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言行研究综述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大学生网络心理、网络言论及网络行为三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研究加以分析归纳,总结了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和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言论;网络行为
  作者简介:卢珊(1983-),女,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234-02
  随着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兴起与普及,手机流量的流行使用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人们接触网络的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多,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即刻上网。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群体年轻活跃、个性时尚,处于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乐于接触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当下互联网使用者中数量最庞大、活动最活跃的群体。青年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大学几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和关键时期。互联网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行为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影响与作用,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可能是消极负面的。信息时代网络发展飞速,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却没有相应的产生与落实,网络言论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网络言行亟需正确的引导。因此,了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网络言行特点是开展学生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与任务。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特征
  网络以极大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综合以往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上网主要有以下心理原因和需求:
  1.好奇与求知
  好奇是人的天性。大学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好奇与求知就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网络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为大学生接触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他们可以轻松地在网络上浏览国内外新闻,轻易地找到与学习、知识目标相关的信息,快捷地获取需要信息的相关内容。大学生的好奇与求知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与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能力与水平,有益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另外,网络的多元性和自由性也可能让大学生们接触到某些消极、不健康的信息,一些判断分析能力不强、缺乏自我主见的大学生可能受到影响,对一些主流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怀疑与动摇,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
  2.情感与需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年轻的大学生心理上更渴望得到友好的情感,获得他人的认同,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上网就是为了认识朋友、交流思想、慰藉情感、扩大交友圈,满足自己在情感上的需要。近年来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与软件的广泛盛行,更是为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提供了便利快捷的交流平台。网络的平等性与互动性有助于大学生拓宽社交范围,抒发内心情感,交流思想感情,缓解心理压力,提升社交能力。但是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也可能使一些本身内向孤僻的大学生加剧自我封闭,在现实中人际关系淡化疏远,逃避、脱离现实,甚至产生自卑自负、社交恐惧等心理障碍。
  3.休闲与娱乐
  在网上玩游戏、听音乐、下棋打牌、读八卦新闻、看娱乐文章、看电影电视剧是大学生休闲消遣的主要方式。诸多调查显示,娱乐休闲是广大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网络资源丰富,品种齐全,既有各类新鲜有趣的游戏,又有诸多良好的视频播放平台,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娱乐需求。适度的娱乐休闲也有助于大学生减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网络游戏则是网上娱乐中最具魅力的线上消遣之一,一出现便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因其超越现实背景的界限、时间空间的束缚,使人获得在现实中不能有的自我表现、情绪发泄的机会,获得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但网络的娱乐性和虚拟性也可能使自控力欠佳的大学生沉溺其中、逃避现实,导致现实与虚拟角色不清,严重的甚至网络成瘾。
  由此可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言论研究
  网络言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有快速及时、互动性强、多元分散等特点。总结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网络言论有以下特点:
  1.自由性
  近几年由于社交软件的流行使用,诸多事件因网络媒介而迅速蔓延,几乎没有任何前兆,甚至无法控制事态。因为当事件发生时,人们可以通过论坛、贴吧、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平台发表言论,评价、转发、跟帖,信息由此迅速被传播扩散,大学生正是参与其中的最主要的群体。这便是网络言论的自由性。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相关部门也缺乏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控制和审批,国家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研判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因此网络给了大学生前所未有的自由,提供了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也为他们及时获取各类信息提供了各种便利。但因网络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网络言论的自由性可能将网络的即时性和互动性这两个特点发挥到极致,一些信息的形成及传播就可能超出预期,尤其是负面的舆论一旦呈强大之势就难以有效控制。
  2.隐匿性
  在网络上发布、转发信息所署的名字往往只是一个网名、呢称,甚至代码,很难界定背后真正的身份地位,也不易判断信息的真伪和时效,这就是网络言论的隐匿性。也因为网络言论的隐匿性,大学生在网络上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且不用担心社会评价,有助于大学生畅所欲言、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增进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各类信息政策,也有益于学生工作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另外,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尚未健全,缺乏有效长效的监督机制,网络的隐匿性可能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很自然也很可能成为一些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的渠道,发布和传播不良、不实的信息,造成负面的影响和危害。
  3.情绪化和非理性   情绪化对待人物和事件,似乎是年轻群体的一个固有特点,这与大学生的阅历不足和心理不够成熟有直接关系。大学生在网上的言论极易呈现观点非黑即白、情感两极分化的状态。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则直接影响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和情绪发泄。现实的挫折和不满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又缺乏合理适当的排泄渠道,网络就很可能成为其宣泄情绪的最佳场所,导致网上言论缺乏理性,极富情绪化,“本我”在网络言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各种负面情绪以原生态形式在网络发言中体现出来。且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常常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利益和惯性思维,进行言论上的声援或讨伐,因此网络常出现言辞激烈的争论和对峙,多有人身攻击的言语出现,少有客观辩证的分析,这便是年轻大学生网络言论的一大特点:情绪性和非理性。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
  网络已深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者们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一般网龄较长,上网频率高,少数有通宵上网和逃课上网的经历;上网内容丰富多彩,主要集中在娱乐、社交、学习、资讯等方面,上网目的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大学生网络行为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1.积极的网络行为
  积极的网络行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网络时代的信息社会,各类知识与信息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为大学生了解、认识社会开辟新的渠道。各类网络课程、网上课堂、视频教学让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室;沪江英语、网易课堂等学习交流网站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和相互交流的平台。网络快捷便利的操作方式和全面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大学生提高和完善自我提供途径,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网络搜索查资料、做作业、写论文,是大学生最常见的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方式。
  (2)联络感情扩大交际。情感的交流和表达是人类一项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正常的网络社交,是人们日常社会交际的必要补充,网络交友甚至能获得现实中无法得到的情感交流、被尊重和满足感。网络社交极大地扩大了大学生的交际范围。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一些常用社交软件的广泛流行,如国内的QQ、微信、微博、人人,国际的facebook、twitter等,更是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方便、更为广阔的社交机会和平台,使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得到了空前的延伸和发展,产生了许多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交友的间接性、平等性和互动性,可能给一些性格内向、有心交友的大学生提供交往的便利。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一定的社会交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供良好铺垫。
  (3)休闲娱乐减轻压力。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虽身处象牙塔,但也面临来自学业、就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适当的休闲娱乐能够帮助大学生减轻压力,更好地生活。网络提供了全面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广泛流行让人们的网络娱乐休闲更为便利。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放松自我,同时网络世界的精彩与丰富,信息快、内容新、覆盖面广等特点也能满足年轻大学生的好奇与探究之心,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激情,有的大学生甚至能在娱乐中发挥能力、展现个性,挖掘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潜力。
  2.消极的网络行为
  消极的网络行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现已成为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成瘾方面。适度的网游可以减轻压力、调节生活,迷恋网游却会使人逃避现实、脱离现实。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我控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容易沉溺网络的虚拟世界。大部分迷恋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会有逃课、逃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网络的虚拟性还可能致其产生角色认知不清的现象,将现实与虚拟相混淆。虚拟的网络世界是很多在现实中遭遇挫折不顺的大学生逃避现实、寻求刺激的途径,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并且,网络成瘾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现实中的情感意识,削弱现实交往能力,产生社交恐怖症等心理障碍,损害身心健康。
  (2)网络道德欠缺。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按恶劣程度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一般不道德行为,如网络欺骗、不当言论、网络盗版、网络学术不端、网络色情及暴力等;二是比较恶劣行为,如信息欺诈、侵犯隐私等;三是特别恶劣行为,如窃取机密情报、金融诈骗盗窃、制黄贩黄、传播病毒、进行煽动性反动政治宣传等。大学生群体的网络道德欠缺主要体现在网络欺骗、网络盗版、网络学术不端三方面,这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自身经济情况,以及目前的网络监控水平密切关系。与传统道德意识相比较,网络上人们的道德意识更加淡薄,人性更趋于自然,更少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缺少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约束,以及相关监督管理的缺失,违背道德成本低廉甚至不受惩罚,都是大学生不道德网络行为产生的原因。
  (3)法律意识淡薄。版权认识模糊、自我保护意识弱是大学生在网络上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版权认识模糊体现在私自下载音乐、影片、图片,尤其是论文等学术著作,大量使用盗版软件等方面。在网络上透露他人隐私,侵犯他人权利也是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如今网络消费在年轻大学生中成为常态,网络维权则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背后,是学校法律教育欠缺,大学生本身法律知识匮乏,且不愿主动了解,自身的法律素养不够等。
  四、意义
  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且因人而异的。对大学生网络言行进行调查,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状态、当下的兴趣和关注点,以及深层次的想法与态度。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高校及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政治教育和引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工作,构建相关的防范和教育机制,培养大学生理性健康的网络言行,有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助于文明校园的和谐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凤成,吴琼.论大学生网络言论——产生时期、特点与功能[J].新闻世界,2009,(3):87-88.
  [2]夏静怡.网络社会的道德问题及其控制[D].苏州:苏州大学,
  2007.
  [3]史克学.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5-78.
  [4]董玉清.“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150.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不足,本文着重论述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和表现美.并就如何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生活.从中收集积累美的素材.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在作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摘要:梳理了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团的发展动因及其特点,从运行组织、指导规范、主要活动与职能以及规模和经费等方面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团的形成规律和发展建设现状。在总结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从理念、队伍、领导和管理等切入点提出了发展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团的引导机制。  关键词: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社团;思政教育  作者简介:汪浩(1984-),男,河南信阳人,
1月14日,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剑网2014”专项行动总结会。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在会上充分肯定了“剑网2014”专
期刊
普通职校学生作文水平差,害怕写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学生不喜欢阅读,没有时间读书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把课内阅读与作文写作阅读以及写作联系起来,可成为扩大学生阅读面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日益受到广大高校党政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该门课程的教育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成为受到大学生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