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的疗效分析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dfafdsfs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夹脊电针对40例截瘫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4例,占35%;显效13例,占32.5%;进步8例,占20%;无效5例,占12.5%。结论:夹脊针对外伤性截瘫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刺 截瘫 中医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42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85-01
  脊髓损伤是—种严重致残性创伤,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截瘫。本文对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所收治的40例因外伤所致截瘫患者采用针刺加电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92’标准,随机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泉州海峡医院康复科住院的截瘫患者40人,临床诊断均经脊髓MR或CT证实,均已行脊柱减压加内固定术,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6岁.平均年龄34.7岁,病程最短18天、最长13个月。其中L1脊髓损伤18例,L2脊髓损伤11例,L3脊髓损伤9例,L4脊髓损伤1例,L5脊髓损伤1例,致病原因为车祸或高处坠落。
  1.2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选用28号2.0—3.0寸毫针,在病灶上下各一节段的两侧夹脊穴进针,针尖方向略向内侧斜刺,深度平均为2.0-3.0cm之间,患者有麻胀感或触电感向下放射为佳,接通G6805型脉冲电针仪,波宽0.4—0.7ms,频率为1—100Hz,每侧上下连接导线,波形用疏密波,通电后逐渐加大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通电30min。
  2 疗效评定
  2.1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神经系统功能基本恢复,能自由行走,肌力恢复到Ⅳ级以上,近似随意膀胱形成;显效:神经系统功能大部分恢复,能扶拐独立行走,肌力Ⅱ—Ⅲ级,反射性膀胱形成;进步:神经系统功能有部分恢复,肌力提高I—Ⅱ级,运动及二便有不同程度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感觉及二便功能无变化。
  2.2 治疗效果。临床治愈14例,占35%;显效13例,占32.5%;进步8例,占20%;无效5例,占12.5%。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1],外伤性截瘫,脊椎骨受损为现象,而损其督脉为实质。《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贯脊属肾……入络脑。”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为奇经八脉之一,阳脉之海、手足三阳经均与之交会。《素问·痉论》曰:“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痉不用。”所以当外界暴力损伤督脉,造成气乱四溢、阴滞不通,络脉不畅,阳经无以交会,无所调节,阳气不达四肢,筋骨失养,而出现肢体麻木不仁无知觉,废而不用,二便失禁等。病久,由阳及阴,久卧伤气,而出现阴阳俱虚。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气,因五脏六腑之俞穴聚会于膀胱经脉,所以针刺夹脊穴又可调整脏腑气血之平衡,疏通经脉之通路。
  目前国内外医学文献认为,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损坏的脊髓组织处于生理阻滞即“间生态”,针刺可以激发处于“间生态”的脊髓组织,使其复苏,从而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使瘫痪由完全性向不完全性转化。针刺治疗,不但可以促进脊髓水肿、出血的吸收,防止向液化、坏死方向转化,而且还可以调整脊髓兴奋与抑制的病理生理过程,激发处于“间生态”的脊髓组织及早复苏[2]针刺能够加速病变区血液循环,改善损伤神经组织的氧气和养分供应,直接刺激神经更能加快神经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脊髓的再生和修复[3]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夹脊穴位于脊神经后支,电刺激通过脊神经根可直接作用于脊髓及其它包膜,有利于调节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夹脊电针的效应可能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受损的脊髓神经纤维有一定的再生能力,进而促进了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研究证明针刺对脊髓诱发电位(SCEP)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随刺激次数的增多,SCEP波幅及潜伏期恢复加快,说明针刺对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4]
  同时通过临床观察,为提高脊髓损伤恢复水平,针治要早,早期采用针灸为主综合治疗方案,可涉及消除病因,为受损的脊髓创造良好的再生和修复条件,并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减轻或消除后遗症的发生,保证受损伤脊髓最大限度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徐斌,脊髓针为综合方法治疗外伤性截瘫286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0;10(2):8
  [2] 陈志华,等.150例外伤截瘫的针刺治疗与体会.天津.中医,1989;(5):5
  [3] 张涛,杭群,主编.针灸现代研究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1版.1998:329
  [4] 吴永刚,孙申田,刘丽莉.针刺对急性脊髓损伤SCEP影响的研究[J].中国针灸.1998,18(6):351—35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配合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采用腰椎牵引、低周波加中药、针灸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腰椎牵引配合低周波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以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评定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止痛效果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70°,能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好转: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直腿抬高
期刊
摘要:目的:对肺炎患者进行中医治疗的临床体会进行探讨。方法:在本组的86例肺炎患者中已经全部的经过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并确诊,在患者中有65例应用中医治疗肺炎的药方进行治疗,剩余的21例因为年老体弱,以及合并的基础疾病较多,在使用中医药方治疗的基础上,再用中医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86例肺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中1例因肺癌手术后有并发症的原因,得到重症肺炎而死亡,总体上来看,有效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从瘀血辩治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方法:研究选取我院在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9例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辩证施治,对照组采用医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出血的程度以及血小板计数。结果:在疗效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在本质上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中医辩证治疗
期刊
摘要:消化性溃疡是指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由于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所以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以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为特点,常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男性比女性为多。根据溃疡病的临床特点,其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吞酸、吐酸”、“嘈杂”等范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黄连素对冠心病的预防治疗作用。方法:用柳氮磺胺吡啶合黄连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伴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得到控制后,用小剂量黄连素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降低血脂。结果:小剂量黄连素确有缓解心绞痛降低血脂作用。探讨:小剂量黄连素可以用于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黄连素 防治冠心病 降低血脂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37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60例,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的30例患者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对对照组的30例患者采用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给予维生素C2tid进行为期3个月的临床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采用中药进行治疗,显效21例,占总临床人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笔者自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治疗的7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汤剂,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此外,治疗后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到2012年间住院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50例,女性患者有40例,年龄在50到80岁之间。将此9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45例,对于对照组而言,采用的是西药治疗,而实验组在西药的治疗基础上再增加中成药治疗,并给予针灸。结果:经过中西药治疗的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要比经过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的治疗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耳穴压豆联合加味酸枣仁汤每日早晚两次口服,治疗组用左匹克隆片睡前半小时7.5mg口服1次/日,治疗15天后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67%,对照组有效率66.67%,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耳穴压豆联合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失眠 耳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溃疡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组50例均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48例均给予氦氖激光光纤穴位照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实验组50例均给予针灸治疗,即于患者足三里、中脘、太冲穴、天枢、天枢等穴位处,用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