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话式恰当发问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推进有效教学。
关键词: 历史思维能力 问题探究 问题情境 有效教学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而历史思维能力往往是在问题中被激活的,只有在课堂上“为思维而提问”,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教育家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我结合自己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具体实践,试图通过对话式恰当发问与问题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探究问题的创造性,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拓展性思考与有效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对话式设问探究,激发思维
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上,学生有适当的知识积累为基础,教师要将主要任务放在引导学生在“使用”知识、“欣赏”知识、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上。正如杜威所说:“尽管一切思维的结果都归结为知识,但知识的价值最终还是服从它在思维中的应用。因为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和完结了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向前发展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展望未来,而回顾过去——一切知识和思想不同,它是回顾过去的——它的价值,在于使我们可靠地、安全地和有成效地去应对未来。”[1]教师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选择和设置问题,采用对话式教学,不断地询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使学生处于思维的应急状态并迅速地搜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思考中获取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比如在学习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节课中的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民主”与“科学”时,怎样让学生透彻理解“民主”和“科学”的概念?围绕这一中心,我设计了一组对话,层层深入,推进学习。
先呈现材料: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
师:陈独秀认为救国良方中的“两位先生”指什么?
生:指民主与科学。
师:“民主”的内涵是什么?
生: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民主精神,包括人权、自由、平等等。
师: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民主”,有什么新发展?
学生先陷入思考,然后开始交流,发表个人的理解,最后逐渐达成共识:孙中山的“民主”强调国家层面,核心是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更强调“人权”,强调个人的人格独立自主,只有人格独立了,才有国家的独立。
师:所以新文化运动又提出反对盲目崇拜、反对迷信的“赛先生”——“科学”。
这一问题探究,先说明“民主”的内涵,进而联系旧知识分析两个民主的不同,认识“民主”的本质,接着引出“科学”,让学生明白“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教学的艺术,一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2]教师用对话式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巧妙地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质量高的问题应该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为活跃思维创造条件。
二、围绕核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启迪思维
扬州大学朱煜教授指出:“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它的突出特征是以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3]从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主题出发,设计好核心问题是实施历史“问题探究法”的关键。在复习中,对于理论性强的课,围绕核心价值取向,设置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以“问题”驱动教学,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复习必修二第八单元第24课“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从课题入手,围绕国际经济的发展演变,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导致这种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有哪些?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通过这些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特别是新科技革命推动和世界经济不断交流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实际上是新科技革命下的商品和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
三、对创设问题分组自主探究,提高思维水平
对叙述性强的课,可采用小组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思维能力。
如在复习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一课时,课前按共产党组、国民党组和美国组分配学习任务,明确各种政治势力在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的主要表现、力量对比变化、战场态势的演变。进而设计一组宏观的问题,如:在这四年中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主要矛盾有哪些?国共两党在军事上的态势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决定其演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历史主题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再将三组内容融合起来,更好地理清线索,明白历史主题:这段历史交织着一条主线索,两个主要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反专制、争民主,反侵略、争独立的历史主题。
在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学习时,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声音”是学生个人的见解,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可以让不同的观点碰撞和冲击,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创造性思维,激发创造冲动,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教材、理解教材、感悟历史。集体的智慧探究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复习课上进行问题探究教学,选取的问题应是学习的核心内容;问题的角度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创设的问题要适当、适度。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闪现的大量的创造性思维火花,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可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扩展,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杜威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180.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C].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杜威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184.
[3]朱煜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0.
关键词: 历史思维能力 问题探究 问题情境 有效教学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而历史思维能力往往是在问题中被激活的,只有在课堂上“为思维而提问”,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教育家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我结合自己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具体实践,试图通过对话式恰当发问与问题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探究问题的创造性,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拓展性思考与有效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对话式设问探究,激发思维
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上,学生有适当的知识积累为基础,教师要将主要任务放在引导学生在“使用”知识、“欣赏”知识、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上。正如杜威所说:“尽管一切思维的结果都归结为知识,但知识的价值最终还是服从它在思维中的应用。因为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和完结了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向前发展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展望未来,而回顾过去——一切知识和思想不同,它是回顾过去的——它的价值,在于使我们可靠地、安全地和有成效地去应对未来。”[1]教师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选择和设置问题,采用对话式教学,不断地询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使学生处于思维的应急状态并迅速地搜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思考中获取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比如在学习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节课中的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民主”与“科学”时,怎样让学生透彻理解“民主”和“科学”的概念?围绕这一中心,我设计了一组对话,层层深入,推进学习。
先呈现材料: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
师:陈独秀认为救国良方中的“两位先生”指什么?
生:指民主与科学。
师:“民主”的内涵是什么?
生: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民主精神,包括人权、自由、平等等。
师: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民主”,有什么新发展?
学生先陷入思考,然后开始交流,发表个人的理解,最后逐渐达成共识:孙中山的“民主”强调国家层面,核心是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更强调“人权”,强调个人的人格独立自主,只有人格独立了,才有国家的独立。
师:所以新文化运动又提出反对盲目崇拜、反对迷信的“赛先生”——“科学”。
这一问题探究,先说明“民主”的内涵,进而联系旧知识分析两个民主的不同,认识“民主”的本质,接着引出“科学”,让学生明白“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教学的艺术,一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2]教师用对话式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巧妙地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质量高的问题应该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为活跃思维创造条件。
二、围绕核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启迪思维
扬州大学朱煜教授指出:“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它的突出特征是以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3]从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主题出发,设计好核心问题是实施历史“问题探究法”的关键。在复习中,对于理论性强的课,围绕核心价值取向,设置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以“问题”驱动教学,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复习必修二第八单元第24课“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从课题入手,围绕国际经济的发展演变,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导致这种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有哪些?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通过这些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特别是新科技革命推动和世界经济不断交流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实际上是新科技革命下的商品和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
三、对创设问题分组自主探究,提高思维水平
对叙述性强的课,可采用小组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思维能力。
如在复习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一课时,课前按共产党组、国民党组和美国组分配学习任务,明确各种政治势力在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的主要表现、力量对比变化、战场态势的演变。进而设计一组宏观的问题,如:在这四年中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主要矛盾有哪些?国共两党在军事上的态势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决定其演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历史主题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再将三组内容融合起来,更好地理清线索,明白历史主题:这段历史交织着一条主线索,两个主要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反专制、争民主,反侵略、争独立的历史主题。
在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学习时,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声音”是学生个人的见解,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可以让不同的观点碰撞和冲击,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创造性思维,激发创造冲动,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教材、理解教材、感悟历史。集体的智慧探究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复习课上进行问题探究教学,选取的问题应是学习的核心内容;问题的角度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创设的问题要适当、适度。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闪现的大量的创造性思维火花,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可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扩展,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杜威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180.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C].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杜威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184.
[3]朱煜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