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如何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c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调研着重从90后大学生职前准备的现状入手,深入了解了高校在学生树立正確的就业观中所扮演的不可取代的角色;与此同时,针对高校应该如何帮助大学生就业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职前准备;就业观;适应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1.134
  伴随着我国产业矛盾以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招统分”的分配制度转变为现在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就业市场的混乱、就业渠道信息传递的不完善,导致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困扰90后的大学生。90后是20世纪经济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产物,拥有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却被许多人莫名地冠上了“精神匮乏”的头衔,被职场前辈无情的批斗和谩骂。虽然如此,90后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处在信息发展的年代,是信息时代成果的一群优先体验者,所以这也无疑是90后大学生步入职场进行“厮杀”的利器。因此,面临压力的90后大学生,要更好地步入职场,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学校在90后大学生职前准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有责任同时有义务承担起在校大学生职业准备的重任,毕竟学生个体的力量、资源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学校可以作为资源整合的中介,给予学生更多的职前准备帮助。也可以做到引导企业走进来,指导学生走出去。因此高校应该加紧对学生职业规划进行研究、分析、建设,加大力度在职前准备教育服务系统的建设上,真正起到其人才枢纽的作用。
  1 从学生入学开始抓起学生的就业观念
  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通病,缺乏主见,依赖性较为严重,这可能与90后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关,父母的溺爱、保护,导致这一代的孩子独立性差,对很多事情没有概念。当这些学生踏入校园,他们发现大学是他们渴望已久的自由的“天堂”,殊不知当4年后他们走出校园,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激烈的就业环境,把他们所有梦想打得粉碎,他们开始抱怨社会的残酷与不公。其实并不是社会的问题,而是这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4年太过安逸的生活扼杀了他们的“狼性”。所以学校对学生的职前准备教育和规划应该趁早。
  2 针对不同专业和就业方向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职前准备课程
  各个高校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开设不同的专业,理工科的学生偏重于实验和操作,文科类的学生偏重于思维、表达能力等,而艺术类的学生更偏重于精神层面和为人处世的方面。所以学校不能“一把抓”,而是针对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职前准备方面学校更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和经验,对这些学生来说实践锻炼是步入职场的利器;对于文科类学生来说,职场模拟训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帮助他们未来能够更快地融入办公室环境,了解到职场的潜规则,同时这一类学生,更应该注重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艺术功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气质的锻炼和养成也是学校不可忽视的。
  3 让90后的大学生在校园里也能够与企业、社会零距离接触
  (1)课堂中相关课程都应该合理的穿插职前准备的相关内容。大学课堂“走过场”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老师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理论性的东西较为枯燥乏味,不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而现在90后的大学生太过于依赖移动通信设备,课堂上都成了“低头族”,一堂课下来基本没学什么理论知识。所以,把职场搬入课堂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不同的课程可以运用不同的实施办法,对于一些大学基础公共课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以前自己学生的就业情况,另外教师可以把一些知名企业的用人要求跟学生交流分享;对于专业课程,课堂上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有机会,把学生带入企业、把课堂带进企业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模式。
  (2)校内仿真实训室的轮岗实训,转变观念、体验真实工作场景。可以把课堂真正模拟成一个企业,从注册企业到企业运转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可以真正地做到锻炼每一个学生的实战能力,也为学生未来走入职场真正做到了心理和能力的准备。
  (3)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增强职业责任感。顶岗实习的场所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具体选择:如机械类专业选择工厂车间,一线生产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英语类专业学生选择学校或者去支教,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增强了互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管理类专业学生,去企业的基层管理部门,可以锻炼协调上级领导和一线员工之间关系的能力,同时将理论融合进实践中是一门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技能。
  4 不同学校走出去的学生,都应该带有一个学校教育的亮点
  不可能人人都是通才,学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同时每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把学校的有限资源高效利用,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在一方面精通,是将来学生求职的最大利器。
  5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建设一流的职业生涯师资力量
  首先,从学校教育来说,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关注教育与科研,却没有把职业生涯辅导放在重要的位置,还将就业辅导与职业生涯辅导相等同,职业生涯辅导往往是由就业辅导中心的老师们附带完成。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的教材内容也太过陈旧,指导性不强。这些职业生涯规划多照搬国外的理论,没有结合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大学生的指导性不强。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大多数高校没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充当这些辅导教师往往是就业办的教师临时客串或者是辅导员来担任这一角色。再次,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指导,学习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尽早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准备,以便进入社会进入企业时能更好地适应。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这里也给出了相关建议:
  (1)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应该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中挣脱出来,建立起贯穿四年的规划体系。首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个性化的进行就业指导;高校应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并调动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对当前的就业情况就行充分全面的了解;高校还应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条件,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要以学生为主体,确实做到为学生考虑。
  (2)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机构。首先,学校应在校领导的统一安排下,建立完善的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机构,这个机构应该与其他高校、社会和相关人士都有完善的沟通渠道,才能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就业单位之间、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
  (3)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制。合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教育体制以及设置适当的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辅助课程。其重点要放在如何切实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国情,帮助大学生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方法。
  当今社会,就业形式和就业环境都是不容乐观的,如何帮助90后的大学生顺利入职,更好地适应企业,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当然学生自身的努力和突破,也是入职前后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杨聿敏.就业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35-137.
  [2]罗伯特·C.里尔登.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255-256.
  [3]夏雅俐.加油,苏珊 从学校到职场的60个规则[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0-21.
  [4]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133-134.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光荣、艰巨、辛勤而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肩负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神圣职责。但要想达到理想的教
对洮水河冷口水文站1976—2009年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等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径流和输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降水量与径流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而输沙
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河西办事处二号村位于科尔沁大桥西侧,与市区隔河相望,与镇区连成一片,交通四通八达,依城傍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发展优势。二号村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
为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2013年初,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在鸿盛高科技园区兴建了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总占地1024亩,2013年9月
在取得土料场土料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的情况下,遵循碾压试验基本原理、方法及参数组合,进行了现场碾压试验,通过试验成果的分析,得出了大坝碾压试验结论,为大坝土方填筑提供了技术依
文章介绍了一个海洋预报制作系统,该系统采用C#编程语言和Oracle数据库,并结合了AJAX技术开发的产品。系统具有拓展性强、任务分工明确、人机交互性高的特点,并能自动加裁数
水利工程中,常用满堂支撑架进行建筑物空间结构施工,支撑架搭设完成后,需要按规范规定对其结构构件和地基承载力进行验算。文中结合南水北调中线S26标淑闾西沟排水渡槽槽身支
土石坝施工中土料填筑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土料的填筑压实。压实质量的好坏,关键是能否正确理解和执行SL274—2001《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中所规定的填筑要求和压实标准。文中
汾河兰村至柴村桥段河道由于采砂破坏严重,河道逐年下切,已严重威胁两岸大堤及一坝枢纽安全。为了控制河道继续下切,在比较了2种控制方式后,选择了布置3处侵蚀控制面的方案。
当前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来源单一、质量水 平不能满足培养需求、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有待改善等问题,加强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 师队伍建设应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