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理处置路径碳排放分析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泥处理处置是污水处理全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核算准则,结合生命周期评价(LCA),对我国常见的污泥处理处置路径包括填埋、焚烧、热解、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和湿式空气氧化进行了碳排放核算,并对敏感因子污泥有机质含量进行了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有机质含量40%~50%的脱水污泥(含水率80%),净碳排放排序为填埋>焚烧>热解>厌氧消化>好氧堆肥>湿式空气氧化;而对于有机质含量60%~70%以上的脱水污泥,排序为填埋>焚烧>热解>好氧堆肥>湿式空气氧化>厌氧消化。对不同污泥处理处置组合路径进一步分析表明,独立焚烧相对于污泥水泥窑协同处置和燃煤电厂混烧碳排放更低。热水解-厌氧消化-土地利用组合路径因提高资源利用率而显著降低碳排放。1吨脱水污泥处理处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析的结果表明,当污泥有机质含量低于60%时,上述路径都会产生2.07~494.45 kg CO2eq·t-1不等的碳排放;当污泥有机质含量达到60%时,热水解-厌氧消化-土地利用组合路径可以实现负碳排放,为-37.91 kg CO2eq·t-1,厌氧及湿式空气氧化路径接近于零碳排放;当有机质含量达到70%时,湿式空气氧化、厌氧消化及组合路径均可以实现负碳排放。
其他文献
阐述了科学数据资源及开放获取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开放获取资源面临的挑战及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科学数据开放获取时的可行性与优势,并设计了机构知识库的数据开放获取管理流程。
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教育发展的主题。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课程项目教学实施策略完善;“三位一体”即建筑设计课程思政、创意构思、构思表达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通过“三位一体”、BIM驱动、协同育人的方法使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教学内容与建筑师执业岗位要求、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相融通,培养合格的建筑设计专业人才
从项目背景、功能需求、总体功能框架及实践应用等方面介绍东北林业大学机构知识库建设的整个过程,在实践应用中着重机构知识库面向知识服务的应用。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可以为高校机构、学科评估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通过知识重组为用户提供深层次服务。
目的 研究蓝萼甲素(GLA)对人肝癌HCCLM3细胞自噬与凋亡的调节作用机制。方法 HCCLM3细胞按不同实验目的主要设对照组、GLA 2.5μg/mL组、GLA 5μg/mL组、GLA 10μg/mL组。对照组仅加入完全培养基,各给药组分别加入含GLA相应终质量浓度的完全培养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与凋亡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和自噬情况(仅设对照组、GLA 5μg/mL组
以高三复习课“平衡原理的应用”为例,通过真实情境的剖析让学生感知模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提炼模型,并进行针对练习运用模型,变式训练体会模型,让学生在实践中以模型思维为突破,深入领悟建构模型的实质,有序解决复杂化学问题,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以藏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展开论述,重点针对藏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藏族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促进藏族民俗文化传承,以及推动藏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藏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有待深入挖掘、存在同质化民俗文化所产生的发展压力、旅游营销工作有待完善。为了有效推动藏族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从积极开发中高端型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业与多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
以一定的逻辑将几个专业进行组合设计并协同实施成为专业群,既有起引领作用的并以此命名的牵头专业,也有出于各种原因被组合进去的专业,甚至曾经是“品牌”的专业。群内专业自然要以专业群逻辑“顾全大局”,也要遵循“自身逻辑”,保持品牌特色并不断再提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江苏省认定的A类品牌专业,是中国特色高水平A类专业群——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组群专业。文章以再提质为目标,通过分析品牌
以液压球形关节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和模型不确定性等特征,采用一种基于改进型粒子群算法(PSO)参数自整定的自抗扰控制器(ADRC)。分析ADRC各参数的意义和整定原则,采用改进的非线性动态方式更新PSO的惯性权重,并引入基于时间乘以绝对误差积分的优化准则(ITAE),运用改进型PSO在线自整定ADRC的参数。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结果表明:与传统
探索增值评价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的应有之义,增值评价从投入和产出视角关注教育主体间的成长与变化,彰显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内在旨趣。教师增值评价在实践进路上体现为主体、监测、结果、时空、目标的多重向度,在发展理路上体现为认知、测量、伦理的基本限度。教师增值评价的证据形成流程折射出从数据到信息再到证据,最后形成证据库的变化过程。教师增值评价的证据链节涵盖教学起点证据、教学投入证据、教学结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