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和铺路的劳作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期的老舍研究方面,出现了一种视野开阔、新人辈出的局面,这是令人兴奋的,但也必须看到老舍研究的进展仍然还是不快的。这除了研究者的素质、条件之外,缺乏象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研究那样完备的资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见到了曾广灿、吴怀斌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老舍研究资料》,真令人感到由衷的喜悦。
  虽然近年来不断有老舍研究的某一方面的资料出现,现这部书仍然具有开创的意义。其中“生平资料”部分的《老舍年谱》,便是迄今为止国内所见的第一篇最为详尽的《年谱》。它对于老舍一生的主要经历,作了比较准确的描述。比如老舍的学历、他赴江浙考察教育和担任劝学员的时间、他何时定居北碚、何时赴美国访问等以往研究界一般掌握不够确切之处,编者都一一根据最新发现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加以准确的阐述。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缺少老舍年谱的空白,而且较过去出现的一些“年表”、“著译目录”,也较日本友人整理的许多种“年谱”更为翔实了。
  其次,生平资料和老舍创作的自述部分,虽然已有老舍夫人胡青编的《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老舍的写作生涯》及《老舍论创作》在前,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似乎从中选取一部分就够了。但编者没有以此为满足,而是探幽发微,从散见于不同时期的不同报章杂志上,发掘出极珍贵的资料,收入其中。“生平资料”自述部分所收的三十二篇文章中,就有十三篇是新搜集到的。例如,《宗月大师》揭示了出身贫寒的老舍幼年得以入学的秘密,《讣告》让人看到老舍抗战时期艰苦的写作生活和他对老母的深厚感情,《文牛》、《痴人》形象地体现了老舍在抗战中坚持文艺事业的坚韧不拔、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创作自述和文艺主张”部分尤其有特色。它所收的七十二篇文章中,就有四十一篇是《老舍论创作》中所没有的。其中《论创作》、《神的游戏》、《闲话创作》、《血点》、《灵的文学与佛教》、《献曝》等等,都是解放后从未重新发表和收入集子的重要文章。老舍不仅是个“写家”,他在文艺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他的现实主义文艺主张和创作经验总结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从收在这里的七十二篇文章,我们也可以大致看清楚老舍文艺思想发展的脉络。而这部书中的“老舍著译年表和著作目录”以及“老舍研究资料目录索引”两部分,也是近年来出现的类似资料中最为完备的一种。其中的“国外老舍研究目录索引”,更是第一次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使人们看到老舍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随着老舍作品的世界化,老舍研究也世界化了。它迫使老舍研究不仅仅着眼国内,而且要着眼世界。这套“目录索引”也为翻译、介绍国外老舍研究论文和著作的工作提供了线索。
  最后,还应指出,虽然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丛书”的一种,按体例规定,资料应“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主”,“对于作家在建国以后的创作的研究评论文章,一般不选录。”但可以看出,这部书的编者在着重搜集老舍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有关资料的同时,又大胆地越过了这个界限的。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完整的老舍。这是一个富于远见的做法。本来把一个作家分成两段而不是作为一个统一的人来研究就不很妥当。对于文学史的分期,也有人在提出异议。编者这样做,无疑是对全面了解和研究老舍,对沟通“现代”和“当代”的文学研究有益的。
  此外,这部书如果还有什么可挑剔的话,就是有少数几篇文章未能做到“尽量从最初发表的报刊或初版书籍上选录”。如朱自清的《<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最初是以“知白”的笔名发表在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一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五十七期上的,这里仅从《朱自清文集》选录;巴人有关《骆驼祥子》的论述,最初见于一九四○年五月珠林出版社出版的《文学读本》,这儿节录选入的却是它的将近十年后的修订本《文学初步》,较《文学读本》多了一段话。许杰的《论小资产阶级文艺》,出处在《文艺新辑》第一辑之下,还以标出这一辑的书名《论小资产阶级文艺》为宜。此外,老舍自述中未收详尽记叙了他为国弃家的经过和心情的《一封信》,概括自己在新旧社会不同遭遇的《诗二首》(昔年,今日)等等,觉得有些可惜。自然,“资料”不是文章汇编,能收的有限,但这几篇相对说来是比较重要的。
  总之,无论如何,编者两年多的辛劳是值得赞扬的。他们提供了较为完备、准确、富有特色的老舍研究资料,这无疑是在老舍研究领域中,起了拓荒、铺路的作用。
  
  (《老舍研究资料》(上下),曾广灿,吴怀斌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月第一版,8.80元)
其他文献
编辑同志:  鲁迅《而已集》中有《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因不谙其事,对鲁迅著作了解不深。希望能比较完整地了解此案的情况,特投书贵刊求教。    上海劳家    “所谓‘大内档案’这东西”,这是鲁迅发表在一九二八年一月出版的《语丝》周刊第四卷第七期上的《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的第一句话。  鲁迅此文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时的官僚政客对档案文件的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公开盗窃、抢劫的丑恶行为。回忆这段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困生转化问题,要想使转化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对症下药是决定性因素。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对学习漠不关心,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厌学情绪严重。由于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和同学的冷落,经常处在“冰冷”的环境和氛围中,他们自感不如别人,心态消极,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有的学困生为了寻求一时的心理满足,达到暂时
〔关键词〕观点采择;儿童;发展过程;同伴互动  一、引言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R.塞尔曼(Selman,1980;1990)认为,观点采择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儿童对不同观点进行协调的能力发展标志着其认识社会关系方式的重新建构。观点采择是指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  二、实验介绍  (一)实验一  1.实验目的 
〔关键词〕爱;成长导师;班主任  作为一名从教近20年的“老教师”,我爱孩子,爱班主任这个岗位,但在教育实践中我经常叩问自己:我让孩子体会到我的爱了吗?我的班主任工作该从哪儿入手?我希望我的学生如何发展?带着一系列追问,我感悟到,教育不仅要凭教师的经验,更要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理解他们的成长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找到通往孩子心灵深处的捷径。因此,几年前,我自修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
面对近年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热烈争论,我时常有着这样的困惑:什么是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它应该具有怎样的社会职能?  诚然,人们尽可以根据对知识的占有或受教育的程度来划分知识分子。但是,如果承认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具有最低限度的知识,那这种划分似乎就难以成立。人们也可以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作为区分知识分子的标准。不过,假如懂得任何一种劳动都包含着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而现代社会的生产劳动日益需要
〔关键词〕师生关系;尊重;抗挫折  一、案例  那是我在原学校任高二年级英语教师的第一个学期,刚过完国庆节,全校高中三个年级的十几位英语教师都在同一个办公室。一天上午下了第二节课后,学生们都还在教室做眼保健操,教师们陆陆续续回到了办公室。突然,一个女生急急忙忙地跑进来,对一位四十多岁的陆姓女教师说:“老师,你有没有卫生巾,给我一个。”陆姓教师厉声喝道:“回家问你妈妈要去!”那女生愣了一下,转身跑了
一九七八年逝世的K.哥德尔教授是当代最杰出的数理逻辑学家,一位才华出众的理论工作者。王浩教授曾这样评论说,“哥德尔教授只从事于具有根本性的研究……他的工作导致了以往几十年数学基础研究中大多数主要部分的发展……哥德尔教授的工作使现代逻辑起了革命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它在数学和哲学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哥德尔的各项研究中,一九三一年发表的不完备性定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被誉为“数学和逻辑发展史中的里程
去年年底在哈佛大学举行的一次讨论会,我躬逢其盛,从而了解了一些美国书评界的现状,也触发出一些感想。  这次讨论会题为“大众化的写作和评论的策略”(WritingforthePublicandthePoliticsofRevie-wing),是由全美书评家协会和哈佛大学论述文写作计划共同举办的。参加讨论的有来自美国各地、各大报刊的知名书评家、记者、作家。当天是个阳光灿烂的礼拜六,大厅里仍挤满了热心的
〔关键词〕心理学;人际沟通分析学;教师成长  十三年前,也就是2000年,在填报高考志愿前,我去我向往的大学校园,和爸爸妈妈漫无目的地走进一座教学楼,我们走上二楼,看见一扇大门上挂着“心理学”的牌子,我莫名地兴奋,当下决定就报考这个专业。家人很尊重我的选择,却也不知道心理学学的是什么,当亲属们还在讨论心理学与占卜术之间的区别时,表妹说:“姐,很好啊,我爸妈离婚的时候我就看了本心理学的书,这个专业不
在古代的一些民族中,盛行着某种招魂的仪式。每当其成员面临危险或遭遇死亡时,人们就举行这种庄严的典礼,试图唤回那散佚了的魂魄,恢复其精神。屈原的名篇之一《招魂》,便是这种古老礼仪的艺术再现。从诗中所写的主持者的郑重致意、浑洒淋漓的招辞,以及最后那一声“魂兮归来哀江南”的悠长而悲怆的呼号中,都不难体会这种仪式是如何地隆重和动人心魄。这种呼唤生命的声音,也同样响彻在中国古代的诗坛上。一些批评家在诗的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