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学对于当今的意义

来源 :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lia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时下兴起的国学热进行了历史分析,指出国学是伴随中国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同时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另外还分析了人性的后天性,从人性教化角度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良善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最后指出,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只有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开阔的胸襟吸收先进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才能让中国文化历经弥新,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关键词】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人性
  一个国家的核心是历史,而历史的重要载体就是文化。中国作为唯一至今仍然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国,并保持着历久弥新的活力,这和中国文化的熏陶不无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国情下持续受到关注,以“国学热”的形式在社会层面广为流行。对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清醒的认识,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民族素质的提升。
  一、从现代化角度看“国学热”
  中国传统文化以“国学”作为代名词受到关注,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1902 年秋,梁启超在给黄遵宪的信中, 商议创办 《国学报》,强调该报应 “以保国粹为主义”。 如果说这种论调具有保守主义色彩,那么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观点更多了一层文化自觉和主体意识。一战以后,人们认识到西方这种以物质文明为主体的文化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梁启超去欧洲考察以后,1920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后来成了小册子,叫《欧洲心影录》,1921年梁漱溟发表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到东西文化各有优缺点,是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一时代的人在反思:完全抛弃中国传统化到底行不行。
  1933年中山大学教授陈序经,在《中国文化之出路》中提出关于中西文化争论共有三派:第一派是复古派,主张保存中国固有的文化;第二派是折衷派,提倡调和的办法使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第三派是西洋派,也就是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他自己则是主张第三派,他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中国文化唯有彻底西
  化才有出路。
  无论对国学采取何种态度,认同赞赏也好, 否定批评也罢,其实都是希望中国实现现代化,区别只是在于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梁启超在 《欧游心影录》中明确提出,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应当 “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 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 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西化派的胡适,提出中国应当学习西方,追赶西方,以尽快实现现代化。胡适认为, 中国未来必定应当而且可以实现 “科学化和民治化”。西洋文明能够解放人的心灵, 改造物质环境, 改造社会政治制度,满足人类精神需求,是理想主义的,是优秀的精神文明。?在反思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后,1935 年初,陶希圣、王新命、萨孟武、黄文山等 10 位教授发表了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作者认为,“要使中国能够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指出, 要从事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必须用批评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检讨过去的中国,把握现在的中国,建设将来的中国。
  二、从人性角度看“国学热”
  古今中外对于人性有着不同的解读和争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亦善亦恶、人性无善无恶这些观点出于不同的目的被提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而是主张研究社会,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不应该用人去解释一切社会现象,而应该通过对社会的解剖去解释人本身,从人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去解释人。 ①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可以知道人性是人社会性的产物。
  三、总结
  无论从中国的或世界的的现代化角度看,还是从人性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国学热的兴起是在一个适时的现象。然而,我们应当承认没有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是不会取得当今成就的,复杂的人性也不会仅仅满足于传统文化。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只有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开阔的胸襟吸收先进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才能让中国文化历经弥新。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国民的素质得到提高,为世界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强调基础教育要面向21世纪,在理论和实践上倡导和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强化英语的社会功能,提高运用语言的意识,因此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随着国家中、高考考试制度的改革,英语加试听力。这样就把“听”能力的考察摆到重要位置上,这是中学英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DSP应用技术课程现状,探索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合理规划了实验教学内容,提出将分散实验与课内实验相结合,基于兴趣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和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程意识,有效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关键词】DSP应用技术;实践教学;实验内容改革  The practice of "DSP appl
期刊
【摘要】英语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但是不同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尤其是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困扰的孩子,如何引导这些学生  呢,那就要求教师给与更多的引导,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中学生;激发热情;英语学习;心理暗示  Shallow Xi mental state allus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h
期刊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倡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各类学科普遍认可的一种教学形式.《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调动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这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初中化
期刊
【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  【关键词】审美情趣;人生价值;情感意识;优美情景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简言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
期刊
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 语文是快乐的: 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苦海无边,何处是岸?勤奋是舟,规律做桨;老师导航,顺利抵港!  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首
期刊
1.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课堂效率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标》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应用题,用来练习和锻炼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方程这个基本技能为主,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在课前认真学习课标,深刻领会课标的基本精神,对初中数学各部分教学内容应了如指掌,明确初中数学所
期刊
【摘要】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互动教学  Talk interaction teaching in the i
期刊
语文是一个洋溢着美的世界,具有重要审美教育功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文本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用人文审美来充实阅读教学的内容,用人文审美来拓展阅读教学的思路,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浓厚兴趣。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意义。现将个人在语文阅读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点滴谈谈和同行们商榷。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