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曲笔与人文精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ai110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讲究意境优美、意蕴丰富,含蓄委婉地表达感情。诗人在表情达意时,往往不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用意象、意境等作烘托渲染,使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以达到使诗歌意境悠远、耐人寻味的目的。
  许多诗人除了采用一些传统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曲笔,这样就更进一步拓宽了诗歌意境,使情感的表现更加婉曲,更有韵味。
  在诗歌创作中,曲笔是指不直接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情感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或者故意离开诗歌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事其情的笔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曲折回环、跌宕起伏,才会给人一种峰回路转的美感。而曲笔的运用,让情感更为丰沛,同时更显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凸显出了浓浓的人文精神和人情之美。
  以下,笔者就选取古代诗歌中颇具代表性的几篇作品来论述一下古人诗歌中的曲笔及其人文精神。
  一、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是借看月来抒发离情,这种夫妻离别的背后更有家国之悲,乱世之叹,因此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就更为复杂。
  作者本是自己在长安看月,而由此引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然而他更担心的不是自己眼下生死未卜的处境,却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该是如何的担心。所以他从自己一方落笔,而写妻子今夜应当在鄜州望月,并且是“独看”,为何是“独看”呢?后面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就作出了回答。原来妻子看月,并不是真正在赏月,而是借赏月“忆长安”,准确说,妻子是因望月而忆长安之“我”,而身边的小儿女未谙世事,哪里懂得“忆长安”啊!这样就用小儿女的“不解”反衬妻子的“忆”,进一步突出了前面那个“独”字。诗人假想妻子“忆长安”,以此来写出自己的漂泊与危险,进而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因战乱而导致的“世事艰”,从而既突出了自己与家人的离别之情,又显出了对国家、对民生的担忧。
  作者运用曲笔,表现出时代的悲哀,将自己的离乱之痛和对国家民生之忧熔于一炉,自己与妻子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人文精神充溢于字里行间。
  二、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摇?摇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中所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时节兴怀,感叹人生的漂泊和对情人的思念之情,那种作客他乡、悲秋叹老的主题,在古代诗歌中极为普遍,但是作者却写得别具一格,引起了千年来文人墨客的共鸣。
  词的上片点出了季节和意境:深秋时节、暮雨潇潇。一开篇就总写了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紧接着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妆楼。”进一步烘托了凄凉而萧索的气氛。接下来“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将景物的伤感情绪进一步加强。最后,用“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结束,寄托了韶华易逝的感慨以及忧伤凄凉无法排遣之悲。
  下片写自己“登高临远”,并点出“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这一感情结点,“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是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了因不得已而长期滞留他乡的凄苦之情,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让自己苦不堪言。而辗转流徙的身世更让自己产生了对家乡和情人的依恋及思念,而自己在思念情人的时候,想那远方的情人也应该在思念自己了。
  此处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正是用了曲笔,其实产生思念之情的主体应该是作者自己,但是他却要想象家人在远方遥望并多次失望,运虚于实,曲径通幽,感情更显细腻婉曲。
  最后写道“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并自然地与开头形成呼应,文笔曲折而精妙,引人入胜。
  三、周邦彦《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首词上片写景,开篇燎沉香以消暑气,以“溽”字为后文的“宿雨”张本,于是自然而然引出鸟雀的愉悦快乐,因为久雨初晴,以鸟雀之悦来烘托心中的清新愉快之感,从而进一步写眼前的荷塘美景:初阳干宿雨,荷叶在水面亭亭玉立,一个“清圆”,尽显荷叶姿态,用工笔之法展现了一幅清丽的夏日雨后初晴图。而上阕以“举”字收束,更凸显荷叶的亭亭傲立之美。上阕只写景不抒情,但是却为抒情做出了大量的铺垫:荷塘如此之美,家乡钱塘更是观荷胜地,如何能不勾起自己对家乡的回忆与思念呢?
  下片直接点出了所抒之情:“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好像感情已经挑明了,诗歌似乎曲尽直生了。可是作者却在最后写道“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明明是作者自己在思念家乡,却不直接抒发感情,而是低声问家乡的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了,以此来反衬自己对家乡对友人的浓烈思念。最后以梦煞笔,写小楫舟的归梦,深化了思乡的主题,也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除此之外,古代的诗词作品中还有很多运用曲笔的佳作,他们或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借别人之情以达自己之意,均能使意蕴深远,让读者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四川合江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改变革了语文的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特别强调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标对文化论著研读这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中,也多次强调合作学习、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以适应学生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协作性等特点,符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熟读成诵,把握作品的感情;  2.掌握作品描写的蜀道雄奇险峻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诵读。  【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理解。  【知识导学】  4.背景介绍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
一、当前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固病  1.政治因素浓厚,缺乏实质性的突破  我们结合高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文来说,真正从语文的角度编写教材的内容知识仅仅只有一半,而另一半则是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政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往往就会扼杀学生的自由创作灵感,限制其自由思想的发挥。再者,很多语文教师作文课教学时,都习惯性地的将课文当做作文范文来讲述,这就无形中加剧了政治因素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影响。使得整个课堂缺乏生
《山居秋暝》形象鲜明,色彩艳丽,构图精美,富于空间层次感,诗情、画意非常浓郁。诗人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简约的勾画了雨后山村幽美如画的晚景,沁透着乡村令人眷恋的风景美、人情美、风俗美。在教学中,从审美入手,披文入理,抓住体现形式美、内容美的关键字句,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引领学生体验、感悟诗中的风景美、人情美、风俗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  被誉为“诗佛”之称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
初中语文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并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整个初中阶段,七年级作为小学阶段向真正的初中生活过度的时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为小说、散文、诗歌,写作也是教学的重要部分。笔者认为散文教学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初中生学习写作有更大的帮助。而《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观点或可以为初中散文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一、“学而时习之”的“学”
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魅力的一些途径。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即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挑选语文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定期上台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分享他们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板块。从人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五,再到三本选修教材,每一本书都涉及到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文言文教学占据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一表达交流部分的第二章节,题目是《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就写作角度而言通过写自己的老师来表达对师长的尊敬,也就奠定了本次作文的情感基调——尊师重教,学会感恩。借此可以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  教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完成和实施教学目标的重点是通过反复阅读获得写作经验,选取合理的记叙角度作文。其中获得写作经验是难点,必须加以引
从最初的看图说话到现在的作文教学,这一直是让老师和学生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当前的作文教学正在朝着模式化的方向转变,导致学生的作文死气沉沉,缺乏灵气。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怎样促进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谈一谈浅显的教学感悟。  一、“深刻”的作文怎样炼成  1.感悟生活,记录生活,留心生活,热爱生活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拥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力,增强思考问题的心智。并
语文教学一直有个“重难点”——作文教学,用句俗语来说,那就是“撼语基易,撼作文难!”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大多被封闭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闭门造车。作文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没有关注写作的过程,只是关注写作的“终端产品”——范文,引导学生模仿,没有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忽视了引导学生对自己鲜活生活的审视。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写作要求的。新课标指出: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