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艺术的泛生物化的表现手法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daruanjiand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泛生物化’
  “泛生物化”,即使用生物学观念的艺术创作,或者使用了生物材料和技术来进行创作,“泛生物化”对于“生物艺术”,范围更为广泛。‘泛’这个词就是说不是严谨的一定要做活体的作品,类似的思考、思辨,包括科技哲学或者是科技的社会史这些都是可以引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物题材涉及的并不是纯技术问题,它跟社会学,哲学都是相互联系的。
  二.生物艺术的泛生物化的表现手法
  (1)利用“生物技术”应用于艺术创作(Biology as Technology)
  一般来说,“生物技术”一词是指使用生物仪器或工具生产某些物质。在技术程序中使用的生物或生物过程。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活的有机体或生物的一部分来制造或修饰事物的技术:制造专业技术。导管,改良动植物,培养微生物,或进行生物行为。
  因此,生物技术的覆盖范围非常广泛的程序,从古老的传统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最新应用。目前的流行趋势是狭窄的 识别生物技术和科学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这并不奇怪:新的生物技术不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传统的技术已经被“重新审视”,并被科学地重新开发(例如,在酿酒和食品工业中)。这种鉴定往往掩盖了生物技术的范围 历史上,人类一直(或几乎)使用发酵技术,制造奶酪和酒精饮料,使用保存和老化的技術,为邪教提供了更好的基础。饲养、驯化和挑选动物蔬菜,生产动物杂交种和蔬菜杂交种。所有这些都已经成为生物技术的一部分。
  然而,这一非常广泛的范围分为两部分;我们过去主要是从经验生物技术(包括那些要求高度精细和经验性的生物技术)。例如发酵,动物或蔬菜的选择,甚至疫苗接种,以“科学”的生物技术。这些生物技术依赖于dna和材料的生化知识。来自生物,提供了他们的遗传特征和新陈代谢的定义,并告知诊断和操作,可以对他们(dna转移,单克隆和多克隆。(精子、组织和细胞培养、转基因和遗传操作)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当代生物技术构成了技术科学的一个突出案例,即技术应用科学。理论知识深深地交织在一起。这些跨学科的科学知识--基因组、蛋白质组学、生物计算、机器人技术、纳米技术--反过来又需要技术知识,即INS。以上两种范围的生物技术均为泛生物艺术实现的手段。
  (2)“生物材料”应用于艺术创作(Biology as Material)
  生物材料(Biological materials)又称生物工艺学或生物技术。应用生物学和工程的原理,对生物材料、生物所特有的功能,定向地组建成具有特定性状的生物新品种的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生物工程学是7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他们互相联系,其中以基因工程为基础。只有通过基因工程对生物进行改造,才有可能按人类的愿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生物产品。而基因工程的成果也只有通过发酵等工程才有可能转化为产品。
  生物材料,可以是微观层面的DNA、蛋白质、或者是细胞、组织,或者是宏观层面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这个层面以装置类、雕塑类作品为多,将这些材料应用到创作之中。而在使用这些材料时,也需注意材料和作品本身的主题,而非强调材料本身的新奇与罕见。
  (3)“生物图像”应用于艺术创作(Biology as Image)
  生物图像处理技术又称生物成像技术。它是利用成像原理和自动模式识别的方法,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把不能被肉眼观察到的以及不易被计算机读入的、反映对像所特有的数据和结构等,转换成便于使用的直观图像,包括对图像的加工处理和对图像的分析。它的发展与医学诊断的需求密切相关。
  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使用媒介不受限制,可以是绘画、摄影、录像甚至虚拟现实艺术。这个层面的结合和传统形式的艺术结合就更为多元。但是在图像选择上如何体现“当代性”,这是创作者的问题。因为在新时代下,观察者的技术已经发展到另一个新的水准,可以考虑使用这些非裸眼的,由机器获得的图像来进行创作。“生物图像”很多来源于“生物材料”,但也有可能是其图像的复制或者再使用,与活性材料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4)“生物数据”应用于艺术创作(Biology as Data)
  科技与艺术结合,将科学逻辑注入艺术表现当中。科技的直观体现就在于数据的可视化。
  这些数据可以从生物个体中采集,包括基因组数据和脑电波频率等,也可以是从宏观的生态系统中采集到的生物迁徙或者物种多样性的数据。这个领域和数据艺术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适当的艺术形式也不一而足。这种数据如果使用电脑处理,或者会与湿媒体有所联系。
  (5)“生物学概念”应用于艺术创作(Biology as Concept)
  生物学(Biology),简称生物,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生物学源自博物学,经历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而进入了系统生物学时期。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生物学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物质、能和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生命有许多为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能够以远远超出机器的生产效率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制造体内的各种物质,而不排放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能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过程中的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许多生物学的概念不仅对科学内史有推动作用,更对文化史和思想史具有启发性,这些概念均可将融入艺术创作中。比如,机器人学和网络设计。昆虫不仅仅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虫子;它们也是网络文化的核心参考点,从对蜂群思维和分布式网络的讨论到像蚁群般运作的算法;有些适用于被我们称为“花粉社会”的认知资本主义实践。这类源自于生物学的概念可以融入后人类主义、新物质主义等思潮,而进行较为深刻的创作。
  三. 生物艺术的‘泛生物化’目的与意义
  生物艺术的‘泛生物化’趋势,建构在生物学和艺术的多元结合,每个层次之间也互相有交集。例如使用生物材料产生图像或者数据;但这些都是为了说明“泛生物化”可能拥有的多样性和深刻性,而并非要拘泥于使用高新技术。
  泛生物化拓宽了生物艺术艺术形态的多样性,使人们开始思考生物艺术范围。
  作者简介:
  于春瑶(1995.10—),女,汉族,籍贯:辽宁省瓦房店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 方向:生物艺术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需要,是新课程教学及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孔子在《论语》中说到,“不学礼,无以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仪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国家文化修养和道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推进下,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史料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重点与难点的理解程度,充分调动高中生主动学习与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史料教学运用可以提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史料教学在高中课堂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应用;探讨性学习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统治者和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人为了让自己的努力和功绩不被历史淹没
期刊
摘要:品牌设计在现代商品竞争中是以视觉形象地构建为中心的一种经营战略。在突出民族化、国际化的今天,为了在国际市场突出重围,国内的很多品牌设计开始将视线转移到传统纹样之上,在品牌视觉形象的设计中,传统纹样占有越发重要的地位。传统纹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美学标准的视觉体现,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在感情素质、道德伦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高度認
期刊
摘要:荀子是春秋时期集大成的一个思想家,他的“理性”政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朴素的传统设计观思想。研究荀子思想的学者不乏,但主要探索的区域是政治思想、性恶论以及自然观等,荀子的“传统设计观”却鲜为人知。此次主要研究荀子的“文质彬彬”设计观,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挖掘荀子的智慧思想,将延续的造物思想贯穿起来,做到真正的“古为今用”,为我们研究现代“适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荀子;文质彬彬;政治;
期刊
摘要:千年古刹灵岩寺,被称为宗教圣地、艺术殿堂,寺内有三件镇寺之宝,辟支塔、墓塔林、千佛殿。现寺院内保存着大量唐宋时期的珍贵文物,如般舟殿、鲁班洞,还存有隋唐时期的建筑遗址,出土有众多佛教造像,具有浓重佛教气息。在对灵岩寺进行考察之后,本文将从碑刻题记入手,列举几块著名碑刻,研究碑刻的书法价值和艺术风格。  关键词:灵岩寺;碑刻题记;书法价值;艺术风格  一、灵岩寺概述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
期刊
摘要:现代设计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现代对于高质量的生活需要以现代设计来加持。人们在居住时需要房屋,在观赏游玩时需要园林,在人们需要载货或快速的到达某地时需要汽车。不舒适的房屋,没有明确路线的园林,无法发动的汽车。无疑这些并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设计中的功能原则就是设计一款产品时要充分考虑到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最终是否到达了设计目的。  关键词:实用;经济;科技  一、设计中的功能原
期刊
摘要:“西学东渐”从明末及至民国,深深的影响这这段时间社会的变革,同时波及中国近代美术和近代美术教育理论的开端,研究这一时期产生的背景,使得我们更加的了解我们近代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同时同时思考社会发展与艺术发展的关系与影响,从研究思想的变革到社会整体的变革,更加深入了解“西学东渐”对于整个近代美术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西学东渐;近代;美术;思想潮流  一、西学东渐产生的背景  1.洋务运
期刊
2017年12月17日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中国书画版块”的夜场拍卖在北京四季酒店举行。这回拍卖可谓是近来的小巅峰,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联袂拿出了两位民国大家的扛鼎之作——吴昌硕的《花果十二屏》和齐白石的《山水十二屏》。随着拍卖会激烈的抢夺价格,最终齐白石的作品以8.1亿元落槌,含佣金9.315亿成交。而吴昌硕的作品1.8亿人民币落槌加佣金是以2.093亿元成交。吴昌硕的十二屏,绘制牡丹、水
期刊
摘要:德格高原地广人稀,交通不发达,学生学习理科学科还依赖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关键词:学生学习背景;改变理科学科原有的教学模式  1.学生学习背景  地处善地德格高原,地广人稀,交通不发达,这里的孩子入学年龄普遍较大,教室里女生人数远远多于男生,只有极少数孩子能够走出大山感受外面的世
期刊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大幅上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环境设计领域呈现越来越国际化的融合趋势,先进的技术以及设计理念造就了更优的宜居环境,但是在借鉴西方设计理念、西方先进设计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要素积极运用于当下环境设计中,让其具有长效的生命力与艺术感,在实现环境设计基础功能地同时,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环境设计中更新与拓展,最终,更好地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