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吕远:平易、周到的师长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功成名就与年事已高相结合之后,尤其是在文艺圈,很多人接触起来很不舒服,往往沟通不畅,甚至距离感很大,见面不如闻名,这是我作为文艺记者这么多年来的一些切身感受。但是,音乐家吕远绝对是个例外,甚至说是我今年采访过的明星、名家中最让记者感动并难忘的一位。
  对于熟悉并喜爱这半个多世纪华语歌曲的人来说,吕远这个名字可谓无处不在。在新中国的音乐史上,音乐家吕远这个名字可谓举足轻重。在近70年的创作生涯中,吕远为歌坛奉献了数以千计的音乐作品,其中《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木棉花开火样红》、《八月十五月儿明》、《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泉水叮咚响》、《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北国之春》、《牡丹之歌》、《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个美丽的传说》等歌曲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经典。可以说,吕远是记者仰慕已久的采访对象,机缘巧合,得益于歌唱家柳石明的引见,记者得以在2014年完成了对吕远的独家专访。
  若论吕远的精神特质,可能不同的人会从不同角度解读出很多。对于记者而言,平易、周到、平和、坦诚无疑是吕远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从电话先期联系到会面采访,这一感觉始终如一。
  吕远老师家住京西,得知记者的出发地点在东四环,他非常贴心并细致地告诉记者要坐的公交车次及地铁换乘点。由于路途较远,记者提出采访时间可定在午后,吕远老师欣然同意,之后他提议记者可以稍早到一点,这样可以一起吃顿午饭,边吃边聊,由他请客。午饭席间,吕远老师不急于向记者讲述他的故事,而是不时提醒记者:“菜快凉了,赶快吃饭,采访的事没有吃饭重要,跑这么远的的路,多吃点儿。你不用管我,我腸胃不太好,吃的不多,你尽量多吃。”
  近70年的乐坛生涯中,在每一个时代都以自己的才华为广大群众奉献出历久弥新的经典佳作,吕远因此被贺敬之赞誉为“人民音乐家”。无论是艺术成就、自身修养,或是阅历见识、艺德境界,吕远都当之无愧。技法圆熟,平和不失张力,喜爱吕远音乐的人都不难通过音符感知这一点。古语说文如其人,吕远亦是如此。
  长久以来,人们似乎更关注人生恢弘,而忽略了细节琐事。其实,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细节才真正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风骨。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曾演唱过由吕远作曲的经典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主题曲,杨洪基曾说:“我觉得吕远老师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要钱,他给谁写曲子不说钱的事。他写了那么多的作品,应该是可以发大财的,可是他永远发不了财。有朋友买了一台洗衣机,洗衣机的按钮上面用的就是《泉水叮咚响》,当时我们就说吕远老师,这是一个版权问题!结果他却说:我做一个郑重声明,以后谁都可以用我的歌,没有版权问题。”
  的确,“不爱钱”堪称是吕远艺术人生的一个真实写照。谈及“钱”这个话题,吕远说:“我觉得利益不一定是数钱,利益是一种社会满足,大家满足了,我也很满足。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自我理解和要求,我不反对钱这种社会价值表现形式。面对某些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我们大家应有自己的标准,守住为社会服务的基本价值观。”
  最近,京城文化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今京城各路文化人不是在赶往天津的高铁上,就是在天津大剧院的剧场里。”11月29日午后,笔者也“体验”了一把,从北京乘高铁赶赴天津,先是在天津大剧院院长钱程的安排下,独家采访了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乔榛老师,5点半又随乔榛老师到剧院后台化装、默词儿,近距离感受到一位老艺术家对艺术的一丝不苟、对观众的拳拳深情。当晚7点半,《开放——中国新诗百年音乐朗诵会》的大幕徐徐拉开……当这位曾为上干部影视作品配音、顽强抗癌三十年的古稀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停,缓缓却是坚定地走到舞台中央时,全场掌声雷动……这掌声是给予一位真正勇士的最高奖赏。
  从1985年到1999年,乔榛得过三次癌症,第三次已经转移到腰椎,3次手术仿佛走了三次鬼门关。2009年5月,乔榛又因患脑梗阻造成半侧面瘫,一度不能说话……痛苦的“放化疗”、漫长的康复期,相信许多人即使没有身患癌症、偏瘫的亲属也能想象一二。为了恢复身体机能,为了重返舞台,乔榛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康复锻炼,每天都要汗湿十几身衣服……但乔榛从没觉得这是罪、这是苦、这是难。在他心里,不能从事自己毕生热爱的“声音艺术”,才是最大的痛苦!所以乔榛才会在12年前录制央视《艺术人生》节目前禁不住在宾馆里痛哭失声,他没想到还会有这么一天,还可以和观众、听众见面,还可以再一次和老搭档丁建华一起对着屏幕配音……再将记忆回溯到44年前,当身处“文革荒漠”中的乔榛得知领导让他去上译厂为电影《红菱艳》配音时,他也曾痛哭失声——领导刚一宣布,他就跑到外面,躲在角落足足哭了半个钟头。乔榛也许不是为艺术而生,但他绝对可以算得上为艺术献身的人。
  在乔榛的艺术生涯和生命历程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他的太太唐国妹。乔榛对笔者说:“没有我太太,我根本活不到今天!没有她就没有我!没有她的付出,我的艺术生命早就结束了!”“文革”开始后,乔榛邂逅了一生的挚爱和知己——唐国妹,当年她是上海电影乐团的民乐演奏员,比乔榛小5岁。两人因对艺术的热爱而相知相识,1970年在“五七干校”劳动时确定了恋爱关系。
  作为配音演员,乔榛本身就是一位幕后英雄,因此唐国妹所付出的绝非等闲之事,尤其是乔榛曾两次出任上译厂厂长,第二次出任厂长更是在大病初愈之时,可以想见唐国妹心中的疼惜和压力有多少,她深知乔榛把艺术视作生命甚至比生命更重,她只有把自己辛劳、负重的身影埋藏得更深更远……采访结束后,笔者提出给两位老人拍一张合影,唐国妹竟说:我还是站在他后面吧……
  关于一条围巾,有两个细节带给笔者深深的感动。采访时,唐国妹拿来一条丝质围巾,娴熟地为乔榛系上,又整理妥帖,她问笔者:“这样是不是更精神一些?”难怪乔榛说太太连手绢都要为他一丝不苟地熨烫、备好……
  采访结束,我们一起乘车从宾馆到剧院,刚下车,唐国妹突然“惊呼”道:“坏了!”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她,唐国妹连声说:“坏了,坏了,我忘记拿围巾了!”最终,唐国妹又返回宾馆专门去取乔榛的围巾……乔榛说:“太太经常对我讲:你不能歪歪扭扭地出去,你是公众人物!”
  演出中,乔榛有一次朗诵完忘记拿挂在话筒架上的手杖,转身欲走,身体突然摇晃了一下,所幸脚站得很稳,才不致摔倒,连台下的观众都有些担心,后台的唐国妹更是惊出了一身冷汗。所以就不难理解“一条围巾”为什么会让唐国妹连声惊呼“坏了”,只要是有关乔榛的事,唐国妹没有不关心没有不紧张的。这也是乔榛所说的“没有她就没有我”的真实含意。
  唐国妹老师非常善良、体贴,见笔者一直在后台采访,“猜到”笔者没有吃晚饭,特意用餐巾纸包了几个小点心送过来……
  乔榛多次对笔者说:“我还想有所追求。我要为爱我的人活着。”在那个“新诗百年”的晚上,台上台下诗情浓郁。我既陶醉于新诗流淌的百年情怀,也陶醉于乔榛、唐国妹夫妇“一条围巾”那样平凡却浓烈的相知相携之情。
其他文献
1893年冬,孙中山与挚友尹文楷医生在广州冼基创办东西药局,载在史册。因史料所限,东西药局在冼基的具体门牌已不可考。尹文楷是近代医学界和报界重要人物,以往对他的介绍都过于简略。尹文楷是最早自办《医学报》的华人,民初创办香港第一份基督教华文报纸《大光报》,其功绩不应埋没。  尹文楷出版医学译作多种  尹文楷(1870-1927),字端模,广东东莞人,出生于一个早期基督教家庭。其父尹维清,为巴色会信徒
期刊
2月1日,农历的大年初二,宋丹丹新剧《美丽的契约》在北京卫视红星剧场全国首播。《美丽的契约》是由北京华录百纳影视出品,宋方金编剧,余淳导演的41集都市轻喜剧。此剧也是宋丹丹在确定不上春晚后,首次采用电视剧形式给观众们贺岁拜年。这次贺岁宋丹丹不再是“豁牙黑老太自云”,而是变身时尚潮妈花美丽。这位潮妈眼戴黑墨镜,头烫新发型,口中飚外语,身着超短裙,外形和名字一样美丽,她因为孩子读书问题而结识了范明饰演
期刊
蒋欣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演员,尤其是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之所以提传统意义,是因为她身上显现的某些演员特质,如夸日渐稀缺。蒋欣在《老农民》播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不想再演狠角色。  的确,相对于跋扈娘娘“华妃”,败家娘们儿“乔月”算不得狠角色。但如果从演员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上来看,蒋欣已经够得上人满为患的演员这个行业中的“狠角色”。能称得上“狠角色”,对于演员这个职业的要求不算多,大致也就两点,一是
期刊
日前,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赓日记》。作为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人,陈赓同志在经年繁忙的战争和革命工作中,笔耕不辍,保留下来大量珍贵的个人日记,其中有战斗笔记,也有个人心绪,是私人记载,更是反观社会历史的一个途径。它为读者展示出了一段中国现代史的峥嵘岁月,更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接地气”的陈赓。下面是日记摘录。  细述1938年的艰苦抗战  3月28日,今日继续东进,经小梁山到南委泉宿营。山甚高,
期刊
2015年的澳网近日开赛,在澳网中心球场-罗德·拉沃尔球场的夜场比赛之前,组委会为中国金花李娜举办了一个特别的仪式。仪式上,李娜卿因宣布,自己的确已经怀孕了,她和姜山的孩子将在今年夏天出生。  李娜穿着一袭宽松黑色长裙亮相罗德·拉沃尔球场——这里曾经是娜姐最喜欢的一块比赛场地,三次杀进决赛,并在去年捧得了梦寐以求的达芙妮杯(澳网女单冠军奖杯)整个仪式期间,李娜全程保持微笑,耐心接受主持人的提问和互
期刊
据多家媒体报道:苏菲·玛索将登上央视马年春晚的舞台,搭档歌手刘欢,一起演唱法国民谣《玫瑰人生》。  苏菲·玛索是谁?苏菲·玛索是童星出身的法国著名演员、歌手、作家、导演、编剧,1980年,14岁的她首次在青春电影《初吻》中担任了女主角。正是这部电影让她一夜成名,成为在法国和很多欧洲国家炙手可热的青春偶像。1983年,她获得了凯撒奖“最具前途女艺人”。1995年,由于她在电影《勇敢的心》中成功地饰演
期刊
日前,根据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正在北京卫视热播。《平凡的世界》这部长达百万字的巨著,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了几代青年人。谈起《平凡的世界》,许多人都依稀记得自己当年捧着这部作品阅读时的情形和感受。但是,还有更多的人,他们当年认识并熟悉这部不朽的经典,是通过广播、通过一个让他们至今难忘的声音。  于是,为寻访大家记忆中的那个声音,我们走近了本期的被采访者,他,就是著
期刊
蒋欣气场大,底气足。相信见过蒋欣本人的人,就会理解为什么她能把华妃演得那样的“活色生香”。演技之外,蒋欣确实有那么一点“华妃”。她评价自己的性格时说:“我妈妈是兰州人,我的性格梃西北的。”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网络上,蒋欣都自称“老爷”,她甚至对自己用上了“雌雄同体”这个词。这就不是女汉子那么简单了,她可以很女人,千娇百媚,也可以很男人,粗放豪爽。所以说蒋欣的气场大、底气足,应该是源于她的性格。如夸看
期刊
她是第一个将小轿车开进校园的复旦校花,除了第一任丈夫早逝外,她的身家、履历、相貌、学历都是让人艳羡的。杂志报纸总是这样介绍她:她是复旦大学的首届女生,是战乱时期的外交官夫人,是“民国外交第一人”顾维钧的晚年伴侣,是整个近现代史的见证人,是最后一位上海滩大小姐。  她叫严幼韵,已經度过了109个生日。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沉浮,如今沉淀得愈发美丽。她的女儿说,“上帝把妈妈忘了……”  复旦校园里的“爱的
期刊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之后,脑海里忽然飘来两个问句:蒋欣你熟吗?你喜不喜欢得着吗?一个声音在回案:不仅不熟,简直就是闻所未闻(刚听一同事说这姑娘以前也拍过一些电影、电视剧,大小也算一星了,奈何一部她演过的电影、电视剧,我都没有看过),是以这姑娘对我来说,真的是既不喜欢不着,也喜欢不着。那是什么让我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原来,我是不喜欢蒋欣在当下多家卫视热播的电视剧《老农民》中扮演的乔月。  那我又为吗不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