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茶,有捷径吗?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2007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路漫漫,总是让人一眼望不到边际。茶叶知识覆盖面积广而深,许多知识要多年的茶叶品饮经验积累。现代人在城市里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所以远在深山的茶叶越来越受到城市人的喜爱,许多学茶的朋友难以忍受学茶过程中的艰辛与枯燥,但是又想在朋友面前显露一把对茶的理解与见识。于是,这样一类培训机构由此“应运”而生:“七天,让你成为品茶大师”、“跟着某某大师学品茶”、“只需三天,茶山游学,归来你就是行家”……诸如上述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且受到许多习茶者的热爱和追捧。速成品茶大师似乎逐渐成为一些朋友追捧的习茶方向。然而茶叶的品饮经验,是口腔长期以来的记忆过程,亦是茶叶常识的日积月累。
  许多茶文化培训机构大多是靠着让学员身穿夸张的“茶服”,佩戴名贵的饰品,外加看似专业的茶叶品饮方法训练,就号称能使人在几天内达到对茶叶的精通,这种学习方式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我绝不是认为一些茶文化形式的外在表现不值得提倡,而是惋惜一些茶人把学习的重心都放在了“茶文化”上,茶本身反而变得无足轻重。所以茶叶的学习流派众多,也不乏有一些误人子弟之辈。于此,对于真正想学茶叶知识的朋友而言,学习哪些东西可能会让你多走弯路。
  学会拽词似乎是一种茶叶学习的捷径。“茶如人生,沉沉浮浮”这是许多学茶归来的朋友喜欢挂在嘴边的经典语录,也是让许多年轻人对茶叶没有好感的原因之一。事实上习茶不是要成为心理辅导师,更不是要成为心灵鸡汤师。如果习茶多年,对茶叶了解仅仅停留在认识六大茶类,无论见到什么茶都只会望茶三绝:“茶如人生,苦尽甘来,拿起放下”的话,那么只能说这种学习已经与习茶无关了。慢慢的,您大概会变成一位哲人,而非一个对茶叶有深入了解的人。
  研究茶富含的元素似乎是一种习茶捷径。如果你是喝茶的茶友,请不要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儿茶素、茶多酚、茶氨酸等等高大上的东西上。现在习茶的混乱之处还在于对于普通茶客的知识灌输方向过于专业。从茶的内含元素到茶的制作工艺都要求用心背下来,反而学茶过程中对于口感知识几乎只字不提,或者模棱两可、蒙混过关。对于绝大多数茶友而言,茶葉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是品鉴与冲泡,这才是根本。但是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适当的了解一些制作工艺以及茶内富含的元素,用来辅助学习茶叶品饮。学习品鉴,是为了培养口感,知晓什么样的口感是对的,是正山的;学习冲泡,是要在品鉴的基础上,多了解茶性,把一泡茶发挥好。
  注重外在形象似乎是一种学习捷径。有一种学习班,基本上属于茶学礼仪班。讲解的多是一些行茶礼仪。比如穿什么衣服啊,如何拿杯子啊,如何端坐啊,手怎么放啊,甚至怎么笑都有规定。我不认为这种学习特别适合国人。中华民族的茶道应该合乎自然,随心而动,以茶为尊,依茶而行。行茶者一切的一切应以茶为本,以茶入道。泡茶品饮过程中保持平和静雅即可,来享受茶带给人的美好感受。礼仪过于繁多,容易使整个品饮过程气氛紧张,而且往往泡茶者成了主角,影响茶叶品鉴。
  也有些茶友认为,茶山行是一种学习捷径。事实上抱着这种心态的茶友参加茶山行,反而会影响到自己的茶叶学习。因为他会觉得自己去过了茶山,工艺也看过了,茶树也看过了,也见过几位制茶“大师”了。他就会认为自己很懂茶,什么都会,也不需要学了。
  其实,学茶之路漫长,学茶学茶,最终是要跟茶学。茶才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开始了解它的生态,懂得品饮它的价值,懂得它的滋味与它在山里面的生存环境相照应。学会从喝茶这件事本身上寻找乐趣。寻找它在口腔中滋味的变化,寻找它带给你的惊喜,迷恋上那一口魂牵梦绕的味道,你也才仅仅是从“万里长征”中迈出第一步,哪里有速成大师这样一说?
  学茶,从品饮开始,再到冲泡。每一部分的学习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先从品饮开始是因为如果您连茶都不会喝,又怎么能知道自己泡的好不好?品茶时要反复对比,反复琢磨。除了茶叶好坏的对比,还要去体会同一款茶下雨天品饮什么感觉,晴天品饮又是什么感觉。不同的水,不同的湿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压,不同的人,等等都会使同一泡茶的表现有所不同。环境不同,滋味就会有所变化。捕捉这些细枝末节的感受,才能进一步体会到品饮的乐趣。
  冲泡要摒弃一些外在的华而不实的动作,注重怎样把一泡茶叶泡出来它的魅力。茶叶冲泡的学习应该是自然而实用的,要用最简练的动作冲泡出最舒服的茶汤。故弄玄虚,扭捏作态脱离了茶叶品饮的本质,显得不自然,有些多余。
  习茶的过程就是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过程。你越是了解它,越是学习它,越会对大山产生敬畏。山山水水,在大山深处走的每一步,闻到的每一口花香,都会成为一种记忆,在茶叶品饮的时候浮现出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还要坐下来在滋味中寻找它的奥秘。兼听而多饮,反复对比口感和体感。才能在习茶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大自然孕育万物总是变化多端,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茶是活的,没有任何公式可言。所以速成,不是一个习茶人应走的路。
  习茶之事,开不得玩笑,这是自己与自己的茶叶一生相伴的写照,以及那一份与山山水水的不解之缘。
其他文献
前《南都周刊》、《新周刊》主笔。从事茶文化研究与写作多年.现在西双版纳筹备茶学院。出版过《词的冒险》、《茶叶侦探》等书。  电视剧《安家》颇受好评,里面很多情节来自于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不过原创部分里有一段重头戏,讲上海老洋房的故事颇为吸引人。电视虚构了旧上海“茶叶大王”向玉荣修筑的别墅“向公馆”引起了今天“饲料大王”的购买欲。  “向公馆”历史上的真实主人是宁波商人应子云,别墅的名字叫“应公馆
期刊
夏半的苏州,夏的风物将至芳华。荷已铺满小池,瓜果也都到  了甜蜜的成熟期。傍晚,苏川城尚能寻得一丝清凉。  西斜的太阳,落去的步子开始变得迟缓。阳光为竹的叶缘涂上色彩,仿佛就此融入草坪。落地的玻璃窗,变成云的穿衣镜,幸福地映照着夕阳。那是一整天的晴空,光渐渐拉长了影子。  踏着光铺就的金黄,吃茶的人陆续走来。玻璃水盂里,蜡烛燃起。在星星点点的光里,吃茶人从现实里抽离,心和神安住。  榻榻米上放置着
期刊
我们在茶聚或坊间茶店品茶时,常常会听到一些茶客如是评论:“这泡茶很活。”  “活”这个字眼,并非是茶叶专业审评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却很到位,把一泡茶所具备的优异特质都说透了,比“很好”“真好喝”要强多了。而且,此语一出,就知道语者必是有一定“道行”的“(茶)圈内人”,至少不是“茶小白”。  那么,究竟是怎么个“活”法呢?“活”,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若是用作评价茶的品质,似乎就不那么容易拿捏得准了
期刊
“生生不息”  杨宗霖应万事达·戛纳电影节之邀,创作的木雕纪念品,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反复设计修改,最终以金棕榈叶造型的海浪为型,以传统印章为底座,实现了木雕技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成功将中国传统艺术引入了国际盛事。  杨宗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创作“生生不息”是他有意识地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当中去。金棕榈叶,枝干挺拔,叶子尖细,而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倡导“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中正平和,以天人合一思想推
期刊
茶圈流行这么一句话:“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前者代表的是一种霸气、刚劲的气质,后者则是内敛、柔顺。  实际上,现实的情形远没有这么简单。除开茶树品种方面的差异,山场、制法、泡法甚至贮藏方式的不同,都会对茶的风味品质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丰富多变的感官体验。当然,这也是武夷岩茶令人着迷之处。  水仙之所以能在武夷诸名丛中“艳压群芳”且与肉桂同列岩茶“茗门望族”,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老枞”——因树龄及
期刊
全家“福安”,一生“长乐”。新春伊始,习近平主席这句暖心的祝福语,巧妙地嵌入了福建的两个地名,让全国人民以及全球华人都认识了它们。  福安,三面环山,如同屏障,可抵寒潮,南面滨海,吹拂着柔和的海洋性季风。独特的地形,温暖湿润的气候,正是孕育坦洋工夫的佳境。这个与“世博”同龄的名茶,曾创造了坦洋村“茶袋铺路当床倒”“白银用斗量”的繁华盛景。  也正是在这里,80多年前,“茶界泰斗”张天福建立了福建省
期刊
5月20日,方舟子在其自媒体上向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隔空喊话:“请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拿出检测普洱茶论文。”一时间,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两年多前关于“普洱茶防癌还是致癌”的激烈论战,再度浮出水面,引发热议。  尽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癌”这个字眼着实触目惊心,几乎人人谈癌色变。而且,频频被曝的农残、重金属、茶叶染色等安全卫生问题,早已让人们的神经变得敏感脆弱
期刊
四川的茶,从陆羽茶经谈到的彭州茶到今天名气甚大的峨眉竹叶青、从经典的蒙顶甘露再到驰名中外的宜宾茶,都有着甘芳的茶味与不尽的茶事,各地的茶园也如珍珠般的散落在四川境内。  如果要谈起四川古老的茶事,不妨从“天府南来第一州”的邛崃说起。邛崃的名字就很特别,邛崃原称“临邛”,这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一部分,白沫江在这里流淌千年,在漫长的时光里,天府之国丰饶的物产从这里源源不断
期刊
在新茶饮的日常战争中,产品、运营、供应链等各个环节的基本功,已经替代流量效应,成为新茶饮行业持续发展中的更重要变量。或许,传统茶企也可从中得到一些参考,不论新茶饮还是传统茶,最终,都是品质、規模、品牌与文化输出的综合竞争。  5月25日,2019极客公园科技商业峰会在成都举办。喜茶CTO陈霈霖向记者透露,喜茶有做社交的打算,会在“喜茶go”场景中让用户与用户之间产生互动,可能会在未来三个月内推出。
期刊
中国书画艺术与陶瓷艺术,有着极为紧密的历史文脉关联。图案纹样中,涵盖动植物、人物故事、历史文学等题材,同时将诗、书、画统一表现于瓷器之上,将文入画结合融入瓷画,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艺术形式越发多元化,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融合成为这一时代独具特色的艺术亮点。从小喜欢绘画的田福良,就喜欢在德化羊脂玉瓷上画莲花。他认为,在洁白的瓷胚上展现中国画的墨色飞白,这才是中国画和瓷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