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动作质感的要素、动作质感的文化内涵、动作质感的感知三个方面试图阐释和论述动作质感的深层内涵并阐明舞蹈动作所蕴含的身体内在冲动的真实感。它融合了个体的真实生命和群体的深层文化积淀,同时具备物理质量和精神质量,它是动作的技术含量,审美特征,风格特征与其包含的深层文化信息的整合。
关键词:动作的质感;力效;虚幻的力
质感一词似乎是伴随着现代舞的传播突然进入我们视野中的。对于动作质量的强调与关注,是现代舞蹈家与传统舞蹈家的重要区别所在,他们反对古典芭蕾只注重舞姿、造型、线条,更强调身体内部真实的能量发生。邓肯主张回归自然,通过身体的舞动,使人感受到内在的自我与内心深处的觉醒。实际上这是在追求一种本质的真实,真实的感受身体能量的走向,从而渐渐接近舞蹈动作的本质。
1动作质感的要素
邓肯用叛逆的实践引发了舞蹈观念上的彻底革命,现代舞蹈理论之父鲁道夫·冯·拉班更是由于对舞蹈动作的质感作了科学的分析与诠释。他使用了“力效”这个概念来理解动作的本质含义,对动作的内容与质量进行科学地、微观地分析。拉班认为,“力效”是一切动作发生的内在冲动,是引发一切动作的根源。它是动作内部力量变化效应的象征,揭示人类的内在态度,赋予动作活动以含义与表现性。“力效”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即重力、时间、空间、流畅度。其中,重力的两极是“强”和“弱”,或者称“重”与“轻”;时间的两极为“快”与“慢”;空间质感两极是“直接”与“延伸”;动作流畅度与空间关系相对应,有无形的力在相反方向拉似的为“限制”,相反,运行通畅为“自由”。“力效”四种基本要素的两极质感,即:“轻”、“重”;“快”、“慢”;“延伸”、“直接”;“流畅”、“阻塞”经过不同的变化组合,形成千变万化的“力效”质感。这种质感及内涵所显现的内心状态便是动作的真正含义所在。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选用其中4种因素的一级进行组合,由此可以形成动作的8种基本力效样式:砍动、压动、扭动、滑动、弹动、轻敲、冲击和浮动。[1]
“力效”使我们能够对动作的物理特性做客观、细致的分析,从动作的构成要素时间、空间、力量方面进行科学地衡量,从而对舞蹈动作的质感,即其特质的真实感有更为深刻的洞悉。
2动作质感的文化内涵
舞蹈是“有意味的形式”,舞蹈动作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和观念,它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形式,更有着精神世界的深层内涵。即使是像坎宁汉式的“纯舞蹈”,也不是意识真空,他的“机遇编舞法”给了舞蹈动作最大的自由与主动性,意义非常宽泛,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这种无意义其实也是一种意义,它背后有着《易经》的阴阳思辨和随机观。前面说到动作的“力效”实际上是动作的内容与内在效应的象征,这种质感不仅仅是物理层面上的,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包含了深刻的观念和文化意蕴。它是动作的技术含量,审美特征,风格特征与其包含的深层文化信息和动作含义的整合。原始民族部落舞蹈或者民族民间舞蹈是根据该社会的特点,通过重复一定的力效结构创造出来的,这些舞蹈显示了各个群體生活的一定环境里培养出来的力效范围。朝鲜民族柔弱与顽强的民族性格使他们选用外柔内韧的动作质感,形成飘逸,潇洒的风格,西班牙人的那种骄傲而凶猛的舞蹈,南意大利人那种神经质舞蹈等都属于在长期历史阶段里选择并培养的力效表现的例证。直到他们变得足以表现某特殊族群的内心状态后才形成了各种风格。总之,人的身体是人类长期进化的历史产物,人体动作已经不是“纯粹的”动作了。我们运动的人体沉积了历史文化的生态烙印,许多看来天生如此的人体动作形态,其实是不同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动力定型”,并构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中的舞蹈风格,而这些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受宏观、微观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包括自然环境、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结构形式、民族心理特征、语言系属、宗教信仰以及舞蹈时的场地、服装、道具、音乐、伴奏乐器等。这种种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与变迁中使身体选取并培养了相应的“力效”样式,并经历长时间的磨合,渐渐的变得能够准确的表达该民族群体内心的深层观念,于是就形成了足以代表这个民族的独特风格。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社会制度
社会观念
社会思潮作用选用培养形成
文化社会风俗→身体→力效→质感→风格
宗教信仰
生活方式
3动作质感的感知——“虚幻的力”
舞台上一对男女相对而站,互相凝视,身体并未有任何动作,可是我们却能感觉到他们之间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一种内在凝聚力的场,这就是苏珊·朗格所说的“虚幻的力”。“舞蹈演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能够使我们真实地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实际看到的却是一种虚的实体。虽然它包含着一切物理实在——地点、重力、人体、肌肉力、肌肉控制以及若干辅助设施(如灯光、音响、道具等),但是在舞蹈中,这一切都消失了。一种舞蹈越是完美,我们能从中看到的这些实物就越少。”[2]苏珊·朗格认为舞蹈是一种幻象,一种“虚幻的力”。舞者完成动作需要肌肉产生各种物理力,如弹跳力,控制力等,但在舞蹈中,这一切都似乎消失了,我们实际在舞台上看见的是另外一种力。比如做大跳时,需要舞者双腿推动地面,克服重力,以及双腿撕开等,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却只是腾空的力,飞升的感觉。集体舞中,我们看见的并不是满台跑动的人,而是吸引他们聚散,流动的一种无形的力。那么这种“虚幻的力”是如何形成的呢?鲁道夫·阿恩海姆举了一个简单有趣的例子,在一个正方形白纸板上放一枚黑色圆纸片,当黑圆纸稍微偏离中心时,似乎给人一种黑圆欲像白纸中心靠拢的感觉;如果将黑圆之于某边线处的话,又让人感到黑圆像此边线处移动。其实边线、白纸中心均无吸引力,圆纸也无动力,而这种欲移动的力,主要是由观看着的视知觉造成的。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柯勒认为,造成这种感觉的视知觉有“知觉场”,大脑皮层过程的行为和电力场的行为相类似,大脑皮层对感觉的冲动也有电机械的反应,他称为“知觉场”,正是这种知觉场使观看方形之上的黑圆的人产生黑圆欲动的感觉。于是在舞台上舞动的人体,也由于这种“知觉场”的存在,而产生了“虚幻的力”。舞蹈动作的实质质感只有演员自己才能最深刻地感受到,观众感受到的质感是通过视觉感知的,是一种知觉化了的质感。演员承受“物理的力”,观众感受“虚幻的力”,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演员越痛苦,观众越享受。”虽然有点夸张,但却很生动地说明了舞蹈动作的实质质感与被感知的质感之间的关系。一只向前伸出的手,其力量最多延伸到手指间,但在观众看来确有一种无限延伸的力,“虚幻的力”通过观众的想象与加工实际上扩大了舞蹈动作本身具有的物理质感。
4结语
至此,我们可以给舞蹈动作的质感下一个比较明确和全面的定义。舞蹈动作的质感是指舞蹈动作所蕴含的身体内在冲动的真实感。它融合了个体的真实生命和群体的深层文化积淀,同时具备物理质量和精神质量,它是动作的技术含量,审美特征,风格特征与其包含的深层文化信息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继尧,译.南京出版社,2006.
关键词:动作的质感;力效;虚幻的力
质感一词似乎是伴随着现代舞的传播突然进入我们视野中的。对于动作质量的强调与关注,是现代舞蹈家与传统舞蹈家的重要区别所在,他们反对古典芭蕾只注重舞姿、造型、线条,更强调身体内部真实的能量发生。邓肯主张回归自然,通过身体的舞动,使人感受到内在的自我与内心深处的觉醒。实际上这是在追求一种本质的真实,真实的感受身体能量的走向,从而渐渐接近舞蹈动作的本质。
1动作质感的要素
邓肯用叛逆的实践引发了舞蹈观念上的彻底革命,现代舞蹈理论之父鲁道夫·冯·拉班更是由于对舞蹈动作的质感作了科学的分析与诠释。他使用了“力效”这个概念来理解动作的本质含义,对动作的内容与质量进行科学地、微观地分析。拉班认为,“力效”是一切动作发生的内在冲动,是引发一切动作的根源。它是动作内部力量变化效应的象征,揭示人类的内在态度,赋予动作活动以含义与表现性。“力效”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即重力、时间、空间、流畅度。其中,重力的两极是“强”和“弱”,或者称“重”与“轻”;时间的两极为“快”与“慢”;空间质感两极是“直接”与“延伸”;动作流畅度与空间关系相对应,有无形的力在相反方向拉似的为“限制”,相反,运行通畅为“自由”。“力效”四种基本要素的两极质感,即:“轻”、“重”;“快”、“慢”;“延伸”、“直接”;“流畅”、“阻塞”经过不同的变化组合,形成千变万化的“力效”质感。这种质感及内涵所显现的内心状态便是动作的真正含义所在。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选用其中4种因素的一级进行组合,由此可以形成动作的8种基本力效样式:砍动、压动、扭动、滑动、弹动、轻敲、冲击和浮动。[1]
“力效”使我们能够对动作的物理特性做客观、细致的分析,从动作的构成要素时间、空间、力量方面进行科学地衡量,从而对舞蹈动作的质感,即其特质的真实感有更为深刻的洞悉。
2动作质感的文化内涵
舞蹈是“有意味的形式”,舞蹈动作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和观念,它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形式,更有着精神世界的深层内涵。即使是像坎宁汉式的“纯舞蹈”,也不是意识真空,他的“机遇编舞法”给了舞蹈动作最大的自由与主动性,意义非常宽泛,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这种无意义其实也是一种意义,它背后有着《易经》的阴阳思辨和随机观。前面说到动作的“力效”实际上是动作的内容与内在效应的象征,这种质感不仅仅是物理层面上的,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包含了深刻的观念和文化意蕴。它是动作的技术含量,审美特征,风格特征与其包含的深层文化信息和动作含义的整合。原始民族部落舞蹈或者民族民间舞蹈是根据该社会的特点,通过重复一定的力效结构创造出来的,这些舞蹈显示了各个群體生活的一定环境里培养出来的力效范围。朝鲜民族柔弱与顽强的民族性格使他们选用外柔内韧的动作质感,形成飘逸,潇洒的风格,西班牙人的那种骄傲而凶猛的舞蹈,南意大利人那种神经质舞蹈等都属于在长期历史阶段里选择并培养的力效表现的例证。直到他们变得足以表现某特殊族群的内心状态后才形成了各种风格。总之,人的身体是人类长期进化的历史产物,人体动作已经不是“纯粹的”动作了。我们运动的人体沉积了历史文化的生态烙印,许多看来天生如此的人体动作形态,其实是不同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动力定型”,并构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中的舞蹈风格,而这些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受宏观、微观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包括自然环境、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结构形式、民族心理特征、语言系属、宗教信仰以及舞蹈时的场地、服装、道具、音乐、伴奏乐器等。这种种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与变迁中使身体选取并培养了相应的“力效”样式,并经历长时间的磨合,渐渐的变得能够准确的表达该民族群体内心的深层观念,于是就形成了足以代表这个民族的独特风格。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社会制度
社会观念
社会思潮作用选用培养形成
文化社会风俗→身体→力效→质感→风格
宗教信仰
生活方式
3动作质感的感知——“虚幻的力”
舞台上一对男女相对而站,互相凝视,身体并未有任何动作,可是我们却能感觉到他们之间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一种内在凝聚力的场,这就是苏珊·朗格所说的“虚幻的力”。“舞蹈演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能够使我们真实地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实际看到的却是一种虚的实体。虽然它包含着一切物理实在——地点、重力、人体、肌肉力、肌肉控制以及若干辅助设施(如灯光、音响、道具等),但是在舞蹈中,这一切都消失了。一种舞蹈越是完美,我们能从中看到的这些实物就越少。”[2]苏珊·朗格认为舞蹈是一种幻象,一种“虚幻的力”。舞者完成动作需要肌肉产生各种物理力,如弹跳力,控制力等,但在舞蹈中,这一切都似乎消失了,我们实际在舞台上看见的是另外一种力。比如做大跳时,需要舞者双腿推动地面,克服重力,以及双腿撕开等,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却只是腾空的力,飞升的感觉。集体舞中,我们看见的并不是满台跑动的人,而是吸引他们聚散,流动的一种无形的力。那么这种“虚幻的力”是如何形成的呢?鲁道夫·阿恩海姆举了一个简单有趣的例子,在一个正方形白纸板上放一枚黑色圆纸片,当黑圆纸稍微偏离中心时,似乎给人一种黑圆欲像白纸中心靠拢的感觉;如果将黑圆之于某边线处的话,又让人感到黑圆像此边线处移动。其实边线、白纸中心均无吸引力,圆纸也无动力,而这种欲移动的力,主要是由观看着的视知觉造成的。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柯勒认为,造成这种感觉的视知觉有“知觉场”,大脑皮层过程的行为和电力场的行为相类似,大脑皮层对感觉的冲动也有电机械的反应,他称为“知觉场”,正是这种知觉场使观看方形之上的黑圆的人产生黑圆欲动的感觉。于是在舞台上舞动的人体,也由于这种“知觉场”的存在,而产生了“虚幻的力”。舞蹈动作的实质质感只有演员自己才能最深刻地感受到,观众感受到的质感是通过视觉感知的,是一种知觉化了的质感。演员承受“物理的力”,观众感受“虚幻的力”,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演员越痛苦,观众越享受。”虽然有点夸张,但却很生动地说明了舞蹈动作的实质质感与被感知的质感之间的关系。一只向前伸出的手,其力量最多延伸到手指间,但在观众看来确有一种无限延伸的力,“虚幻的力”通过观众的想象与加工实际上扩大了舞蹈动作本身具有的物理质感。
4结语
至此,我们可以给舞蹈动作的质感下一个比较明确和全面的定义。舞蹈动作的质感是指舞蹈动作所蕴含的身体内在冲动的真实感。它融合了个体的真实生命和群体的深层文化积淀,同时具备物理质量和精神质量,它是动作的技术含量,审美特征,风格特征与其包含的深层文化信息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继尧,译.南京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