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陕西、浙江、河南三个乐派研究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筝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乐器之一,它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据考古学家发现,在战国时期秦国古筝就开始广为流传。
  关键词:古筝;派别;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67-1
  古筝的音色优雅,表现力丰富,既可以表现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面,也可以表现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深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古筝的派别有很多,如:陕西派、浙江派、山东派、河南派、客家派、潮州派、福建派等等。由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为各派别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因此,当前每个乐派都吸收了其他派别的优秀技巧。笔者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在本文中主要对陕西、浙江、河南三个派别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帮助。
  一、陕西筝派研究
  我国古筝的发源地在陕西,曾经古时陕西的古筝发展非常迅速,独树一帜,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学派。但到了近现代,陕西筝派逐渐没落,传承几乎断代,当前只有在榆林地区才能看的陕西筝的身影,但仅作为伴奏乐器使用。由于榆林地区偏僻落后,因此,陕西筝的技巧至今还保留着最早时的演奏方法,即:右手主要用拇指和食指,左手极少使用滑音和颤音。这为我们研究古筝的技巧演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历史上,陕西地区地处中原,多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一方面繁荣了古筝文化,另一方面由于朝代的更迭,这里也遭受着战争,这为陕西筝派的传承带来了深深的打击。很长一段时间内,陕西古筝作品濒临失传,老一辈的传谱人都无资料可寻。为了陕西古筝作品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经过几十年众多古筝演奏家、理论家的努力,陕西现在已渐渐恢复“筝奏秦声”。
  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两个变音的游移性。七声音阶中的四级音编高,七级音偏低。所谓偏,当然不是半个音。这两个音又游移不定。一般来说,是向下滑动紧靠下一级音的;其次,在旋律进行上,一般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再次,在弹奏时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较多,这是出于旋律进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术。最后,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筝家王巽之先生谈古筝流派时说“陕西派多抒情”,说明了陕西筝曲的风格特点。
  二、浙江筝派研究
  浙江筝又被人们称之为武林筝,主要流行在浙江、江苏一带。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随着社会的变革,许多陕西的名门望族来到了建康(今南京),其中带来了一些会演奏秦筝的琴师,逐渐的古筝这门乐器走到了浙江人的生活中。到了唐代,许多文人墨客更是把对古筝的赞美付诸于诗词文字中,为后人研究带来了许多参考价值。
  传统的浙江筝有十五弦,身长1.1米左右,面板、背板为桐木,筝尾稍向下倾斜,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放在桌上坐势(或立势)弹奏。演奏时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制成的甲片,当下则有所改变,筝的共鸣箱的长度增至1.65米左右。后岳山改为S型,弦数增至为21根(音域扩展成四个八度,音程由D—d3);弦的质地由丝弦改为钢丝外缠尼龍丝的粗细不同的系列筝弦。弹奏时戴的甲片由皮套固定改为胶布固定,甲片多用玳瑁制成。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严格来说,这是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所没有的,因为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我们可以明显地从《将军令》和《月儿高》这两首浙江筝曲中看到,前者以“摇指”模拟了号角声声的长啸;后者则以“摇指”表现了连绵不断的歌声。
  三、河南筝派研究
  河南筝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我国音乐界中经常提到的“中州古调”里就可以听到河南筝的声音。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地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河南筝的传统用法,从民间相传的一首诗可以概见:“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推揉自悠然。”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指法的运用上,则无论是珠圆玉润的长摇、错落有致的剔打,或是凄婉欲绝的走吟,悲壮苍凉的重颤,莫不和曲调曲情浑然一体,描摹情态,刻划入微。如《打雁》一曲,各种指法运用极富表现力,集叙事、状物、抒情三大特点于一体,是为河南筝的又一特色。
  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河南筝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河南筝的曲目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
  参考文献:
  [1]孙德慧.谈古筝三大派别中变音的异同及演奏方法[J].北方音乐,2011,(02).
  [2]王晓婷.对古筝不同流派分类问题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0,(08).
  [3]李鹏程.心中的祖国——音乐与文学作品欣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1.
  作者简介:
  刘继安,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古琴作为中国的最具有代表性乐器,虽然被国人们所熟知,却不能细致地了解和理解古琴文化。作为扬州城的一员,对广陵琴派进行研究及现状调查,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广陵琴派的重视及普及。  关键词:广陵琴派;古琴艺术;现状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65-2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经典。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和影响深
摘要:2006年四平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社会各界开始了对四平调的重视、保护和研究。当前,国内对四平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起源与发展、唱腔艺术、乐器特点、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等方面,但是对剧目剧本的研究还是空白状态。本文中,就以山东省金乡县的四平调剧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和审美特点挖掘研究,为今后更加深入地研究四平调剧本奠定基础。  关键词:四平调;剧目;分类;审美特点 
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没有情感的的歌唱就不能够称之为声乐艺术。演唱者只有在充分了解作品的文化底蕴,渗透作品的感情色彩以及所需呈现的形式,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想要表达的情
字体作为标志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即可作为标志设计的文化载体,又对标志设计起到突出重点和主题的作用。字体如人,具有个性的设计语言,字体语言可以赋予标志不同的风格表现,给受众
摘要:伴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首完整声乐作品的表现离不开伴奏。伴奏对歌曲的音乐形象和意境、气氛、情绪、情感给予了渲染、烘托、补充和丰富,从而拓展和加深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在演唱中伴奏与歌唱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共同塑造和表现着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伴奏;声乐;结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58-1  一、
摘要:竹笛属于民族吹管乐器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竹笛拥有明亮、清脆、婉转动听的优美音色,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如何用笛子演奏出优美和谐的音色,如何使气息控制的更加严格,在竹笛演奏中正确的运气和呼吸对于笛子演奏者来说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关键词:竹笛;运气;呼吸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
摘要:中国的民族歌剧是中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歌剧从最早在中国诞生开始,一边汲取西方歌剧的精华,一边从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里汲取营养。通过不断地吸收,民族歌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戏曲板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171-1  一、引言  歌剧是一种演唱与乐器伴奏相结合的戏剧作品,戏剧和音乐是
摘要: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在西方音乐历史中,只有他被毫无疑问地公认为音乐界的旷世奇才。《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根据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喜剧作家皮埃尔·奥古斯丁·卡龙·博马舍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莫扎特艺术创作的巅峰,将文学性和
摘要:现代陶艺的发展随着科技与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逐渐形成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重要形式。为了保证城市发展的有序性、前瞻性及可持续性,城市公共设施配备越来越齐全。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方式日益丰富,人们生活质量日渐提高,对公共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性备受关注。现代陶艺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拓展现代陶艺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增强景观环境的艺术特质,协调整体空间的视
摘要:唐代的文化包容而开放,乐舞更是达到了中国古代乐舞之鼎盛。唐诗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样式,承载了乐舞的繁盛。本文选取唐代众多乐舞中的《六幺》,以《全唐诗》等古代文献资料为依据,对《六幺》的源头、风貌以及发展变化进行初步考证,尽可能形象地再现《六幺》原貌。以求通过《六幺》的考证,以小窥大,对唐代乐舞艺术探得一二。  关键词:全唐诗;六幺;风貌;流变  中国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