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习作应是用我的自由之笔,抒我的自然之情,是释放生命、展现个性的过程,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在习作时,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学生习作过程成了苦难之旅,习作课堂成了学生的炼狱。如何还学生习作以原有的精彩?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引领学生达到习作的三大境界。
一、胸藏万汇,不吐不快——要写
亲近阅读,走进生活,促学生胸藏万汇。学生习作之道应是厚积而薄发。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我们应引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绚丽多彩的自然中、在酸甜苦辣的生活中努力追寻。因此,我们首先要引领学生以文化为食粮,多读书,广泛涉猎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优秀读物。其次,我们应以生活为课堂,引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亲近动物、植物,鉴赏风雪雷电,沐浴日月星辉;与工人农民交朋友,体验人生百态,了解社会动态,从而感受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促学生不吐不快。学生从积累到表达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累是吸收语言、增加经验的过程,表达是把吸收的语言内化,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加以表达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习作前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启发,一个能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具体情境,促使学生积蓄的语言像蓄满能量的火山,瞬间喷发。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模拟情境、表演再现情境、画面展示情境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要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创设情境,以自己的经历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有感而发。
二、胸中有法,左右逢源——会写
有规有矩,渗透指导,促学生胸中有法。新课程倡导学生习作时自由表达,但并不排除写作方法的指导。可想而知,让一个没有掌握写法的学生自由写作,就好比让一个没有掌握游泳技能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里游泳一样,结果不言而喻。但我们要练而得法,不能孤立地对学生讲解文体结构和写作技巧,要力求消除讲究形式、注重文体等不合时宜的指导,可以在阅读实践、说写结合、习作讲评中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法的指导。
激发想象,开拓思路,促学生左右逢源。当代著名画家陈适先生在构思腹稿时,必是“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总要置身于时空去把诗意、诗境、诗情融会贯通,浑然一体,然后豁然运笔,一气呵成。做文章与绘画一样,也要引导学生穿越时空,追忆生活,再现情境,展开联想,大胆想象,使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思接千载,左右逢源,文如泉涌。例如,在《路》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路”这一事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展开丰富的联想。于是,学生们想到了泥路、柏油路、水泥路等等“路”的变迁;又想到了家乡的通港路、驿峰路、沿海大通道和铁路的作用;还由路的作用想到“致富之路”、“友谊之路”……通过联想、想象,学生各种新的思维不断产生。学生在写作时可谓是文思如泉,左右逢源,挥洒自如,佳作自成。
三、胸有丘壑,乐此不疲——爱写
胸有丘壑指胸怀远大,颇有见地,即写作需要尊重学生的创作,鼓励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持续处于兴奋状态,而对创作乐此不疲,也才能使学生因创作的成功而产生愉悦,体味到创新的无穷乐趣。新课程倡导的“自由表达”为“创意表达”提供了平台,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善于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并通过肯定、激励那些在立意、构思、语言等上有新意的写作,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要敢于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惊奇、赞叹”去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让学生在作文中敢吐真意,发真情。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促学生乐此不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展示成果的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对中、下水平学生,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优美的句子,我们都要在批阅中圈出,在讲评中充分肯定,并在班级里开辟专栏如“精典词句”展示,让同学们反复诵读;对于优等生的精彩片断、优秀习作可通过班级、校园佳作宣传窗、学校红领巾广播、校报、校刊等向全校学生展示,同时推荐到报刊上发表。学生的作文一旦在校报、校刊上得以展示,在报纸、杂志上得以发表,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学生就会在写作、追求发表的过程中爱上习作,乐此不疲。
一、胸藏万汇,不吐不快——要写
亲近阅读,走进生活,促学生胸藏万汇。学生习作之道应是厚积而薄发。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我们应引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绚丽多彩的自然中、在酸甜苦辣的生活中努力追寻。因此,我们首先要引领学生以文化为食粮,多读书,广泛涉猎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优秀读物。其次,我们应以生活为课堂,引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亲近动物、植物,鉴赏风雪雷电,沐浴日月星辉;与工人农民交朋友,体验人生百态,了解社会动态,从而感受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促学生不吐不快。学生从积累到表达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累是吸收语言、增加经验的过程,表达是把吸收的语言内化,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加以表达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习作前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启发,一个能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具体情境,促使学生积蓄的语言像蓄满能量的火山,瞬间喷发。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模拟情境、表演再现情境、画面展示情境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要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创设情境,以自己的经历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有感而发。
二、胸中有法,左右逢源——会写
有规有矩,渗透指导,促学生胸中有法。新课程倡导学生习作时自由表达,但并不排除写作方法的指导。可想而知,让一个没有掌握写法的学生自由写作,就好比让一个没有掌握游泳技能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里游泳一样,结果不言而喻。但我们要练而得法,不能孤立地对学生讲解文体结构和写作技巧,要力求消除讲究形式、注重文体等不合时宜的指导,可以在阅读实践、说写结合、习作讲评中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法的指导。
激发想象,开拓思路,促学生左右逢源。当代著名画家陈适先生在构思腹稿时,必是“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总要置身于时空去把诗意、诗境、诗情融会贯通,浑然一体,然后豁然运笔,一气呵成。做文章与绘画一样,也要引导学生穿越时空,追忆生活,再现情境,展开联想,大胆想象,使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思接千载,左右逢源,文如泉涌。例如,在《路》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路”这一事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展开丰富的联想。于是,学生们想到了泥路、柏油路、水泥路等等“路”的变迁;又想到了家乡的通港路、驿峰路、沿海大通道和铁路的作用;还由路的作用想到“致富之路”、“友谊之路”……通过联想、想象,学生各种新的思维不断产生。学生在写作时可谓是文思如泉,左右逢源,挥洒自如,佳作自成。
三、胸有丘壑,乐此不疲——爱写
胸有丘壑指胸怀远大,颇有见地,即写作需要尊重学生的创作,鼓励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持续处于兴奋状态,而对创作乐此不疲,也才能使学生因创作的成功而产生愉悦,体味到创新的无穷乐趣。新课程倡导的“自由表达”为“创意表达”提供了平台,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善于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并通过肯定、激励那些在立意、构思、语言等上有新意的写作,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要敢于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惊奇、赞叹”去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让学生在作文中敢吐真意,发真情。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促学生乐此不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展示成果的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对中、下水平学生,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优美的句子,我们都要在批阅中圈出,在讲评中充分肯定,并在班级里开辟专栏如“精典词句”展示,让同学们反复诵读;对于优等生的精彩片断、优秀习作可通过班级、校园佳作宣传窗、学校红领巾广播、校报、校刊等向全校学生展示,同时推荐到报刊上发表。学生的作文一旦在校报、校刊上得以展示,在报纸、杂志上得以发表,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学生就会在写作、追求发表的过程中爱上习作,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