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摇晃着前进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ouy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丢下饭碗,孩舅便去村街站着,我的外婆说他在家里能把尾巴憋折。我猫咪般地围着孩舅转来转去,故意喊着“孩——”,拖着长长的尾音,那个“舅”字迟迟不肯出口。孩舅眼睛瞪得溜圆:“叫我什么?”
  我笑嘻嘻地把“舅”字喊出口。
  孩舅乐了,弓身拍我的小脑袋:“叫舅舅的,怎能光叫一个‘孩’字呢?”随即,孩舅掏出五分钱硬币,大大咧咧地说:“买糖豆儿去吧!”又嘱咐:“慢点儿跑,别摔倒!”
  我买糖豆儿回来,孩舅歪着头,很稀罕地说:“让老舅吃一粒,我的钱买的啊!”
  我把糖豆儿递到孩舅嘴边,孩舅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舌尖舔着蜡黄的牙齿:“不吃不吃,大人怎能吃小孩的玩意儿呢!”
  孩舅抿着嘴唇甜甜地望着我,鼻涕在寒风里不自觉地流了出来。他用手指拧下来,两手掌合在一起,搓搓,然后,两手兄弟般地相互着插进袖管里。日子久了,孩舅的袖筒黑油油的,像刷了一层漆。
  孩舅没见过火车仅见过驴车,却对北京、上海的事情特别清楚。孩舅没有女人,谈起女人却滔滔不绝。外婆说:“真想用针把他的嘴缝住!”
  孩舅每天都说歌星、影星的事情,说自己修理地球便是球星了。
  我的父亲在镇上工作,家里责任田全靠孩舅和外公帮忙耕种。在外公身边,孩舅像一头听话的小毛驴儿。外公有个特点,做着活儿爱唱豫剧。外公沙沙的嗓音唱着老生的唱腔,孩舅便不由自主地吹起口哨伴奏。孩舅忙着做活儿,顾不得抬头望外公一眼,口哨却知道在哪里捏弯赶调。厨房里,母亲做着小鸡炖蘑菇,香气浓浓。孩舅停下口哨,说:“靠近厨房真比靠近厕所强啊!”
  外公道着戏里的念白:“吾儿切莫笑谈!”接着,二人笙歌又起。大概是肉香太诱人了,孩舅的口哨吹跑了调。外公笑了:“你往哪儿吹啊?”
  孩舅调皮地说:“我往鸡肉上吹呢!”
  树影儿正了,外公、孩舅停下来吃饭。
  母亲用海青碗给孩舅盛满米饭,米饭上面是金黄色的鸡肉。孩舅甜甜地叫着姐姐,说:“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咋行呢?人是铁,饭是钢!”外公呵斥:“吃饭,别净穷话!”孩舅望着母亲说:“我说得对吗,姐?”
  母亲把一只鸡腿送进孩舅的海青碗里,孩舅放下重重的饭碗,捂住眼睛呆坐着,稍后,拽住母亲的手,呜呜咽咽地说:“真真假,假假真,还是俺姐跟我亲!”
  后来,我到省城读书,毕业后娶妻生子,很少见到孩舅了。元旦,我偕妻子罗曼回家探亲,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孩舅。孩舅年轻时的模样已不复存在,粗硬花白的头发杂草般堆积在头顶,口内少了一颗门牙。见到我们,孩舅有些拘谨,居然称呼罗曼“官太太”。我几次纠正,孩舅毕恭毕敬地傻笑。
  我们跟着孩舅回到家里,他手足无措,不知该怎样招待我们。孩舅说自己曾找了个四川女人,钱花光了,人跑了,鸡飞蛋打;眼下,家里的玉米卖过了,仅有些红薯,小麦已不是很多。孩舅架起炉火为我们烤红薯,炉火腾腾,屋内温馨起来。孩舅说,他这一生净在土坷垃缝里钻,很想看看铁路上跑的火车。孩舅认真地问我:“火车真的没有轮胎吗?”
  我有些心酸,低头不语。罗曼劝孩舅到省城走一趟。孩舅沉思许久,说:“见不见火车,地球都照样转,不想破费那钱!”
  我们带着孩舅来到省城,下了公共汽车直奔火车站。一列火车喘着粗气呼啸而来,孩舅惊叫:“这是啥家伙?比家里的黑驴跑得还快!”我告诉孩舅:“这就是您想见的火车。”孩舅摸着后脑勺,不自然地笑了:“真是骑着驴找驴了!”
  回到家里,已是掌灯时分。晚饭后,我把孩舅安排在带洗浴间的卧室里,罗曼恭敬地把睡衣和香皂放在托盘里端过来。孩舅惊奇地问:“这是做啥?”
  罗曼告诉孩舅:“睡衣是晚间睡觉时穿的。”孩舅说:“我睡觉从不脱衣服,还再穿上这个?”
  我和罗曼笑了。孩舅指着香皂说:“这东西白得像雪团,看着就让人稀罕!”
  天亮,我便去上班了。晚上回来,罗曼悄声告诉我,大概孩舅身上的灰尘太多,那块香皂他居然用完了。夜晚,我和罗曼又端着一块香皂过来和孩舅聊天。一看到香皂,孩舅连连摆手:“这糕点就免了吧。俺乡下人没有那福气,确实吃不服啊!闹肚子,一直和厕所打交道!”
  罗曼大吃一惊:“您吃了?”
  孩舅认真地说:“再难吃也得吃啊,你们孝顺,我不能负你们的心意啊!”
  罗曼使劲地捂住嘴笑,我眼睛涩涩的,真想抱住孩舅哭一场。我说:“那是洗浴用的,可不是糕点啊!”
  孩舅顿悟,呵呵地笑了:“这一回,你们让老舅洗了个透彻,连肠胃都洗了!”
  我怎么也不舍得离开我的孩舅了,坚持要与孩舅一起睡。孩舅连连摆手:“不行啊!我睡觉打呼噜,出气回气来回呼噜,像牛车,去时送粪,回来拉粮,一点儿都不亏载……”
  十天后,孩舅要回家了,我坚持陪护孩舅回家。孩舅十分自信:“狗记千,猫记万,小鸡还记二里半呢。我这么大人,丢不了!”
  公共汽车里,孩舅像城里人一样晃着手。
  孩舅离去半月后,我收到母亲的唁电:“前天,你孩舅突发心肌梗死,猝死。已入葬。家中安好,勿念!”
  我伫立窗前,深吸着冬日干燥而清冷的空气,反复品味着电文,“孩舅猝死”,家中怎能是安好呢?我甚至无端地怨恨起电文的撰稿人了。
  冬云像薄薄的棉絮铺满天空,我的思绪在寒冷里抖动。我的孩舅不是一条龙,是一条虫,是小小村落里一条可怜的虫。谁会把以见到火车作为奢望的孩舅——这位修理地球的球星的生死当作一回事儿呢?
  临近春节,鞭炮噼噼啪啪地炸响了,街巷微微地顫抖着。
  日子,摇晃着前进……
  [责任编辑 吴万夫]
其他文献
火狐是一个人的绰号。火狐是长白山神乎其神的动物,不是百精百灵的人,不可能得到这个让人抬举的名号。  长白山十里当比邻、百里算同村,林海茫茫,山水阻隔,没有道路,人们出门或坐马拉爬犁,或者结伴骑马,步行等同玩儿命。汉子们没老婆不怕,没有马,寸步难行。山里边会养马、相马、给马治伤病的人,自然被高看一眼。火狐有一手伺候马的绝活儿,养的马通人气。  他在老林子里开大车店。原木搭的“霸王圈”建在宽敞背风的山
期刊
她不顾劝阻,只身前往碗底村。早上七点出发,坐两小时动车,转三小时汽车,再走个把小时山路,才到碗底村。碗底村原名是什么,已无人记得。村民们只知道,村子很小,指甲盖大的地方,四周缠着山,犹如扒光米饭照见的粗陋碗底。  她后来直接寻到村学校。校长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她站在窗外认真听,眉毛一挑,心想如果是她把剑弄丢了,她会直接跳下河,找剑去。  校长上完课,正准备打口水喝,一眼瞥见教室
期刊
吴医生正给第45号病人号脉时,进来一个熟悉的面孔,是李乡长。他看了李乡长一眼,算是打招呼。李乡长见他正忙着,自己找个沙发空位挤下去候着,没说话。  吳医生早年曾离家到安徽、浙江等地闯荡,但日子不比在家里好过。至于苦到何种程度,只有他自己知道。后来,遇见一高人,高人收留他,还教他学《易经》,学望闻问切。十多年后,吴医生回乡,在家里坐诊,看起了病。吴医生从不出诊,看病讲究先来后到。他每天只放五十个号,
期刊
那年,村里还没通电。腊月过半,连下两场雪,又刮起西北风,天刚擦黑,街上就不见人了。  一盏昏暗的油灯下,长根爹喝了碗玉米面地瓜粥,点燃自卷的喇叭筒烟卷后,又陷入沉默中,唯有唇边的烟卷一亮一熄地闪着猩红。  长根娘斜躺在被窝里,吃力地喝了小半碗粥,就说喝不下。她瞅了瞅正啃着窝头和咸菜的几个孩子,又把眼神转向男人,半是恳求半是催促道:“当家的,要不,再出去问问,看谁家还杀年猪,大过年的,咋也得让孩子们
期刊
一到五月,麦子黄了,豫南平原变成了金色的海洋。齐腰深的麦海把田野覆盖了,把村庄包围了,要多辽阔有多辽阔,要多宽广有多宽广,满眼都是金色的麦浪。  一台台收割机在麦海里船一样地游着。  从Y城到县城再乘公交车,下了车,亮子掂着提包走到村口,一台雷沃牌收割机正在路边突突地叫着。看见亮子,收割机的驾驶室里伸出一个脑袋,是杨红旗。杨红旗喊:“亮子,你回来得正好,一会儿就去收你西地里的麦子哩!”说完,杨红旗
期刊
娘当上村长是1987年的秋天。那年,45岁的老村长背负岸上打桐油的木划子下塘起鱼,胸口岔了气,不能下床。娘当时是村妇联主任,见全村群龙无首,就当着镇长的面,主动请缨走马上任。  女人当村长,而且刚生罢孩子,这事放在全镇甚至全县都是亘古未闻。后来我问她:“当初哪来这股心劲儿扶危济困?还是就为了往上爬?”她仰起头,昂扬地说:“为了一双鞋!”我目瞪口呆:“一双鞋就让你敢气吞山河?”她低头一笑:“娘真的是
期刊
与过去相比,我現在较少阅读当代的小说,经典小说会读得相对多些。这些经典作品在我眼前晃悠是有原因的。比如,当我在写《愤怒》时,我读巴尔扎克,尤其是《欧也妮·葛朗台》。如果你看过《欧也妮·葛朗台》的开头,就会发现他用的技巧非常像电影的慢镜头。它一开始展现的是非常广阔的视点——这里是城镇,这些是建筑,这是此地的经济状况——而后,它会慢慢地推近,对准周围的环境,然后再对准其中一座较大的房子,而后再是房子里
期刊
妻子早出晚归,已经有些时日了。  她平时工作就忙,疫情暴发以来更是。好在我俩约定,这阵子女儿由我来带。我当然要挑起这副担子,只是没想到整天带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女儿刚刚3岁,许多事似懂非懂。尽管从电视、大人的言谈里知道了疫情,偶尔小嘴里也叨叨咕咕、自言自语,说“妈妈去忙工作了,许多事情等着妈妈去做呢”,但更多的時候依然像平常一样,嚷着要妈妈,要找妈妈陪着她看动画片、搭积木、学儿歌、看图识字
期刊
大约九年前,我参加慈溪市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当时,岑燮钧只写随笔,属于文史类随笔,有较厚的文史功底。我信口说:“文笔不错,你可以写写小小说嘛。”  岑燮钧一起步,走得就好。当然,他有个惯常的小小说概念——侧重故事的情节。其实,小小说的首要任务是写人物。小说史,不是故事史,而是人物史,人物形象史。于是,他转为注重人物。其间,他的小小说,有时也在“故事”和“人物”之间动摇,像钟摆。现在这三篇,又重视“人
期刊
雾  树枝间绕几丝,池塘上飘一团,不是炊烟,是起雾了。  田野的雾大。走到杨坟堂,西天的太阳像颗巨大的蛋黄,北边的王楼也蒙蒙一团。过一座废弃的土窑,沿庄稼地里的小路向北,雾里有鸟儿倏地飞过,不见影儿,只听到翅膀扑棱的声音渐渐远去。  王楼和闫楼的交界处是片洼地,长着茂盛的淮草,左折右拐的小路如蛇一样钻进淮草丛中。  我啃着一根“哑巴秆”,正慢悠悠地走着,听见前面有人咳嗽。迎面来了一个人,身体隐在浓
期刊