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工的行为决策具有地区差异。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比分析苏南、苏中和深圳地区农民工的区位选择、就业方式选择和行业选择,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从个人、家庭、经济、社会心理四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结论显示,年龄、性别、进城时间、收入、从事行业、城市融入感等是影响农民工行为决策的主要因素。对此提出政策性建议,以期保障农民工权益,推动新型城镇化合理有序进行。
关键词:农民工 地区差异 行为决策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c)-0195-04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民工已达2.77亿人。这一庞大的群体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文化程度低、社会地位低、被边缘化不再是他们的标签。新时代农民工的年龄结构日趋年轻,从事的职业也更加多元。同时,他们对自身发展也有独特的见解。研究农民工的区位选择、行业选择和就业方式选择可以为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城镇化政策、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供给侧改革作准备。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农民工區位决策、就业方式决策和行业决策为切入点,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个人、家庭、区位、经济、社会心理五方面解释农民工的决策行为,并运用Pr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期对农民工的行为决策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1 数据与模型
1.1 数据获取
本次关于农民工的问卷调研于2016年5~9月展开,覆盖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包括长江三角洲的苏南(南京、常州)、苏中(南通、泰州)和珠江三角洲(深圳)三个典型地区。调查对象为外来农民工,调查领域涵盖了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通过实地“一对一”访谈形式收集问卷共计908份,其中有效问卷895份。
1.2 变量选取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行为决策和影响因素三大部分。其中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四大类(见附录)。农民工的行为决策包括区位决策、就业方式决策和行业决策三类,这三类决策也成为模型的因变量。而个人信息和四类影响因素被归为自变量。
1.2.1 因变量选取
因变量共三个。包括工作地点、工作方式和从事行业(见表1)。
1.2.2 自变量选取
自变量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四部分。每部分选取相应的代表性指标进行量化(见表2)。
1.3 数据分析
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将数据分为苏南、苏中、深圳(珠三角)三部分,分析其行为决策差异。然后,利用Probit模型对三种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1.3.1 描述性统计
通过交叉性统计分析苏南、苏中和深圳地区农民工的行为决策差异。这种行为决策差异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对工作和生活地点的选择、对工作方式的选择、对从事行业的选择(见表3、4、5)。
以上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第一,在工作地点选择上,总体上看,选择留在城市的农民工占到总数的51.40%,而回到农村和选择到离家乡较近的小城市分别为24.25%和24.36%。与苏南(46.17%)和深圳(51.63%)相比,苏中的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在城市,达到58.33%。在不留城的农民工中,苏中的更倾向于回到农村(24.31%),深圳的更倾向于到离家乡较近的小城市(32.09%),而苏南的二者差别不大。
第二,在工作方式选择上,总体上看,近七成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68.49%)。地区间的工作方式选择也存在差异。苏南和深圳的农民工愿意自主创业的分别达到71.43%和81.40%,大大超过愿意被雇佣的人数。而苏中地区差异并不大,二者仅相差约10%。
第三,在未来从事行业的选择上,农民工总体上选择服务业、建筑业、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54.53%、8.94%、12.85%和23.69%。地区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却并不十分显著。三地服务业均占五成左右,制造业次之。然而苏南地区选择从事农业的农民工相较其他两地较高,达到17.35%。
1.3.2 多元回归分析
为探讨农民工行为决策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我们分别对区位选择、就业方式选择和未来行业选择等三种行为决策进行回归分析。我们选择了Probit模型作为回归估计的基准模型。以二元解释变量为例,Probit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1)
其中。
(2)
对影响农民工区位选择的回归分析显示:与留在城市相比,愿意回到农村的农民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低、对城市融入感低;同时,在观察回到小城镇的情况时发现,城市融入感高并不阻碍他们回到离家乡近的小城镇(见表6)。
对影响农民工就业方式选择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偏大、进城务工时间长、收入低对城市融入感深的人更愿意将来被雇佣(见表7)。
对影响农民工行业选择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关于将来进入何种行业的选择,收入低、年纪大、以及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的人更愿意从事农业;原本从事建筑业、月收入较低的人更愿意从事建筑业;男性相较于女性而言,更愿意从事农业和建筑业,这在制造业上的表现却不明显;年纪小、从事服务业或制造业以及对社会保障制度满意的人成为选择制造业的明显影响因素(见表8)。
2 结论与建议
本章节在上一节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结论的政治、经济及个人因素进行深刻分析,得出三大结论与五大对策,致力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将农民工的利益与城市发展协调融合。 2.1 结论分析
2.1.1 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在城市
首先,在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下,在农村务农劳动强度和收入不成正比的推力和城市高收入的拉力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農民选择进入城市打工。其次,城市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对外来务工者充满诱惑。最后,许多望子成龙的外来务工者,由于希望子女能够融入城市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社会保障和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会选择留在城市。
2.1.2 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被雇佣
据调研数据显示,高达68.49%的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除了时间自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等个人原因之外,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的另一大原因,是因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的鼓励。这一现象在青年表现的尤为明显。相比之下,40岁及以上的一代,由于长期在城市打拼,有了一定的积蓄,满足了自主创业的先决条件。同时考虑到未来照顾家庭,身体状况等因素,他们更多会选择回小城镇做些小买卖,构成自主创业者的另一组成部分。
2.1.3 农民工更倾向于在服务业工作
由于第三产业在较为发达地区(大量农民工目标工作地)的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由此导致该行业的外来务工者数量水涨船高。同时因为受到学历和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工未来的工作选择受到当前工作性质的影响巨大。另外,制造业内部的技术集成化改革致使许多岗位的丧失,导致没有工作经验或相关专业技术的外来务工者毫无竞争优势。于是,他们投身于对自身技能要求较低,竞争压力较小的服务业。当然,服务业舒适的工作环境、更换岗位的较大自由性也是吸引他们的原因。
2.2 建议与对策
2.2.1 完善暂住证制度、户籍管理制度
由于外来务工者存在着较大流动性,其行为与去留也有着相对较大的不确定性,要想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就有必要实行暂住证登记制度,方便管理的同时可预防犯罪的滋生。户籍管理制度则是对外来者身份转变的认可,一来可以加强新市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二来便于相关保障措施的实施,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2.2.2 将农民工全面纳入政策性保障的覆盖范围
政策性保障(如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可适当将非本地户口,但长期工作于本地的外来务工者纳入保障对象。这一措施可有力促进外来务工者对本地政策、管理措施的认可,促进外来人才的本地化转移,为当地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3 积极吸纳外来者的情况下注意数量上的调控
吸纳外来者有利有弊,外来者的到来加强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融合,有利于共同发展;同时,外来者的大量涌入会给当地基础设施、行政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大量人员的无可预测性的到来与离开会造成经济上的失控,所以,外来人员数量上的监控与调整十分关键且有必要
2.2.4 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刺激自主创业者,为有意愿自主创业者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和交流平台
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自主创业者提供支持与帮助(包括经济上、精神上与物质上)。如政府可适当提供贷款或其他方面补贴,政策上给新一代创业者(尤其是高文化水平的创新人才)提供优惠,特许一些小规模政策帮助那些有意愿却在经济能力上或其他方面有欠缺的人才,由点及面,改变整体的创新发展模式。
2.2.5 权衡三大产业的发展关系,不忽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注意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调整。避免一味最求经济上的增速而强行改变对各产业的投资、关注力度,统筹兼顾一、二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Lewis,W.A. “Economics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May):139-192.
[2] Todaro.M.P. A Model of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138-148.
[3] 蔡昉.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8(8):4-15.
[4] 陈春,冯长春.农民工住房状况与留城意愿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2011(1):145-149.
[5] 马红梅,金彦平.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9(3):39-41.
[6] 李梅,高明国.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民工回流特征分析[J].农村经济,2009(12):116-119.
关键词:农民工 地区差异 行为决策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c)-0195-04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民工已达2.77亿人。这一庞大的群体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文化程度低、社会地位低、被边缘化不再是他们的标签。新时代农民工的年龄结构日趋年轻,从事的职业也更加多元。同时,他们对自身发展也有独特的见解。研究农民工的区位选择、行业选择和就业方式选择可以为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城镇化政策、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供给侧改革作准备。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农民工區位决策、就业方式决策和行业决策为切入点,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个人、家庭、区位、经济、社会心理五方面解释农民工的决策行为,并运用Pr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期对农民工的行为决策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1 数据与模型
1.1 数据获取
本次关于农民工的问卷调研于2016年5~9月展开,覆盖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包括长江三角洲的苏南(南京、常州)、苏中(南通、泰州)和珠江三角洲(深圳)三个典型地区。调查对象为外来农民工,调查领域涵盖了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通过实地“一对一”访谈形式收集问卷共计908份,其中有效问卷895份。
1.2 变量选取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行为决策和影响因素三大部分。其中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四大类(见附录)。农民工的行为决策包括区位决策、就业方式决策和行业决策三类,这三类决策也成为模型的因变量。而个人信息和四类影响因素被归为自变量。
1.2.1 因变量选取
因变量共三个。包括工作地点、工作方式和从事行业(见表1)。
1.2.2 自变量选取
自变量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四部分。每部分选取相应的代表性指标进行量化(见表2)。
1.3 数据分析
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将数据分为苏南、苏中、深圳(珠三角)三部分,分析其行为决策差异。然后,利用Probit模型对三种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1.3.1 描述性统计
通过交叉性统计分析苏南、苏中和深圳地区农民工的行为决策差异。这种行为决策差异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对工作和生活地点的选择、对工作方式的选择、对从事行业的选择(见表3、4、5)。
以上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第一,在工作地点选择上,总体上看,选择留在城市的农民工占到总数的51.40%,而回到农村和选择到离家乡较近的小城市分别为24.25%和24.36%。与苏南(46.17%)和深圳(51.63%)相比,苏中的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在城市,达到58.33%。在不留城的农民工中,苏中的更倾向于回到农村(24.31%),深圳的更倾向于到离家乡较近的小城市(32.09%),而苏南的二者差别不大。
第二,在工作方式选择上,总体上看,近七成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68.49%)。地区间的工作方式选择也存在差异。苏南和深圳的农民工愿意自主创业的分别达到71.43%和81.40%,大大超过愿意被雇佣的人数。而苏中地区差异并不大,二者仅相差约10%。
第三,在未来从事行业的选择上,农民工总体上选择服务业、建筑业、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54.53%、8.94%、12.85%和23.69%。地区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却并不十分显著。三地服务业均占五成左右,制造业次之。然而苏南地区选择从事农业的农民工相较其他两地较高,达到17.35%。
1.3.2 多元回归分析
为探讨农民工行为决策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我们分别对区位选择、就业方式选择和未来行业选择等三种行为决策进行回归分析。我们选择了Probit模型作为回归估计的基准模型。以二元解释变量为例,Probit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1)
其中。
(2)
对影响农民工区位选择的回归分析显示:与留在城市相比,愿意回到农村的农民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低、对城市融入感低;同时,在观察回到小城镇的情况时发现,城市融入感高并不阻碍他们回到离家乡近的小城镇(见表6)。
对影响农民工就业方式选择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偏大、进城务工时间长、收入低对城市融入感深的人更愿意将来被雇佣(见表7)。
对影响农民工行业选择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关于将来进入何种行业的选择,收入低、年纪大、以及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的人更愿意从事农业;原本从事建筑业、月收入较低的人更愿意从事建筑业;男性相较于女性而言,更愿意从事农业和建筑业,这在制造业上的表现却不明显;年纪小、从事服务业或制造业以及对社会保障制度满意的人成为选择制造业的明显影响因素(见表8)。
2 结论与建议
本章节在上一节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结论的政治、经济及个人因素进行深刻分析,得出三大结论与五大对策,致力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将农民工的利益与城市发展协调融合。 2.1 结论分析
2.1.1 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在城市
首先,在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下,在农村务农劳动强度和收入不成正比的推力和城市高收入的拉力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農民选择进入城市打工。其次,城市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对外来务工者充满诱惑。最后,许多望子成龙的外来务工者,由于希望子女能够融入城市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社会保障和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会选择留在城市。
2.1.2 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被雇佣
据调研数据显示,高达68.49%的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除了时间自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等个人原因之外,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的另一大原因,是因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的鼓励。这一现象在青年表现的尤为明显。相比之下,40岁及以上的一代,由于长期在城市打拼,有了一定的积蓄,满足了自主创业的先决条件。同时考虑到未来照顾家庭,身体状况等因素,他们更多会选择回小城镇做些小买卖,构成自主创业者的另一组成部分。
2.1.3 农民工更倾向于在服务业工作
由于第三产业在较为发达地区(大量农民工目标工作地)的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由此导致该行业的外来务工者数量水涨船高。同时因为受到学历和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工未来的工作选择受到当前工作性质的影响巨大。另外,制造业内部的技术集成化改革致使许多岗位的丧失,导致没有工作经验或相关专业技术的外来务工者毫无竞争优势。于是,他们投身于对自身技能要求较低,竞争压力较小的服务业。当然,服务业舒适的工作环境、更换岗位的较大自由性也是吸引他们的原因。
2.2 建议与对策
2.2.1 完善暂住证制度、户籍管理制度
由于外来务工者存在着较大流动性,其行为与去留也有着相对较大的不确定性,要想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就有必要实行暂住证登记制度,方便管理的同时可预防犯罪的滋生。户籍管理制度则是对外来者身份转变的认可,一来可以加强新市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二来便于相关保障措施的实施,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2.2.2 将农民工全面纳入政策性保障的覆盖范围
政策性保障(如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可适当将非本地户口,但长期工作于本地的外来务工者纳入保障对象。这一措施可有力促进外来务工者对本地政策、管理措施的认可,促进外来人才的本地化转移,为当地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3 积极吸纳外来者的情况下注意数量上的调控
吸纳外来者有利有弊,外来者的到来加强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融合,有利于共同发展;同时,外来者的大量涌入会给当地基础设施、行政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大量人员的无可预测性的到来与离开会造成经济上的失控,所以,外来人员数量上的监控与调整十分关键且有必要
2.2.4 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刺激自主创业者,为有意愿自主创业者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和交流平台
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自主创业者提供支持与帮助(包括经济上、精神上与物质上)。如政府可适当提供贷款或其他方面补贴,政策上给新一代创业者(尤其是高文化水平的创新人才)提供优惠,特许一些小规模政策帮助那些有意愿却在经济能力上或其他方面有欠缺的人才,由点及面,改变整体的创新发展模式。
2.2.5 权衡三大产业的发展关系,不忽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注意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调整。避免一味最求经济上的增速而强行改变对各产业的投资、关注力度,统筹兼顾一、二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Lewis,W.A. “Economics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May):139-192.
[2] Todaro.M.P. A Model of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138-148.
[3] 蔡昉.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8(8):4-15.
[4] 陈春,冯长春.农民工住房状况与留城意愿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2011(1):145-149.
[5] 马红梅,金彦平.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9(3):39-41.
[6] 李梅,高明国.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民工回流特征分析[J].农村经济,2009(1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