,就有几家单位、个人打电话前来请教这是什么书?讲些什么内容?
  当时图书馆负责读者咨询的葛正慧先生已被莫名其妙地逮捕,于是找到了我。我可是浅薄,一本都没有读过,即使是《天演论》,也仅是从中国近代史教材中略知其人其事。出自本职工作,于是到书库找到了此三本书,并通过正常手续从管理员张善信先生处借用。
  当时图书馆机器大致停顿,书库多无人问津,遑论借阅。张善信问我借用这些书是何用意,声色皆厉。我出于习惯,数年如一日,当然也不须向他仔细作说明,就按正常手续取走了,也就是当天浏览后交还了。
  张善信先生似乎很有警戒心,将此作为新动向向军代表张营长做了汇报。张营长相当重视,在百忙之中找了我,我如实作了交代,并讲了此三书大致内容。他也算是个明白人,总算没有把我和这三本书挂上钩,但仍要我认错,要我端正态度,向张善信当面道歉。这时他又不讲是非曲直,只是因为张先生原是打扫书库的工人,被提拔为管理员的,现在又是阶级觉悟高,敢于发现新动向,勇于揭发、检举。张营长说得振振有词:“你们要尊重工人阶级,也要尊重本单位的工人。你的态度不好,必须向他道歉。”
  可是我却有悖于他的命令,因为觉得这是非常小的一件事,也没有态度问题,如何道歉呢?好在事后张营长再也没有追查,张善信也没有过问,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把一切献给党》里的一句话被误认是反动的
  70年代初期,社会上不少单位在忙于为本单位领导干部落实政策。这些是遗留问题,有些触及图书的,说来更是有趣。
  有天,已经结合的党总支书记潘皓平同志找我去,说有个单位要“解放”他们的领导人,就是有一件事总是查不清楚,落实不了,因为牵涉到图书,于是找到了圖书馆。
  原来该单位在对此位领导人抄家时,查封、翻阅了他的日记。日记中有一句话:睁开眼看都是共产党员,闭着眼那就一个都没有。
  审查者认定这是一句抹煞共产党、否定审查者共产党的反动话。但被审查者不承认,并说这也不是他的创造,而是从一本常见的书上摘录下来的。什么书,书名忘了。
  审查者由此认定,此人不老实,但他什么问题都没有。作为悬案,他还是被撤销了职务,靠边了几年。
  潘皓平介绍得相当清楚,我当即就笑了。
  我说:这句话是在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工人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都分别出版)书上的。说的是20年代安源工人罢工时,军阀逮捕罢工领导人、共产党员黄静源,把他捆绑在电线杆上,严刑拷打,逼他交代工人中哪些人是共产党员。黄静源当即理直气壮地说了这样一句话——睁开眼看都是共产党员,闭着眼那就一个都没有。
  我还说《把一切献给党》在60年代初出版,先后发行达100多万册,且被列入向青少年推荐的优秀读物。当时的中学生多知道,也多读过。
  潘皓平当即就要书库送来这本书核实。该书先后出过多种版本,有初版本、增订本,都有这句话。这可是一位革命者宁死不屈的名言呐。
  潘皓平当即介绍这家单位,且说:“你救了一个人。”还说,“这个人是部队的师政委”。
  有人来问图书馆如何定性《官场现形记》
  还有一本书,是晚清李伯元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那是某厂专案组人员执此书前来,要求鉴定此书性质为该厂某领导人定案的。
  此事我没有经手,由我的同事阮恒辉先生(后为上海大学教授)经手的。事后阮先生对我作了介绍:这位专案组先生小心翼翼打开几层纸取出这本书。问他是什么,他说没有看,只知书名《官场现形记》,那是明目张胆地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竟在家中收藏。
  那是从本厂一个领导家抄来的。
  那位领导也说不清是什么内容,只是说本人也没有读过。但有此书就有嫌疑,因而要来图书馆问询:图书馆是否有这种反动书?如何处理定性?据阮先生介绍,此人说得非常严谨,但他却是当场就笑了,而且还是哈哈大笑,致使那位专案组人员不知所措。阮先生对他说:这是半个世纪前,连孙中山辛亥革命还没有闹起来前推出的章回小说,是讽刺晚清官场阴暗面的,重版此书,而且公开出版,说是借古讽今,亦对不上号。那只是为扩大知识面,认识旧中国。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 岚
其他文献
《世纪》杂志多年来非常重视新媒体传播方式,陆续和龙源网、中国知网、澎湃新闻等网络平台开展合作,进一步扩大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增强杂志的社会文化效应。  2021年4月,《世纪》和“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展开合作,开设“世纪文史”专栏。“学习强国”是中宣部主管的、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学习平台,在我国有广泛的影响力。《世纪》编辑部本着优中选优的标准,4月23日首推樊錦诗口述的《初心始终在敦煌》,随
期刊
1979年,已逾古稀之年的朴老仍以旺盛的精力活跃于国内外友好交流舞台。4月份陪同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参与京都岚山周恩来总理诗碑揭幕;5月份作为中国宗教代表团团长,率团出席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第三届大会。接待了香港佛教旅行团、日本净土宗友好之翼访华团、日本曹洞宗访华团、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访华团等。长期奔波操劳,让朴老身心俱感疲惫,他决定暂作小憩,于是就有了11月份的南方之游。  该年1
期刊
这是1949年4月13日丁玲在参加“世界拥护和平大会”途中致陈明信中的一段话:“……沿途民主人士轶闻亦不缺乏,但都不如文艺组之调皮,田洪两兄表现都不甚好,尤其是洪,郭老常常生气、着急。郭的确是一可爱之人!”  田洪两兄是田汉和洪深,郭則是代表团团长郭沫若。我在写《1949年和平列车上的“文人雅集”》(刊《世纪》2021年第2期)一稿时,曾于2019年7月13日登门向丁玲之子蒋祖林求教。祖林说,郭沫
期刊
现在谈起社会民办教育,大家多数会想到“新东方”。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全上海创办最早、规摸最大,名声最响的是前进进修学院,院长蔡光天以开设“雅思”和“托福”培训班驰名沪上,1994年被评选为中国改革风云人物。  我于1987年进入前进进修学院,业余执教英语翻译课。久闻蔡院长执法十分严格,据说他有次听课发觉某教授上课在开“无轨电车”,当即发单请同学们投票,结果超过多数表示不满意,蔡院长当场将该教授
期刊
1981年夏,老报人徐铸成开始传记写作,所写第一个人物,乃昔年上海滩“闻人”杜月笙。这是《青年报》文艺组组长吴纪椿建议,总编辑施惠群登门商请他撰写的,希望通过一个典型人物反映旧上海的概貌,使青年读者了解历史,中老年读者也能温故知新。  早年徐鑄成办报时与杜月笙仅一面之缘,没打过交道,但上世纪60年代在市政协负责文史资料编辑时,曾邀一些熟悉帮会内情的老人座谈,也找过杜月笙的门生、保镖和门房做口述回忆
期刊
九旬老人刘鸿儒先生,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任主席,是4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金融改革的全程参与者、方案制定者和事业推动者。早年刘鸿儒曾留学莫斯科大学,获经济学副博士学位,经济学理论功底深厚,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更有独到见解。当邓小平开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大幕时,身处金融领域重要岗位的刘鸿儒马上深刻领会了中国改革事业的真谛,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操盘手。同一般行政领导
期刊
宋庆龄一生珍爱名誉胜过一切,每逢立场被误读、声誉被诋毁,她都毫不犹豫站出来,或正面论战,或发表声明,或请友人从中斡旋。这种维护声誉的努力一直持续到生命最后一刻。1980年9月到1981年2月间,宋庆龄请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协助纠正史扶邻(Harold Z. Schiffrin) 1在其著作Sun Yat-sen:Reluctant Revolutionary2 中对孙中山、宋庆龄婚姻的不实表述,是宋
期刊
要说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热爱,毛泽东确实当之无愧。古代的诗词歌赋、小说戏曲、政论随笔乃至书法碑帖,每一样他都喜欢。记得上世纪70年代,根据他选定的篇目和提出的具体要求,经姚文元传达,我自己和市委写作组同事就曾组织沪上文史学者前后标注过百来篇古诗文,印制成大字本呈送给他老人家。  他老人家自己的书法作品,也是大气磅礴,出神入化,令人叹服。据回忆录记载,其书法成就,最初也得之于研习传统。他年轻时临
期刊
20世纪伟大人物邓小平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桥牌。  桥牌是一项两两捉对对抗的4人扑克牌戏,三缺一即不能成局,高雅又充满对抗性的桥牌为邓小平终生所热爱。邓小平步入退休生活以后,朱成是他最为经常的桥牌搭档或对手之一。  这张打桥牌照片的标题叫“对手”  桥牌同样是朱成(1918-2008)一生的挚爱。他从太湖之滨走向长城脚下,来到未名湖边的燕园,携来一生波澜。纵然有多少跌宕,桥牌总和他相伴在一起,其中有1
期刊
1969年1月,李德生同志(时任陆军12军军长,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通知我要找我谈话。李德生同志对我说,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你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件很重要、很光荣、很难做的工作,想请你来把这项工作抓起来。你在省军管会文卫办公室时,处理农垦学校学生的问题处理得很好,不管工作多难,冲击多大,你都能顶住,从不上交矛盾。后来你负责几届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做得也很好,政策把握得很准,把几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