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0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实验已经走过了七年的路程,可以说,我们经历了从最初的效仿到真正的实践、再到从实践中获得提高这样一个过程。在平时的教研活动及各类听课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们试图将新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等,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我们还看到一些课堂出现了过度追求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的现状。下面我针对这些情况进行一些解析,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形式大于内容
  
  1.探究的“泛化”
  即“探究”用得过多、过频、过滥,学生花在“探究”上的时间过长,一些不值得“探究”的地方也让学生探究,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无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有的老师一方面表现出不相信学生能通过探究学到知识,在教学中不引导、不信任,对于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也是走走过场;另一方面表现为过分关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加大了探究的难度,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对于名称、概念、事物等陈述性知识,一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法就能掌握。因此,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不需要探究,教师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关于合作学习
  有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有时连座位都模式化),而对小组合作的问题、时机、分工、过程没有认真设计。结果往往是优秀学生的意见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久而久之,两极分化加大。这样的结果造成合作学习的形式大于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很不利。
  3.关于对话
  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一方面把整体的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理解为问答。这样导致了课堂对话成了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输”。
  4.关于课堂评价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于是有的教师便将“课堂评价”变为“课堂夸奖”“表扬满天飞”,甚至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也不明确指出。事实上,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鼓励和导向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养成骄傲自满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方式选择的极端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研中我们发现,教师在理解这一理念时存在偏差,误把“教学方式”当“教学方法”,甚至把“方式”模式化。有些教师把过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甩开,所有类型的课都按照“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等模式来教,更有每节课都按先自主、后探索、再合作的模式进行。
  实际上,自主、合作、探究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也不是在任何教学情境中都最有效的方式。有时,我们过去常用的“讲授式”“记忆式”等教学方式也可能是最有效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三、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题被冲淡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长高了”(观察与测量)相关内容时,方法如下:
  测量课堂上各种物体的长、宽、高,并提出问题。学生们测量了铅笔、文具盒、椅子、身高等,提出了“……比……高”“……比……长”等问题,教师给予了鼓励。这时一个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这么高?”教师答:“你真聪明,这个问题提得好。我长得高是因为小的时候注意营养,注意锻炼身体的结果。我相信你如果注意这些方面,今后会长得比我高。”这时有学生又提了很多问题,如:“吃什么最有营养?”“为什么男的比女的高?”等等,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很难收场。这样,数学课就上成了健康课。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有的数学课上成了“环境课”,有的上成了“语文课”,有的上成了“少先队活动课”,数学课的“数学味”被冲淡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情境设置来引导学生学习是值得提倡的,结合一些内容进行环保教育、爱心教育等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不能冲淡数学教学的主题,要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四、盲目追求课堂生成,轻视课前预设
  
  “课堂生成”是时下的一个热点话题,各种因为关注了生成而使课堂变得精彩的教学案例,在各种教学刊物上可谓比比皆是。有些观摩课更是被课堂精彩的“生成”所吸引,被教师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点的睿智所折服。那是不是只要有了聪慧的教学机智,就可以不用设计课堂教学流程?答案很明确:不是。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教师只有预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生成,思考应对这些生成的策略,这样教师才能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学生而胸有成竹,从容地处理各种各样的“意外”。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小到“校方可不可以对未成年学生搜身”、“替考学生被开除有没有依据”,大到“民办中小学该不该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等形形色色的涉及教育维权的问题层出不穷。倡导公民了解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常识,有意识地培养公民自身的法律素养,使当事双方明白各自所主张的教育权利在法律上否站得住脚,避免“法盲维权”,从而大大降低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本,在当前显得愈发重要;主张教育权利要以知法、
文学包含大量的美育因素.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内容。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在对文学美的感受、理解、欣赏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和创造美.使学生在和谐愉悦
新密市教体局在实践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    知民——了解民心、民情、民愿、民生    2007年,我们相继组织了全市性的群众行风评议和“人民满意的学校”评选活动,认真倾听广大群众心声,多方了解群众需要。教体局督察科与市政府教育
微博作为一个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新自媒体,在其诞生后迅速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利用微博特点和学生心理建立各种微博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树立正
编者按:  本文作者王定华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教育学博士;曾先后在河南大学、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供职,长期从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研究;发表过论文50多篇,出版过《走进美国教育》《透视美国教育》等书。1988年以来,曾以访问学者、教育部官员、常驻领事的身份,先后9次短期或长期赴美考察,亲眼见证美国教育发展,并以其独特视角观察和研究美国教育。本文是这些观察和研究的成果之一。我们相信,作者
在矩阵理论中,线性空间N(A)和R(A)是由矩阵A确定的两个重要的特征空间.将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以及矩阵的列空间等概念进行整合,给出了矩阵的联合特征空间概念,讨论了其性质和结构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班主任工作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为此,广大班主任必须进一步把握班集体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突破现有班级建设的模式和局限,用更宏大的眼界和视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多策略地研究班级,建设班级。    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
上世纪90年代初,黄河边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原阳县,97%的学校实现了“六配套”,初等教育“四率”稳定在99%,他们推行的“双聘双包”制度引来外地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者。这里有一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学习和掌握高等数学知识十分重要.发散思维典型表现为“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结合例题,对“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
党和政府一向重视义务教育的实施。近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尤其是2007年的迎接国家督导检查工作,促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不仅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今年的补助金额进一步增大。广大农民子弟目前入学就读的条件可以说有了空前改善。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地方的辍学率反而出现反弹。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