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场舞蹈是人们自发组织进行的群体活动,它体现了一个社会文明程度,从另一个方向表明了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是满足人们精神追求和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途径。广场舞蹈是一项公众文化活动,但需要社会各群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风气。
关键词:艺术;广场舞蹈;雅与俗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75-2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艺术之一,它就是人类利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和情感的一种方式,正是这样,舞蹈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心灵愿望的表现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了民族精神。广场舞蹈是舞蹈的最初形式,从原始人类开始,广场舞蹈就能传递民族文化,并且在慢慢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它已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下面就此进行讨论思考。
一、广场舞蹈
关于广场舞蹈,张又兮在《云南广场舞蹈的特色和内涵》中说:“广场舞蹈是一种通常在广场上开展的,以歌舞形式呈现的,具有开放性、自娱性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及大众化的节奏韵律感和艺术美感的舞蹈样式。”秦雪亮在《浅谈广场群众舞蹈中民族民间舞元素的应用》中说:“广场群众舞蹈是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来表演的舞蹈形式。”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广场舞蹈具有自发性、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广泛参与性,以自娱、表演、健身为目的,在开放性场地上进行的群众文化活动特征。
二、“雅”与“俗”
“雅俗”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观念,它的演绎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关于“雅”和“俗”,人们的认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雅文化,即高雅、经典的文化,强调一种韵味和内在,它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渐形成的。雅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是艺术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高度提炼的结晶。俗文化,即通俗、粗糙的文化,直观、朴实、原生态,它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带有中国传统的人文色彩,经过长期的历史沿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传统,具有适应广大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大众化特点。俗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雅”与“俗”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关系。“俗”源于生活,而“雅”则高于生活。“雅”是对“俗”的领悟,对“俗”的创新,对“俗”的发展,“雅”的存在是为了引领时代,成为正确的导向;而“俗”的存在,是为了普及“雅”的精华,为“雅”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泉。“俗”的“雅”化和“雅”的“俗”化是一个双向流动的过程。
三、“雅”与“俗”视角下的广场舞蹈
(一)“雅”与“俗”的相互交融,使广场舞蹈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广场舞蹈是人类从事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重要部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所承载的内容不局限于舞蹈本身而是具有十分广阔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一部广场群众舞蹈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史,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广场舞蹈形式,其风格和特色迥然不同。广场民族舞蹈既积淀了古代文化,保留着原始舞蹈的精神,以歌、舞、乐三者结合的独特传承方式,又赋予了舞蹈新的时代内涵,并在民族交融中发展。广场舞蹈正是在“雅”的“俗”化与“俗”的“雅”化这种互制互动、交叉融通、新旧并存、相互转化中不断发展并流传下来。
(二)广场舞蹈的“雅”与“俗”关键在于顺应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的广场舞蹈热潮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兴起。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在公园、广场、空旷场地,都能看到人们兴致勃勃地投身在舞潮之中。有的跳交际舞,有的跳健身操,有的跳民族舞,有的跳拉丁舞,还有人跳的是自创舞。但不管跳什么,舞者都那么投入,那么陶醉,那么乐此不疲。这种在全国各地由十几人、几十人发展到几百甚至上千人的群众舞蹈队伍,掀起了群众性的广场舞蹈热潮,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群众参与意识增强。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崭新的生活理念让群众的文化追求成为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群众的需求、群众的创造、群众的表达,成为文化成长的主流。人民群众文化意识普遍增强。广场舞蹈已成为群众主动自觉的文化行动,是实现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的具体体现。
2、广场舞蹈是大众审美的文化表达。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创造美、捕捉美,赋予以艺术美的灵魂与生命。每个历史时期的广场舞蹈文化都代表着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期待,决定着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群众的文化活动是美的重要载体,是集体审美的自觉呈现。广场舞蹈丰富和延续着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审美意识,创造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在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复苏的人性开始在生活中寻求自我,寻求曾经失落的美。广场舞蹈让人们被压抑的爱美之心得到了释放与表现,大家自觉地把广场舞蹈作为审美对象,作为重塑自我的手段,从中陶冶情操、展示自我、净化灵魂,并得到美的享受,在优美的舞蹈中,身心舒畅。广场舞蹈是群众自由自觉的文化活动,展示了自我风采和美感。
3、功能的转变使广场舞蹈充满活力。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广场舞蹈从早期的生存行为到宗教、祭祀活动,后逐渐发展为民族、民间舞蹈,最终演变成为群众的娱乐、休闲、健身文化活动。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逐渐从宗教、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实现了由“娱神”功能向“娱人”功能、“自娱”功能的转变。广场舞蹈作为沟通民情民意的载体,展示群众风采的舞台,可以在群众心理上培养起相近的审美趣味,进而培养起相近的道德感与共同体的认同意识,给群众以精神愉悦,使他们在闲暇时间能轻松自如地得到心理的和精神的快乐。它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一种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的娱乐文化。 (三)“雅”与“俗”关键在于广场舞蹈的意义
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广场舞蹈是舞蹈之母,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广场舞蹈不但培养了人们豁达的人生态度,还借艺术服务人、教育人、鼓舞人、团结人的作用。广场舞蹈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广场舞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呈多元化态势。广场舞蹈的自身形态,以及人们对它的观念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已日益成为群众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健身方式。广场舞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层次和品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交流感情、建立友谊、增长知识、健身强体的良好氛围,把不同层次、不同素质、不同爱好的人们聚集起来,让他们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天地。
2、广场舞蹈的凝聚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广场舞蹈是人民群众交流思想、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舞场和谐、融洽的氛围,能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人们在广场舞蹈活动中,通过统一的节奏,一致的动作,整齐的、有规律的队形变化,从而培养起强烈的整体观念。广场舞蹈既能体现相互关照、相互依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能让人们在交流互应中体验美德与愉悦,此外,它还具有统一的社会感应力,可以培养整体观念,增强凝聚力,更好地促进群众之间的交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从而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改变,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雅”与“俗”关键在于普及与提高
“俗”的属性,决定了它的目标在于普及,就是要具有娱乐的广泛性,要“通俗”;而“雅”的属性,决定了它的目标在于创新和提升,就是要“经典”。“俗”与“雅”体现着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包含、共同发展的关系。广场舞蹈是孕育、滋养舞蹈的丰厚土壤,是普及、推广舞蹈的最好形式。举办广场舞蹈的比赛,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舞蹈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形成交流感情、互教互学的良好氛围,拓展和创新了舞蹈的动态形象,丰富了舞蹈的动作语汇,使广场舞蹈受众面更广,传播、普及更快,从而引导、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广场舞蹈活动中来。
四、结语
舞蹈,是人类最原始的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形式,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带给人们身体和心灵上的欢乐,提高人们的审美和文化水平,超越 “雅”与“俗”的界限。广场舞蹈在现代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需要社会各方一起努力,大家广泛参与,进一步充实文化资源,加大向前发展的推力,使其为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丽云.福州市城区广场舞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邢莉莉.浅谈民间舞蹈对广场舞蹈发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23).
作者简介:
龙海飞,湛江市文化馆。
关键词:艺术;广场舞蹈;雅与俗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75-2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艺术之一,它就是人类利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和情感的一种方式,正是这样,舞蹈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心灵愿望的表现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了民族精神。广场舞蹈是舞蹈的最初形式,从原始人类开始,广场舞蹈就能传递民族文化,并且在慢慢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它已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下面就此进行讨论思考。
一、广场舞蹈
关于广场舞蹈,张又兮在《云南广场舞蹈的特色和内涵》中说:“广场舞蹈是一种通常在广场上开展的,以歌舞形式呈现的,具有开放性、自娱性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及大众化的节奏韵律感和艺术美感的舞蹈样式。”秦雪亮在《浅谈广场群众舞蹈中民族民间舞元素的应用》中说:“广场群众舞蹈是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来表演的舞蹈形式。”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广场舞蹈具有自发性、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广泛参与性,以自娱、表演、健身为目的,在开放性场地上进行的群众文化活动特征。
二、“雅”与“俗”
“雅俗”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观念,它的演绎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关于“雅”和“俗”,人们的认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雅文化,即高雅、经典的文化,强调一种韵味和内在,它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渐形成的。雅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是艺术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高度提炼的结晶。俗文化,即通俗、粗糙的文化,直观、朴实、原生态,它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带有中国传统的人文色彩,经过长期的历史沿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传统,具有适应广大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大众化特点。俗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雅”与“俗”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关系。“俗”源于生活,而“雅”则高于生活。“雅”是对“俗”的领悟,对“俗”的创新,对“俗”的发展,“雅”的存在是为了引领时代,成为正确的导向;而“俗”的存在,是为了普及“雅”的精华,为“雅”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泉。“俗”的“雅”化和“雅”的“俗”化是一个双向流动的过程。
三、“雅”与“俗”视角下的广场舞蹈
(一)“雅”与“俗”的相互交融,使广场舞蹈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广场舞蹈是人类从事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重要部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所承载的内容不局限于舞蹈本身而是具有十分广阔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一部广场群众舞蹈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史,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广场舞蹈形式,其风格和特色迥然不同。广场民族舞蹈既积淀了古代文化,保留着原始舞蹈的精神,以歌、舞、乐三者结合的独特传承方式,又赋予了舞蹈新的时代内涵,并在民族交融中发展。广场舞蹈正是在“雅”的“俗”化与“俗”的“雅”化这种互制互动、交叉融通、新旧并存、相互转化中不断发展并流传下来。
(二)广场舞蹈的“雅”与“俗”关键在于顺应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的广场舞蹈热潮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兴起。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在公园、广场、空旷场地,都能看到人们兴致勃勃地投身在舞潮之中。有的跳交际舞,有的跳健身操,有的跳民族舞,有的跳拉丁舞,还有人跳的是自创舞。但不管跳什么,舞者都那么投入,那么陶醉,那么乐此不疲。这种在全国各地由十几人、几十人发展到几百甚至上千人的群众舞蹈队伍,掀起了群众性的广场舞蹈热潮,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群众参与意识增强。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崭新的生活理念让群众的文化追求成为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群众的需求、群众的创造、群众的表达,成为文化成长的主流。人民群众文化意识普遍增强。广场舞蹈已成为群众主动自觉的文化行动,是实现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的具体体现。
2、广场舞蹈是大众审美的文化表达。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创造美、捕捉美,赋予以艺术美的灵魂与生命。每个历史时期的广场舞蹈文化都代表着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期待,决定着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群众的文化活动是美的重要载体,是集体审美的自觉呈现。广场舞蹈丰富和延续着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审美意识,创造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在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复苏的人性开始在生活中寻求自我,寻求曾经失落的美。广场舞蹈让人们被压抑的爱美之心得到了释放与表现,大家自觉地把广场舞蹈作为审美对象,作为重塑自我的手段,从中陶冶情操、展示自我、净化灵魂,并得到美的享受,在优美的舞蹈中,身心舒畅。广场舞蹈是群众自由自觉的文化活动,展示了自我风采和美感。
3、功能的转变使广场舞蹈充满活力。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广场舞蹈从早期的生存行为到宗教、祭祀活动,后逐渐发展为民族、民间舞蹈,最终演变成为群众的娱乐、休闲、健身文化活动。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逐渐从宗教、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实现了由“娱神”功能向“娱人”功能、“自娱”功能的转变。广场舞蹈作为沟通民情民意的载体,展示群众风采的舞台,可以在群众心理上培养起相近的审美趣味,进而培养起相近的道德感与共同体的认同意识,给群众以精神愉悦,使他们在闲暇时间能轻松自如地得到心理的和精神的快乐。它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一种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的娱乐文化。 (三)“雅”与“俗”关键在于广场舞蹈的意义
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广场舞蹈是舞蹈之母,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广场舞蹈不但培养了人们豁达的人生态度,还借艺术服务人、教育人、鼓舞人、团结人的作用。广场舞蹈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广场舞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呈多元化态势。广场舞蹈的自身形态,以及人们对它的观念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已日益成为群众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健身方式。广场舞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层次和品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交流感情、建立友谊、增长知识、健身强体的良好氛围,把不同层次、不同素质、不同爱好的人们聚集起来,让他们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天地。
2、广场舞蹈的凝聚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广场舞蹈是人民群众交流思想、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舞场和谐、融洽的氛围,能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人们在广场舞蹈活动中,通过统一的节奏,一致的动作,整齐的、有规律的队形变化,从而培养起强烈的整体观念。广场舞蹈既能体现相互关照、相互依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能让人们在交流互应中体验美德与愉悦,此外,它还具有统一的社会感应力,可以培养整体观念,增强凝聚力,更好地促进群众之间的交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从而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改变,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雅”与“俗”关键在于普及与提高
“俗”的属性,决定了它的目标在于普及,就是要具有娱乐的广泛性,要“通俗”;而“雅”的属性,决定了它的目标在于创新和提升,就是要“经典”。“俗”与“雅”体现着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包含、共同发展的关系。广场舞蹈是孕育、滋养舞蹈的丰厚土壤,是普及、推广舞蹈的最好形式。举办广场舞蹈的比赛,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舞蹈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形成交流感情、互教互学的良好氛围,拓展和创新了舞蹈的动态形象,丰富了舞蹈的动作语汇,使广场舞蹈受众面更广,传播、普及更快,从而引导、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广场舞蹈活动中来。
四、结语
舞蹈,是人类最原始的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形式,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带给人们身体和心灵上的欢乐,提高人们的审美和文化水平,超越 “雅”与“俗”的界限。广场舞蹈在现代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需要社会各方一起努力,大家广泛参与,进一步充实文化资源,加大向前发展的推力,使其为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丽云.福州市城区广场舞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邢莉莉.浅谈民间舞蹈对广场舞蹈发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23).
作者简介:
龙海飞,湛江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