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瞬间复位法加联合夹缚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门诊27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瞬间复位法加联合夹缚固定治疗,治疗1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治愈25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瞬间复位加联合夹缚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恢复快,后遗症少。
【关键词】 瞬间复位法 夹缚固定 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远侧端3cm范围内的骨折。是门诊非常常见的骨折,其中约90%为伸直型。多为跌倒时手掌撑地导致,女性多于男性。我院运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的瞬间复位法加联合夹缚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现对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治疗的27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病例中,女性18例,男性9例,年龄45-78岁,左侧11例,右侧16例,就诊时间为15分钟-8小时,平均2小时,均根据典型的病史、临床表现和X线片确诊为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均系闭合性骨折且伴不同程度移位,其中4例为粉碎性且骨折线波及关节面,8例伴有尺骨茎突撕脱骨折,27例均未行麻醉进行手法整复。
1.2 方法
1.2.1 手法整复:患者坐位,患肢外展,肘屈90o,前臂中立位,一人固定上臂下端,医者在患肢前外侧,一手与患者虎口以握,食指钩住患者第一掌骨基底加力拔伸牵引,另一手拇指按于折骨移位最大点,其余四指在尺侧掌侧作稳定。在牵引达到已拉开嵌入而使远折端松动时,突然强力迫使患者腕掌屈及尺侧屈,并同时用力按压卡扳相结合,迫使远折端复位。复位后立即将患手恢复到中立位。
1.2.2 外敷中药:根据三期辨证分部位酒调外敷何氏消肿止痛散(主要成分为当归尾、川芎、红花、赤芍、青皮、茜草、乳香、三七、桃仁等)、续断接骨散(当归、川芎、三七、杜仲、续断、土鳖、乳香、血竭等)止痛壮骨散(主要成分为杜仲、三七、续断、木瓜、天麻、五加皮、上桂等)。伤后前2周换药均在维持牵引状态下进行,避免骨折移位。
1.2.3 固定:采用何氏联合夹缚固定术,压垫为君,夹板为臣,扎带、绷带为佐使。用一纸壳剪成一块椭圆形压垫,折弯约90度,压垫宽度为远折段的1.5倍,长度略长于折线桡背侧长度的和。纸壳内衬棉垫,放置于骨折部的桡、背侧。所衬棉垫在桡背的厚度可根据远折端桡背侧移位的程度调整。压垫的2/3位于骨折的远段,1/3位于近段。再用四块夹板(长度为桡骨的2/3,宽度根据患者前臂的粗细选用,扎带捆扎后,以四块夹板相供互不能接触为准,其中掌、背侧夹板超关节)以扎带,绷带包扎固定。前臂悬吊患肢于胸前。4-6周后根据X线表现情况予拆除固定。
1.2.4 功能锻炼:固定一完毕,就要求患者多作所握拳伸指活动,数日后即要求加作患侧肘关节及肩关节活动,防止这些关节因过久静止而致粘连。活动时须注意,应避免前臂的旋转运动,以免复位的骨折移位。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1]。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15度以内。好转: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转受限在45度以内。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
2.2 结果:27例患者中治愈25例,好转2例。
3 讨论
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前臂旋前,腕关节呈背伸位,手掌先着地,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赂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暴力致桡骨远端向桡侧、背侧移动致桡腕关节面倾斜减少或成负角。准确复位和正确的外固定是保证患者康复的根本。
骨折整复就是医者对骨折断端给以一外力,使之恢复人体的内在平衡。我们对有移位的四肢骨折的整复,无需麻醉和持续牵引,以瞬间复位达到准确的整复。动作一气呵成,精炼快捷,瞬间取效。如胡廷光所说“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拢”,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促进了骨折的愈合,也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提前恢复。[2]
我们将常用的外固定器材(夹板、压垫、粘膏和绷带)作为四个各具特殊作用的单元,根据患者伤损的具体情况和四个单元的作用,将四个单元有机地组成外固定装置,以外固定装置的杠杆来对应肢体的内部杠杆,以四个单元的作用并结合以肌收缩为主的内力作用组成以骨折部中心点为原点的三维坐标外固定力系,这就是联合夹缚固定。联合夹缚固定具有“以点受力为主,而又点面结合受力”的固定特色,能更好地保持折端的相对稳定,且能加大肢体的活动度,提高“动静结合”水平;能较好地解决折部骨的生长与应力的关系,使折端经常保持的压应力抵消引起重新成角、移位的剪应力;还能减少固定部位的总压力,使固定部位血运得以改善,提高甲皱微循环血流速度,加快骨痂生长速度,从而提高骨痂质量。[3]
何氏骨科瞬间复位加联合夹缚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1。
[2]何天佐.何氏骨科学[M].成都: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4-45
[3]何天佐.何氏骨科学[M].成都: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4-66
【关键词】 瞬间复位法 夹缚固定 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远侧端3cm范围内的骨折。是门诊非常常见的骨折,其中约90%为伸直型。多为跌倒时手掌撑地导致,女性多于男性。我院运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的瞬间复位法加联合夹缚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现对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治疗的27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病例中,女性18例,男性9例,年龄45-78岁,左侧11例,右侧16例,就诊时间为15分钟-8小时,平均2小时,均根据典型的病史、临床表现和X线片确诊为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均系闭合性骨折且伴不同程度移位,其中4例为粉碎性且骨折线波及关节面,8例伴有尺骨茎突撕脱骨折,27例均未行麻醉进行手法整复。
1.2 方法
1.2.1 手法整复:患者坐位,患肢外展,肘屈90o,前臂中立位,一人固定上臂下端,医者在患肢前外侧,一手与患者虎口以握,食指钩住患者第一掌骨基底加力拔伸牵引,另一手拇指按于折骨移位最大点,其余四指在尺侧掌侧作稳定。在牵引达到已拉开嵌入而使远折端松动时,突然强力迫使患者腕掌屈及尺侧屈,并同时用力按压卡扳相结合,迫使远折端复位。复位后立即将患手恢复到中立位。
1.2.2 外敷中药:根据三期辨证分部位酒调外敷何氏消肿止痛散(主要成分为当归尾、川芎、红花、赤芍、青皮、茜草、乳香、三七、桃仁等)、续断接骨散(当归、川芎、三七、杜仲、续断、土鳖、乳香、血竭等)止痛壮骨散(主要成分为杜仲、三七、续断、木瓜、天麻、五加皮、上桂等)。伤后前2周换药均在维持牵引状态下进行,避免骨折移位。
1.2.3 固定:采用何氏联合夹缚固定术,压垫为君,夹板为臣,扎带、绷带为佐使。用一纸壳剪成一块椭圆形压垫,折弯约90度,压垫宽度为远折段的1.5倍,长度略长于折线桡背侧长度的和。纸壳内衬棉垫,放置于骨折部的桡、背侧。所衬棉垫在桡背的厚度可根据远折端桡背侧移位的程度调整。压垫的2/3位于骨折的远段,1/3位于近段。再用四块夹板(长度为桡骨的2/3,宽度根据患者前臂的粗细选用,扎带捆扎后,以四块夹板相供互不能接触为准,其中掌、背侧夹板超关节)以扎带,绷带包扎固定。前臂悬吊患肢于胸前。4-6周后根据X线表现情况予拆除固定。
1.2.4 功能锻炼:固定一完毕,就要求患者多作所握拳伸指活动,数日后即要求加作患侧肘关节及肩关节活动,防止这些关节因过久静止而致粘连。活动时须注意,应避免前臂的旋转运动,以免复位的骨折移位。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1]。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15度以内。好转: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转受限在45度以内。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
2.2 结果:27例患者中治愈25例,好转2例。
3 讨论
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前臂旋前,腕关节呈背伸位,手掌先着地,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赂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暴力致桡骨远端向桡侧、背侧移动致桡腕关节面倾斜减少或成负角。准确复位和正确的外固定是保证患者康复的根本。
骨折整复就是医者对骨折断端给以一外力,使之恢复人体的内在平衡。我们对有移位的四肢骨折的整复,无需麻醉和持续牵引,以瞬间复位达到准确的整复。动作一气呵成,精炼快捷,瞬间取效。如胡廷光所说“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拢”,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促进了骨折的愈合,也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提前恢复。[2]
我们将常用的外固定器材(夹板、压垫、粘膏和绷带)作为四个各具特殊作用的单元,根据患者伤损的具体情况和四个单元的作用,将四个单元有机地组成外固定装置,以外固定装置的杠杆来对应肢体的内部杠杆,以四个单元的作用并结合以肌收缩为主的内力作用组成以骨折部中心点为原点的三维坐标外固定力系,这就是联合夹缚固定。联合夹缚固定具有“以点受力为主,而又点面结合受力”的固定特色,能更好地保持折端的相对稳定,且能加大肢体的活动度,提高“动静结合”水平;能较好地解决折部骨的生长与应力的关系,使折端经常保持的压应力抵消引起重新成角、移位的剪应力;还能减少固定部位的总压力,使固定部位血运得以改善,提高甲皱微循环血流速度,加快骨痂生长速度,从而提高骨痂质量。[3]
何氏骨科瞬间复位加联合夹缚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1。
[2]何天佐.何氏骨科学[M].成都: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4-45
[3]何天佐.何氏骨科学[M].成都: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