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血”现象探秘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从今天起不再吃饭,那你绝不可能活过两个月,而鳄鱼不吃不喝却能活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与鳄鱼之间的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呢?这是因为我们是温血动物,我们每天所吃食物产生能量的大部分都在调节体温的过程中消耗掉了;鳄鱼则是冷血动物,它们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就能维持体温和生理机能。
  温血动物的体温调节(也称温血性或温血状态),是地球生命进化中最大的奥秘之一。
  
  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
  
  在动物学上,温血动物(也称恒温动物)指的是那些能够调节自身体温的动物,冷血动物(也称变温动物)则是指那些没有体内调温系统的动物。除个别的例外,所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是温血动物,所有的爬行动物、昆虫、两栖动物和鱼类都是冷血动物。
  动物之所以有温血与冷血之别,是因为动物血液的温度与动物的体温有着直接的联系。哺乳动物和鸟类等温血动物,在较冷的气候环境中会产生热量,将身体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温度,而在较热的气候环境中则会将身体温度降下来,也保持在恒定的温度范围内。为了产生热量,温血动物需要将所吃食物的一部分转换成热能。所以,与冷血动物相比,温血动物需要更多的食物,以保持恒定的体温。温血动物所吃食物只有一小部分转变为身体质量,其余都成为了为保持体温而“燃烧”掉的“燃料”。
  冷血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温度,天气热时它们的身体也热,天气冷时它们的身体也冷。在较热的环境中,冷血动物体内的血液温度远高于温血动物,并且表现得非常活跃,而在较冷的环境中,它们的血液温度会下降,行动变得异常迟缓,这是因为它们的肌肉活动能力取决于一系列化学反应,这类化学反应在温度高时反应加速,温度低时反应变慢。与温血动物相比,冷血动物将更多摄取到的食物能量用于身体的成长发育。
  在炎热的天气里,为了保持凉爽,温血动物会出汗和喘气,通过蒸发水分来散热降温,或者转移到荫凉处或水里去凉快。只有哺乳动物才会出汗,灵长类动物,如人类、猿类动物和猴子,身体各处分布有大量的汗腺,而猫和狗只有脚上有汗腺。我们稍加留心就会注意到,狗在太热的天气里会张大嘴喘气,它们是在将多余的热量从嘴里散发出来。鲸完全没有汗腺,但由于它们生活在水中,所以实际上并不需要汗腺。体形较大的哺乳动物在过热时降温比较困难,于是像大象这样的动物就长了一对大而薄的耳朵,用以快速散热之用。至于保暖,许多哺乳动物的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可起到御寒作用,比如火烈鸟全身覆盖着羽毛,在寒冷的天气里就不用怕冷了。夏天时,一些动物的大部分毛发会脱落,这样就会凉爽一些。在天气变得十分寒冷时,温血动物还会通过身体的颤抖来产生热量。一些温血动物,特别是鸟类,在冬天到来时会迁徙到较温暖的地区。
  冷血动物常喜欢在阳光下晒太阳,使身体温暖起来,加快新陈代谢速率。一些种类的蜥蜴为了使身体温暖起来,会寻找阳光照耀得到的地方,让自己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许多爬行动物在晒太阳时会将自己的身体与太阳光线垂直,让更多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有些还会让胸腔膨大起来,以增大身体的表面积,并使皮肤颜色变深,以吸收更多的热量。如果太热了,它们则会让自己的身体与太阳光线平行,或者爬到荫凉处,还会让皮肤颜色变浅,或者干脆钻到凉爽的泥土里。看,小爬虫们也很会动脑筋哦!
  还有一些冷血动物,比如蜜蜂和蜻蜒,在寒冷环境中会通过颤抖保持温暖。生活在水里的鱼在冬天的几个月里会向水深处转移,或者游到更温暖的水域。有的鱼类的血液里含有特殊的蛋白质,可以起到类似防冻剂的作用,因此天气再冷它们也不怕。蛇、蜥蜴、蟾蜍、青蛙、火蜥蜴以及大部分龟类会以冬眠的方式度过严冬。天气太冷时,有的昆虫会被冻死,但也有许多昆虫通过迁移到温暖地区或者转移到地下而存活下来。蜜蜂会群居在一起保持温暖,并通过快速扇动翅膀产生热量,让身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
  有些动物既不能严格地归于冷血之类,也不能严格地归于温血之类,如蝙蝠。虽然蝙蝠是哺乳动物,但却不能保持恒定不变的体温,在不活动时它们的体温会降低。针鼹鼠属于哺乳动物中的另类,在冬天会降低体温,使自己处于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还有一些温血动物,如熊、土拨鼠、囊地鼠和蝙蝠,在冬天也会通过冬眠躲避寒冷。冬眠期间,这些动物依靠身体里储存的脂肪维持生命,冬眠时它们的体温甚至可降至10℃。天蛾是一种在飞行时可将体温升得比周围环境温度高得多的昆虫,因为它们的翅膀在扇动时会产生热量。蜜蜂也是这样。
  
  危险而奢侈的生存策略
  
  冷血动物需要通过晒太阳才能获取热量,而温血则可以让动物在寒冷的气候中保持活跃,可以用体温给幼仔提供温暖舒适的怀抱。但问题是,这样的优势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对于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来说,必须维持体内的“炉火”时时刻刻地“燃烧”着。为保持体温,温血动物每天摄取的食物量相当于体形大小相仿的爬行动物一个月的食物量。如此来看,保持恒定体温是生命进化中的一种危险而奢侈的生存策略。
  哺乳动物和鸟类为什么会进化出这样一种显然“奢侈浪费”的生存策略呢?这是生物学家一直想要弄明白的奥秘之一。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这是体形较小的食肉性动物为保持积极活跃状态而进化出的有利于捕食和御敌的生存方式。然而,有科学家新近提出一种理论:温血性的进化不仅出现在食肉性动物中,也出现在食草性动物中,温血是达到营养平衡的一种生存方式。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何以进化产生了这种显然“奢侈浪费”的生存方式,而且也解释了长期困惑我们的一个问题:“恐龙为何会长这么大?”
  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身体的热量通常是由肝和肌肉等脏器产生的,这些器官通常都比冷血动物大,身体中的“食物燃烧加工厂”——细胞线粒体也是冷血动物的5倍之多。因此,温血动物能够通过“燃烧食物”持续产生热量;以维持整个身体的体温。
  保持恒温显然对热能的浪费极大,相比之下,一些冷血动物进化出的生存策略的能救更高:棱皮龟为了保存身体产生的热能,在10℃以上的海水中游动时,会将体温保持在10℃左右,与其他龟类相比,它们可以在较冷的海水中觅食;旗鱼在捕猎时,会选择性地给眼睛和大脑分配更多的热量;某些种类的鲨鱼和金枪鱼在长途旅行时,会让朋肉保持在略高于水温之上的温度;即使是像天蛾这样小小的昆虫,也会在需要时产生热量。
  
  为了更持久的活动能力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要将身体内的“恒温器”一直都调到最高呢?30年前。美国动物学家艾伯特·班尼特和约翰·鲁本认为,温血动物的体温调节是为了保持持久的活动能力。他们指出,与其他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和鸟类拥有最大的有氧能力,能给身体肌肉更多更持久地提供氧气,从而在追逐猎物和竞争打斗中较长时间地保持和发挥体力。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但班尼特和鲁本进一步指出:较高的有氧能力不可避免地产生较高的代谢率,也就是说,进化选 择了持久性,同时也就选择了温血性。这种说法引起了一些争议。
  许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在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有氧能力取决于心血管系统和肌肉,而代谢率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和一些内脏器官。更重要的是,有好几种爬行动物,如巨蜥,也拥有较高的有氧能力,但它们的代谢率却很低。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在不活动或冬眠时通过降低体温也能使代谢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关于这一理论,还存在其他一些无法解释的矛盾。比如,包括伶盗龙(又称迅猛龙)在内的兽脚类恐龙显然都拥有较高的有氧能力,它们是温血动物吗?连鲁本本人也认为当然不是,尽管他的有氧能力理论假设了有氧能力和温血性之间的联系。他说,兽脚类恐龙的行动速度和耐力都很了不起,但它们的代谢率却很低,这是因为恐龙没有呼吸鼻甲骨,呼吸鼻甲骨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等大多数温血动物鼻孔内的螺旋状骨骼或软骨,有助于在呼吸时减少体内水分的流失,防止水分流失对于快速代谢的动物来说可是个大问题。
  
  将多余的碳“燃烧”掉
  
  如果说耐久力和温血性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温血性的进化理南在哪里呢?荷兰研究人员认为,食草性动物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获得足够的氮用来产生蛋白质、DNA和RNA。显然,对于只吃草叶的食草动物来说,可获得足够的碳,但却不能获得足够的氮。一些爬行动物也是食草动物,但它们不是完全的素食者,比如一些食草蜥蜴有时也吃虫子或其他较小的脊椎动物,显然,这有助于它们克服营养单一之不足。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氮营养不足的问题可解释为鸟类和哺乳动物温血性进化的原因。荷兰科学家克拉森的解释是:对于食草动物来说,如果一铲斗树叶可满足其每天所需氮的1/5,那么就得吃五铲斗树叶才能满足氮的需要。可是吃了那么多树叶,多余的碳怎么办呢?那就燃烧掉它!
  较高的代谢率反过来导致更高的氮需求,现代鸟类和哺乳动物每天的氮消耗量是同等体形爬行动物的4倍。温血食草动物也许需要吃得更多,但每口食物中的氮含量只要有一半或1/4即可。对于多余的碳,温血动物还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剩余的碳转变成气体,然后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温血动物有选择性地吸收富含氮的化合物之后,大量的食物中含有许多身体所不需要的物质,需要进化出一种全新的机制来处理它,于是身体就产生了一种有益的人体排泄物:热量。
  
  化石记录中的温血起源之谜
  
  氮平衡是如今许多动物行为的一种驱动力,但通常为人们所忽略。氮平衡在温血性起源中是否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到化石记录中去寻找答案。那么,化石记录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鸟类祖先向温血性转变大约发生在1.4亿年前的白垩纪初期,在那个时期,富含氮的显花植物开始在地球上出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开始下降,主要原因是根系更为发达的显花植物促进了岩石的风化,岩石在风化过程中“吃”掉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整个白垩纪时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了一半。
  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下降使得植物中含氮量微增,为某些恐龙向食草性转变创造了条件。显花植物开始繁荣的时间与最早向食草性转变的兽脚类恐龙出现的时间正相吻合。研究发现,一种叫做“犹他铸镰龙”的食草类恐龙就是从早期食肉兽脚类恐龙进化而来的。重要的是,这种恐龙是鸟类最为接近的近亲之一。可以想象当时地球陆地上出现的壮观一幕:显花植物在地球上繁盛起来,包括鸟类祖先在内的体形较小的恐龙开始向温血性进化,并渐渐转变为食草性动物。
  这一转变过程同样也适用于早期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祖先二齿兽和犬齿龙类显然拥有较高的有氧能力,大约在2亿年前,也就是在三叠纪的某个时期,它们开始向温血性进化。
  
  温血冷血之利弊
  
  温血有许多优势。温血动物在寒冷的天气里依然可以保持活动能力,而冷血动物在严寒降临之后几乎不再活动。温血动物几乎可以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任何环境中,无论是寒冷的北极地区还是人迹罕至的高山巅峰,但对于大多数冷血动物来说,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太难了。温血动物在温差变化极大的野外环境中始终能够生气勃勃地觅食和御敌,而冷血动物只有在身体足够温暖时才拥有这些能力。冷血动物的活动能力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温度,例如爬行动物只有在体温升高后才有能力去觅食,也只有在身体温暖时才有能力躲避捕食动物的捕食,冷血动物的其他一些活动,如寻找配偶和繁殖后代,也需要选择身体温暖的时候。
  当然,冷血并非一无是处,冷血动物拥有温血动物没有的优势,比如冷血动物生存所需的能量比温血动物要少得多。与体形大小相似的冷血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和鸟类等温血动物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能量。由于温血动物的热量流失是与它们的身体表面积成正比的,而身体产生的热量又是与体重成正比的,体形越大的动物,其身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越小,所以,温血的哺乳动物的体形不可能太小,否则它们流失的热量将会多于产生的热量。
  体形较小的哺乳动物需要更频繁地进食,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持身体恒定的体温,同时还需要更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水果、种子和昆虫,甚至包括其他小哺乳动物。体形较大的哺乳动物依靠低能量的食物,或者少吃点也能生存下去。但在沙漠等食物匮乏的环境里,爬行动物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因为冷血动物不需要“燃烧”大量食物让身体保持恒温,它们拥有更高的能效,不进食能够生存下去的时间也更长。许多冷血动物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上能够努力将体温降至最低点。
  温血动物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温暖的身体给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提供了理想的滋生环境。哺乳动物和鸟类更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而爬行动物由于它们不断变化的体温,使得病毒等外来入侵者难以落脚。哺乳动物和鸟类在与细菌病毒的长期抗争中,产生了比爬行动物强大得多的免疫系统,爬行动物的免疫系统只有在身体温暖时才更有效。不过,由于细胞在低温环境下繁殖缓慢,爬行动物在受到感染时,通常会通过降低体温来抵御传染性疾病。
  
  相关链接
  
  动物控制体温的简单而有效的方式
  
其他文献
自然门成立于2001年底,从事根雕造型艺术,崇尚以“剥离”的方法“发现”自然中生命的曲线.掌门人徐应源强调所有的作品的材料取自悬崖峭壁之上,都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大自然的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女妖用美丽歌喉迷惑水手的故事:在希腊一座荒僻的小岛上住着几位妖艳妩媚的女妖,她们经常用迷人的歌声让过往船只不由自主地驶向小岛,当船只搁浅后,她们便将船上的船员们一个个剖腹掺心,活活吃掉……久而久之,小岛沿岸便堆积了累累白骨。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不过,在昆虫世界中却的的确确生活着一种能唱妖歌的物种,它就是斑点纺织娘。    “夫妻二人转”    在澳大利亚东部一望无际的干旱田野上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覆盖式推广发展,在线开放课程的构建逐渐在我国各大高校中流行起来,逐渐加快了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步伐。基于此发展背景,本文将结合国内建
足球运动参与人数多,对场地的要求较高。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开展足球运动时都缺乏场地。大部分中小学校不仅操场面积有限,通常还要兼具其他用途。   球门是足球教学和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中小学校多使用五人制或七人制球门,球门通过铁管焊接而成,組装后体积较大。当操场用于其他用途时,需将球门移走,现有球门既不方便搬运又不便于存放。在专业的足球训练营地,分组训练时除了需将球门搬至指定地点外,还要搬运大量
期刊
由于现今社会人才的需要,高职教学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尤其是计算机教学,因为行业技能更新快,对学生的教学就要求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基于这个层面,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假日经济的兴起,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实践中的交集和融合现象不断显现,体育旅游活动日益活跃。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体育旅游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