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众传媒在互联网、全媒体时代,其价值、功能越发显得重要。不同的传播表现,效果截然不同。常态的信息传播,能够体现客观公正,给受众还原事实真实。有一些媒体通过深度报道,给受众施加观点,左右人们的判断。更有一些负面报道通过传媒的发散性传播,常常被放大和“发酵”。当今媒体传播的种种“表情”,无不关系着国家形象,影响非同寻常。
[关键词]传媒 关系 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56-01
当今社会,随着各种形态大众传媒的不断创新和空前繁荣,媒体对于社会各种情况的反映越来越及时和敏锐,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百姓民生,都被媒体全覆盖地纳入传播的轨道。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不管正在发生着什么,还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有多么错综复杂,媒体都会在瞬间做出反应。有正面的报道,也有负面的报道,有客观的报道,也有恶意炒作的不实报道------无论媒体作何“表情”,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舆论效应,左右着人们的思考和判断,对于一个国家的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传媒的客观性传播,反映事实的真实性,坦诚“表情”能够理性化地呈现国家形象。
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下,所表现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媒体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变化进行传播,要把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是根本不能动摇的。尊重事实,报道要客观真实,这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媒体把客观真实性作为标准,既是对现实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尊重。当今很多被称为主流媒体的传媒,都坚定不移地秉持客观真实的宗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生态环境下,坚守着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始终不变地发出“真声”。就像人们十分关注的社会腐败现象,我们国家的姿态是旗帜鲜明地反腐败,要“苍蝇”和“老虎”一起打,这就是我们的客观现实。据《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2013年,我国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充分发挥12388举报网站的作用,日均接受群众举报超过800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开设网站1800多个、政务微博970多个,架起与群众沟通交流平台。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的反腐败举措,国外媒体也给予了客观的报道。乌克兰《今日报》2013年12月31日称,中共领导人进一步深化反腐的措施,日本NHK电视台则报道称,中国在新领导人上台后强调严惩腐败和渎职。这些来自国内外媒体的客观性报道,真实地向世人表明,中国正在下大力气惩治腐败,绝不会让人民群众失望,明天会有希望。上述中外媒体尊重事实理性化的报道,把现实的存在与媒体的声音相互印证,使一个国家的形象更加真实具体,让受众的感知认知达到了统一。
二、传媒的深度性传播,形成观点引导,评判性“表情”会对国家形象涂抹色彩。
当今的大众传媒,已经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浮光掠影地报道一些事情,对于人们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总是刨根问底,细数来龙去脉,左右评说是非曲直。传媒之间的竞争,更加看重的是报道深度的比拼和较量。国内外各种媒体的流行做法,常常会针对某个新闻事件进行专题报道,这种深度传播的形式,已经成为媒体的普遍选择。尤其是报道中植入了媒体的主观倾向,带有一定的观点色彩,传媒的评判性“表情”,无疑会对国家形象涂抹某种色彩,产生不可忽视的舆论影响。那是发生在2011年10月的“小悦悦事件”,那年的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广东佛山市区一条马路上,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而离世。事件发生后,美国的CNN连续三天把此事件的报道放在首页和世界新闻头条,为之做出的相关视频有四五个。英国BBC也是连续三天在亚洲新闻中头条报道。日本的朝日电视台专门作为时政评论制作了专题节目,还制作了不少图板,来解释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涉及到的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矛头直指中国人道德失范。这些带有主观偏激倾向的论调,通过国外传媒深度性的报道传达出来,一时间国际舆论恶言四起,极大地抹黑了中国的形象。因此,深度报道的观点性“表情”,牵制了舆论的走向,其观点呈现得恰当与否,关系着对国家和社会的直接影响,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别有用心。
三、传媒的发散性传播,产生“发酵效应”,过度的负面“表情”会伤害国家形象。
大众传媒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还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都具有及时、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不受时间、空间、民族、文化等条件的限制,表现出传播的发散性、互通性、贯穿性,一家媒体率先报道,瞬间就有不计其数的媒体跟上,迅速地“发酵”放大,难以设防和拦截。尤其是那些负面报道,更是舆论哗然,即使有的时候快速反应进行了善后和补救,已经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挽回。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人们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08年9月9日《兰州晨报》刊发了题为《14名婴儿同患“肾结石”》的消息,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紧接着,国内外的各种媒体铺天盖地大肆报道这一事件。据有关方面统计,从9月9日到11月9日,《燕赵都市报》、《兰州晨报》等国内媒体,总计报道795篇,平均每天报道12.8篇。外媒如韩国的《东亚日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等也纷纷报道这一事件,事件迅速恶化,中国奶粉出口一落千丈。据海关总署统计,中国当年10月乳制品出口数量锐减9成多,其中奶粉更是下降了99.2%。虽然我们国家严厉查处了“三鹿奶粉”事件的一批责任人,但中国的国际形象还是受到了重创。由此可见,媒体发散性传播产生了“发酵效应”,使得在国际范围内的舆论对中国产品产生了不信任的态度。传媒的发散性传播,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受众获得信息更快更多了,充分享有了知情权。另一方面,负面报道的过度和放纵,也会毁掉形象,不战而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大众传媒获得新的能量支撑如虎添翼,使它的传播力、影响力成倍提升,对于国家形象构建所起到的作用,必须用全新的眼光加以审视,或者是积极推进的正能量,或者是消极对抗的副作用,都会不时地在现实中发生。大众传媒面对大千世界发生的种种“表情”,无不关系着国家形象和声誉。因此,如何体现大众传媒的表现力和影响力,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关系日益深刻,需要媒体人深入思考、潜心探索,这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也是应该理性对待的角色和担当。
[关键词]传媒 关系 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56-01
当今社会,随着各种形态大众传媒的不断创新和空前繁荣,媒体对于社会各种情况的反映越来越及时和敏锐,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百姓民生,都被媒体全覆盖地纳入传播的轨道。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不管正在发生着什么,还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有多么错综复杂,媒体都会在瞬间做出反应。有正面的报道,也有负面的报道,有客观的报道,也有恶意炒作的不实报道------无论媒体作何“表情”,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舆论效应,左右着人们的思考和判断,对于一个国家的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传媒的客观性传播,反映事实的真实性,坦诚“表情”能够理性化地呈现国家形象。
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下,所表现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媒体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变化进行传播,要把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是根本不能动摇的。尊重事实,报道要客观真实,这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媒体把客观真实性作为标准,既是对现实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尊重。当今很多被称为主流媒体的传媒,都坚定不移地秉持客观真实的宗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生态环境下,坚守着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始终不变地发出“真声”。就像人们十分关注的社会腐败现象,我们国家的姿态是旗帜鲜明地反腐败,要“苍蝇”和“老虎”一起打,这就是我们的客观现实。据《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2013年,我国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充分发挥12388举报网站的作用,日均接受群众举报超过800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开设网站1800多个、政务微博970多个,架起与群众沟通交流平台。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的反腐败举措,国外媒体也给予了客观的报道。乌克兰《今日报》2013年12月31日称,中共领导人进一步深化反腐的措施,日本NHK电视台则报道称,中国在新领导人上台后强调严惩腐败和渎职。这些来自国内外媒体的客观性报道,真实地向世人表明,中国正在下大力气惩治腐败,绝不会让人民群众失望,明天会有希望。上述中外媒体尊重事实理性化的报道,把现实的存在与媒体的声音相互印证,使一个国家的形象更加真实具体,让受众的感知认知达到了统一。
二、传媒的深度性传播,形成观点引导,评判性“表情”会对国家形象涂抹色彩。
当今的大众传媒,已经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浮光掠影地报道一些事情,对于人们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总是刨根问底,细数来龙去脉,左右评说是非曲直。传媒之间的竞争,更加看重的是报道深度的比拼和较量。国内外各种媒体的流行做法,常常会针对某个新闻事件进行专题报道,这种深度传播的形式,已经成为媒体的普遍选择。尤其是报道中植入了媒体的主观倾向,带有一定的观点色彩,传媒的评判性“表情”,无疑会对国家形象涂抹某种色彩,产生不可忽视的舆论影响。那是发生在2011年10月的“小悦悦事件”,那年的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广东佛山市区一条马路上,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而离世。事件发生后,美国的CNN连续三天把此事件的报道放在首页和世界新闻头条,为之做出的相关视频有四五个。英国BBC也是连续三天在亚洲新闻中头条报道。日本的朝日电视台专门作为时政评论制作了专题节目,还制作了不少图板,来解释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涉及到的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矛头直指中国人道德失范。这些带有主观偏激倾向的论调,通过国外传媒深度性的报道传达出来,一时间国际舆论恶言四起,极大地抹黑了中国的形象。因此,深度报道的观点性“表情”,牵制了舆论的走向,其观点呈现得恰当与否,关系着对国家和社会的直接影响,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别有用心。
三、传媒的发散性传播,产生“发酵效应”,过度的负面“表情”会伤害国家形象。
大众传媒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还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都具有及时、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不受时间、空间、民族、文化等条件的限制,表现出传播的发散性、互通性、贯穿性,一家媒体率先报道,瞬间就有不计其数的媒体跟上,迅速地“发酵”放大,难以设防和拦截。尤其是那些负面报道,更是舆论哗然,即使有的时候快速反应进行了善后和补救,已经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挽回。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人们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08年9月9日《兰州晨报》刊发了题为《14名婴儿同患“肾结石”》的消息,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紧接着,国内外的各种媒体铺天盖地大肆报道这一事件。据有关方面统计,从9月9日到11月9日,《燕赵都市报》、《兰州晨报》等国内媒体,总计报道795篇,平均每天报道12.8篇。外媒如韩国的《东亚日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等也纷纷报道这一事件,事件迅速恶化,中国奶粉出口一落千丈。据海关总署统计,中国当年10月乳制品出口数量锐减9成多,其中奶粉更是下降了99.2%。虽然我们国家严厉查处了“三鹿奶粉”事件的一批责任人,但中国的国际形象还是受到了重创。由此可见,媒体发散性传播产生了“发酵效应”,使得在国际范围内的舆论对中国产品产生了不信任的态度。传媒的发散性传播,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受众获得信息更快更多了,充分享有了知情权。另一方面,负面报道的过度和放纵,也会毁掉形象,不战而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大众传媒获得新的能量支撑如虎添翼,使它的传播力、影响力成倍提升,对于国家形象构建所起到的作用,必须用全新的眼光加以审视,或者是积极推进的正能量,或者是消极对抗的副作用,都会不时地在现实中发生。大众传媒面对大千世界发生的种种“表情”,无不关系着国家形象和声誉。因此,如何体现大众传媒的表现力和影响力,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关系日益深刻,需要媒体人深入思考、潜心探索,这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也是应该理性对待的角色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