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中国画之“点”营造人物创作意境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x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水、花鸟画的“点线”造型是千年来所有画家坚定不移的追求目标,点线理论发展至宋代,已引起众多理论家进行专门的研究,得到画家普遍重视。但仅限于花鸟、山水画的科目范畴中,人物画作品里基本以线为主,或是以面盖全,以“点”造型出现在人物画里的作品少之又少,这不得不使美术家们承认,在浩瀚的艺术绘画发展史上留下遗憾一笔。
  郑军里近年来的人物画创作,似乎在这个方面填补了中国人物画的这一个空白,他将传统山水,花鸟画中的“点”运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中,用得如此协调、生动和得体,使得许多现代中国人物画家望尘莫及。他在作品中的人物造型上的一点一拂、一勾一勒都充分论证了明末清初绘画大师石涛的学说“一笔画”的正确,大的“点”是一个面,点和点相连,便成为一条线,它的大小、干湿、疏密、浓淡、聚散所表达的内容、意趣各不同,从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画面节奏感,也充分证实了“点”作为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和表现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幼稚到成熟,由简约到丰富的多样的途径。当然,在郑军里眼中,“点”不再是单纯现实的点,他应是画家情感升华后通过笔墨形式浓缩所形成的形式与艺术趣味,是由现实的点转换为抽象之点和上升到精神、生命境界高度的点,是中国画创作的灵魂所致,也可以说是他创作过程中的内心之“点”。
  绘画中,“点”为最小的单位,也是面积最小的形状,它的外形是不确定的,但它可以在环境分割下确定范围,既外轮廓浓缩形成的。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是将树木、远山上的灌木、石板上的苔藓用不同形状的点来表现它们,花鸟画也把树枝、奇石等物象的阴阳、向背、形態和青苔用秃笔焦墨打点的形式来表现它,称之为“点苔”,这些都是历代画家根据自然界的固形态总结而成的。人物画则不然,古人只总结了“十八描”,强调衣褶的描法与表现,忽视了人物画“点”的存在,使水墨人物画的艺术性长期落后于山水、花鸟画。其实,点、线、面是中西绘画的灵魂,没有点就没有线,没有线就没有面,三者缺一不可。郑军里正是在不断的研究和总结水墨画发展过程的同时,从中发现人物画薄弱之处,不断地提出人物画创作要注意“点”的运用: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人物画的“点”,是个抽象的概念,并非指人物画衣着、花纹、阴影的直接描写,他应是人体结构的肌理概括,也是人物动态、形态的类比与意象,既可以说是“点”也可以说不是。这个“点”用得好,画面可以提神加彩,弄得不好则会使画面琐碎、凌乱,特别是焦墨用点,用得好,可以使作品画面透气,用得不好,则使画面出现闷、滞、板。
  我们可以通过郑军里近年来的创作来分析他是如何将“点”运用到人物画创作中去的:水墨画《高原女》《渔家儿女在海边》《人面桃花相映红》作品中,就是运用了点的渐变。作品中有具象的“点”也有抽象的“点”。具象的“点”就是具体表现事物物象的点(《渔家儿女在海边》中渔网的浮标),也有抽象无具体形状的点(《高原女》雪地里的墨点),这种墨点的大小不同,浓淡不均,形状各异,有似蟹爪、梅花、藻丝、鼠足,它们通过毛笔的特性做出直、横、圆等形状,表现出万物的形迹,也可以利用交错不同的“点”刻画出世间苔藓,结构转折,烘托画面的韵律感并增强其情趣与张力,这种抽象之点,既可“点”出画家作画时的心境,也能点出画家的修养、涵养与功力。总之,中国画的“点”的作用不仅仅是“物状”的,更重要的是能够“达意”。我们从他的《虔诚》《人面桃花相映红》《现代双人舞》作品中,不难理解他用“点”的妙处,除了生动、透气,还有形状的概括,一点一结构,一点一体态,变化多端,神采飞扬。由此可见中国画的一笔一墨,都浸透出探索者的心血。
  他的人物画创作常将“点”运用得惟妙惟肖:有密集之点,也有将“点”之繁简、疏密、虚实、交错使用并呼应其中,给赏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与欣赏空间,也正是这些“点”的运用,使本来就生动的画面更加充满生命力和牵动观众的律动之美,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风格与艺术趣味。
  中国人物画的最高评价标准是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但如何使作品气韵生动起来,千年来各持一说。郑军里认为:有色气,有墨气,有气度,有气势而形成画中之韵并达到生动的效果。“点”在写意人物画“气韵生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古人所说的“一沙一世界,一点一生命”,就是饱含着把写意画的“点”的笔墨运用推上艺术的最高境界。郑军里把花鸟、山水画的“点”用于人物画,除了具有创新精神外,还涵盖了他对中国画写意画的精神风尚的追求。五代、两宋以后,人物画渐次于山水、花鸟画创作,“气韵生动”也慢慢地转换成山水、花鸟画创作理论,这对顾恺之提出的“神与形”、写实与写意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挑战,大有改变其原本性质的趋势。郑军里极力推崇人物画的点的运用,夸大中国画创作中“点”的抒情作用,强调通过用“点”将自然形象创造出超乎形象以外的情感,从而达到唐代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高度,把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点线造型推上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宏观中国写意画历史,各个时期都有其追求的风尚,“唐人尚巧,北宋尚法,南宋尚体,元人尚意”,现代画家应崇尚何物?笔者认为应该尚情,因为情感追求与表达是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而追求情感表现,除了求神气、神韵之外,笔墨是完善这个目标的唯一手段,要使这一手段充满生命力度,对它进行改革、完善和充实是历史交给每一位写意画家的一项重要使命。郑军里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对写意人物画创作中的“点”的研究与探索,无疑是充实了新时期中国画笔墨技法,也丰富了人物画的可观性和趣味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还弥补了人物画画面技法呆滞与单一的不足,他几十年如一日,将中国人物画的笔墨技巧发挥到极致,不放过画面的任何一个细节、墨点的研究,精益求精。尽管这是一个局部技法中“点”的研究,看似艺术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渺小之极,但他常带“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遵循艺术规律,尊重传统,不断创新,将笔墨与形式完美地统一在创作冲动之中,灵活运用“点”在画面中的作用,使中国人物画创作有了新的意境与突破。
  (郑格。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其他文献
布什和他的国家不懂得有过辉煌过去的民族重铸辉煌的焦渴,不懂得具有伟大伊斯兰传统的国家被西方国家欺凌后的愤怒和仇恨,更不懂得百年积累的愤怒和仇恨的烈度  在伊拉克此起彼伏的恐怖袭击爆炸声中,美国向伊拉克临时政府交还了主权。这是一部被称作伊拉克战争的戏剧的重要一幕的结束,以及另一精彩一幕的开场。如果人们不把战争仅仅理解为常规战争,就会发现伊拉克战争仍在进行中,只是从正规战争转向非正规战场,第一阶段是国
期刊
主持人的话:在我们熟悉的历史语境中,五四运动的意义毋庸赘言,无论作为现代中国的起点,还是革命精神的发祥;新文学的开端,抑或旧思想的终结,其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早已浓墨重彩,大书特书。2019年乃是五四百年,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我想我们已获得足够的历史经验,以重估五四带给我们的遗产、困惑和可能。1949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五四及其所代表的文化资源在两岸华人世界形塑为截然不同的图腾与禁忌。
期刊
1  先说一件往事。在好几年前,在一次研讨会上。遇见一位经常在各种研讨会上跑场子的老批评家。他听了我的发言之后,很有興致的样子,决定屈尊来跟我搭讪。他问我是否认识一位搞当代文学批评的叫“张柠”的人。我说“怎么啦?”老批评家严肃地说:“我不喜欢他的文章,经常批评别人,说些聪明机灵的话,文风很不严肃……”听了他的话之后我不以为然,也因他的昏聩而发笑。类似的话我并不是第一次听到,说明那种腐朽的审美趣味和
期刊
如果片厂付给我扫地的钱跟表演一样多,我就扫地。谁在乎掌声啊?我还需要掌声来讓自己感觉良好?  美国电影表演的历史,可以有很多种划分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这样的:马龙·白兰度前时代,和马龙·白兰度后时代。因为自马龙·白兰度于1951年第一次担纲主演《欲望号街车》之后,他那种被称为“方法”的自然主义表演风格,便成为无数演员效仿的对象。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之后几乎所有最出色的男演员,从保罗·纽曼到罗伯
期刊
“救赎”源于基督教文化(《罗马书》6:15-18;《哥多林前书》1:30),兼有“拯救”和“赎罪”的涵义。许慎《说文解字》训曰:“救,止也”,“赎,贸也”。可见,作为现代汉语中“舶来品”的“救赎”一词精巧地融合了“救”与“赎”的本义和引申义。人生逆境、“恐惧、绝望、孤独以及超越极限界线的饱经风霜的生活感受”与天灾人祸(如地震、海啸、战争、疾病、事故、杀戮等)、内心的愧疚和负罪感等,往往导致或引发人
期刊
作为当代文学领域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孟繁华的名字每被提起总会激起一种可见的鲜明和振奋,而在他洋洋数百万的文字面前,再麻木的人都无法忽略其强劲的内在气韵:深厚的学识、非凡的敏锐、持久的耐心、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与批判立场、对人的精神困境的思考和反抗,同時还会收到的是他文如其人不可复制的力量、温度、感染力。这个时代拥有这样的批评家是值得庆幸的,而更难得的是他本身就是一部作品。瓦莱里在《文艺杂谈》中论及诗
期刊
时间:2018年9月27日  地点:绍兴咸亨酒店·引玉厅  主办:《人民文学》、《南方文坛》、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文联  主持人:施战军、邱华栋  与会者:何俊杰、金一波、施战军、张燕玲、邱华栋、徐坤、徐则臣、黄德海、王继军、曾攀、马小淘、李兰玉、梁豪、丛治辰、李壮、徐勇、李伟长、山尹、池若飞、弋舟、张楚、肖江虹、马炜、斯继东、黄旭东、张立民、丁小军  施战军《人民文学主编》大家下午好!斯继东作
期刊
时间:2018年11月24日  地点:南宁桂景大酒店·五楼多功能厅  人员:本刊年度奖评委与获奖者、中国现代文学馆部分客座研究员、广西作家评论家等  主持:张燕玲黄伟林郭冰茹曾攀  第一节(上午)  张蒸玲(《南方文坛》主编):各位嘉宾、各位师友:感谢大家前来参加《南方文坛》2018年度优秀论文颁奖会暨第九届“今日批评家”论坛!开会前我们先暖暖场,请看回望114位“今日批评家”的PPT。(略)会场
期刊
如何从韩少功几十年创作之变中理出一个比较清楚的线索,是当代文学史研究的难题之一。  蔡翔说:在中国的当代作家中,韩少功是“最具理论家气质的”。他的“二律背反”命题和“寻根文学”的主张,使他对当代文学的理论贡献,并不逊于小说创作。但他心里打鼓:“韩少功过于强烈的知性精神或者过于清醒的智者品格,是否会影响到他小说写作的‘迷狂’状态?”  吴亮说:“前不久有几个朋友都问起我,理性给韩少功的小说写作带来的
期刊
十卷本的《孟繁华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4月版),集中展示了孟繁华在文学史研究、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等领域的学术成果。文集中,除了《当代文学:终结与起点——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学与文化》是新结成的集子,其余著作如《梦幻与宿命——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历程》《传媒与文化领导权》《中国当代文学史论》以及三册《新世纪文学论稿》(作家作品卷、文学现场卷、文学思潮卷)等均是再版本,《1978:激情岁月》《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